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ome 打造桃花源

標題: 2024/09/30 臨時決定的舊地重遊. [打印本頁]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9-30 22:17     標題: 2024/09/30 臨時決定的舊地重遊.

序.

09/29 晚餐之後, 陪 另一半 前往外家. ( 順便帶回一些食物, 還帶回一大把的香蕉 ).

返程到了接近到家, 最後的 1/3 左右路程...晚間九點多.

另一半 臨時想到, 其 二弟夫妻 是週一公休, 想要家人聚會一下. ( 包括岳母與小舅子夫妻, 大姨子之類 ).

目標是另一半可能超過十年以上, 都沒再去過, 位於 尖石鄉 的一間山林餐廳. ( 原住民為多數的山區, 但是那間是 客籍 的老闆, 現年可能 56 ~ 57 歲 之間 ).

於是開始四處連絡....大姨子 說有課程要上, 小舅子 要去回診. ( 次日 09/30 早上 )

另一半說 : 回診之後還來得及啊.

小舅子說 : 他去過很多次了, 山上的菜園要花時間翻土, 比較重要. ( 使用 小牛, 冬季蔬菜 ).

於是, 只剩下 二舅子夫妻了.

筆者的大女兒也是 週一 沒有排課.

回到家之後, ( 等到大女兒更晚之後回到家 ), 筆者問....大女兒說, 難得沒課, 想要在家休息.

於是, 從最多的 可能 九人, 變成最後的兩車四人.

其他暫略.

===================================

餐廳四周, 許多大樹圍繞....老闆說大概海拔 800 公尺. ( 不是在山頂區域, 屬於較高處的山腰 ).

遠方的視野比較受限, 畫面往更右邊看, 都是大樹 / 桂竹林 或是枝葉. ( 全無視野 ).

對面的那條稜線, 最高也不會超過 1500 公尺吧.

屬於 郊山 --- 除了家附近, 筆者不會專程去 " 遠地 ", 只是為了爬 郊山. ( 較為知名的 中級山,或是自己感覺比較喜歡的, 倒是可以連續去過許多趟 ).

因為沒爬過, 也沒有特別去了解過, 因此...對面的山頭, 全都不認識.



另外一處的視野.

按這裡顯示圖片

最左側, 被近處山稜擋住, 因此...無法看到更左邊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因為上山途中轉不停的彎, ( 又彎又陡又窄的產業道路等級 ), 轉到筆者自己都不知道, 自己到底是身於何處.

因為...對面沒有 " 自己認識 " 的山頭可以當參考.

--------------------------------------------------------

用餐的空檔, 筆者走出座位背後的屋外.

樹縫中, 隱約看到一個....似乎蠻熟悉的山頭, 挺立在遠方.

按這裡顯示圖片

拉近.

按這裡顯示圖片

誇張一點的講法就是, 簡直可以叫做.... 化成灰 都能夠認得出來的一座中級山.

光是山頂的一小塊露出, 就能夠 100 % 判斷了. ( 絕對不會錯 ).

那是高度 1749m 的 內鳥嘴山.

台灣只有四個山區, 可以看到 山毛櫸 這種屬於寒帶區域的樹種.

1. 北縣 ( 新北 ) 的 北 插天山. ( 高度 1727m ), 烏來的 阿玉山西峰.

2. 宜縣 太平山 地區 ( 山毛櫸步道 與其他山區 ), 高度約 1900m.

3. 桃縣 ( 改成市 ) 復興鄉 拉拉山, 高度 2031m.


4. 竹縣 內鳥嘴山, 高度 1749m.

也就是說, 內鳥嘴山, 算是 山毛櫸 " 全世界分佈緯度的 最南限 ".

全台灣, 緯度更南邊的所有縣市 ( 與山區 ), 應該都無法看到這個特殊的樹種.

---------------------------------------------------------------

註 : 那個山頭, 筆者家就可以看到山頂的一小塊區域, 只是直線距離相當遙遠. ( 而且不是看到全貌 ).

吃完餐, 喝完咖啡.

老闆另外還有經營露營區, 於是又去散個步.

沒想到, 在某個營位的透空, 可以看得更清楚, 而且距離應該少於三公里.

畢竟, 那個山頭, 充斥著 " 相當多趟 " 的過往記憶, 能夠再度的近距離看到, 總是覺得很親切.

=====================================

露營區域看完之後, 下山途中.

二舅子夫妻在前, 筆者在後.

下達 120 縣道 的叉路, 二舅子 打了左燈. ( 然後左轉 --- 西行的方向 ).

筆者打了右燈, 直接往東邊的更高處區域而去.

二舅子 看到後視鏡, 筆者居然往 反方向 的更深處山區開去 ---

1. 筆者轉錯彎, 開錯路.

2. 筆者可能 老番癲 了. ( 明明在後方十公尺, 也看到方向燈與車子左轉, 怎麼會沒有跟上 ? )

-----------------------------------------------------------------

他們夫妻可能不知道....道路的另一個方向, 存在著許多, 筆者與另一半, 還加上三個子女, 過往的珍貴回憶. ( 另外還有四趟, 是在不同年月時間, 分別專程帶領過....四個來自不同縣市的外地朋友, 而且還是四條不同難度等級的攀登路線, 爬上那座山的山頂 ).

1. 筆者 帶 一位朋友, 一對一 的三趟. ( 都是男性 --- 對方要求筆者當嚮導 ).

2. 筆者夫妻 帶 一位朋友 ( 還是男的 ) 一趟.

筆者自己獨行, 夫妻兩人, 分帶不同子女的....也有不少趟.

=====================================

臨時想要去 舊地重遊, 不是想要爬上去. ( 那條路線攀登的話, 往返要花費大約 六小時, 而且屬於 高危險 路線 --- 途中有許多垂直拉繩的路段 ).

只要能夠到 山的底下 就夠了.

那裡距離 山底 的距離, 不是露營區看到的 少於三公里.

而是...只有大約 2 ~ 300 公尺. ( 近處, 當然無法看到山頂區域 ).

------------------------------------------------------------

本主題, 估計 95 % 的影像畫面, 會取自於 2024/09/30. ( 那些就夠貼一陣子, 而且數量也夠多了 )

5 % .... 是偶爾穿插的部份山林記憶. ( 稍微多描述一下, 某些屬於內部的山林樣貌 ).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2 16:23

午餐時間.

前註 : 為避免 替人行銷 的廣告嫌疑, 實際的商家名稱, 到 " 基本的結束篇 " 才會明顯公佈. ( 其實不需要幫忙 打廣告 啦, 已經營業超過 20 年以上, 在北台灣, 早就名聲非常響亮了 ).

尤其是後來開設的露營區, 據說常常是 一位難求. ( 嗯, 筆者才不會花那種營位金額, 是為了去看那些只是極為普通的景觀哩 --- 不是 小氣, 而是...已經親自見識過很多的 大山, 那些 中小山, 早看膩了 ).

但是...筆者算是 第一次 前往 該餐廳. ( 那種類型的東西, 對筆者其實不具任何吸引力 ---> 各種大中小的山林, 各種山林的景觀, 筆者見過的, 是 單獨一家店 的 一千倍, 尤其位置又偏遠, 消費又高, 浪費大量油錢與餐費, 完全不值得 ).

純粹是另一半要求的臨時小聚會, 當然不能說 不想要去.

如果從影像畫面看出來是哪一家的網友 --- 個人自己 心知肚明 即可, 不需要公開講出來.

希望早點知道的話, 可用 私訊.

所謂的評比 高分 或是 吸引力...應該是對 遊客 與 都市人 而言吧. ( 筆者屬於 山人 ).

===========================================

簡單說明就是 --- 本篇, 橫的影像 ( 筆者 ), 直的影像 ( 另一半 ).

後面的所有篇幅, 都是由筆者拍攝的.

------------------------------------------------------------------

一些源由, 在 序 篇 已經寫了, 不多言.

上山的道路, 蠻陡蠻窄.

到了更高處的叉路開始下行, 連筆者都有些嚇到.

又窄又陡又彎的產業道路, 筆者一邊陡下, 一邊心想....什麼鬼地方 .

萬一對向有來車, 連續幾百公尺距離的陡下, 全程根本沒有兩個位置有辦法會車.

再註 : 後來得知, 較早年代是在上端與底端, 分別裝設感應器 與 紅燈 / 綠燈. ( 控制單方向的車行 --- 否則遇到會車真的可能搞死人, 會被搞到退無可退, 甚至於弄成刁車 ).

然後, 增加了露營區之後, 改成 " 全程單向行車 ". ( 下行往餐廳, 上行 往露營區 出去 ).

======================================

停車場不大, 總共只有三小區 ( 最小的只有 2 ~ 3 台小車 ), 加起來, 應該 20 台 就全爆了.

如果可能的話, 儘量不要假日前往. ( 尤其是還有不同的其他商家與遊客車輛 ).



按這裡顯示圖片

筆者因為很早就到達, 後來增加的其他車輛沒拍. ( 等待二舅子夫妻, 等了將近一小時 ).

雖然是週一, 估計午餐時間, 可能陸續也有 40 人以上吧. ( 週三公休 )

===========================================

其他就不多言了, 餐飲 ( 類似 套餐 ) 的內容還可以. ( 廚師 努力烹調 的, 並非直接使用 冷凍食品 來加熱的那種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餐位有二樓室內, 一樓室內, 一樓走廊.

天氣良好的話, 還有室外的許多位置.

這趟算是 偶陣雨, 是在一樓走廊用餐的.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餐飲與咖啡時間略.

餐飲途中, 筆者先獨自到屋外, 稍微晃一晃.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3 20:42

無花之園.

有個 山陀兒颱風 在菲律賓一帶.

雖然距離非常遙遠, 但是北部地區的一些雲帶, 還是會帶來影響.

天空偶爾飄一些小雨. ( 因此不適合室外用餐 ).

尤其是, 對面遠處的山區, 看起來整片白濛, 似乎雨勢還不小.



----------------------------------------------------------

午餐之後, 趁著不太有雨絲, 走到戶外瞧一瞧.

這個稱為四處有花的餐廳, 四周圍繞樹木與許多花草.

剛好不是季節吧, 幾乎 " 沒有半種 " 花卉是盛開的. ( 是有許多 海芋, 不太想拍 ).

拍幾張比較特殊的葉片好了. ( 賞葉植物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也有一些繡球花, 花期已經過去了, 只剩下醜醜的幾朵.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走到叉路 ( 開車下行 與 離開 的交叉位置 ), 拍一下指示牌.

純粹是...曾經到此一遊 的意思.

按這裡顯示圖片

之後, 又回到餐廳.

看其他人, 接下來打算做啥.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4 14:15

露營區域散個步.

午餐吃完, 咖啡也喝完.

決定到附近的露營區域散個步, 活動一下. ( 與餐廳算是相同的老闆在經營 ).

前面講過, 往餐廳下行的路況又窄又彎又陡.

沒想到, 即使是 平面, 進入露營區的水泥路, 也僅是 剛好一車能過 而已. ( 同樣無法會車 ---> 單向通行 ).

其他路況略.



露營區域的規劃是從下方開始, 路徑的兩側, 類似梯田一般的一階一階, 分成可能有 30 個以上的區域.

據說都是以 包區 的方式營業與訂位. ( 多數都要找親友或是露友一同前往 --- 最低 1 ~ 4 帳 不等, 2 帳以上的居多 ).

從低處往高處, 到了一個透空平台, 可以看到對面的山. ( 都是高度 1500m 以下的郊山等級而已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拍一張天空.

按這裡顯示圖片

走到整個營區, 視野最佳的一處平台, 可以看到 內 ( or 尖石 ) 鳥嘴山.

高度 1749m, 算是 中級山.

在北部或是新竹山區, 也是蠻有知名度的一座.

山腰區域有許多棵的紅檜巨木, 山頂區域有許多壯觀的 山毛櫸. ( 有那個機緣的話, 再寫個專篇主題吧 ).

原則上, 大概有五條不同的路線或是攀登方式, 難度與危險性也都不同.

入門的一條路線, 對於 正常能走 的人來說, 應該都可以爬得上去啦. ( 爬升高度大概 750m, 250 層樓的落差, 從 1000m 起登 ).

但是, 不熟悉路徑的人, 別自己亂闖 --- 中海拔 常常在濃霧裡面, 小心走錯而迷路.

只到巨木區域的話, 大約爬升 500m. ( 同樣建議有人帶領為宜 ).

筆者寫得很輕鬆, 那是以 筆者個人 而言. ( 山人的觀點, 不是代表一般大眾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沒多久之後, 出現一段彩虹.

按這裡顯示圖片

雲多, 暗影也多.

按這裡顯示圖片

空中, 像是一個藍色的湖泊.

按這裡顯示圖片

筆者自己不愛拍照 ( 個人方面, 尤其不喜歡被偷拍 ), 另一半 喜歡拍, 就加減替她拍. ( 指錯目標了 --- 正右側才是最佳的山頭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小舅子夫妻, 在看風景.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只是, 三個人都往對面看, 不是專門看最高的 內鳥嘴山, 因為他們統統都不認識.

=======================================

露營區域慢慢的四處晃, 等全部看完之後, 就準備要開車返校程了.

待續...

------------------------------------------------------------------

筆者後記 : 露營區的視野, 被許多 露友 在部落格, 寫得像是 天堂 一般.

以 筆者自己的標準, 其實頂多....勉強給個及格吧.

想要看更佳的視野景觀, 請看另外一個 2024/10/03 晚上, 新開的主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5 13:49

繼續看風景, 準備下山.

因為太陽的位置還比較高, 又是在高度一千多公尺的山區.

因此, 彩虹只是高度很低的一圈而已. ( 有雨滴的區域範圍不大, 也不完整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屬於左邊的部份, 偶爾也出現一小段. ( 雖然不完整, 但是至少有分別看到 兩端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再看一眼, 自己算是相當熟悉的一座山頭.

按這裡顯示圖片

之後就走回車子, 準備開車下山.

=====================================

下山的半途, 二舅子 在前, 筆者在後.

到了一個叉路, 二舅子突然停止, 似乎猶豫了一小段時間, 然後臨時右轉.

筆者覺得奇怪, 明明看到正前方有出口的標示文字啊.

原來是, 二舅子想要讓其大姊 ( 筆者另一半啦 ), 去看一顆石頭.

跟著開到一塊空地.

結果, 又再度看到那座熟悉的山頭.

按這裡顯示圖片

原來, 那顆石頭, 曾經有許多, 屬於 外家家人 以前的回憶. ( 包括上一輩也一起去過, 在石頭那裡拍過照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在石頭看完拍完, 就正式往山下開去了.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6 14:11

決定到舊地去重遊.

沿著蜿蜒又坡度不小的產業道路, 一路下行.

到了屬於縣道的叉路口, 二舅子打了左燈 ( 以及觀察左右方向沒有來車 ), 左轉出去了. ( 往新竹平地的方向 ).

筆者到了叉路口, 稍微停頓幾秒鐘, 然後直接就決定右轉, 往 更山裡面 的方向.

另一半當然沒有覺得驚訝或是啥的, ( 別說新竹縣市, 幾乎全台灣的一般道路, 都可以叫做....屬於筆者的 管區 ).

另一半只是問說 : 這裡, 有多久沒有來過了 ?

筆者回她 : 我自己的話, 是之前陪兒子練車的時候, 還有來過一次. ( 已經是四年前....她的話, 當然更久, 不同路線與不同人的登山, 大概都是在 2010 年代以前 ).

往更山區前進, 一路都是上坡, 不過因為屬於縣道, 以及後來又有加以拓寬, 道路狀況還不錯. ( 有些狹窄路段, 感覺比先前又寬了一點 ).

右轉之後, 大約開了七公里, 到了道路終點之前的橋頭, 拍張紀念照.

註 : 本地稱為 " 死巷 / 死路 "....也沒有相關的任何景點, 當然也沒有其他遊客或是車輛. ( 偶爾出外工作或是採買的當地民眾而已, 一天可能看不到十台車子, 一小時看到一台, 因此, 要如何拍照都可以, 絕對沒有 影響交通 的問題 ).

純粹只是代表說, 又來了一趟.



車子與橋面. ( 另外拍了竣工日期那些, 略 ).

車頭方向的山區, 是桃園 ---> 山背後, 是屬於 北橫公路 的 高義 一帶山區.

預定是要蓋橋樑跨溪, 接著打隧道, 然後去跟 北橫 相互連接. ( 哪年會真正打通, 未知 ).

畫面的左上方, 就是 內鳥嘴山, 也稱為尖石鳥嘴山, 高度 1749m.

再註 : 更遠的另外一邊, 還有個 外鳥嘴山, 稱為 關西鳥嘴山, 高度 1350m.

按這裡顯示圖片

簡單拍照留念之後, 又開到橋尾的道路終點, 掉頭. ( 車頭轉往新竹方向 ).

===========================================

臨時決定要開到此處, 是因為... 2020/08/27, 曾經陪兒子練習道路駕駛, 來到這裡. ( 也算是舊地重遊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當時的山頭上半, 都在雲霧裡面.

按這裡顯示圖片

在道路的終點往回拍, 車子的那裡就是橋尾. ( 從新竹往山區視角的橋尾 ).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不同年代的記憶, 2020/08/27

按這裡顯示圖片

2024/09/30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除了陪兒子練車的記憶, 更早之前, 也有過許多與 另一半 ( 或其他社群網友 ) 的過往. ( 爬山, 這一面的幾條攀登路線, 是屬於難度較高, 危險性較高, 高度落差與路程也更遠的, 有機會的話, 再做介紹吧 ).

另外就是, 來到這裡, 也是因為可以近距離, 仰望這一座 中級山.

雖然只能看到 " 屬於山底部 " 的一半左右高度而已.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7 15:58

只是看看山.

看山, 不同的天氣與視野, 不同的距離 / 角度 / 高度... 樣貌都會不一樣.

那是以 眼睛 去看的結果.

如果是用 心靈 去看, 就沒有分別了, 萬法歸一, 萬山也歸一.

會想要臨時決定, 特別繞去看一眼, 除了那處山區有過許多的記憶.

其實, 也很類似, 去看一位 老朋友.

雖然無法看到全貌, 但是....心裡面可以很清楚的知道, 就夠了.

=========================================

以這條道路的這處路段而言, 最好的角度與距離, 就是新竹端的橋頭.



橋尾雖然距離更近, 因為桂竹林與樹木會阻礙視線, 反而不適合.

這座山, 不是這個高度而已. ( 如果是的話, 只是 郊山 的等級, 而非 具有一定挑戰性 的中級山了 ---> 看不同路線而異, 最多人走的攀登路線, 算是一般而已, 但是也不建議沒有充分準備, 隨便就去 ).

-----------------------------------------------------------------------

抽用兩張舊的別處影像.

如果換到另外一處, 高度約 1400m 的視野所見, 是這個模樣.

按這裡顯示圖片

稍微拍近一點.

按這裡顯示圖片

在橋頭看到的崩壁.

按這裡顯示圖片

其實頂多看到一半左右而已.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下方道路, 拍攝點的那座橋, 紅框裡面.

按這裡顯示圖片

裁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本篇後記.

內外鳥嘴 的連稜 ( 尖石鳥嘴 ~ 關西鳥嘴 ), 在新竹地區 ( 平地與郊區 ), 算是 相當醒目 的一處山區.

因為山稜的更西側, 都沒有任何更高的山頭.

即使在相當距離的五峰鄉 ( 視野較好的位置 ), 看起來也相當凸出.

更遠一點...

筆者曾經在 伊澤山 ( 高度 3297m, 前往 大 / 小 霸尖山 途中的其中一顆百岳 ), 看到與拍攝過.

最高最遠的位置是 ----> 海拔高度 3886m 的 雪山主峰. ( 應該是全台灣最高最遠的記錄了, 因為是台灣第二高峰 ).

至於那些, 有機會的話, 再另外說明.

本趟, 只是想去近距離, 看個一眼而已.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8 22:28

山裡的記憶. ( 五篇之一 ).

前註 : 因為那一處的山區, ( 涵蓋蠻大的一塊範圍 ), 有著許多的過往, 於是 09/30 臨時又決定專程繞路, 帶另一半去看個一眼.

原則上, 只要再貼個最後一篇, 特別繞去看山的這個主題, 就可以結案了.

如果要另外再開新的主題, 又是 不小 的工程. ( 光是每一次的單趟山旅, 就有許多的不同景觀或是影像資材, 更別談 曾經去過很多趟 以及不同日期, 與不同的攀登路線 --- 連樹葉的顏色都有很大差異 ).

因此決定, 在此地直接插個花, 簡單的介紹某些 " 小小部份 " 的山林過往, 或是生活故事.

隨機抽個幾張記錄影像, 寫個五篇當代表, 就好了.

同一個山林, 疫後變成怎樣的景觀, ( 更熱門或是已經逐漸冷清 ), 應該與筆者無關了.

畢竟, 光是曾經累積的各種影像, 已經很足夠. ( 也不會有東西可以突破 ).

一般人即使爬山 ( 尤其位置較遠的中級山 ), 大抵都是 一生一次, 頂多同路線兩三次. ( 必須是運氣夠好的人, 或許會剛好遇到稍微好一點的景觀 --- 這兩天, 看過這兩年內的幾個相關部落格, 一些景觀照片, 最多也只能算是 非常普通 而已 ).

而且看到的 ( 其他登山者 ), 全部都是選擇 最普通 的路線.

筆者走過四條不同挑戰性的路線, ( 或說 ... 具有相當的危險性 ), 在不同的時間季節, 累積十餘趟.

同個山區, 即使是登山社的領隊或是嚮導所經歷過, 或是所見過的視野景觀, 都未必會超過筆者. ( 只走單一普通路線的話, 帶隊爬了 30 次...也等於只是 一次, 因為看不到別處不同的東西 ).

=======================================

消失的山溪歲月. ( 以及磯岸歲月 ).

學生與服役時代不談.

正式的工作, 到子女陸續出生與成長之前的 " 相當多年 " 期間.

週末假日, 要不就是東北角沿途的海邊, 宜蘭海邊或是東澳 ( 粉鳥林外礁 )....去海釣或是河釣. ( 磯岸不提, 在冬山河下游, 早年除了半鹹水的吳郭魚, 還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海魚 --- 後來那條河流, 都被人類毀光了  )

要不就是北縣深山的 南勢溪上游 / 姑婆寮溪上游 與其他... / 桃縣大漢溪上游 / 竹縣油羅溪上游 / 上坪溪上游 ... 一直到苗栗縣的幾處偏遠山區.

底片年代, 假日常常就是為了 魚 在奔波. ( 獨自出門, 只會帶釣竿, 當然沒有閒功夫, 帶相機與拍照 ).

因此, 出門去深山溪谷或是海邊的 " 無數次之旅 ", 都只剩下腦中的記憶. ( 影像數量幾乎是零 ).

是 常常 去, 但不是每週都去....尤其雨天就比較少會去. ( 陪伴 另一半, 還是有 ).

幸好, 陪著另一半出遊的部份, 以及更後來, 子女們的幼年與成長歲月, 都沒有留白. ( 後來也幾乎完全 封竿 了 ).

當年的 山溪, 當然也包括尖石鄉的 前山 / 後山 區域.

=====================================

轉換成數位相機的年代.

2003 的一月份, 跟一群社群的車友, 前往一條山區古道. ( 純粹 探路 性質, 實際上沒有走多遠或是多久 ).

走完之後, 下山之前的途中, 到溪邊停留了一陣子.

順手, 拍了幾張. ( 屬於 後山 的區域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至於本主題的山頭, 應該算是 前山. ( 沒有 越嶺 到另一頭 ).

某一次, 2003/03/02.

筆者帶路, 大舅子 與 外家的一些人, 把車開到了橋底下.

土石路面, 崎嶇不平, 又窄又陡又難開. ( 那台轎車的後軸有特別抬高 --- 專注於閃避前兩輪就好, 很少會 A 到底盤 ).

在橋底下煮東西吃, 也算是蠻特別的記憶.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左上與右下, 是大女兒跟兒子.

按這裡顯示圖片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這一趟, 大概也算是筆者的子女, 跟當地山區的首次接觸.

後來, 甚至於帶他們, 真正的走進山林.

--------------------------------------------------------------

後註 : 因為多年來的大雨或是颱風災害, 那個 開車到橋底下, 早就成為早年的歷史影像. ( 僅此一次而已, 後來也沒機會了 ).

近年來往橋底下看的話, 比原始森林還嚇人.

有許多記錄影像, 真的都叫做機緣跟巧合. ( 無法重來 ).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10 20:43

山裡的記憶. ( 五篇之二 ).

新竹縣的鳳山溪有幾條支流, 其中一條是從 馬武督 的山區流下.

有一條 118 縣道, 越嶺之後會跟桃園縣復興鄉的山路連接. ( 最後可以接上 北橫公路 --- 那一條兩縣相連的道路俗稱 羅馬公路, 桃園羅浮 到 新竹 馬武督 ).

民國 75 年代開始, 那一帶的山區, 就是筆者經常往返的區域. ( 石門水庫 或是 山溪 釣魚的時代 ).

早年的資訊較不發達, 多數都只走 " 正路 ", ( 山區道路的主線 ), 對於一些蜿蜒窄小的產業道路, 比較不會亂走.

主要是 --- 前往的目標, 都屬於主要道路的某一路段. ( 例如北橫或是石門水庫的某些流域, 產業道路的山區, 都是 山溝 等級而已, 不是主溪流 ).

------------------------------------------------------------------

直到 2003 年代, 一些屬於社群網友的聚會, 需要找某些山區路段來兜風.

也是筆者首次, 從 118 縣道的錦山路段, 走那條 六曲窩道路 ( 下圖的左上 ), 越嶺過來新竹的水田道路. ( 下圖的右下 ).



然後接回竹縣的 120 縣道, 再往其他地點. ( 下圖的左上 往左下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反正, 竹 118 / 120 / 122 這三條前往偏遠山區的道路, 蠻常走就是了.

包括純粹兜風, 或是攀登某座山頭.

其他略.

----------------------------------------------------------

時間跳到 2005 / 09.

颱風之後, 去巡視各地山區的道路狀況.

本來想要往觀霧的山區. ( 途中 ).

按這裡顯示圖片

路況悽慘....無法繼續往前之後, 就決定回頭. ( 去別處的山區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在五峰鄉的溪谷, 決定往花園道路, 越嶺過海拔約 1100m 的向天湖山區.

然後又下到尖石地區的溪谷... 想了想, 決定去探一探, 某個網路上, 開始有點知名度的所謂神木區.

註 : 那個登山相關網站, 大概 2000 年前後設站, 筆者大概 2001 或是 2002 才加入會員.

但是也不常去逛. ( 一些空檔時間, 主要都待在車輛相關社群居多 ).

----------------------------------------------------------------

同樣的颱風之後, 雖然看起來有被整理過, 裸露的石頭還是不少.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即使底盤不會很低 ( 好像是最低離地 25 公分 ), 閃避石頭的功夫, 還是很重要.

按這裡顯示圖片

越往山區, 道路狀況也越差.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當時算是比較後來才被發現的景點, 官方也開始整修路徑, 有些地方弄了木頭階梯.

這是入口位置, 後面許多地方還沒弄好.

按這裡顯示圖片

本趟目標只是探路而已. ( 知道如何到達步道的入口, 以及車停何處即可 ).

往上走個一小段, 就回頭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然後又再繞到橋的附近, 看一下山.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從橋面往下看, 2003 曾經帶小孩, 把車子開到橋底下, 已經變成歷史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裁切, 路跡都快要不見.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後記 : 本篇是 2005/09 的橋下影像.

後來, 一堆次生林的雜木, 至少都五六層樓以上的高度了.

尤其是 山黃麻, 不用多少年, 就可以長高到 20 公尺.

生活中有許多事, 轉眼之間就成為歷史記憶. ( 不會重覆, 包括地貌或是景觀也可能是 ).

----------------------------------------------------------------

編註 : 前幾天, 逛了幾個相關山區的部落格. ( 都是最近兩年內的遊記 ).

發現許多步道的路段, 都是樹根大量裸露 --- 早年沒那麼慘.

開闢路徑之後, ( 歷經長時間與多人次的踩踏, 植物無法生長而裸露 ), 又加上長期偶爾的大雨, 造成土石被多次沖刷, 應該是主要因素吧.

別說開闢道路會造成山林的危害,連小小條的 步道 都會.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13 20:26

山裡的記憶. ( 五篇之三 ).

兒子與大女兒的首度前往.

回顧當時去探路, 了解林道的狀況與登山口的位置, 是在 2005/09/19. ( 中秋節的次日...請休一天吧, 避開假日可能人多車多 ).

12 月份, 夫妻兩人又到接近的另處山區, 轉了相當大的一圈. ( 偏遠山區的開車兜風 ).

2006/02/01 ....決定把兒子跟大女兒帶去, 看一下當時所謂的 " 新發現的巨木區 ".

回查了一下, 那時候居然是 " 大年初四 ".  ( 過年會去爬山的人, 可能會少一些 ).

那也是正式踏入那處山區 ( 走完某段登山步道或是路徑 ) 的第一趟.

總共可能拍了兩百張, 大概半數是人物. ( 生活記錄, 比風景更重要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途中的幾張代表.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基本上, 能夠躲開連續數十年 " 大伐木年代 " 的大樹, 身上都有 " 不小的 " 缺陷. ( 少數例外, 但是比率很低 ).

巨木的代表.

按這裡顯示圖片

高處的樹枝, 看起來還行.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不知道是雷擊或什麼原因, 空掉一大半.

按這裡顯示圖片

左半邊可能是枯死, 上方的樹枝也斷了. ( 樹皮顏色不同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這一棵, 基部也被鋸走 " 很多塊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隨便抽幾張代表就好.

===================================

整體來說, 這個巨木區 ( 總共也沒有多少棵 ), 其中比較完整的大樹, 更是 幾乎為零.

而且, 那是將近 19 年前所見的.

更後來的 本勞 ( 本地原民或平民 ) + 逃逸外勞 組成的山老鼠集團, 到底又繼續摧毀掉多少, 也無法得知.

之前還發生過 ( 沒有多少年前 ), 新竹尖石的一群泰雅原住民, 跑去偷砍 宜蘭南山 ( 同樣泰雅 ) 的山區巨木哩.

結果好像是.... 殺豬和解與賠償 之類的樣子.

人類為了錢, 即使是 祖先留下 的東西, 也照砍不誤.

-------------------------------------------------------------

註 : 19 年前看到的, 就已經 " 不太好 " 了, 當然也不會想要看 " 可能更不好 " 的. ( 除非另一半臨時起意, 想要再去看一次 ).

至少, 曾經帶兩個小孩去過, 幫他們留下一些童年影像, 也算是難得. ( 雖然其他山區也留下很多, 不過...越多越好 ).

小女兒的話.... 她爬得比哥姊還要更高更遠.

因為她是先 登頂 之後, 再下行到巨木區繞一圈. ( 路程與難度也更高許多 ).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15 21:21

山裡的記憶. ( 五篇之四 ).

展望遠處的高山. ( 兩趟代表 )

這一處的山域, ( 開車的不算, 是指 有爬山 的 ), 另一半曾經參與的, 估計有個六或七趟吧.

另外有幾次是筆者獨行, 還有四趟是應不同網友的要求. ( 要求筆者帶他們去爬 --- 四次都是一位男性, 而且四次都不同攀登路線, 其中三條是危險性相對更高的 ).

不過那麼多的歷史, 以及曾經留下的無數不同景觀, 暫略. ( 光是一趟, 就可以開個主題, 寫個一長串的圖文, 有機會再看看 ).

僅以其中兩次, 抽個幾張影像代表一下 ---> 此山區 " 視野最遠 " 可及的高山部份.

註一 : 多數那種 " 爬某座山都是只一趟, 為了累積更多 基點數字 的 ", 即使曾經爬過, 其中大概 95 %, 也不會知道, 此山區有哪些比較特別的視野景觀. ( 必須要 高中低 三種海拔的山域, 都有親自涉獵的那一種, 才會知道, 否則就算是有看到也不會認得, 只會留意到路邊與身旁的景觀而已. )

註二 : 會如此講, 是因為....為了知道此山區後來的樣貌, 孤狗過 " 相當數量 " 的網友部落格. ( 或說登山日誌那類的 ).

中海拔山區屬於霧林帶, 常常有雲霧, 要嘛身在霧中, 要嘛身在雲下....除了要天氣視野非常好的條件之下, 還必須要 " 認識高山 ", 才會對遠方的高山特別做介紹.

否則, 都只是 重點位置打卡 ( 標示牌 / 登頂的基點照 那種 ), 都沒看到屬於 " 介紹遠處高山 " 的那種影像或是文字.

純粹炫耀曾經來過, 或是又增加一座不同的山頭, 那類的圖文比較普遍.

===================================

回正題.

首度前往登頂, 途中有許多闊葉樹的大樹, 林相還相當不錯.



可惜此趟的高山區域, 除了有一些雲朵, 空氣中也有些薄霧.

至少有看到大霸, 小霸頭頂, 與雪山北峰. ( 右緣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某個展望區的西側, 中左的房屋是關西鎮, 右邊屬於桃園龍潭.

按這裡顯示圖片

因為西半邊沒有更高的山, 因此連新竹的南寮海邊, 都能夠看到這條山稜.

下半部那些較綠的群山, 就是那處 800m 露營地, 主要能夠看到的山區.

屬於另外一個主題 --- 如果要去露營 ( 不另連址了 ), 筆者不會選擇那裡的原因. ( 最多只是看到一群郊山而已, 視野不夠好 ).

=====================================

往返登頂完成, 回到車子.

回程途中, 又特別繞了一大段的路程 ( 屬於完全不同的行車方向 ), 找到一處不錯的 看山地點.

只是為了再看一眼.

按這裡顯示圖片

實際上, 山頂是在背後更高的地方. ( 此處只是看到某個部份而已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之前是帶兒子跟大女兒, 只走完巨木區.

後來帶著小女兒, 途中的展望處, 看到大霸了. ( 右邊遠方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因為高度比較低, 小霸頭頂與雪北還無法看到. ( 不另外切圖了 ).

---------------------------------------------------------------

高度更高的展現點, 已經可以看到 雪北 與 北稜角. ( 台灣第三高的山頭, 高度 3880m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到了更高處, 已經可以看到 小霸 的頭頂. ( 中左是東霸五連群峰, 末尾的影像再標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這一趟, 當然也幫小女拍了許多的生活影像.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登頂照. ( 她的哥姊都沒有哩 --- 每個人與某些山, 機緣都不同, 不用特別要如何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帶小女的這趟, 視野超級好.

不過, 除非是曾經親自走過大霸群峰, 以及雪山聖稜.

一般人, 也標示不出這樣子的說明文字.

按這裡顯示圖片

因為, 山 有不同的前後排列位置, 只有曾經親自到過遠方的那裡, 才能知道.

---------------------------------------------------------------------

後註 : 比較後來的年代, 如果搭配某些 看山頭 的影像軟體, 或許可以藉由輔助而標得出來.

但是....標出來也沒有太多的意義. ( 還是完全的陌生 ).

親自走過, 跟 遠觀....感覺與境界, 有很大的差異.

因為走過, 畫面裡面, 就會有 " 很多位 " 曾經熟悉的老朋友.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16 21:03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10-16 21:07 編輯

山裡的記憶. ( 五篇之五 ).

連續多趟的密集山旅.

回顧那裡的山區, 從初次探勘起算, 不到百日之內, 就總共去了八趟. ( 純粹開車兜風以及看山的不算 ---> 實際進入山裡面, 以及從不同難度的路線登頂或是下山的 ).

同一座山頭, 可能會有許多條不同難度與路程的路線, 可以登頂.

以這處山區來說, 可以分成五條.

A --- 多數人選擇的 " 一般 / 普通 " 路線. ( 不要走錯路的話, 基本上算是安全, 爬升高度最低 ).

B --- 從另一端的溪谷起登, 峭壁路線, 許多路段是幾乎垂直的拉繩, 有某程度的危險性. ( 爬升高度較高 ).

C --- 某路段在容易崩塌落石的溪谷底下, 屬於 玩命 路線. ( 爬升高度與 B 同, 但是.... 一次之後, 再也不敢 ).

D --- 從某段山區古道上登, 路程較為遙遠. ( 爬升高度與 B 類似 ).

E --- 多山連走的 縱走路線, 路程最遙遠. ( 中級山的縱走, 多數都屬於 具有相當挑戰性 的等級 ).

--------------------------------------------------------------

路線有差異, 當然登山者本身的經驗與能力也有差別.

例如 初階 ( 入門 ), 中階 ( 一定經驗 ), 高階 ( 資深經驗 ), 探勘 ( 特別類 ).

因此, 對於路線的選擇, 要評估自身 ( 包括隊友 / 隊員 ) 的能力 --- 越界的話, 可能有嚴重後果, 要注意.

尤其台灣的中高海拔區域, 常常有機會出現濃霧, 也得注意. ( 路跡不是很明顯的話, 容易發生迷途的情況 --- 獨登 更要避免 ).

千萬別看筆者好像常常獨登, 就以為 那沒有什麼. ( 那是 可能會要命 的, 記住這一點 --- 尤其是屬於 中級山 以上高度的山區 ).

-------------------------------------------------------------

那段時期, 筆者的工作上, 相對正常. ( 又剛好已經接近年尾, 偶爾能夠請一天的特休 ).

在社群網路, 也貼過一些爬山相關的網路圖文. ( 有肉, 蒼蠅自然就出現了 ).

某位台北市的售車業務 ( 經理級的樣子 ), 要求筆者帶他去.

於是就帶他爬上去了. ( A 進 A 出 ).



十月中旬, 山區的樹葉 ( 山毛櫸 ) 還相當綠.

-------------------------------------------------------------

為了看樹葉的狀況, 專程又帶著另一半, 這是她的第二次登頂. ( 她在本山區的第四趟山旅, 另有一趟是只到巨木區 ).

也是 A 進 A 出.

按這裡顯示圖片

已經十月底, 葉子還沒有很黃.

按這裡顯示圖片

=======================================

11 月初, 另外一位台北市的網友.

特別選擇 B 進 A 出, 了解那條峭壁路線的實際狀況. ( 兩台車子, 要分別停在不同的登山口, 相互接駁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這一趟, 拍到最漂亮的一次樹葉.

------------------------------------------------------------------

12 月初, 另外一位台北市網友, 另一半也跟著爬. ( 後面那位, 她的第三度登頂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樹葉已經全都掉光, 但是有看到雲海. ( 途中濃霧當然也是必然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還看到東霸與大霸.

按這裡顯示圖片

大霸與聖稜線. ( 前一篇介紹過, 這天的視野比較矇矓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遠方的山稜, 有流雲. ( 會流動的雲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此趟選擇 B 進 C 出 .... 後來才發現, 那真的 很要命. ( 再也不敢去那處溪谷的路段了, 簡直比峭壁拉繩還恐怖十倍 ).

===============================================

次年一月初, 一位新竹市的網友.

筆者問 : 平常有沒有爬山 ?

答曰 : 很少, 但是....每天有跑 5000 公尺.

筆者認為... 每天五千的話, 那麼....腿力應該不會太差.  ( 筆者自己都完全沒做任何運動, 每天吃飯工作睡覺而已 ).

於是臨時決定, 走古代山區古道的上登路線, 再從 B 路線 下來.

D 進 B 出. ( 屬於繞一大圈, 不用兩車接駁 ).

沒想到, 上登途中, 還不到一半的高度與路程, 對方就....大腿抽筋.

只能連續數次的休息. ( 等疼痛緩和, 再繼續慢慢爬 ).

好不容易才終於帶他登頂. ( 已經快接近山頂區域了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遠方的山稜, 也出現流雲.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下行峭壁路線途中, 那些垂直繩索或是陡峭拉繩的路段, 對方身體狂抖. ( 體力快不行了 ).

筆者的心同樣在狂抖 --- 沒力量拉緊繩索而發生墜落, 是可能要命的.

只能處處叮嚀 ( 千萬不能放手 ), 以超近的距離在下方, 準備當 人肉地面. ( 擋住對方萬一摔落, 由筆者擋住 --- 許多次帶小孩爬山時, 就常常必須如此 ).

幸好, 至少平安把人帶回溪谷路線的停車處.

途中的巨型三角架.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這處山區, 雖然只是 短時期 的密集接觸. ( 沒有延續多久, 已經去過多次之後, 該看該拍的也都拍夠了 --- 把空檔時間用於其他不同的山區或是地方 ).

不過, 不管是家人, 某幾位網友, 或是各種不同的景觀, 都留下許多不同的記憶.

------------------------------------------------------

五篇系列 ( 本篇算是已經寫完 ) 之後, 再補個一些代表影像.

然後, 本主題就差不多可以結案了.

編註 : 修正一段文字擺放的位置.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0-21 21:20

窄稜區域的展望.

回顧舊日影像才發現 --- 以前都常常非常的早起, 甚至於太陽都尚未升起, 就已經準備起登了.

註 : 許多的中級山區, 路徑較亂較複雜, 又容易身處濃霧, 必須留下某程度的 " 安全時間 ", 不要把時間估得太緊.

某一趟是筆者的身分證生日, 早上七點, 就已經爬升大約 400 公尺, 並且拍攝首張照片. ( 是高度落差, 不是路程長度 ).

回估車程時間的話, 可能早上四點多, 就已經摸黑, 開車出門.

到達第一處展望點, 中央處是竹縣關西鎮, 往左後的竹北與竹市延伸.

中央遠方是新豐一帶.



拍一張近一點的.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往右一點, 桃園的龍潭一帶.

按這裡顯示圖片

還有桃園市的方向. ( 空氣好的話, 可能北邊最遠可以看到北縣八里的觀音山 ).

再註 : 真正的最遠, 應該是台中的雪山啦. ( 算是南邊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另一處的透空展望, 可以看到竹縣的 鳳山溪 ( 中 ) 與 頭前溪 ( 左 ) 的兩個流域.

按這裡顯示圖片

====================================

調暗與裁切.

科學園區一帶 ( 中左 ) 與新竹市. ( 中右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關西 ( 中 ) 往 新埔 / 竹北 / 新竹市 ( 左後 ).

按這裡顯示圖片

空氣好的話, 可以看到南寮的海岸線. ( 因為在南寮那裡就可以看到這條連續的山稜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金字塔形, 稱為那結山, 雖然才 1520m ....但是並不容易爬. ( 據說有很多拉繩與樹根路段 ---- 筆者沒爬過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連續很多不同山頭, 但是無法都看到. ( 身處山中, 反而看不到山 ).

按這裡顯示圖片

也有許多峭壁與瘦稜的地方.

按這裡顯示圖片

許多中級山的視野都不好. ( 沿途與山頂被四周大樹遮蔽居多 ).

因此這處山區, 就是這處展望點, 可以看到較多的不同面向.

辛苦爬到山頂的話, 山頂的位置, 其實能夠看到的東西反而比較少. ( 但是...有很特別的東西可以看, 可以拍 ).

========================================

不過,..... 景觀算是其次.

能夠有人結伴同行, 比風景更重要.

按這裡顯示圖片

畢竟, 任何一趟, 都是不會重覆的一趟. ( 日期時間與天氣不同, 景觀也不同, 連年齡都會不同 ).




歡迎光臨 2home 打造桃花源 (http://2home.com.tw/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