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時間管理需要思考(Thinking)和計劃:亦即在處理任何事情之前先須以5W2H構思計劃,想一想要做什麼(Know-What);由誰來做(Know-Who);什麼時間做(Know-When);從什麼部門或地方開始做(Know-Where);然後再用為什麼(Know-Why)來進行針對上述What、Who、When、Where等項目之How much(多少預算)和How to do (細部執行計劃或操作規範),必將大大避免可能因做錯而重來的返工時間。
第四、時間管理需要改善和創新(IMPROVE MENT & INNOVATION):通過每天工作記錄表,以每30分鐘為一節進行記錄,然後在每週進行一次當週耗用時間數及用途(如開會、聽電話、訪客、工作….等)的統計分析,再依耗用工時總計排行表,您當可發現很多工作似乎可以省略或找部屬代理或可授權他人處理,或可同步處理才會更具有效率和效益,然而我們卻因忙碌疏於規劃而盲幹!
第六、時間管理需要效率及效益(Efficiency & Effect):例如地面上有100張美金鈔票,其中98張是一塊錢,而2張是一百塊的,那麼為了追求效益,我們應該先撿拾那2張100元的美金,而不應拚死拚活地去撿拾散落大地的98張1元的美鈔。然而時間管理有時要活用「同步處理原則」,才能出現更好「效率」,例如,謝東閔先生過去在他擔任省府主席之時,每週有一次要上台北參加國民黨的中常會,他都會利用從老家「二水」搭乘自強號列車,並同時買二張票,預留一個位置給鐵路沿線的縣市長,並通過秘書事先告知各縣長列車班次,等到火車由「二水」進入「彰化站」時,彰化縣長依座次號碼上車坐在主席對面交談公務;等火車開入「台中站」時,彰化縣長下,台中市長上;到「豐原站時」,台中縣長上,台中市長下;到了「苗栗站」時,台中縣長下,苗栗縣長上;到「新竹站」時,苗栗縣長下,新竹市長上,並依序展開公務商談之旅,等火車進入「台北站」時,台北縣長與謝主席同步下車。這樣搭火車之旅,一路上謝主席一則聽取縣市長建言;二則交待省府任務,使鐵路沿線各地方首長都有機會與主席面對面交流,而整個時間只用了二個多小時,謝主席真的非常具有時間「效率」。
參、時間管理的策略
日本策略大師大前研一曾倡言:「策略」比「努力」更重要的道理,當然,時間管理也不能例外。大凡策略(Strategy)的內涵應至少包含「原則」與「方法」兩項,亦即1.方向2.時機3.程度(核心能力)等要件的掌控。所以時間管理便需要有明確的目標(Objective)作為依循「方向」;更要具有5W2H1E的可行計劃(Project or Plan)作為「方法」,並須建立一份「每日」、「每週」、「每月」之工作清單,以20:80抓大放小「原則」設定工作優先順序。當然做任何事情必須奉行Plan-Do-See-433主義(即4分的計劃再加上3分的徹底執行,並留3分作檢討改善)集中智力、能力、體力全力以赴,並須克服時間管理的大敵-拖延心態和避免不必要的干擾(如不速之客到訪或未經過濾的電話和不必要的會議等),以保持生命中的平衡感,才能成為時間管理的主人而非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