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可不一定是在 四月五日 ,今年清明節就在 四月四日 ,
而且是百年來最早報到的一次!氣象局天文站表示,
這是受到閏年影響,過去每隔四年清明節都會提前一天,
百年來差異日期都在三天內,所以清 ...
kune 發表於 2012-4-4 18:28
春季: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夏季: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24節氣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
傳統中國曆法為陰陽合曆,制訂的準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其運行軌跡稱為「黃道」。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而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
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
由於一年的長度是用太陽的運行訂出,24節氣也是用太陽的位置訂出,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然而,一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曆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相當於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後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修正之,故公曆曆法中有「閏年」制度,每四年會多2月29日一天。若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三天內。
是以,就是因為回歸年長度與實際曆年長度的些微差距,再加上公曆曆年日期需隨回歸年實際長度而修正,就會讓24節氣不會固定在某一天。
source -- http://tamweb.tam.gov.tw/faq/040507-5.htm
陰曆(英語:lunar calendar)又稱太陰曆,在天文學中與陽曆對應,指主要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它的一年有12個朔望月,約354或355日。主要根據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時間為一個月(29.5306天),大月30日,小月29日。
source--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0%E6%9B%86
《淮南子》相傳為西漢淮南王劉安所著。他養了許多門客,其中也有懂天文曆法的人,故在該書「天文訓」中對二十四節氣有詳實的記錄,其名稱和排序與現行的二十四節氣大致吻合。
-- http://blog.yam.com/gracecss/article/29486884
斗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音比應鐘;加十五日指丑則大寒,音比無射;加十五日指報德之維,則越陰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陽氣凍解,音比南呂;加十五日指寅則雨水,音比夷則;加十五日指甲則雷驚蟄,音比林鐘;加十五日指卯中繩,故曰春分則雷行,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加十五日指辰則穀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維則春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風濟,音比夾鐘;加十五日指巳則小滿,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則芒種,音比大呂;加十五日指午則陽氣極,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黃鐘;加十五日指丁則小暑,音比大呂;加十五日指未則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陽之維則夏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涼風至,音比夾鐘;加十五日指申則處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則白露降,音比仲呂;加十五日指酉中繩,故曰秋分雷戒,蟄蟲北鄉,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辛則寒露,音比林鐘;加十五日指戌則霜降,音比夷則;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維則秋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畢死,音比南呂;加十五日指亥則小雪,音比無射;加十五日指壬則大雪,音比應鐘;加十五日指子。
摘自《淮南子·天 文 訓》
《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朱右曾 校释引 孔颖达 曰:“清明,谓物生清浄明洁。”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属值清明节,荣华歷和韶。” 唐 薛逢 《君不见》诗:“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 明 徐元 《八义记·宣子劝农》:“节届寒食清明。清明,西郊外步踏红青。”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 http://www.zdic.net/cd/ci/11/ZdicE6ZdicB8Zdic8513701.htm
《逸周书》本名《周书》,七十篇,实存五十九篇,内容涉及礼制、兵戎,有史事、有训诂,有政令、有说教等。
《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周书》,今存五十九篇。因为《隋书。经籍志》误注为“汲冢书”,宋人李焘等考定汲冢未出《周书》,应为历代所传,故清代刊本均作《逸周书》。其中一部分是西周文献,如《克殷》、《世俘》、《商誓》、《度邑》、《作雒》、《皇门》、《祭公》,大部分保存了西周史料,约为春秋战国时人写成,小部分近于战国文字,也孱入个别汉代的东西。
《逸周书》大部分是周天子、周公等告诫训词,和记载武王克殷及周初经营洛邑、订立制度的文字。有的记叙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叙述也相当生动。如《克殷》。
-- 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788.html
...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移民 發表於 2012-4-6 16:48
寒食節在農曆三月,清明之前一兩天。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月為限。漢代確定寒食節為清明前三天。南朝時《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 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時期減為清明前一天。從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唐朝時它仍然是一個較大的節日,但已開始式微,逐漸為清明節所兼併。
詳見 -- 清明節與寒食節
歡迎光臨 2home 打造桃花源 (http://2home.com.tw/bbs/)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