2home 打造桃花源
標題:
田園之秋作者辭世
[打印本頁]
作者:
繁星
時間:
2011-7-21 19:12
標題:
田園之秋作者辭世
本文章最後由 繁星 於 2011-7-21 19:14 編輯
筆耕田園 陳冠學現代陶淵明
2011-07-08 中國時報 【林和生/屏東報導】
放大[attach]49829[/attach]
屏東驕傲 ▲陳冠學的《田園之秋》希望喚起臺灣居民對土地的關切與愛護。(林和生攝)
台灣文壇尊稱為「現代陶淵明」的屏東作家陳冠學,前日病逝屏東基督教醫院、享壽七十七歲,所著作的《田園之秋》極富盛名,但外界卻對本人卻感覺陌生,熟識他的朋友解釋:「一般人很難能夠認識他,因為他已是一位道道地地的隱士。」
民國廿三年出生於屏東縣新埤鄉的陳冠學,曾任教師和編輯,之後辭去教職、躬耕田園,專事寫作與研究。但在民國七十年,以保存屏東大武山木材的單純動機,毅然決然地投入省議員競選,雖最後敗陣下來,卻也讓民眾開始關注生活周遭的鄉土與環境。
敗選後的他回到田園,堅持住在老舊瓦房內,以傳統農民生活模式,利用人力和耕牛獨自經營兩甲旱田,輪作旱稻、番薯、玉米等作物,粗食淡飯、自給自足。
除了務農外,陳冠學更致力於文學寫作,將自己田園生活的真實情況,利用文字記錄下來,一字一句保留臺灣樸實自然之美;因為親身體驗,他的筆鋒常帶有對於鄉土的熱情,讓讀者閱讀過後,都能充分感受到他的誠懇與厚重。在隱居後出版的散文《田園之秋》、《父女對話》就是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他書中對於田園生活的描述,包含土地的芬芳;自食其力的快樂與安慰;更細膩寫出農家勞動的艱苦與挫折。而生活之外,最終所要表達人類與自然緊密相通的哲學思想,堪稱一般作家所無法達到的境界。
知名作家亮軒描繪陳冠學說:「他一如五柳先生,不清楚他現在何處?也不知道他是誰?但如果沒讀過《田園之秋》這本書,會是多麼大的遺憾。」
今天才得知這個消息,令人有些感傷。這本書是小弟很喜愛的讀物之一,以前心情不好的時候都會拿來翻一翻...
作者:
繁星
時間:
2011-7-21 23:02
本文章最後由 繁星 於 2011-7-21 23:07 編輯
自然書寫經典 《田園之秋》作家陳冠學病逝
2011-07-07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以《田園之秋》聞名的作家陳冠學,六日下午兩點多病逝於屏東基督教醫院,享壽七十七歲。由於陳冠學有多年心臟毛病,昨天中午左右因身體不適,被送往醫院後不久辭世。告別式將在八日上午十點五十分於屏東市民生東路五號「台灣生命館」舉行。
陳冠學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田園之秋》,以日記體方式紀錄田園生活種種,被公認為台灣自然書寫的經典之作。他長年隱居家鄉屏東,少與文壇打交道,晚年多次拒絕被推薦為國家文藝獎人選,作風獨特鮮明。
陳冠學一九三四年出生,屏東新埤鄉人,曾任教國、高中,擔任高雄三信出版社總編輯,一九八○年代辭去教職,歸隱田園。
陳冠學也專研中國哲學,投入台語正字聲韻研究,著有《莊子新傳》、《論語新注》,短篇小說集《第三者》,散文集《田園之秋》、《父女對話》,《台語之古老與古典》和《高階標準台語字典》,以及台灣自然誌《老臺灣》。
作家劉克襄表示,陳冠學代表的是農夫型的自然田園寫作,與孟東籬、粟耘同為隱居作家,和從城市角度思考的自然書寫不同。
劉克襄指出,若拿陳冠學與美濃作家鍾理和對照,更能突顯出台灣南部自然書寫的多樣性。「同樣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鍾理和比較入世,為生活奮鬥而寫作,陳冠學比較憤世嫉俗,在投身省議員等選舉失敗後,因理念與社會格格不入,憤而離開社會。」
他指出,《田園之秋》具開拓性意義,他以隱居農耕百分之百地實踐與自然的關係,這種堅持與實驗精神對照今天的我們都有所啟發。劉克襄表示,陳冠學的過世提醒我們看到自然書寫在台灣文學中的意義,以及台灣自然書寫在華文世界中獨有的繁盛面貌。
*****************************************************************************
心繫自然寫作 「現代陶淵明」陳冠學病逝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翁禎霞/連線報導】 2011.07.07 12:46 pm
有「現代陶淵明」之稱作家陳冠學病逝 / 翁禎霞
[attach]49835[/attach]
有「現代陶淵明」之稱的屏東縣籍作家陳冠學。
(本報資料照片/劉學聖攝)
有「現代陶淵明」之稱的屏東縣籍作家陳冠學,昨天下午病逝,享年七十七歲。他的「田園之秋」被視為描寫屏東的代表;屏東縣長曹啟鴻原訂昨天傍晚去看他,沒想到他中午身體不適送醫不治,讓曹啟鴻深感「遺憾」!
陳冠學幾天前剛完成一部探討哲學與思想的巨作,原準備昨天給前衛出版社出版,前衛總編輯林文欽感歎說「一定會完成他的遺志!」
陳冠學是屏東縣新埤鄉人,師大國文系畢業後執教,一九八一年他辭去教職避居高雄澄清湖畔,隔年搬回新埤鄉萬隆村老家隱居,一九八三年出版「田園之秋」轟動一時,被譽為「現代陶淵明」。
陳冠學形容自己是台灣文壇唯一不開會、不演講的作家,「因為一個創作者,讀書寫作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參加活動」。
二○○八年馬英九總統下鄉展開請益之旅,探望陳冠學,他不掩直言個性,要求總統隨行人員「不可踩壞庭園的草」。那次晤談他建議馬總統「不要用簡體字」,繁體字才是趨勢。
作家劉克襄曾將陳冠學與寫「笠山農場」的鍾理和比較,認為這兩位大武山下的作家,一個出世、一個入世,為台灣南部留下兩部不朽的自然誌經典。
劉克襄說,陳冠學除是「台灣自然寫作先行者」,在台語與台灣史研究領域也扮演「拓荒者」角色,完成「老台灣」、「台語之古老與古典」等書。
陳冠學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及時報文學獎,他鼓勵後輩,「要成為世界級的文學家,一定要大量閱讀,且要像烏炭一樣,忍受天地的千錘百鍊,才能成為永垂不朽的金鋼鑽」。
作家季季說,陳冠學早看破名利,前衛出版社多次想為他爭取國家文藝獎,都遭拒絕。
這是相關的報導,雖然已經是舊聞了
林文月(台大中文系教授): 《田園之秋》文筆自然,沒有造作,最可貴的是躬耕自持的精神。不只寫田園之美,也有很多人文思考和高層次的人文關照。
方 瑜(台大中文系教授): 《田園之秋》以樸實內斂的情感和未經雕琢的文字,處理每日接觸的大自然景觀與生命,剪裁得體,不留濫情的痕跡。
顏元叔(台大外文系教授): 陳冠學見聞廣博,常識豐富,文字不落俗套,文體自成一家,每一句都恰到好處,又有難以預期的驚訝。
何 欣(政大西語系教授): 《田園之秋》似一首動人心弦的歌,敘述彈性,文字平實,真情寄於其間,如讀屠格涅夫散文詩,野莧羹飯,味若橄欖。
葉石濤(著名評論家、作家):《田園之秋》反映台灣這塊美麗土地所孕育的內藏之美,這是三十多年來散文中,獨樹一幟的極本土化散文佳構。
吳念真(著名媒體人、導演):《田園之秋》所提供的是一個能把慾望降到最低的人的生活境界,我常常透過《田園之秋》學習生活態度的改變。
亮軒(著名評論家、作家): 一部書再好也無法說是非讀不可,一部好書真正的影響是讓讀過的人感覺到:「如果此生沒有讀過這部書,該是多麼大的遺憾!」《田園之秋》便是這樣的書。
范培松(蘇州大學教授): 陳冠學純粹的返鄉實現了返鄉後的純粹,這種純粹打破了數千年,只有失意人能寫絕妙田園詩文的神話,在20世紀中文散文史上,空前絕後。
倪金華(泉州華僑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冠學在自然田園的生活實踐中,表現自己,也表現人類熱戀大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願望,展示理想化的人生境界。
謝有順(中國評論家、一級作家):《田園之秋》讓我們摸到了作者的心,有了這隱密維度,精神空間才變得寬廣和深刻,消融於大地,又遍存於每一角落。
林文欽(前衛出版社社長):《田園之秋》是我的創業書之一,長久以來也是我的案頭書。當我情緒低落,讀一篇《田園之秋》,是我沉甸心情的萬靈丹;當我生活倦挫,想故鄉,讀一篇《田園之秋》,是我慰安療傷的貼心藥草。
汪笨湖(著名媒體人、作家):陳冠學是臺灣最有實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我去天國時,《田園之秋》是我最想帶入棺材的五本書之一。
這是相關的評論。我很認同亮軒的說法:一部書再好也無法說是非讀不可,一部好書真正的影響是讓讀過的人感覺到:「如果此生沒有讀過這部書,該是多麼大的遺憾!」《田園之秋》便是這樣的書
歡迎光臨 2home 打造桃花源 (http://2home.com.tw/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