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ome 打造桃花源

標題: 我的拍照歷程. [打印本頁]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15 12:26     標題: 我的拍照歷程.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7-22 17:48 編輯

序.

攝影 討論區, 已經高達 220 頁, 許多舊影像也無法顯示.

因此, 另開一個主題....主要是講一講, 筆者自己的 " 拍照 " 歷程.

不去使用 攝影 兩字, 是因為....又得去牽扯 機身 / 鏡頭 / 光圈 / 快門 / 取景 / 景深景淺 / 增曝 / 減曝 甚至於 後製與修圖.... 一大堆.

還有分成 裝備派 / 技術理論派 / 自己高興就好派.....

不用把生活搞得那麼複雜, 拍照就只是拍照而已, 直接簡化.

-----------------------------------------------------------------

臨時增開這個主題, 也是一個 剛好的 機緣.

15 歲 獨自離家 ( 台北市求學 ), 到 22 歲 ( 擁有自己的相機 ) 之間, 偶爾留下過的記錄影像, 都是跟筆者的 大姊 借用的.

她 大筆者六歲, 唸完高職就到紡織廠工作, 因此算是 出社會 許多年了. ( 也有了她自己的相機, 底片自動對焦或是固定焦那類的 ).

筆者直到 22 歲, 才終於擁有自己的相機, 然後, 自從 底片機 掛點 之後, 當時也開始進入數位相機年代了. ( 2001/11 入手第一台, 三倍變焦的傻瓜機 ).

後來變成 12 倍 變焦, S3 IS 的 類單眼. ( 也曾經買一台, 40 倍 變焦 的 SH 40 給大女兒, 另外是因為 ---> 可以用來替她錄音錄影 ).

後來 S3 IS 又 掛點 了, 入手一台 低階入門版 的 400D. ( 公司貨, 18 ~ 55mm + 55 ~ 250mm 雙鏡 ).

更後來, 變成 雙機身. ( 增加一台二手的 平輸, 隨機附一支 18 ~ 200 旅遊鏡, 跑去台北市 面交 的 ).

一個 400D 的簡單相機, 使用超過 15 年.

從 2008/01 一直用到 2023/05 ( 真的該換了, 唯一還能用的那台, 一堆功能鍵都有問題 ), 才終於換成一台 7D2. ( 鏡頭相符, 代價也相對較低 ).

-----------------------------------------------------------------

從 2001/11 ~ 2023/05, 長達 21 年半, 都只用 幾乎最簡陋型式 的相機而已.

買不起 更好一點的嗎 ?

其實倒也不是這個原因. ( 從 1998 之後, 一直到 201X 年代, 年度報稅的當年收入, 其中有 不少的年間, 都是七位數 --- 不含另一半, 所有能扶養的都報了, 還是躲不過當時 13 % 的級距 ).

純粹只是認為, 拍照, 就是留下 生活記錄 而已, 場景與人物, 才是重點. ( 能用就好 ).

功能再強大, 畫素再大或是解析度 如何高 ----> 如果沒有 人 可以拍的話, 一切也是枉然. ( 筆者有 家人與山林 可以拍, ... 有許多人, 拿相機都是為了去拍那些媽斗 ? 筆者沒那興趣 ).

=====================================

漫長的 拍照生涯 裡面, 唯一可以稱為 缺憾 的, 大概就是 ---> 從未使用過 廣角 的這個東西. ( 指 135 片幅, 等效焦長 24mm 以下的 ).

註 : 筆者的 大女兒, 二十出頭, 買了 EOS M3 微單眼 ( + 18 ~ 55mm ) 給她用, 之後又再替她追加一支 11 ~ 22mm. ( 等效 17.6 ~ 35.2mm ).

筆者自己, 都已經超過 60, 使用相機超過 45 年. ( 借用開始算 ).

都沒有用過廣角. ( 最寬的只能到 28.8mm 的焦距範圍 ).

如果要問... 錯失掉多少 ? ( 所謂廣角的拍攝方式 ).

倒不如反過來問 ----> 曾經 留下了 多少? ( 雖非超廣角, 但是意義重大的影像 ).

-------------------------------------------------------------

另一主題 07/03 竹東微旅行 寫完了.

這兩天, 準備專程去一趟新竹市的某地, 增加一顆 短鏡. ( 也算是開這個主題的淵源 ).

其他略.

附上 三張, 尚未擁有自己相機的年代, 簡單的代表影像.

右邊是筆者.



那個年代, 筆者常常都是 樹上的猴子.

按這裡顯示圖片

曾經有過一片柿子園, 那些樹, 可以高達十幾公尺.

爬到那麼高, 還 真敢.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待續....

============================================

同樣的, 首篇當成目錄, 避免內容太類似或是重覆....

1 # 序.
2 # 務實派 與 裝備派 + 酸民派.
3 # 2024/07/16 又見雙彩虹.
4 # 網友回應.
5 # 筆者回應.
6 # 小故事, 為何不會想拍 媽斗 ?
7 # 2024/07/15 不太算是 抱怨文.
8 # 2024/07/17 對 大女兒 講的話.
9 # 2024/07/19 再談超廣角的透視效應.
10 # 2024/07/21 不同鏡頭的對比, 透視效應.
11 #
12 #
13 #
14 #
15 #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16 13:59

務實派 與 裝備派 + 酸民派.

為了拍 " 完整 " 的彩虹, ( 雖然使用機率可能只有 1/100 不到, 歷年來可能頂多就那麼二三十次吧, 拍攝其他的目標, 可能有 千次 ---> 等效 29mm ~ 400mm 的兩支, 其實就已經足夠 一般用途 所需 ), 新增一支等效焦長小於 24mm 的廣角鏡, 似乎還是有必要. ( 而且, 未來想要 外拍 的時間與機會, 會比這幾年更高, 見到彩虹的機率也會增加 ).

以機身 APSC 的鏡頭尺寸規格, 不使用 轉接環 的話, ( 轉接可能因為高度不同, 增加暗影的機會 ),大概只有兩支.... 舊款的 11 ~ 22mm 以及 " 沒有那麼舊 " 的 10 ~ 18mm.

稍微孤狗了這支的詳細規格, 屬於 平民化 的鏡頭, 但是 表現 似乎還可以. ( 先前買給大女兒的 11 ~ 22mm M-type, 價格還高了一些 ).

反正也只能 二選一 而已. ( 基本上, 比較 不偏向 所謂的 副廠鏡 ).

--------------------------------------------------------------------

看過相關規格說明之後, 又翻閱了幾個 開箱文  的相關主題.

開箱的圖片當然不少, 暫略.



開箱主題貼完之後, 當然有 樂見 的, 也會有 吐槽 的. ( 一樣米, 萬樣人 ).

所謂的 解毒, 當然就是 不會陷進去 / 不會買 / 不想要使用 的意思.

下方那段, 筆者倒是蠻認同的 ----> 看了一堆照片, 感覺似乎比自己用 400D + 18 ~ 55mm 的 Kit 鏡, 還不如.

可能所謂的 圖床, 真的會 壓縮顯示畫質 吧. ( 明一點說...變爛 ).

按這裡顯示圖片

總共八頁裡面, 圖片不少, 隨便抽個兩張代表.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筆者比較無法認同的是....全世界最專業的器材玩家.

自我吹噓到這樣子的地步.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只是說, 5D3 會輸給 400D ....

似乎也太誇大了一點.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別人的討論如何, 其實就只是當作個參考而已.

任何器材, 不管價錢高低, 永遠都有 支持派 / 反對派 / 中立派.

重點就是, 要了解自己的實際需求. ( 不需要沒完沒了的追逐 機身等級 / 鏡頭等級, 那些都叫做 無底洞, 跟 慾望 一樣 ).

器材, 確實跟影像品質有 " 某程度的關聯 ". ( 畫質程度, 畫素的大小多寡 ).

但是, 拍照者自己的 腦袋 ( 以及能夠拍攝的目標多寡 ), 比器材更重要.

拿著幾十上百萬的裝備, 整天去追逐, 拍一些 外拍媽斗.....

然後, 沒事時, 整天在家裡面 自我幻想. ( 像某人一樣, 常態性的使用 XX 杯 ).

也真的, 太慘了.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16 22:09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7-16 22:15 編輯

2024/07/16 又見雙彩虹.

跟某些主題一樣, 未必全都 照順序 在寫 ---> 偶爾出現新的景觀, 就趁機插隊.

07/03 看到一次雙虹 ( 眼睛有看到整個, 但是後來只拍到小部份 ), 07/10 又看到一次. ( 有拍到, 可惜手機與相機都無法整圈拍起來 ).

前註 : 手機是 7 Plus , 其相機的 等效焦長 28mm, 筆者 現役相機鏡頭 的 最短 ( 最寬 ) 等效焦長 28.8mm.

實際 ( 見過彩虹的 ) 經驗上, 即使用到 等效 16mm, 如果是拍攝屬於 " 遠處山區 " 的, 勉強還可以應付. ( 山 有高度, 因此彩虹沒有那麼 大圈, 低處是山景, 不會有彩虹的樣子, 或者非常不明顯 ).

再註 : 會講 16mm 沒辦法拍攝更大圈的雙虹 ---> 今天傍晚的實際經驗.

如果是在 海邊空地, 看到 兩端都低至平地 的那種彩虹, 估計可能要有 等效 10 ~ 12mm 之間, 才能夠 " 裝得下整個 ".

這種的彩虹, 真的會很寬 ---> 太陽越低, 彩虹就越大圈. ( 尤其外圈 霓 的那圈, 比內圈的 虹 又寬了不少 ).

也就是說, 一定要用上 全片幅 + 超廣角. ( 例如 RF 10 - 20mm, 或是 8 - 15 的 " 魚眼 "....應該是搭配前者比較適合吧 ).

如果遇上這種的, 筆者也只能 直接放棄 了, 只能拍攝局部就局部, 反正也無所謂. ( 拍攝其他的生活事物比較重要, 彩虹 只是個自然現象而已 ).

=========================================

2024/07/16 傍晚前, 東南面的山區, 天空中的雷鳴聲不斷. ( 還真怕菜園也開始下雨打雷, 幸好暫時沒有 ).

傍晚 17:41 的時候, 看到東方有一截彩虹, 拿手機拍個記錄.

沒注意到, 不小心又碰到 正方形 的按鍵了.



更後來, 彩虹更長了, 再補一張.

按這裡顯示圖片

左邊也出現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雲層較暗, 隱約可以看到 外圈....但是不夠明顯.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離開菜園, 先去割了兩條 特大的 麻竹筍, 辛苦的搬到停車的地方. ( 故意等它更高一點才割 ).

開車離開, 要先轉往更高處的道路....轉完彎之後, 停車在路邊空地.

走往前方的視野開闊位置, 彩虹還在.  ( 整個地區的地理環境, 太熟悉了, 當然知道要停在何處 ).

按這裡顯示圖片

等效焦距 28mm, 最多也只能拍 2/3 左右.

因此右邊一張.

按這裡顯示圖片

左邊也一張.

按這裡顯示圖片

無法拍整圈, 只能用 接 的.

按這裡顯示圖片

-----------------------------------------------------------

自家群組, 另一半 貼了一張, 她在 竹東街道 所看到的. ( 只傳這一張而已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後記 : 筆者開到屋前的停車空地, 彩虹依舊還在.

趕緊走到二樓客廳, 拿了相機.

然後, 昨天下午才剛 新到手 的廣角, 今天傍晚就實地用上了.

編註 : 修正一個錯字.
作者: hongjen    時間: 2024-7-17 08:18

有沒有一邊拍一邊唱著一道彩虹啊!!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17 16:29

hongjen 發表於 2024-7-17 08:18
有沒有一邊拍一邊唱著一道彩虹啊!!

是 兩道彩虹.

講起來, 7/03 ~ 7/16, 前後剛好 14 天, 恰巧的看到三次 " 完整的雙虹 ", ( 只是偶爾剛好有抬頭, 出現的次數說不定還有更多次 ), 也算是機緣相當難得了. ( 而且拍到兩次半 ---> 一次是殘缺的 ).

不過, 看到與拍到彩虹, 也不是什麼大事, 剛好有看到這類的 " 自然現象 " 而已.

況且, 過去的數十年, 不知道看過多少趟了. ( 包括兩次屬於高山地區所謂的 觀音圈, 兩次都有留下記錄 ---> 飛機上的窗戶外看過更多次 觀音圈, 只是都沒拍過, 遠地出門都是為了工作, 精神壓力大, 幾乎都沒帶相機 ).

唯一的 小缺憾 就是 ---> 在台灣用相機, 從未拍過 " 整圈完整 " 的. ( 鏡頭不夠寬 ).

07/15 的下午 ( 拿到新鏡頭 ) 之後, 差不多 " 90 % 機率 " 算是夠寬了.  ( 最寬是 等效焦距 16mm, 前面一篇有解說過 ).

基本上, 平常應該還是會掛著 18 ~ 55mm 為主. ( 等效 29 ~ 88mm ).

10 ~ 18mm 的話, 純粹為了拍 彩虹 而已. ( 不適合拍人物, 或是一般的風景 ---> 邊緣都會 變形 ).

超廣角 有其 特點, 同樣也有其 缺點.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17 19:09

小故事, 為何不會想拍 媽斗 ?

沒有真正記錄, 記憶中, 筆者領到 退伍令 的時代, 大概是 1985 / 07 月初. ( 好像是 1983/08/16 入伍的, 一年十個半月 ).

然後, 1985/08 月份, 拿著服役期間, 好不容易累積到的一筆錢, 從新竹搭車到台北萬華. ( 當年所謂的 賊仔市 ).

存的錢, 一次就全都花下去了.

雖然不是全新的, 至少也從 1985/08, 持續使用到 2000 年 左右, 或是 2001. ( 實際壞掉的時間不詳 ---> 2001/11 入手第一台數位, 因為已經沒有相機可以記錄生活 ).

然後, 才沒過多少天....1985/09/01, 認識了另一半, 然後 互許.

之後, 就算是正式的邁入 兩人世界 了, 也有了筆者自己的 專屬媽斗. ( 小孩出生, 能拍的人又更多位了 ).

------------------------------------------------------------

大概是 1988/03 ~ 04 月份的某天, 獨自帶著相機, 在台北市的 新公園 ( 今日的 228 ) 四處晃. ( 拍攝一些花卉或是景觀之類 ).

走到某處, 哇 ~~~ 好多的年輕小姐, 至少十幾位或是二十幾位, 全都有化了妝, 穿著 相對涼爽 的服裝, 旗袍或是短裙, 站立於不同的位置....不管平面或是稍高的地方.

幾乎每位小姐的前方與左右, 當然圍著 很大群 的攝影者.

小姐們全都帶著笑容, 展現最美的一面. ( 可能參選什麼 中華小姐, 佳樂 或是 國際 小姐那類的 ).

筆者在附近, 只是稍微 瞄一眼 而已, 然後就離開那個區域的拍攝現場.

一張都沒拍, 相機也沒有打開.

相機是要用來拍 自己的女人, 別的女人就算是拍了再多, 也沒有半點意義. ( 而且當年, 每張照片都是錢 ).



=======================================

時代終究變了, 大概在 2013 ~ 2015 年代 之前, ( 不管社群網站或是個人的部落格 ), 筆者貼 人物, 都是 整個露臉 ( 沒在打碼 ) 的.

某個年代, 年齡較大的兒子與大女兒抗議, ( 私人肖像權 --- 小女 比較沒那麼在乎 ), 於是乖乖遵守. ( 至少把臉孔給碼掉 ).

--------------------------------------------------------------------

台北市的新公園, 裡面有很多次的兩人足跡. ( 首張的日期是 1986/11/29 --- 隨機抽的, 沒有特別找更早的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當然不只有台北縣市或是桃園新竹苗栗, 阿里山合歡山或者花東....只要假日的時間日數夠, 也會去更遠的地方.

珊瑚礁的 一線天, 就不用寫地點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另一半 尚未畢業之前, 她的教室裡面. ( 當然不可能 做壞事 啦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還穿著制服的時代.

按這裡顯示圖片

畢業, 當然是 非拍不可 的日子. ( 中央那位 ).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不同縣市或是地方的歷史影像.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光是 1985/09 ~ 1988 年間, ( 1988 年間, 看到一大群的選美小姐, 那是重新舉辦選美的年代 ), 跟另一半所留過的影像, 就已經非常多了.

自己就有 屬於自己的女性 可以拍, 當然不會想要去拍那些 選美小姐 或是 媽斗. ( 車展或是電腦展那類的 ).

畢竟, 外表再漂亮, 累積拍了越多, 也不會是 屬於自己 的. ( 也跟自己完全無關 ).

或許, 在這方面, 筆者算是 相對幸運 吧. ( 有人可以陪伴, 生活中, 不會覺得空虛與寂寞 ).

--------------------------------------------------------------

寫到 車展....以及很多的展示小姐.

大概早在 1987 年代, 就 開始 見識過了. ( 也不會想拍 ---> 嗯, 也沒帶相機去看展覽啦 ).

看到選美小姐可以 解毒, 不是沒有原因的 ---> 有自己的女人, 去拍別人做啥 ?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18 15:51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7-18 15:55 編輯

2024/07/15 不太算是 抱怨文.

07/15 一早, 不是 一如往常, 而是 有點反常 的, 六點就醒過來了. ( 小女 網購的四箱書籍, 會到貨, 只是無法預知時間 ).

06:14 拿起手機, 對著眼前的櫃子以及鐵皮天花板, 包括雙管日光燈, 隨手按了一張.

表示說 : 筆者很早就起來了.



收完小女的貨, 下午找時間去新竹市, 拿回所訂的物品.

傍晚前, 寫了一段文字 --- 大女兒 二十幾歲, 就擁有 超廣角. ( 當然都是她老爸買給她的 ).

筆者卻是一直的省吃儉用. ( 其實是認為, 正常的生活記錄, 18 ~ 55mm + 55 ~ 250mm 兩支, 足夠了 ).

反正, 雖然到手的時間或是歲數比較晚, 至少....焦段 更充足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底下是網路的相關圖片. ( 手機拍攝 ).

另外又加上, 翻拍了兩張, 用 10mm 跟 18mm 焦段, 拍攝的影像.

以及兩張影像的對比. ( 拍攝的最大範圍 ).

按這裡顯示圖片

筆者跟大女兒的不同相機與鏡頭. ( 翻拍網路圖片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小女兒的回應, 蓮蓬 是另一半.

按這裡顯示圖片

比讚, 好好發揮. ( 她晚餐後, 屋前空地散步 )....

按這裡顯示圖片

補充文字說明.

按這裡顯示圖片

小女兒在搔頭. ( 她只用過 數位傻瓜機 跟 手機 ).

大女兒當然了解.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後記 : 其實越廣的鏡頭, 越不適合拿來拍人物. ( 在街上拍一群陌生遊客倒是不影響 ).

除了拍整圈的彩虹, 把人物儘量放在中央位置, 偶爾拍 " 更寬廣 " 的街景, 是另外一種拍法.

07/15 新增一支 超廣角 之後, 07/16 傍晚 就幸運的拍到 雙彩虹.

07/17 打開原圖就馬上發現....嗯.

所謂的 透視效應. ( 先前沒用過 18mm 以下的焦段, 等效 29mm ....因此不曾注意到, 超廣角有這種 特性 ).


編註 : 修正一個錯字與一張影像.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18 19:16

2024/07/17 對 大女兒 講的話.

只是湊巧的機緣, 跟 未曾使用超廣角 的人 ( 看到本主題的網友 ), 說明這種鏡頭的 " 特性 ". ( 焦長越短, 畫面邊角的影響就越大 ).

07/17 晚間, 在二樓房間的空檔, 對 大女兒 講的. ( 買給她的 微單眼, 至少超過三或四年以上了吧, 沒有特別去記 ).

怕她未曾發現過有這種狀況, 因此跟她講了幾句的重點.



會回答那三個字....嗯, " 可能 " 她真的未曾注意到過.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後來還比了雙姆指. ( 小女兒探頭張望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後記 : 筆者入手鏡頭第二天拍到雙虹, 第三天瞄了影像, 就發現到了.

大女兒 用了許多年,  " 可能 " 一直都沒注意到 ---> 神經 比筆者還大條.

畢竟, 她如果回答 : 我知道會有這些情形, 才表示她真的已經知道.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19 17:23

2024/07/19 再談超廣角的透視效應.

因為是首度使用這類的鏡頭, 07/16 拍了雙虹, 07/17 打開某張原圖, 發現.... 左下角, 距離可能 2000 公尺 左右的幾根灰色高壓鐵塔, 傾斜得蠻嚴重.

於是孤狗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 結論就是, 這些都是超廣角, 躲不掉的一種 " 特性 ". ( 或者說 ---> 先天的缺陷 ).

截錄自 SNAPSHOT 的一些文字與圖片.

其他就不多言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左側的那支 風車, 就非常明顯了. ( 中央底下的紅衣人物, 是直的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總之就是, 這類的 超廣角鏡頭, 拿來拍攝 彩虹 是必要的. ( 角度夠寬, 才能把整圈都能夠裝得下到畫面裡 ).

其他大概就是 街景, 以及一些偏向 特殊效果 那類的拍攝目標.

拍攝 人物 當然也行. ( 同樣為了某種 特效 ).

如果純粹的 生活式 拍攝的話, 還是用一般的常用焦距就好了.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21 18:27

2024/07/21 不同鏡頭的對比, 透視效應.

前面談到, 之前使用的兩支鏡頭, 分別是 ---

18 ~ 55mm IS. ( IS 是 影像穩定器 的縮寫, 等效焦長 28.8MM ~ 88MM ).

55 ~ 250mm IS. ( 等效焦長 88MM ~ 400MM ).

後來又加了這支 10 ~ 18MM 之後. ( 等效焦長 16 ~ 28.8MM ).

基於好奇, 特別找了一張彩虹的舊照. ( 拍過很多啦, 隨機找的 ).

拍攝位置, 跟 2024/07/16 大概相差幾百公尺而已.

同樣是在 18MM 的焦距 所拍攝的 ---> 因此大約只能拍到 2/3 圈 左右.

攝於 2009/06/26 下午. ( 距今超過 15 年 ).

18 ~ 55MM 鏡頭, 原圖縮.



裁切, 大約左下角的 1/4 位置.

可以發現, 房屋 與 電塔 的傾斜程度, 比較沒那麼明顯.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使用 10 ~ 18MM 鏡頭, 原圖縮.

按這裡顯示圖片

左下角 1/4 裁切.

房屋與電塔, 傾斜就 特別明顯 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因此, 同樣是 18MM 的焦距, 超廣角 鏡頭產生的變形, 會相對比較大.

除非是為了比較特殊的效果, 或是 空間距離 受限. ( 退無可退, 而必須使用 ).

一般的日常生活記錄 ( 風景與人物 ), 其實, 兩支原來的常用焦距, 也已經相當夠了.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22 18:00

2024/07/22 回顧, 記憶中的底片機.

本篇都是網路圖片.

應該是 民國 74 年 8 月 吧, 拿了所有的存款 ( 尚未出社會工作, 只有服役期間的微薄月收入, 印象中介於 16000 ~ 18000 之間的樣子 ), 然後, 相中了一台 Canon AE-1, 一支 50mm 1.4 定焦, 又加上一支 騰龍 的 60 ~ 300mm 手動對焦鏡. ( 早年所謂的 賊仔市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也算是蠻剛好, 八月份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機, 才過沒幾天, 09/01 早上, 就認識了自己專屬的 媽斗. ( 之後也成為 另一半 ).

這台相機大概陪伴了 15 年. ( 1985/08 ~ 2000 年的前後, 不記得後來詳情了 ).

相機本身或許不算高檔或是貴重, 真正重要的是, 曾經留下的諸多舊日影像.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23 11:41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7-23 11:42 編輯

1985/12 最早拍攝的 青楓.

人物方面的, 儘量減少. ( 社會風氣不佳, 必須打碼 ).

只是, 底片年代, 曾經拍攝景物的數量, 也不多. ( 每張照片都是摳摳 ).

擁有自己相機的同年年底, 爬到屋後的山頂, 有一棵 青楓, 但是.... 整棵樹上, 只剩下最後的 " 幾片葉子 ".

換上 60 ~ 300mm 的鏡頭, 留下了三張影像.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如果沒記錯的話, 這幾張 青楓, 應該就是筆者那支 長鏡頭, 首次上場的記錄.

因為拍攝人物或是其他景物, 幾乎都只是使用 50mm 1.4 ( 光圈值 ) 的標準鏡頭.

編註 : 修正幾個文字.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24 17:08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7-25 18:55 編輯

1986/06 .... 38 年前 的荷花. ( 兩篇之一 )

1985/08 有了相機之後, 記得是 1986/05/01 吧, 在桃園市中山路, 開始了第一個, 算是正式工作的職涯.

當年還是 BS 100 的時代. ( 機車族 ).

上的是 中班 ---> 16:40 ~ 00:40.

六月份的一個週日清晨四點多, 騎著機車, 一路騎到台北市中心一帶的植物園. ( 天亮不久而已 ).

水池中, 剛好有荷花可以拍.

掛著 60 ~ 300mm 的手動變焦. ( 那個年代, 除了傻瓜機可以不用對焦, 其他沒有所謂的自動對焦 ).

繞著池子, 覺得可以拍攝的花朵, 就加減拍.

有些距離較遠, 有些比較近, 能夠看到中央蓮蓬的, 就是比較接近岸邊的.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早年不像今日, 各種數位資訊發達 ---> 荷花季節, 一堆人去拍照與打卡之後, 又吸引更多其他的人, 到處去拍.

因此, 那個年代拍起來的荷花, ( 而且還是遠在 外縣市 ), 也算是一種 緣份.

編註 : 修正數字錯誤 ---> 把 38 年 寫成 28 年 了.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7-25 18:43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7-25 19:02 編輯

1986/06 .... 38 年前 的荷花. ( 兩篇之二 )

講起來, 拍攝荷花, 不管 38 年前, 或是 去年, 基本上都差不多. ( 今年知道開花了, 但是...沒意願拍, 累積太多影像, 也沒啥用 --- 頂多就是 打卡 或是 炫耀 閒功夫多而已 ).

反正不是拍寬景, 就是花朵的特寫, 最多就是...裡面有些人物. ( 遊客或家人 ).

另外就是.... 不論是使用 底片機, 數位機, 也沒有相差多少.

貼這些 老影像, 主要就是... 時間性 與 歷史性. ( 畢竟已經不少年前了 ).

不多言, 看圖就好.

長鏡頭 + 手動對焦, 即使年輕, 也未必 100 % 都能夠對得很準. ( 拍攝花卉方面的東西, 偶爾會偏掉一點 ).

拍攝人物, 因為 50mm 屬於短鏡 ( 景深比較淺 ), 偏離的機率也會小許多. ( 比較看不太出來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那個年代, 算是 初出社會 的 第二個月 而已, 捨得多拍幾張是因為 ---> 已經領到第一個月的正式薪水了, 獨自生活, 至少還勉強過得去. ( 雖然不多, 但是比起 服役 當時, 剛好是服役時期的三倍 ).

----------------------------------------------------------------

編註 : 修正數字錯誤 ---> 把 38 年 寫成 28 年 了.

放假日, 心情上比較不 嚴謹. ( 筆者對數字一直都蠻有概念的說 ).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8-2 21:08

2024/08/02 閒聊, 畫質鬆散.

大概是從 2000 年代開始, ( 從最早的 28k 撥接, 56k 撥接, 網路流量逐漸變高變快 ), 網路社群也越來越多.

然後, 不管是 自然生態 / 車輛 / 旅遊 / 登山 / 攝影....的各種社群, 也到處都是.

有關攝影方面, 討論 相機 與 鏡頭, 就會出現 畫質緊密, 畫質鬆散 之類的文字. ( 主要是評論 鏡頭 居多 ).

講一個, 筆者自己的心路歷程.

=======================================

畢竟是十幾年前的一件 " 生活小事 ", 沒有特別留下記錄或是詳細的資料, 只有腦中印象而已.

2008/01/1x 初入手一台 400D, 加上 18 ~ 55mm 常用焦段, 以及一支 55 ~ 250mm 的較長焦段.

只是, 因為拍攝的對象不同, ( 景觀 / 人物 / 局部特寫 / 小型生物... ), 有時候出門一趟, 鏡頭就要來回更換好幾趟. ( 容易出現 入塵 的問題與麻煩 ).

到了 2012 年末, 決定增加另一台 機身...找到一個台北市的, 特別從新竹, 去到捷運忠孝站某出口去 面交.

拿到東西, 基本檢查沒有大問題, 付錢帶回家.

那是 平輸 的機型 ( 水貨, 代號是 Kiss X ), 附了一支副廠, Sixxa 的 18 ~ 200mm. ( 俗稱 旅遊鏡 ).

註 : 只是個人觀點, 並沒有批評之意. ( 筆者自己覺得不適合而已, 覺得 ok 的網友或是其他人, 用得高興即可, 因為有其 方便性 ).

========================================

在家中, 晚餐之後, 兩個女兒在吃速食, 後面的右邊兩位是住在附近的親戚.

焦距應該是最寬的 18mm. ( 等效 28.8mm ).

只是整理看起來, 有些 朦朧感.

原圖縮.



稍微裁切兩處, 總之就是帶著 朦朧感. ( 沒有半點 清晰 的樣子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筆者原來的兩支鏡頭, 拍起來就不會這樣子.

18mm 的表現如此, 到了 200mm 的話, 即使沒有 更慘, 也不可能比較好. ( 而且 18mm 的使用率, 相對更高 ).

因此, 只有試過那麼幾張, ( 拍攝家人, 以及上傳電腦看過 ) 之後, 那支鏡頭, 就直接拆卸, 丟一邊了.

兩台機身, 分別掛著 18 ~ 55mm 以及 55 ~ 250mm 的鏡頭. ( 雙機雙鏡, 比較麻煩, 但是可以避免 入塵 的問題 ).

--------------------------------------------------------------

回到筆者平常的鏡頭.

原圖縮, 至少不會感覺 朦朧.

按這裡顯示圖片

裁切, 花粉顆粒至少還可以辨識.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另一張代表. ( 縮圖 ).

按這裡顯示圖片

花粉, 也沒有那麼朦朧.

花瓣邊緣至少也還蠻清楚.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一隻蜻蜓....原圖縮.

按這裡顯示圖片

裁切, 翅膀的紋路, 都還很清楚.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雖然一般看影像, 都是螢幕尺寸的縮圖. ( 非原圖, 也都不去裁切 ).

只是那支副廠鏡, 光是螢幕規格的尺寸, 整體上看起來就是.... 徹底的讓人難以接受.

如果筆者是 開車出遊 ( 或是台灣爬山 ) 的話, 還是寧願帶著雙鏡. ( 不想要因為方便, 而去犧牲畫質 ).

" 假如 " 是 出國, 也寧可只帶一支短鏡. ( 雙鏡也可能, 不帶太多行李的話 ).

也就是, 打死 都不會去考慮, 換成所謂的 旅遊鏡. ( 原廠的沒試過, 也沒意願去試 --- 生活中已經夠用就好 ).

註 : 筆者本身, 沒什麼 出國 的那種物質慾望.

嗯....講起來, 那支 旅遊鏡, 早就不知道被丟在哪裡了. ( 十餘年前的事了 ).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8-3 21:19

2024/08/03 閒談...鏡頭的 定焦 與 變焦.

拍照或是攝影, 要有個很基本的觀念就是 ---> 鏡頭裡面, 鏡片的 重疊片數 越多, 畫質的影響就越大. ( 透光率的影響越多, 每片都會有光線通過的些許損耗 ).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 變焦的 倍率 越高, 對於畫質的影響也越大.

非指 正廠 或是 副廠, 而是普遍的 光學 / 物理 " 特性 ".

------------------------------------------------------------

早年, 筆者使用 Canon AE-1, 搭配一支 50mm F1.4 原廠的 定焦鏡, 加上一支 騰龍 60 ~300mm 長焦. ( 筆者也長期用過 副廠鏡 --- 閒錢不多, 沒有更多選擇 ).

先講 焦距 的倍率.

50mm 定焦 --- 就是 1 倍. ( 畫質 最佳 )

18 ~ 55mm --- 大約 3 倍. ( 次之 )

55 ~ 250mm --- 約 4.5 倍. ( 再次 )

騰龍 60 ~ 300mm ---- 5 倍. ( 還可接受 )

那支 Sixxa 的 18 ~ 200mm ( 旅遊鏡 ), 則是高達 11 倍. ( 難以接受 )

先不談廠牌, 光是 焦距倍率 而言, 畫質就是 " 從上排到下 ".

這也就是前一篇, 筆者只試過幾張影像之後, 就決定把那支附隨的旅遊鏡, 直接 束之高閣 的原因. ( 因為那就是事實, 畫質表現不夠理想 ).

====================================

拿一張舊日影像, 底片年代, 50mm F1.4 拍的人物.

是由 135 底片, 洗出 3 x 5 吋 的照片, 後來用 掃瞄器, 掃成 1470 x 2000 像素 的影像.

註 : 沒有特別掃很高, 好像是使用 360 或是 400 dpi 掃出來的. ( 不想耗費太長的掃瞄時間或是拖慢完成的速度 ).

掃瞄器 最高可以掃到 9600 dpi ---- 直接把 24 x 36mm 的底片, 掃成巨大的影像.


就是具有所謂的 底掃 ---> 直接掃瞄底片的功能.

-----------------------------------------------------------------

掃瞄的縮圖.



頭頂的 髮絲.

按這裡顯示圖片

髮絲, 衣領 跟 釦子.

按這裡顯示圖片

左手的手鐲.

按這裡顯示圖片

---------------------------------------------------------------------

早年 24 x 36mm 的小底片, 只是 3 x 5 吋 的一張小照片, 其實就可以顯示出, 相當多的 " 微細節 ".

因此, 如果要 講究影像細節 的話 ---> 鏡頭很重要.

也就是, 變焦的 倍率 越低, 表現就會相對越佳.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8-6 22:24

另類 講古 的文.

2001/12 第一台數位相機.


話說, 那台底片機 Canon AE-1 的 曝光值, 似乎有蠻大的偏差. ( 2000 年代, 還在使用 撥接 上網, 網路也還很緩慢, 電腦之間, 還在使用 LL3 相互傳送資料模式的日子, 許多人可能都沒有印象, 尤其比較年輕的世代 ).

當時, 也沒有今日強大的 網路孤狗 功能, 可以用來查一些疑問.

總共有連續兩大批 ( 不同趟次的拍攝 ), 沖洗出來的數百張照片, 顏色都會 明顯偏白 ----> 後來才了解, 那是因為 底片 經過 機場 X 光 的照射之後, 造成的負面結果. ( 而不是因為相機有問題, 造成的 過度曝光 問題 ).

那時候, 自己以為底片相機有異常, 剛好又已經出現 數位相機, 於是決定, 去新竹的 NOVA 逛看看.

看了幾個機型, 稍微考慮之後, 決定買了三倍光學變焦 ( 36 ~ 108mm ) 的 Canon A20, 附加購買一支 兩倍鏡. ( 掛上的話, 就是 72 ~ 216mm, 克難式的長焦 ).

底下的前三張, 是 2002 年代, 網路的討論與評價.

講是售價便宜, 記憶中, 好像也花費超過 16 張 以上的樣子.



它的對焦功能, 確實不錯. ( 白天與夜間, 包括閃光燈拍攝都很正常, 但是...好像沒拍過 夜景 這方面, 畢竟只是傻瓜機的等級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只是記錄生活, 簡單能用就好.

=========================================

將近 23 年了, 相機至今還在 ( 而且功能都還正常, 只是沒必要再使用而已 ), 就不刻意幫相機拍照了.

直接網路抓兩張, 網路圖片. ( 公開資訊, 也不算是什麼特別的私密影像吧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圖片是 外掛廣角鏡 的樣子, 筆者是偶爾會 外掛兩倍鏡.

雖然只有 200 萬 畫素, 不過, 拍攝出來的 畫質, 其實很不錯.

從 2001/12 購入, 直到 2006/05, 換了第二台. ( 雖然還能用, 覺得功能該稍微加強一些 ).

於是又換成 600 萬 畫素, 而且有 12 倍 光學變焦的. ( 類單眼 ).

筆者的個人觀念上, 又不是靠那些在 吃飯 的 ( 例如 外景/婚紗 之類的專門攝影者 ), 所以也不需要很專業, 或是功能強大的東西, 生活中的記錄, 夠用即可.

畢竟, 每個人, 能夠有什麼不同的 " 多目標 " 可以拍, 比起單純的 比裝備, 更實際一點.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8-12 21:25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8-12 21:28 編輯

2024/08/12 漫談 底片掃瞄.

主題是 拍照, 因此也跟 底片 有關. ( 早年拍照都要 買底片, 沖片, 洗出照片 ).

沒特別去記得, 在 200X 年代的某時候, 買了一台掃瞄器, 還額外附加 底掃 的功能. ( 所謂的 光罩 ).

剛剛看了一下其英文版的 說明文件, 版權是 2000 年 的. ( 因此購買年份可能是 2005 之前 ).

-------------------------------------------------------------------

不過買回家之後, 除了偶爾心血來潮, 掃一些舊的照片, 或是幫子女們掃瞄一些重要文件.

那個 光罩, 根本都不曾拿來用過. ( 也早就不記得, 要如何去使用 ).

丟在三樓的某個櫃子裡面, 後來整理櫃子才發現 ---> 已經買來十多多年, 都還不曾使用的玩意.

於是又孤狗了一些相關的歷史文件. ( 搭配的軟體與操作的方式, 學著如何去使用 光罩 的功能 ).
幸好, 還不算是 老番癲....那些技術文件, 不算困難. ( 應該也差不多了解操作方式了 ).

又過了幾天, 直到 2021/07/06 晚間, 應該叫做 半夜, 決定找個實際的 24 X 36mm 的底片 ( 屬於 負片 ), 來掃看看.

設定到最高的 9600 dpi .....掃出 9888 x 6528 = 6454.88 " 萬 " 畫素. ( 六千四百萬 ).

影像容量 22 MB ....真的很大. ( 只是, 畫質的顆粒也相對較粗 ).

設成 3200 dpi 的時候, 掃出 3296 x 2176 = 717.2 萬 畫素. ( 七百萬 ).

影像容量大概 5 MB, 顆粒就好了許多.

結論就是, 傳統的 135 底片, 最多大概只能掃瞄到 4800 dpi 的程度, 整張影像大概 一千多萬 的畫素, 差不多就是 " 極限 " 了.

因為掃到更大, ( 6400 甚至於 7200 dpi ), 除了檔案特大之外, 沒有實質的好處. ( 顆粒粗糙 ).

也難怪, 許多 全片幅 的數位相機, 差不多也只是設計到 2000 萬 畫素 而已. ( 大概 1200 ~ 1500 萬, 其實就已經是硬體上的極限, 更大也沒太多作用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這天深夜, 只掃了兩張底片, 純粹試驗而已.

大約距今 25 年前的影像, 幼童就不碼了. ( 時間久遠, 應該沒有 人臉辨識 的問題 --- FB 上頭也沒貼過這些影像, 三年前掃的, 網路上應該沒有留過任何記錄 ).

底片掃出來的整張. ( 原圖縮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大人的局部裁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嬰兒只佔很小的空間 ( 整張底片的面積而言 ), 還能夠看得出 怒髮衝冠 的樣子.

按這裡顯示圖片

底片不算保存良好, 有些斑駁的痕跡.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另外一張獨照.

按這裡顯示圖片

額頭上的汗毛.

按這裡顯示圖片

眼睛的瞳孔.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從那麼小的一張底片, 能夠掃出如此的細節, 也算是 很不簡單 了.

二十多年前, 就能夠掃到 9600 dpi 的解析程度, 功能算是夠強大.

尤其... 這台掃瞄器, 歷經 " 可能 " 二十多年, 至今還現役. ( 可以繼續使用, 功能沒有任何異常 ).

====================================

後記 : 掃瞄的老機器, 還堪用.

可能兩三個星期之前, 大女兒 嫌原來的印表機, 印出來的細節不夠清楚, 於是又去 " 搬 " 了一台新的.

除了自動雙面列印, 還有掃瞄的功能, 而且可以直接用 WiFi 當控制介面. ( 手機裡面的影像都可以直接列印 ).

屬於 光學 與 控制方面的科技, 還是持續在進步.

只是, 筆者只能使用舊的東西. ( 電腦太老舊了 ).

反正只要還能夠用, 就加減用.

編註 : 修正幾個字.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8-16 16:21

蘋果王, 快要 GG 了.

福壽山, 台灣蠻知名的地方.

舊中橫 的年代, 曾經開車上去過.

後來, 小孩子還小的歲月, 一次算是專程前往 ( 露營 ), 另外一次, 是經由地獄一般路況 ( 颱風的重大災害不久 ), 從 力行產業道路, 算是經過. ( 清境 - 力行 - 福壽山 - 梨山 - 大禹嶺 - 武嶺 - 清境 ).

專程前往的那趟, 運氣算是不錯, 天氣良好, 視野佳, 拍到高大的波斯菊, 還拍到台灣不常見的蘋果樹.

以 拍照記錄 而言, 也算是蠻難得的一次. ( 後來因為太出名, 從網路社群看到, 遊客與攝影者多到嚇人, 很多年都沒有再前往了 ).

一次的良好記憶, 也夠了. ( 許多民眾, 甚至於沒去過, 或是遇到壞天氣, 季節不適合之類的 --- 不是蘋果的掛果時期, 或是波斯菊的花期 ).

打算寫一些當時留下的部份影像. ( 預定三篇 ).

於是, 想知道那棵樹, 近年來的狀況....孤狗之後, 天啊, 快要陣亡了. ( 已經接近該種類植物的壽命終點 ).

中時電子報 的報導, 截圖.

看報導就好, 不多言.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後面大概會以三篇圖文, 簡單介紹一下, 當年以及當地的狀況. ( 不一定會連續, 但是會貼完 ).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8-20 20:48

難得的蘋果之旅.

序言.

在某個跟 聖稜線 有關的主題中, 筆者曾經說過, 排除 軍事管制區域 / 爬山 / 距離 ( 站立位置 ) / 角度 這四個條件之下.

能夠 免爬山 / 相對距離最近 / 觀賞與拍攝角度最佳, " 全台唯一 " 的最佳位置, 就是在新竹縣的一處偏遠山區.

然後, 當然免不了, 得到某人許多的質疑.  ( 不曾親自經歷的人, 無法去相信筆者所講的, 不算太意外 ).

終究, 一隻 老鷹, 很難跟井中的一隻青蛙, 能夠順暢的溝通.... 人生的視野 / 視角...差距過大.

======================================

接下來連續三篇的地點, 筆者會說成 ----

全台灣裡面, 唯一能夠把 波斯菊 / 蘋果 / 松樹 / 次高山 / 雪山西南稜 ... 五個不同目標, 從一個地方就 "  一次拍齊 " 的山區. ( 即使未必可以在一張畫面拍進五個, 好歹能夠一張裡面就拍到其中的 3 或 4 個 ).

上面的這段文字, 是 真正的事實, 而且完全不怕任何挑戰. ( 全台灣裡面, 絕對找不到其他的任何山區, 能夠一次拍到上述的五種目標 ).

運氣與時機也非常重要啦 ---> 波斯菊盛開 / 蘋果正在盛果期, 有時間季節的限制.

另一方面, 也要遇到特別良好的天氣. ( 遠山的直線距離數十公里, 有雨有霧就沒得玩了 ).

筆者算是運氣不錯, 第一次帶小孩到那處山區露營過夜 ( 只有三天兩夜, 首日是夜宿不同山區, 留下了 71 張記錄影像, 多數是景觀與遠山 ), 到達日 算是整天的霧跟雨. ( 這天只留下 13 張 影像 ).

次日 ( 行程的第三日, 返家日 ) 則是 超級天氣, 這天雖然沒拍很兇, 卻也留下了 89 張影像. ( 只有 17 張 沒有人物, 超過 4/5 都是人物 ).

三天加起來, 71 + 13 + 89 = 173 張. ( 總平均的話, 大約半數風景, 半數人物 ).

每趟的旅程, 不管留下的影像數量多寡.

能夠留下的任何一張, 全部都是歷史, 也都是珍貴的生活記憶.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8-24 14:32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8-24 14:36 編輯

2024/08/22 插花時段 --- 可以使用你的圖片嗎 ?

筆者的拍照目標, 除了家人之外, 曾經涉獵的不同對象, 也算是相當廣闊.

各種不同的 鳥類 / 蝶類 / 蛙類 / 蜻蜓 / 兩爬 / 魚類 / 花卉 / 高山 / 樹 與 石/ 星空月亮太陽 / 夜景.....

大概除了所謂的 女性媽斗 之外, 有機會拍的, 偶爾遇到的時候, 幾乎都會拍.

因此, 數十年來, 累積的各種不同 資材, 算是蠻豐富.

在一些同學群組, 別人貼一張 ( 某樣筆者也拍過的東西 ) ....許多時候, 筆者可以馬上跟貼十張.

前不久, 某同學貼了一張, 拍到的 斑蝶.

筆者稍微對照之後, 說 : 那隻是 小紋青斑蝶, 然後補上十張不同隻, 也不同構圖的影像.

又抽選了另外十張, 顏色更漂亮的 柑橘鳳蝶 的影像. ( 只是備著, 沒貼出去 ).

之後, 某同學貼了一張 蜂鷹, 或是 林鵰...筆者又隨手貼了許多張. ( 相同物種 ).

註 : 並非所謂的 炫耀 / 示威 啦 ---> 某同學拍攝鳥類, 是屬於 PRO / 鳥人 等級的. ( 裝備龐大與精細, 每天四處 追景, 時間又超級多, 還常常在 YT 上頭貼 縮時影片, 那要耗費很多影像處理的時間.... 筆者只是偶爾客串, 加減拍, 見到有人貼, 也跟著加減貼 ).

純粹表示, 對於許多不同的生物或是景觀, 筆者也曾經 偶爾涉獵過 而已.

在一些群組, 偶爾跟貼幾張, 也算是貼過不少.

===================================

有位學生時代, 就不同興趣, 假日活動也沒有重疊的同學, ( 同學裡面, 會出現許多小群組, 很正常 ), 畢業之後數十年間, 甚至於可能見不到三或五次面. ( 偶然的婚喪場合或是一兩次的同學會 ).

再註 : 剛入學, 總共 61 人, 畢業時還有五十幾人. ( 轉學 / 輟學 / 退學 或其他...然後, 全部是男性 ).

上一次, 對方跟筆者打招呼, 是 2024/03/12 ( 週二 ) 晚間, 以及 03/13 早上的問安 --- 03/12 晚上問筆者, 有關他家種植的某些植物, 照顧或是嫁接的問題. ( 也都回答過, 然後筆者離線 ).

之後又沒連絡了.

前幾日, 筆者跟貼了一些 斑蝶類 與 鳥類 的影像. ( 林鵰 / 蜂鷹 / 很小隻的 粉紅鸚嘴...)

2024/08/22 晚間, 突然冒出一段私人訊息的文字, 說他想要使用筆者貼過的影像.

筆者回應對方. ( 儘管去用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因為平常就沒什麼話題可聊, 也不想要多耗時間....找個藉口, 筆者要 緊酸 了. ( 閩南語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許多人拍照, 對於自己拍過的影像, 會擔心被別人拿去用. ( 當成別人拍的, 別人拿去轉貼或是炫耀 ).

因此, 拍完都留著 自賞 --- 比較不願意公開張貼. ( 或是只給相對有關係的少數人, 才有機會看到 ).

筆者對於這些, 就比較無所謂, 只是一些 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 的東西, 根本不需要介意.

孤芳自賞, 獨樂樂...還不如 眾樂樂.

有某些機緣 ( 寫字與貼圖 ), 就讓某些人能夠加減看. ( 不需要吝嗇 ).

要拿去用.... 當然也是....沒問題, 請便. ( 如果是拿去騙別人, 還說是某人自己拍攝的, 也只是 欺騙自己 罷了 ).

編註 : 修正一下日期時間.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8-26 21:28

先貼蘋果相關.

前一頁的 20 #, 筆者寫過底下這樣子的一段文字 ----

全台灣裡面, 唯一能夠把 波斯菊 / 蘋果 / 松樹 / 次高山 / 雪山西南稜 ... 五個不同目標, 從一個地方就 "  一次拍齊 " 的山區. ( 即使未必可以在一張畫面拍進五個, 好歹能夠一張裡面就拍到其中的 3 或 4 個 ).

上述的這段文字, 講的是 事實. ( 不是筆者自己亂編或是想像的 ).

=========================================

左後方的 大雪山, 實際上是 背後另外一層 的山稜.

如果從雪山主峰起算, 一路算到台中的鳶嘴山, 直線長度就有 32 公里. ( 雪山 到 大雪山 是直線 12.5 公里 )

從雪山縱走到小雪山 ( 途經 大雪山 ), 稱為 雪山西稜 的縱走路程. ( 一般是重裝六天的辛苦行程, 需要相當實力與腳力的人, 才有辦法 ---> 筆者自己都不敢去嘗試 ). ( 筆者曾經走過 神聖稜線, 那算是岳界的人們之中, 心裡面的最高殿堂, 因此....大概是可以吧, 從來沒有那個打算而已 ).

近層的 大劍 / 佳陽 ( 這座非屬 百岳 ) / 小劍 ( 被稱為 超級鳥山, 往返路程非常遙遠  ).... 則是稱為 雪山西南稜.

因此, 畫面裡面的那些, 筆者都沒走過. ( 沒有把 百岳 當成人生目標 --- 偶爾客串的爬一些, 自己比較想要去看看的高山, 就夠了. ).



右後遠方的雪山 ( 台灣第二高峰 ), 以及其北邊繼續延伸的 聖稜線, 還有 大霸尖山群峰, 筆者倒是 幾乎 都走過.

註 : 基於尊重原住民的精神信仰, 沒有特別去登頂 大霸頂端的基點....另外漏掉 北稜角. ( 縱走期間遇上地獄氣候, 之後還有三次經過北稜角附近, 也沒有特別想要登上去, 算是另外的故事了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波斯菊 / 蘋果樹 ( 中層左側 ), 雪山 與 大劍山. ( 大劍 已經被雲擋住 ).

按這裡顯示圖片

近到遠, 波斯菊, 蘋果樹, 松樹.

按這裡顯示圖片

畫面中上就是蘋果園.

按這裡顯示圖片

切兩張.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因此, 同一處山區, 能夠拍攝五種目標....全台灣裡面, 找不到另外一處地點了.

-------------------------------------------------------------------

某篇文章講的....

免爬山 ( 而且當地還是最嚴格的 空拍禁區 --- 軍事重地 附近 ), 與群山的相對距離最近, 角度最佳的聖稜線拍攝地點, 在新竹縣的某處山區, 某個位置.....也是全台唯一. ( 同樣不是筆者隨便講的 ).

畢竟, 桃竹苗的山區, 可以稱為筆者的管區. ( 在什麼位置, 能夠看到與拍到什麼樣子的景觀, 都已經看了三十年 ).

------------------------------------------------------------------

只有 " 螞蟻大的 糊蘋果 " 嗎 ?

當然不是啦, 幾張影像, 只是先證明, 可以一次拍攝五種不同目標, 並非假話而已.

按這裡顯示圖片

之後接續兩篇, 就是順便 看蘋果樹. ( 也包括一些人物 ).

畢竟... 最具代表性的 蘋果樹王...快要成為歷史了.

筆者曾經拍的, 當時算是 壯年期 吧. ( 20 年前了)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9-5 13:19

長得好高的波斯菊.

遠山已經拍過. ( 前一篇 的代表影像 ).

因此, 拍花與拍人, 留下一些生活記錄.

這趟山行, 也算是筆者首見....波斯菊, 居然能夠長到 六尺高 的. ( 一般平地所見, 可能四尺上下吧 --- 海拔高, 氣溫較涼, 大概是主要因素 ).

只拍花, 遠山就先不管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小女兒.

按這裡顯示圖片

大女兒.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大小劍 算是有入鏡, 可惜已經有雲朵出現.

按這裡顯示圖片

雪山主峰 ( 右後 ) 也還有看到.

按這裡顯示圖片

大女兒, 背景算是 雪山南稜.

按這裡顯示圖片

同時能夠拍到 蘋果 / 松樹 / 波斯菊 / 雪山....這處山區算是 全台唯一.

天氣良好, 至少花卉與遠山, 都有看到.

也算是相當難得的生活記錄影像.

-------------------------------------------------------

後記 : 如果背景的主角是 雪山 或是 玉山, 前景是 花卉 的話.

有一種花卉, 算是相對常見的, 就是 玉山杜鵑....

因為它們是生長於高山, 在 花卉與高山 " 同時入鏡 " 這方面, 能夠拍到的山區, 就有許多了. ( 不過大多數山區, 都是 必須辛苦爬山 的 ).

只是花卉代表. ( 雪山或其他高山的背景, 就先不管了 ).

按這裡顯示圖片

玉山杜鵑 可以有許多不同地點. ( 把知名高山同時拍進去 ).

波斯菊 的話, 就真的只有一處山區能夠做到而已.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9-10 19:58

第一次拍蘋果.

人物, 近景是花, 遠景是 雪山. ( 頭部後方 ).

筆者說 波斯菊 可以長到六尺高度, 是真的.

如果能夠站到花叢裡面, 有許多花梗, 真的比人還高. ( 當然只會在路邊的圍欄外面啦 ).



貼了字的蘋果.

按這裡顯示圖片

樹枝是伸出欄杆外頭的, 主角是前面的細橫枝. ( 沒有碰到後方的果實 ).

按這裡顯示圖片

能夠跟蘋果合照, 機會不多.

小孩們, 即使只有那麼一次, 也是特別的記錄影像. ( 成長過程中, 曾經拍過的人, 應該非常之少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回顧影像, 才發現...那是夫妻裝.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附上兩張蘋果.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遺憾的是, 那棵樹, 似乎快要陣亡了.

還不知, 過一陣子, 是否有機會, 再去多拍一次, 留下難得的記錄.

有許多事情, 需要某種機緣 ( 時間, 也包括心情, 會不會 很想要 去 )....再看看.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9-22 17:35

第一次採菱角.

菱角, 應該都在 南高屏 居多.

在新竹地區, 似乎很少聽說, 有種植菱角的人. ( 一般的接觸圈農人, 也都在筆者家附近兩三公里之內 ).

因此, 即使活到四十歲, 筆者也都沒有 " 採 " 過菱角.

-----------------------------------------------------------------

大概 2005 或是 2006, 開始了所謂的 生態攝影. ( 更早就拍了, 偶爾看到一些生物目標可以拍的時候 --- 是指, 花費更多時間, 特意尋找與拍攝的時期 ).

拍鳥拍蛇拍蜓拍蝶拍蛙拍蜂, 許多能夠出門的自由空檔, 多數都耗費在那些目標之上.

2008/01, 從 12 倍 變焦的 類單眼, 換成單眼, 以及 250mm 的最大焦長, 功能上, 又增進了一些.

於是, 拍得更勤更兇.

某次看到一個 大面積 ( 可能兩三分 ), 種滿菱角的田地, 有許多蜻蜓與蛙類, 尤其 金線蛙 的數量 " 超級多 ". ( 大大小小, 至少幾千或是上萬吧, 因為面積相當大 ).

於是, 有空的白天, 拍蜻蜓蝴蝶....夜晚的空檔, 又拍蛙與蛇. ( 剛好看到蛇的話 ).

某個週日上午, 田地主人 看到筆者拿相機 ( 在水泥田埂上 )...走了過來, 相互閒聊一下.

是....筆者 同國中 / 同屆 / 不同班的同學. ( 筆者升學, 對方放牛 ).

當時的菱角, 已經採過許多趟....對方說, 隨便去翻, 應該還可以採到一些. ( 菱角的花期不是同時同天, 會稍微有時間落差 --- 有些果實比較晚熟 ).

既然得到主人的主動應允....機會難得. ( 筆者與家人都不曾採過....吃過是當然啦 ).

2008/10/12 ( 週日上午 ), 跟 另一半, 兒子, 小女兒....就去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兒子穿牛仔褲, 不想要下水, 只在田埂玩一玩.

按這裡顯示圖片

小女兒玩得很高興.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筆者只是當 記錄者, 沒有採, 負責拍一些生活影像. ( 當然必須下水 ).

結果, 翻閱舊檔案發現 --- 那趟的收穫, 居然都完全沒有拍.  ( 記憶中, 還不錯, 至少好幾斤吧 --- 主人的家人採過多趟, 零星剩餘的也沒有很多, 必須四處努力翻 ).

至少, 讓家人知道菱角如何生長, 以及如何採收了. ( 兒子只在岸邊翻, 應該也有翻到一些 ).

----------------------------------------------------------

筆者在山區, 弄了連續五層的水池....當時也有種.

自家種植的菱角, 印象中, 也採了 2 或 3 年. ( 之後因為太多事, 管不到那麼多地方, 荒廢了 ).

生活中的許多事, 都叫做....曾經走過. ( 或是 做過 ).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9-27 21:09

2024/09/26 似曾相識.

筆者已經很久都沒用 fb 了. ( 頂多一兩個月, 偶爾點進去瞄一眼, 三兩分鐘就離開....自己發帖發文都至少好幾年前了 ).

因為 fb 不像 line ( 群組人員之外, 基本上都看不到內容 ), fb 根本就是 無數串 的肉粽, 點進朋友...可以看到 朋友的朋友, 然後 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牽扯到沒完沒了. ( 幾乎可說是 毫無隱私 可言... 還可能被某些親友 人臉註記姓名 哩, 因此, 不是很親近的人, 合照也要儘量避免 ).

09/26 晚間的空檔, 跑去瞄了一下某位 山岳攝影老哥 的 fb. ( 他比較喜歡常常分享動態, 家庭生活或是拍攝過的作品 --- 職業本身就是如此, 以山岳攝影為主要生活方式, 類似公眾人物 ).

屬於 最新發帖 的倒數第三篇吧, 看到一張.... 2019/05 拍攝的 玉山杜鵑.

摘自山岳攝影老哥的 fb 貼圖.



筆者一瞧, 好熟悉的場景, 生長於同樣的一處山凹, 就是那幾棵.

筆者也拍過....不只是拍過, 嗯....還拍過非常非常多張. ( 包括不同的很多其他棵啦, 不是一兩棵 ).

差異是, 筆者是用 側面 與 俯瞰 的方式拍的, 這位老哥是蹲低仰望, 把後面的山景一起拍進去.

==========================================

回顧過往, 筆者從 2004/07 開始, 年復一年甚至於一年數次, 帶小孩或是獨自前往合歡山地區. ( 冬季賞雪佔較大的上山目的 ).

2006 / 05 月份, 連續兩趟獨自上山, 2 天 + 3 天....目標就是為了拍攝杜鵑. ( 紅毛杜鵑 與 玉山杜鵑 --- 算是專程為了高山花卉而上山的首年 ).

然後年復一年 ( 沒有每年都跑 ), 幾年的期間也拍過 " 不算少次 " 的 " 中年 " 與 " 大年 ". ( 指 花況, 普通或是很優 ).

到了 2012 / 05 .... 遇上了 " 自己的史上最優一年 ".

然後....就對於該山區的玉山杜鵑, " 停止 " 興趣了. ( 一來是 再拍更多次, 應該也不會有什麼突破, 二來是....2010 左右開始, 智慧機越來越普及, 四處拍照打卡的人也越來越多, 網路宣傳之下, 每年花期的山區, 比菜市場還要擁擠, 千頭萬頭擠在同一處山區 ).

偏偏筆者最討厭的, 就是人多車多的景象, 尤其是塞車. ( 手排駕駛人最討厭的交通狀況 ).

反正 大景 已經拍得夠多 ( 包括最大場的雪景 ), 不需要再多增加也根本無所謂. ( 可以說是....十幾年前, 早就拍膩了 ).

因此, 2012 / 05 至今 ( 疫前 ), 同樣的山區還是偶爾會去 ---> 但是, 都不是為了 玉山杜鵑 而去.

========================================

玉山杜鵑 有 桃紅 / 淡的粉紅 / 白色 三種主要色系. ( 花苞有桃紅與粉紅色兩種 ).

初開 與 盛開, 也有逐漸轉色的可能性. ( 例如剛開, 比較類似淡粉紅色, 之後越來越白...有些則一直都是白色或是粉桃紅色, 沒有變 ).

-------------------------------------------------------------------

底下是筆者拍的.

其實是在同一個位置, 拍攝角度不同而已.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隨著時間, 顏色也可能慢慢變化.

按這裡顯示圖片

=======================================

筆者都專門 " 拍花 " 嗎 ?

其實也不是, 屬於 連帶拍攝背景 的方面, 甚至於比 單純拍花還多.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不光是 拍花與景.

日出 / 日落 / 雲瀑 / 雲海....甚至於 星空, 也會拍.

拍照, 其實沒有別的, 留下 某時某刻某處 的樣貌而已.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28 11:34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10-28 11:36 編輯

生態攝影.

在先前的某些年間, 拍攝 " 所謂 " 生態的攝影者, ( 與相關的網路社群 ), 可以說是蓬勃發展.

其中一個叫做 自XXX中X. ( 最後的文章記錄, 是 2020 / 11 月初 --- 近年來已經熄燈 ).

註 : 回顧一些殘留的網頁資訊, 大約創立於 2005 年末, 筆者大概是 2007 / 05 開始, 在該站算是開始比較活躍.

雖然已經沒有新的主題, 至少到今天 2024/10/28 為止, 舊日的所有圖文, 都沒有消失.

偶爾心血來潮, 還可以去搜尋, 過去曾經的一些過往. ( 例如自己發表過的某些圖文記錄 ).

不過那些都已經不重要了 --- 手中留存的影像資料, 才是重點. ( 貼出的, 都只是縮圖而已 ).

另外就是, 當時也發現, 某些所謂的 " 生態 " 攝影, 根本就是破壞生態 ---> 攝影者為了得到更清楚漂亮的影像, 無所不用其極, 甚至於危害與傷害許多生物的生存狀態. ( 網路上的許多 生態 影像, 背後其實都是 人為特意造作 而得來的 ).

後來, 筆者就不再說, 自己曾經有在從事過 生態 攝影了.

----------------------------------------------------------

至少, 筆者拍攝的所有目標, 都是屬於 " 完全自然 ", 對於拍攝目標, 沒有任何干擾與造作, 而拍攝到的.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裁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後記 : 那些歲月, 光是蜓類, 可能就拍過百來種的不同蜻蜓 ( 台灣大概 160 種 ).

然後, 有成蟲與若蟲 ( 青少年 ), 以及雌與雄的差異....

拍攝之後, 又要去仔細觀察身上的斑點與顏色或是特徵 ( 然後去查閱各種不同的影像資料 ), 才能知道屬於什麼種類.

因此, 搞那些, 真的很耗費時間. ( 蝶類更是, 蛾類就不談了 --- 數千種 ).

編註 : 修正一個錯字.




歡迎光臨 2home 打造桃花源 (http://2home.com.tw/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