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ome 打造桃花源
標題:
網路看到的文章 混農林 環山饗宴──中興大學羅紹麟教授
[打印本頁]
作者:
淡水張
時間:
2012-10-11 14:45
標題:
網路看到的文章 混農林 環山饗宴──中興大學羅紹麟教授
混農林 環山饗宴──中興大學羅紹麟教授
台北 木捷
〈種樹護地球〉單元自上(九十六)期「達人篇」,看種樹達人怎麼從一棵樹變成一片林的森林巡禮後,這期推出〈學者篇〉──一塊聽聽學者專家的經驗與指導。下期將刊登〈庶民篇〉,由新鮮人分享種樹帶給他們的心靈觸動與樂趣,敬請期待。
藍天悠悠,青山連綿,襯著谷關山區高低錯落的混農林,景致格外嫵媚。所有心思都投入森林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羅紹麟教授,除了在學界耕耘,同時也造林將近三十年。隱身在谷關這片森林中,或受託實驗試種或分享實作育林的羅紹麟說:「森林裡有很多東西,看起來笨拙,卻有無限巧妙。我最怕學森林的人,一旦木質化與纖維化後,什麼都想不通。若超越自己的眼界,就會發現另一個世界還有很多令人驚喜的東西。」他虛心地向大自然學習,從森林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
造林選地 別有見地
來到林間工寮前方的相思樹下,羅紹麟說:「留下第二代相思樹,是因為有很多鳥兒晨昏都飛來這裡跟我打招呼,甚至有展翅凌空飛行的大老鷹,像滑翔翼般悠閒。」眼前的自然景象並非渾然天成,而是他三十年來的用心經營。
當初這片五點五公頃的山林,滿山都是果樹,因經濟效益低而求售。一九七五年,他接手後開始積極還耕於林,第一步便是買來鏈鋸,將梅子樹、橘樹、梨樹等一株株砍伐分解。初造林時完全聽信國內專家所講,大量種植木油桐,將果園慢慢改變為山林,之後陸續栽種杉木、楓香和台灣本土樹種。有感於多數人桃樹、李樹分不清,他刻意留下零點三公頃土地,種植二十多種果樹,提供教學之用。
至於林地選擇,羅紹麟自有一番見地:「這塊地位處西北向,比較潮濕陰涼,適合植物生長。」因為南向必定炎熱而乾燥。其次是水源無虞,且造林之後涵養水分,形成多處水源,「我提供七條水管讓大家喝水。因為絕不使用農藥,每個人都喜歡跟我接水管。」再來是觀察土層,凡是腐植質愈多土層就愈多。且坡度也很重要,這兒平均坡度廿八度,植物容易栽種。最後還有一個重要條件:「重視當地民風,參加社區活動、互相幫忙,這是用錢買不到的。」生活在社區裡彼此和睦,社區才能融洽發展。
「搭建工寮不是為了享受,工作中間一定要休息。」羅紹麟滿意自己繪圖、請人施工的山間工寮。來此歇腳最多的是研究生及都會過客,只要有共識,他都很歡迎。他指著工寮牆上一張親手繪製的造林地形圖:「現在我們從工寮出發,往山頂觀察,再從稜線下來參觀果園區。今天談混農林業,不能把農業消除,農業有著非常大的貢獻。這裡就是混農林業的具體林場,也是符合永續發展的生態目標。」
混農景觀 務實而美
談笑間,一行人緊跟著羅紹麟的腳步上山囉!溫暖的冬陽灑落林間,或遮蔭、或日曬,隨時變化著;踩在鬆軟、微濕的土壤上,好似穿了一雙富有彈性的氣墊鞋。
他指著一棵台灣肖楠的掛牌說:「牌子上清楚註明它的來源。」若要研究生態或遺傳,就知道種子的來源。其實這棵肖楠長得不好,原本不想留下來,它卻拚命生長,而且出人意表地長得很好,原來植物也能帶來意外的驚喜。他強調要有小苗圃育苗,便能清楚知道種子來源。
「這是從奧萬大拿過來的山肉桂,另外還有一些小苗木,這是小葉南洋杉、山藥、羅漢松、無患子、藍花楹、咖啡、桃花心木……」羅紹麟一邊如數家珍地介紹寶貝,一邊說到林地的特色──混農林的展現。這塊地大約種植了五十五種樹木,多是原生樹種及少數的外來種,這是生物多樣性的表現;「這兒樹種繁多,植物自然地在此生老病死,就是一種生態系經營,如果森林全部都『整整齊齊』,那只是一個過渡的階段。森林需要混農林一定有它的道理,事實上,這些果樹是先民從森林裡取出來後慢慢培養的,因為人們需要它的果實。」
在山坡地造林,看似簡單卻十分困難。羅紹麟回想當初:「我們一人一次背五棵苗木,爬二百公尺的山路,非常辛苦。」種樹,很多人以為挖好坑洞就可以種了,他笑說:「那是給貴賓種的。」其實種樹之前要先除草、整地、育苗、測量等,事前的準備工作繁瑣且重要。
「這棵是將近五十年的梅子樹,好像死掉了,我不立即砍除,反而要從這裡慢慢改變過來。」獨留梅樹向黃昏是因為它位於尚稱平坦的沖積扇上,一定要保留土壤的根系,若砍除梅子樹將會造成崩塌。所以他著手在這兒種植無患子,除了它是未來保土的大喬木,也將屹立在林間的最上層;梅子樹在冬季開花,滿樹的花朵點綴在中間;底層是生長較慢的黑檀,如此一來,形成景觀豐富、錯落有致的三層林。「景觀林的透視度要高,大約三米種一棵,一公頃大概種一千棵就可以了。」一開始就給予小樹苗好的生存空間,也可以減少未來疏伐的工作。他強調:「種樹之後還需要修枝與疏伐,不能種得太密集,否則將有生存競爭的問題。」
林相百態 各有千秋
好不容易走完第一程,開始邁向第二個據點,「這裡坡度很高,請大家喘好幾口氣。」羅紹麟好心提醒大家。肖楠、台灣櫸、光臘樹……羅列眼前。轉個彎,山邊溝流水涓涓,他解釋:「山地造林,最好能先挖出一條山邊溝,大雨之後,溝愈來愈深,泥土會移到溝邊。」倒掉的木材不要丟棄,可以維護有排水作用的山邊溝。他邁開大步繼續向前走,「這片山林的下方陰陰暗暗,樹長不起來,除掉側枝以後,下層的樹才會慢慢長起來。」除了種樹,也需要時常照顧森林。
「這是台灣少見的白楊樹。」白楊樹是北溫帶最重要的闊葉樹。這棵是南京林業大學花了二十年育種,將歐洲跟美洲品種雜交後產生的新品種,不會開花結果,只會長高。「朋友拿了二十棵給我試種。」未來需要培養很多苗木,這裡可說是實驗林的迷你版。
來到山脊,風勢愈來愈大,樹賣命地生長,他說:「淘汰千百萬,剩下的都是最好的。」因為樹要在山脊處存活極不容易。此處的樹都是同一時間種植的,然而,為什麼有的長得這麼慢呢?「因為風吹,它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從這裡可以看出生物共生。」下層的樹大小不一,有的是後來補植,有的是倒下後新生的第二代,所以第一代維持第二代的生長。
羅紹麟帶大家繼續上山,視野逐漸開闊,針葉樹開始出現眼前。針葉樹適合乾燥寒冷的環境,這兒海拔約七百六十公尺,有些針葉樹可以生長得很好。他汰換不適合此地生長的針葉樹,反而對生態更好。
「這棵楓香經過一年半已經長到一公尺。」羅紹麟看著樹木順利成長,便是自己最大的成就,「我看到樹的希望。」種的樹不可能全部存活,有百分之二十成功率就很好了。他不要求樹回報,樹卻用生命盡心奉獻大地。
現在進入陡峭難爬的第三點個據點,樹木種類較多。從山稜線上俯瞰,這兒生機盎然與另一乾旱枯萎的山頭形成對比,突顯了森林管理的重要。羅紹麟說:「這片山林本來沒有蔓澤蘭,五、六年前從大甲溪流域隨風飄來,一路無法阻擋。」他說:「森林一定要管理,不是無為而治。剛剛走過的森林沒有蔓澤蘭,因為有整理。」
因為時間的關係,跳過第四據點,直接來到位處最高、台灣原生種森林的第五據點。羅紹麟重視台灣原生樹種的栽培,例如:台灣櫸木、烏心石、楠木、杜英、木荷、大葉楠、肖楠、牛樟、台灣杉、樟樹、楓香等樹種,這些林木不僅樹形優美、四季各有風情,且對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與價值。
稜線遠眺合歡山、惠蓀林場……層巒疊嶂似乎沒有盡頭,大夥在此「森呼吸」,與森林共同享受天地的恩賜。下山時一行人步步維艱,羅紹麟卻輕鬆自在,望見眾多果樹穿插林間,還逐一介紹這些寶貝:橘子、葡萄柚、白柚、檸檬、白甘蔗、枇杷、刺番荔枝等,除了教學用途還可恣意嘗鮮。
羅教授的森林夢,逐一在構想中完成。而環山一趟的我們,也驚艷品嘗到森林專業結合實際造林的成果。
歡迎光臨 2home 打造桃花源 (http://2home.com.tw/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