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ome 打造桃花源
標題:
2024/12/29~30 再一次的紀念山旅.
[打印本頁]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2-28 14:03
標題:
2024/12/29~30 再一次的紀念山旅.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5-1-1 21:06 編輯
序.
此處山區, 會被列為筆者
" 多年來, 幾乎 "
每年都會前往的目標.
大概有幾點 ----
1. 累積過非常多的家人回憶.
2. 視野景觀夠優, 從 大霸尖山 到 雪山主峰, 一字排開. ( 稱為 神聖稜線 )
3. 屬於 西台灣 展望 聖稜線 的
" 最佳 / 距離最近 / 角度最優 "
的位置, 而且還不用爬山.
4. 稍微換個位置, 也可以從 雪山主峰 一路延著 雪山西稜, 看到台中的 鳶嘴山, 甚至於台中太平一帶的郊山.
5. 常常會出現 雲海 的景觀, 看不到山的話, 至少還有雲海.
6. 其他略.
-----------------------------------------------------------
此趟山旅, 預定三天兩夜的 車泊. ( 12/29 午後 ~ 12/31 天黑之後 ).
應該也是屬於 夫妻檔 將會連續待最久的記錄.
( 往年幾乎都是早出晚歸而已 ).
至於 " 可能會 " 看到或是拍到什麼.
嗯.... 回來之後才知道.
待續...
====================================
編註 : 因為提前一天下山, 把 12/29 ~ 31 改成 30.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2-29 01:10
2024/12/29 凌晨一點多, 一些雜事終於處理好了.
12/28 下午, 又到菜園努力了一陣子.
採了三種葉菜與白玉蘿蔔.
( 送給小女兒 與 家裡面 要吃 ).
之後撒底肥與挖土, 弄了一個新的畦, 種下第二梯次的 茼蒿 與 香菜.
( 灑水, 收工回家 --- 快天黑了 ).
回家之後, 又為了小女兒的便當在奮鬥, 燉的牛筋與肉, 青菜, 山藥雞湯.
( 弄成四盒, 兩個便當, 以及牛肉與雞湯 ).
全部弄完, 晚餐後已經將近九點, 又得繞去新竹市的大賣場.
( 補充 小女兒 生活上所需的其他食物或用品 ).
之後送往新竹市南側的郊區, 直到全部搞定, 回到家.... 晚間十一點.
先幫車子掛了 貝殼
( 420 升 左右的 車頂行李箱 )
, 因為
" 只要 "
是需要車泊, 非掛不可.
尤其冬季的物品與食品更多. ( 兩個人出門的話, 更得掛 ).
處理完車頂箱之後, 清理車子內部. ( 沒用到的雜物或其他 ).
之後又裁切龐大的厚紙板. ( 之前買冰箱的外裝紙盒 )....用來當 最底部 的墊層.
好不容易, 車子的基本樣子都弄完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然後又到二樓開電腦, 要先把兩張 4G 的記憶卡給清空.
( 32G 一直沒用過 --- 兩張 4G 就可以拍攝超過 1400 張了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卡片也終於清好, 都已經 12/29 凌晨的 01:10 之後了.
至於到時候會使用到多少的 " 容量 ", 無法預知 ---> 先備著, 總是比較好.
===============================
趁著清空記憶卡, 補上這篇. ( 一年前 車泊 的舊圖 ).
然後就準備正式上山了.
返家的時間, 暫時未定 ---> 要看 " 遠山 " 的實際樣子如何, 再研究.
如果看起來 " 還不夠特別 " 的話, 可能會 12/30 就提早下來.
後面, 就看 " 結果 " 了.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4-12-31 20:09
尋找 " 不夠完整 " 的影像記憶. ( 兩篇之一 ).
一些相關原因, 序 篇幅裡面, 大概寫過了.
會經常性的選擇這處偏遠山區, 就是為了觀看遠處的群山.
那裡是 西台灣 " 唯一 免爬山 " 而且距離最近, 角度最佳的拍攝位置.
註 : 東台灣只有宜蘭縣的太平山某地區, 可以看到這條稜線 ---> 但是角度與距離, 還有外觀樣貌, " 徹底的 " 不優.
北側的區域是 大霸尖山群峰.
中段的區域是 品田山 與 穆特勒布山. ( 過去的圖文都標過, 略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南側的區域是台灣第三與第二高峰.
按這裡顯示圖片
----------------------------------------------------------
海拔超過 2400m, 夠冷的天氣, 有可能遇到下雪.
按這裡顯示圖片
=================================
看到雲海的機率, " 可能 " 超過 70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註 : 2024/12/29 ~ 12/30, 連續兩天 " 而且 " 是在兩處不同的山區, 都遇到雲海.
( 就是總共拍了六或七次以上 --- > 不同方向與不同位置, 雲海都不同 ).
這兩張影像是 2023/12/29 的舊記錄. ( 新的, 還沒弄好 ).
---------------------------------------------------------
拍攝 最上三張 影像的地方, 再開車移動約 5 公里, 就是 雪山西稜 的區域, 而且一路延伸到台中的低矮郊山.
這處地點的視野, 除了 大霸 ~ 雪山, 還加上整段的西稜.
( 可以看到總長度超過 30 公里 的山稜延伸 " 直線距離 " ).
底下的畫面中, 是 屬於中央位置左右的 頭鷹山, 奇竣山 ( 中左 ) 以及 大雪山. ( 右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延伸末段, 是 台中的 鳶嘴山 ( 左尖峰 ), 再持續延伸到某些台中的郊山.
按這裡顯示圖片
郊山裁切, 可能是 台中東勢 / 新社 / 大坑 .... 那一帶吧.
( 最高有 859 公尺, 雲層低時, 會出現於雲海上方 )
沒有雲海的話, 甚至於台中的夜景都有可能看得到.
( 筆者尚未拍過倒是 ---> 多數都屬於當日往返, 日落就下山, 曾經兩次有過夜, 但是那一區域都有雲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此趟的主要目標, 就是 北稜角
( 左, 高度 3880m, 台灣第三高 )
以及 雪山主峰.
( 右, 高度 3886m, 台灣第二高峰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其他當然也包括 " 完整的全條聖稜線 ".
不是為了看到它們, 因為看過的次數, 多得可以.
目的是... 山頭上的積雪, 而且要 " 黃昏版本 " 的.
雖然 " 曾經 " 拍到過那種景觀... 但是, 當時所使用的相機, 畫素不夠高.
因此, 即使未來還需要 " 補考 " 很多趟, 還是必須努力的去.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1-2 17:16
2024/12/29 夜拍星星 與 家人的對話.
上山日期是 12/29 ( 週日 ) 下午 14:30 左右.
兒子在家, 小女兒在租屋處. ( 大女兒在外 教課 )
出門之後不久, 兒子發了 旅途愉快, 小女兒說 紀念日快樂.
晚間 20:04 .... 看星與拍星的時候, 另一半 傳了一張星星的影像. ( 她的手機拍攝 )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中央位置的 獵戶座, 下方的 大犬星座, 最底下是山巒的黑影.
只能說, 角度與構圖還算不錯. ( 手機拍星星, 終究有其限制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另一半 說 好冷....氣溫 4 度 當然會冷.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又附上兩張, 是筆者決定趁著尚未全黑, 去瞧一眼 雪山西稜 的那處地點.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另一半 圖片的縮圖, 遠處中央是 頭鷹山, 中右是 大雪山...都屬於 百岳 的山頭.
( 雪東 與 雪山 不算, 西稜途中有四座百岳 ---> 火石 / 頭鷹 / 大雪 / 中雪, 其他略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同個地點的雲海, 水平有歪掉. ( 不用特別去調整啦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另一半 又傳了氣象方面的資訊, 當時 4 度, 預定最低 0 ~ 最高 7 之間. ( 當地有機會飄雪或結霜, 前面講過了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之後又問到, 大女兒回家沒 ?
大女兒傳了 蓋棉被 的圖案.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後來, 另一半 又傳了一張, 筆者車上的溫度顯示.
按這裡顯示圖片
=====================================
終究是, 即使上了山, 離開了家.
每位家人的心, 都還相互連繫著.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1-3 14:40
尋找 " 不夠完整 " 的影像記憶. ( 兩篇之二 ).
某年在中台灣的一處山區, 拍攝 藍腹鷴 的時候, 遇到一位常常去拍鳥的人. ( 住於台中市 )
閒聊之間, 對方說 : 幾乎每週一定會去, 一年去了五六十趟.... 而且, 已經有八年十年以上了.
筆者問說 : 都已經拍了四五百次, 總該 " 拍夠 " 了吧 ?
對方回說 : 不管如何拍, 還是感覺 " 不夠滿意 ".
--------------------------------------------------------------
2024/12/18 也是中部山區, 遇到一對台北新店的夫妻
( 好像他們聊到此趟有拍攝到 山羊母子 與 白面鼯鼠 以及 帝雉 的話題 ),
對方說 : 許多年來, 他們固定 3, 6, 9, 12 月份, 都會前往該處山區.
( 喜歡那裡的環境 ---> 跟台北或雙北, 差異當然是很大 ).
同樣是... 充滿熱情. ( 也 有錢又有閒啦 ).
----------------------------------------------------------------
筆者自己的話, 臨時決定的短程往返不談.... 每年 12 月份 的 紅葉之旅, 以及偏遠山區的紀念山旅, 就覺得 " 跑得蠻勤 " 了.
註 : 跟多數忙於家庭與生計, 朝九晚五的人相比, 每年偶爾能夠到遠一點的地方, 次數也不算少了.
==================================
回到本篇的標題 ---->
不夠完整 的影像記憶.
相同山區的二十多年來, 次數就不用算了.
( 最高的時候, 一年甚至於 6 ~ 8 次, 近年來也有個 2 ~ 5 次, 隨緣, 不一定 ).
各種景觀的記錄影像, 當然算是 " 不缺 ".
但是同樣的, 覺得 " 不夠滿意 ".
理由有幾個 ----
1. 最優的景觀, 相機的 畫素 不夠高.
2. 用到較高等級的相機之後, 要不是缺了積雪, 要不就是缺了黃昏. ( 山區被雲霧遮蔽 )
3. 藍天的山巒不缺, 有積雪的白天也不缺, 甚至於附加雲海的, 同樣也不缺.
4. 唯二缺的是 ....
a. 積雪 + 黃昏 的顏色.
b. 積雪 + 黃昏 + 雲海, 三者同時出現.
( 這種機率, 最難遇到 ).
=========================================
更舊的不談, 前一趟是
2024/01/22 ~ 01/24. ( 獨自前往 ).
左往右, 伊澤山 / 中霸 / 大霸.
中霸 / 大霸 / 小霸. ( 近景的 雲海 也有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只是, 整條 聖稜線, 不是缺了東, 就是漏了西. ( 輪流躲起來 ).
雪山一帶, 永遠覆著薄紗. ( 不是對焦問題, 是那裡有一層的薄霧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大霸群峰 到 穆特勒布.
按這裡顯示圖片
品田山 到 雪山.... 永遠都是矇矓版.
按這裡顯示圖片
合併, 聖稜線的全貌. ( 北從 大霸, 南至 雪山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接近黃昏之前, 依舊是.... 永遠的矇矓版. ( 不是焦距不準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回顧較舊的影像.... 白天的清晰版.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黃昏的清晰版.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可惜就是 --- 拍攝當時, 相機的畫素不夠高.
因此, 就只好努力的 補考, 再補考, 繼續補考.... 直到 " 沒能力拿筆 " ( 開車與拍照 ) 為止.
會到何時, 永遠無法得知.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1-4 13:37
正式上山.
屬於 縣道 的路段不談, 進入稱為 林道 的道路名稱之後, 就算是正式上山了.
因為最高處, 目標山區的景觀樣貌, 永遠不會得知
( 隨時都在變化, 說不定滿山雲霧, 甚至於連 下雨 都有可能 ),
沿途所見的, 先拍先贏.
所以, 許多年來的山旅, 都是從 進入山區 開始, 遇到覺得該拍的, 直接就拍.
( 看到拍攝目標, 而且又有不會影響交通的較為寬闊位置為前提, 如果短距離內都不適合臨時停車, 當然就放棄 ).
註 : 高處有雲霧, 也沒有陽光....影像都是原圖縮 ( 真實樣貌 ), 不管亮度 ( 色調 ) 還是銳利度, 全都沒動.
把圖片修到更漂亮一些或是修很大, 沒那必要.
====================================
這幾棵 楓香 ( 其實並非 楓樹科 ), 許多次的山旅, 都是上山途中, 首拍 的目標.
明顯的, 高處山區都是雲霧.
按這裡顯示圖片
落葉, 冬天的象徵.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顏色不錯的 青楓, 加減拍.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另一棵更不錯.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鮮黃色....同樣是 青楓.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上方雲霧, 完全沒有陽光, 仰拍的話, 只有 暗黑版本 的.
( 幸好, 次日午後, 有拍到其他的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平向視角拍攝的話, 就稍微好一點.
按這裡顯示圖片
===================================
不同年間或是地點, 每趟的山旅, 離開家門之後, 基本上都只能抱持 隨遇而安 的心態.
看到的景觀或是留下的影像, 即使 " 未必盡如人意 ", 也都是屬於珍貴的記憶.
因為, 每一趟, 都無法替代. ( 時間不會重來 ).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1-5 13:47
爆滿的車床.
因為是冬天, 衣物與睡眠的東西都特別厚重, 而且又是兩個人的裝備.
四百多公升容量的車頂行李箱, 是首個 " 必掛 " 的東西.
後面的三張座椅拆除之後, 腳踩的地板位置, 要擺一些東西填補. ( 拆胎工具盒, 電動打氣桶或其他 ).
後方還有一個原車輛放 拆胎工具 的凹陷處, 也不是全平的狀態.
因此, 拿了之前換 新冰箱 的外包裝, 大型紙箱 當打底.
-------------------------------------------------------------
椅背位置.
尾門位置.
按這裡顯示圖片
之後鋪了對折的鋁箔睡墊.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另一半要求, 那一件巨大的 紅色厚毯子.
也只能照辦.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準備先放到車頂行李箱的雜物.
包括兩個紅色 方格狀圖案 的枕頭. ( 二樓房間床上的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連房間床上的灰紫色 " 巨大棉被 "....估計體積可能有 " 一立方公尺 "...也搬到車上了.
因為 另一半 習慣睡她的大棉被. ( 不喜歡使用睡袋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這台車的行李箱空間高達 1800 公升.
( 前座椅是否必須推到最前方計算的, 不詳 ---> 總之內部的空間設計相當優良就是了 ).
即使加裝了頭頂的置物空間, 也敵不過 另一半 的各種 " 裝備大軍 ".
=====================================
終究, 一個人出門, 獨自車宿是 毫無問題.
兩個人 + 寒冷冬季 的話, 就真的比較吃力.
除非 三噸半 以上的車子, 要不然....沒有一般的中小型車子, 能夠敵得過一張 6 X 7 尺 的雙人床.
( 連 5 X 6 尺 的普通規格都不到 ).
獨自出門就罷了.
兩個人車宿的話, 真的很克難.
後記 : 2024/12/29 之前, 2023/12/07 也曾經 " 兩人 " 車泊 過.
確實比較 不好睡 倒是真的.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1-7 13:05
去看的是 ---- 心裡面的那些群山.
都屬於舊照.
從小孩還小, 筆者只要工作上能夠騰得出來的一天空檔, 幾乎就蠻經常的會帶他 ( 她 ) 們, 前往一些不同的山區.
不管是看風景, 某些時候則有機會看到或是實際摸到霜雪.
隨著他們逐漸成長, 即使到了成年, 有機緣的話, 也同樣都還會去.
合歡山的區域不談, 跟 聖稜線 有關的地方 ( 某部份的幾座山頭 ), 筆者之外的家人, 只有兒子曾經接觸過而已.
( 單獨的父親帶兒子, 嗯.... 別輕易模仿 ).
畢竟那類偏遠的高山, 要靠近的 " 門檻 ", 終究有相當程度的限制.
( 除了體力, 也包括某程度的潛在危險性 ).
屬於紀念日的相關日子, 相對機率高的狀況, 都是會陪伴 另一半 前往這處山區, 除了家人的影像記憶,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
可以不用爬山, 就可能有機會可以看得到這些山巒.
( 時間允許的條件之下, 想要走某些難度不高的步道, 當然是可以啦 ).
對於 另一半 而言, 看到的.... 稱為 遠山.
對於筆者而言, 看到的, 可以稱為 另外的一個家.
( 除了曾經走過, 當然也曾經 住 過 ).
其他略.
========================================
此山區的西北側視角
( 稜線大約是 東北 / 西南 走向, 西北側 是最佳觀賞角度 ),
在上面的 3 # 跟 5 # 都貼過了.
換到幾處 " 比較不同 " 的視角, 觀看這條所謂的 聖稜線.
註 : 底下的 11 張 代表影像, 都必須經過漫長的登山過程.
----------------------------------------------------------------
東側最接近 90 度 的視角, 是高度 3325m 的 桃山山頂.
( 池有山 的角度也類似 ---> 但是, 幾次登臨, 剛好都遇到四周 白牆 ).
聖稜的高聳主稜線, 屬於較北側的 穆特勒布山, 剛好會被 品田山 給擋住.
稜線西側幾乎都是千米斷崖, 東側的樣貌, 看起來就相對緩和許多.
意思就是 --- 從東面, 看起來並不雄偉.
( 西側就像是一整道的高聳長城 ).
品田山頂 的視角, 穆特勒布山, 夠清楚.
但是距離稜線太近, 除了使用 魚眼 之外
( 有可能裝得下單張影像, 嚴重變形的 ),
其他不管再廣的鏡頭, 都無法整個拍入.
( 頂多只能使用 接圖, 或是 360 度 的拍攝方式 ----> 西側的觀賞距離就很剛好, 片幅1.6 X 的 APSC 相機, 使用 18 ~ 55mm 的鏡頭, 就遊刃有餘, 而且還根本不需要爬山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雪山一號圈谷 這部份, 全台灣的 " 唯一 " 最佳視角, 除了 桃山山頂, 別無它處.
( 西側所見到的是 2, 3 號 圈谷 ).
註 : 就不用老是扯到 空拍機 這回事了.
( 純粹只談 人類肉體 能夠看到的部份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不同角度的 大霸尖山.
( 從 小霸尖山 的角度望過去, 差不多接近 西南面 吧. )
從距離遙遠的 雪山主峰 望向 大霸尖山, 形狀也類似. ( 但是非常小顆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從一座岳界所謂的 鳥山 途中.
( 尤指距離遙遠景觀又差 ).
喀拉業山 途中, 所見的 大霸尖山 南面樣貌.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出現最多機率, 大霸尖山 的 " 代表角度 ", 差不多就是這樣子. ( 顯示出 " 尖 " 字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某一趟高山獨行, 專注於行走的途中, 隱約聽到 山 的呼喚.
臨時停住, 轉了個 回頭..... 疑, 樹縫的對面, 居然就是 大小霸.
於是, 拍攝到了許多張的 畫框 影像.
按這裡顯示圖片
=====================================
西側 或是 西北側角度, 看到的 小霸尖山, 因為都是距離遙遠.
( 能夠 不爬山 的最近直線距離, 也有 20 公里 那麼遠 ).
無法看出它的細節.
底下是從 東面
( 從 大霸底部 走到近處的方向 )
見到的樣子.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多數人都聽過 大霸 與 小霸.....實際上, 大霸尖山的東面, 有 東霸五連峰.
因為不是 百岳, 會特別去攀登的人也相當稀少.
因此.... 並不 " 出名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兩張都是南面, 拍攝自不同的山區與不同日期.
按這裡顯示圖片
---------------------------------------------------------
不同於南面的樣貌. ( 北面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對於 另一半 或是多數遊客來說, 看到山....就只是山. ( 完全 無感 ).
對於筆者而言, 看到那些遠山, 是去看看自己所熟悉的 老朋友. ( 有過許多不同的記憶, 或是生活軌跡 ).
至於, 每一趟的看山之旅, 老朋友 是否願意 見客.... 那就, 不一定了.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1-8 17:33
回顧, 四年來的紀念山旅.
更早的不談, 只是回顧 2021 年度之後, 所見到與拍攝的景觀.
2021/12/29 聖稜線有雪, 白天清楚版 + 傍晚 雲霧版 附加 雲海的前景. ( 失敗 )
2022/12/29 稜線無雪, 白天清楚版. ( 無雪, 提早收工回家 )
2023/12/29 稜線無雪, 白天清楚版 + 傍晚清楚版. ( 還是沒成功 ---> 少了積雪 ).
2024/01/24 ( 個人新增行程, 兩個日夜 ), 稜線有雪, 白天雲霧版 + 傍晚雲霧版. ( 再度失敗 ).
2024/12/29 稜線無雪, 傍晚超級清楚版 附加 壯闊雲海的前景. ( 也是失敗 )
---------------------------------------------------------
因此, 筆者自己所設定的目標 ----
1. 有雪, 白天清楚版 + 傍晚清楚版
( 難度稍低一些 ).
2. 有雪, 白天清楚版 + 傍晚清楚版 + 雲海的近景
想要把項目 2 給順利完成, 真的 " 不是很容易 " 的一件事.
連續四年之間的五趟山旅
( 看櫻花的其他山旅都不談, 指 純粹為了看山 的方面 ),
都沒能完成目標.
( 雖然那些影像記錄, 對於 一般遊客 的等級而言, 收穫已經非常可觀了 ).
也只能說.... 找機會與時間, 繼續努力.
如果 2025/03 月份之前, 還是沒能完成目標.
那就只能繼續等待, 2025 年尾了.
後面的, 以後才知道.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1-9 21:49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5-1-11 16:22 編輯
又見聖稜線.
對於紅黃葉片, 沿途拍拍停停的, 不過都是快速動作, 下車上車, 點到為止.
( 不想要耗費太多時間, 必須儘量趕路前往目標區 ).
到了遙望群山的地點, 剛好還有一小段
" 傍晚之前的陽光 ".
更難得的是, 除了黃昏的色調變化, 而且是 100% 完全清楚的遠山, 還加上漂亮壯觀的雲海, 可以成為近景的額外襯托.
類似的狀況, 平均算起來, 機率大概 " 低於 1/10 "
( 甚至於更低 ),
簡直可以說 : 這下子, 賺很大.
筆者拿著相機, 另一半 用她的手機, 各自找到不同的位置, 移過來移過去, 拍攝想要的目標.
總計在天色更暗之前, 筆者用相機就拍了七八十張吧.
唯一的遺憾就是 ---> 沒有積雪.
( 如果有積雪的話, 這趟就可以直接拿到 100 分 了 ).
因此整體上, 打了 95 分 ---> 因為能夠見到類似的景觀, 就已經 " 相當不容易 " 了.
( 尤其還有附加其他不同位置的山景跟雲海 ).
終歸就是 ---> 還是必須繼續努力.
( 在自認比較有可能的時機, 勤跑個幾趟 ).
只要 心 還在, 身體也還行的條件之下, 機會也持續還存在.
=====================================
陽光逐漸消失, 相機也正式收起來了.
換成手機, 走到先前
" 曾經的 "
最佳拍攝地點, 拍個幾張.
註 : 隨著兩側的樹木枝葉越來越大, 整個拍攝的 視角 已經嚴重受限.
因此大概從 2023/12/29 再度拍過之後, 2024/01/24 開始, 換到附近的另外一個地方.
-----------------------------------------------------------------
手機所拍攝到的影像特性, 一直就是偏暗與偏黑, 加上已經沒有陽光, 當然就更不鮮明了.
不過還是直接 原圖縮.
中右遠方, 就是 大霸群峰. ( 而且要站到較高的地方拍攝 ).
中右遠方就是 聖稜線 的主稜區域.
按這裡顯示圖片
同樣要站到較高處, 完整的 聖稜線.
按這裡顯示圖片
大霸尖山 ~ 穆特勒布山 ( 右緣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雲海範圍, 還延伸到更北邊一些. ( 大霸 在畫面右邊, 沒有入鏡 ).
按這裡顯示圖片
補充一張, 相機拍攝的 完整聖稜線.
按這裡顯示圖片
兩天的期間, 因為光是使用手機的部份, 拍攝的畫面就已經 " 相當多 ".
再註 : 光是 雲海 的方面, 2024/12/29 首日天色全黑之前, 總共就拍到了 五次 不同的地點與範圍視角, 次日又拍了三處.
( 歷年來, 可以說是 " 雲海拍到最多, 而且屬於七個不同地點 " 的一趟山旅, 拍了八次.)
因此暫以手機的影像為主.
相機影像的話, 就再看情況了.
編註 : 補充與修正幾個字.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1-11 16:40
2024/12/29 單日五次雲海. ( 兩篇之一 )
前註 : 第一次就是前一篇, 雲海搭配聖稜線.
後面 2 ~ 5 次是不同位置拍攝的 雪山西稜 以及西面平地, 分成兩篇.
=====================================
分別用相機與手機, 拍過聖稜搭配雲海之後, 趕緊繼續上路, 趕往預定的車宿地點.
途中的幾處透空, 可以看到 雪山西稜...找個最適合的可停車位置, 繼續拍.
左後遠方就是雪山, 持續延伸往右的就是雪山西稜. ( 許多較舊的圖文都標示過, 略 ).
頭鷹 / 大雪 / 中雪. ( 右邊 樹的左側遠方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樹縫與雲海, 中右遠處是 小雪山.
按這裡顯示圖片
移個一小段, 一個小透空, 中左是 小雪山.
按這裡顯示圖片
稍微拉近, 畫面有些偏掉了.
( 拍得比較匆忙 ).
按這裡顯示圖片
走回原來的透空, 遠方是 頭鷹 ( 中左 ) / 大雪 ( 中 ) / 中雪 ( 右緣 )
按這裡顯示圖片
移一點位置, 不同拍攝角度.
中雪 ( 中左 ) 與 小雪 ( 中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再補個一張, 紅葉 / 雲海 與 群山.
按這裡顯示圖片
拍到聖稜雲海之後, 又拍到這裡....屬於兩個不同的方位, 不同的山巒.
已經算是賺到了.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1-12 17:55
2024/12/29 單日五次雲海. ( 兩篇之二 )
第二個地點拍到雲海與山巒之後, 繼續前往預定的車宿位置.
居然天也尚未全黑, 把車子暫停.
( 另一半 在車上, 一兩分鐘而已, 不用熄火 ).
走往觀景台, 又按了三張.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不同拍攝視角. ( 那裡的視角不寬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這是傍晚的 第三次 ( 第三處 ) 拍到雲海.
======================================
繼續趕往另一個透空, 可以看到西面 ( 稍微到西南 ), 西北面, 北面, 超過 100 度 的寬闊視野.
太陽下山的方位. ( 冬季, 這處山區 " 無法 " 看到日落 --- 太陽剛好被大山擋住 ).
按這裡顯示圖片
西北 與 北面, 兩張.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本日的 第四趟 雲海景觀.
---------------------------------------------------------------
天空還是尚未全黑, 繼續前往觀賞 聖稜線 ~ 雪山西稜, 本山區可拍攝 " 長度 " ( 寬度 ) 最長的一個位置.
( 整個山稜線, 連綿超過 35 公里 的直線距離 ).
從大霸群峰, 經過雪山, 然後雪山西稜, 大雪中雪小雪, 稍來, 鳶嘴....直到台中的郊區.
對面是 雪山西稜.
按這裡顯示圖片
左後遠方就是 雪山主峰.
按這裡顯示圖片
聖稜線 ( 遠方中到左 ) 與 雪山西稜. ( 持續往右, 只是局部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這是本日的 第五次 雲海. ( 分別在不同的拍攝位置 ).
結果, 第二天, 又拍了三次. ( 三處不同地點 ).
以 雲海 方面來說, 算是筆者在本處山區 單日拍攝到最多地點 的一趟山旅.
=====================================
後記 : 另一篇 中部 中海拔山區 的黃昏 ( 2024/12/17 傍晚 ), 筆者發現 --- 即使太陽已經下去, 到天色全黑之前, 還可以拍很久.
才剛過 12 天, 2024/12/29 也是高度類似的中海拔, 又拍了蠻久.
太陽都已經下去了, 居然還可以 " 另外 " 再繼續拍攝到四處的不同位置.
只是....同樣的都是...天氣很冷. ( 同樣差不多 4 度 而已 ).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1-14 23:01
2024/12/29 夜拍.
在山區, 夜晚相當漫長.
簡單弄過晚餐之後, ( 煮泡麵或是其他零食而已 ), 決定拍一下星星.
冬天晚間的星空, 比較容易認出的, 是 獵戶 與 大犬.
( 先前貼過 另一半 用手機拍的一張, 筆者使用相機, 比較不方便調整為直立拍攝, 橫拍比較方便 ).
右上 是不完整的 獵戶, 右邊亮星是 天狼星.
( 亮度 負 1.5 等 吧 --- 恆夜最亮 的一顆星星 ).
不同位置, 主要是拍 天狼星.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中上是 獵戶, 中下是 天狼星.
按這裡顯示圖片
移到另外一個位置, 可以看到 大霸群峰 的地點. ( 中左遠處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把車子也曝個一張.
按這裡顯示圖片
然後, 開車前往另外一個地方, 能夠看到完整聖稜線的位置.
==========================================
到了 2024年度, 才正式新換位置的看山地點.
( 原地點會被生長得越來越高大, 樹木的枝葉障礙到 ).
在此處, 關於礙眼的電線, 白天拍攝山巒比較不影響 --- 儘量把角度壓低一些, 勉強可以避掉.
夜間拍攝星空, 仰角必須抬高....就沒辦法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
發現新位置不適合拍星星之後, 又換到舊的拍攝位置.
至少, 可以避開電線, 只是, 右邊屬於雪山的位置, 都會被樹給影響到.
看起來, 未來還得再繼續尋找 ( 甚至於自己開闢 ), 更好的地方.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拍攝兩張之後, 拍攝到更左的角度. ( 原本算是東邊, 換拍 東北邊 的方向 ).
按這裡顯示圖片
註 : 北方有 新竹 / 桃園 / 台北 的光害, 沒辦法拍攝北方.
--------------------------------------------------------
氣溫只有四度, 而且另一半也在附近 ( 車外, 似乎也待不住了 ), 稍微拍過幾張之後, 決定上車.
回到預計的車宿地點.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1-19 21:04
2024/12/30 雲霧飄不停.
整個上午, 停車位置附近的整個區域, 除了飄個沒完沒了的雲霧, 還夾雜許多的雨滴.
( 陽光 / 雲霧 / 雨滴 三者斷斷續續或是夾雜出現的怪異天氣 ).
當然就是, 只能一直在車內窩著. ( 除了去噓噓之外 ).
畢竟, 這種天氣條件, 應該也沒啥景物可以拍. ( 因為還夾雜雨滴, 不是單純的雲霧而已 ).
==================================
大約中午的 12:50 .... 雲霧似乎越來越緩和, 也開始出現藍天與陽光了.
於是, 開車上路, 先到可以看到 西側 雲海的區域.
( 沒熄火的臨停, 因為只需要拍幾張 ---> 過去曾經拍過許多趟 ).
運氣不錯, 昨日拍了五處的雲海, 今天見到的第一處.
按這裡顯示圖片
也幫另一半按個兩下.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然後, 繼續前往, 觀賞 雪山西稜 的最佳位置.
========================================
停好車.
( 熄火, 因為需要一些時間等待, 不確定會待多久 ).
眼前與身邊的雲霧, 飄個沒停的來來又去去, 遠山...持續躲貓貓.
冷天中 ( 可能頂多六七度 ), 耐心等待.
( 拍攝遠山, 只要沒有下雨, 向來就是等待....除非運氣特別好 ).
另一半 當然是隨便拍幾張, 就躲回車內了.
-------------------------------------------------------------
或許, 冥冥之中...所謂的 感應 還是存在的. ( 知道筆者要拍某些目標 ).
遠方完整的 聖稜線, 露臉了.
( 左從大霸群峰, 右到雪山主峰 ---> 遠方中右的雙峰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只是, 屬於 雪山西稜 的區域, 還是不想要露臉.
( 從 左後高峰 延伸到右邊的整條山稜 ).
按這裡顯示圖片
至少, 心中的 神聖稜線, 比較有感應.
註 : 筆者對於 聖稜線 不陌生, 但是, 雪山西稜....沒走過.
( 但是曾經從遠處, 拍過 非常多趟 ).
反正, 聖稜線 才是最大的目標與主角....能夠看到與拍到它們, 比較重要.
按這裡顯示圖片
冷風中等待老久, 雪山西稜 才終於勉強的露出 半個臉.
( 火石 / 頭鷹 / 大雪 / 中雪 四座百岳, 前兩座山頭當代表 ).
反正, 前一年 ( 2023 ) 的 12/29, 曾經拍了很多. ( 包括許多使用長鏡頭的山頭特寫 ).
2024/12/29. ( 昨天 也拍到一些搭配雲海的景觀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因此, 決定 換地方 了.
======================================
途中, 有一棵顏色不錯的 紅榨槭, 臨停拍個幾張. ( 兩張代表 ).
按這裡顯示圖片
綠樹 / 紅葉, 有陽光的藍天....
按這裡顯示圖片
雖然上半天完全無景, 只要能夠再拍 下半天, 應該也可以稱為足夠.
畢竟, 上山途中, 已經拍到黃昏版的聖稜雲海, 這趟山行, 就沒有白來了.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2-7 13:11
繼續的旅程.
可以拍攝西側雲海與雪山西稜的兩處, 都拍過之後.
折返, 往不同的拍攝位置.
接近停車夜宿的位置, 遠方的山區, 有一層的雲.
繼續下行, 樹林中的一棵 青楓, 加減拍個記錄. ( 冬日的山林景觀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到了拍攝 聖稜線 的最佳位置.
大霸群峰 北面的中級山.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往南一些...大霸群峰 出現了. ( 右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完整的聖稜線全景. ( 大霸尖山 ~ 雪山主峰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分段拍攝, 大霸 ~ 穆特勒布山. ( 右側 10 % 位置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品田山 ( 左 尖峰 ) ~ 雪山主峰. ( 右後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山頭都不標示了. ( 先前的不同主題或是圖文都有 ).
昨天是黃昏的 聖稜線 + 雲海, 今天是徹底的青綠色山巒.
兩種完全不同的樣貌與風格.
=====================================
繼續下行, 又一個雲海景觀, 加減拍.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2-14 19:02
2024/12/30 巧遇, 就是那個光.
能用的空檔, 儘量早一點結案.
前一日, 拍了五處的雲海.
這天, 又 " 已經 " 遇到兩處.
( 後面還有一趟 ... 等於不到 24 小時之中, 總共拍了八個不同的雲海景觀 ).
有句話的意思大約是 ---> 當 老天 關起了一道門, 也會另外開啟了一扇窗.
聖稜雲海, 就是缺了覆雪.
雖然送來了一堆的雲海, 也是如此. ( 遠山無雪 )
======================================
本日的第二處雲海, 補拍個兩張.
按這裡顯示圖片
然後繼續往山下移動. ( 早一點回家 ).
途中, 加減拍.
按這裡顯示圖片
繼續下行, 到達伐木的管制區域, 因為事前不知道. ( 管制與放行時間 ).
乖乖停車.
當地剛好是路幅特別窄的區域, 右邊山壁有 無蓋 的水溝, 深度至少兩尺. ( 輪胎下去的話, 4WD 也起不來 ).
路寬只有大約 1.5 倍車寬, 而且還是彎路.... 想要後退以及找位置迴轉的話, 至少要退個一百多公尺以上.
想了想
( 彎路倒車, 距離又遠, 有水溝, 又怕臨時後方有來車 ),
決定還是乖乖的停著.
另一半 有些不耐煩, 下車往後走.... 並且要求筆者倒車.
( 她站在遠處, 幫忙阻擋後方可能出現的來車吧 ).
哇哩....這是 倒車 + 上坡 + 彎路 + 水溝 + 路幅狹窄 + 傳統手排 + 相當遠距離.....
但也只能硬著頭皮....慢慢退到勉強能夠掉頭的地方. ( 連 掉頭時, 距離水溝都是千鈞一髮 ).
另一半 上了車, 又往上開了幾公里....到一處較寬, 能夠停車的空地.
腦中又轉了一下, 停在當地 ( 以及附近 ), 根本沒有任何值得拍攝的目標.
於是又決定, 開回管制的地方, 慢慢等算了....反正剩下半小時多而已. ( 離開始放行, 約 40 分鐘 ).
驚險的倒車, 加上往返的來回路程, 統統白跑.
=========================================
又回到管制的地方, 停車與熄火. ( 車子附近散步與等待 ).
山區有霧, 整個天空也都陰陰的, 沒啥景觀可以拍.
沒多久, 突然間, 陽光穿過雲霧..... 哇哩, 就是那個光.
畢竟機會難得, 如果沒遇到管制, 一路開下山....沒有.
如果不是掉頭之後又臨時後悔
( 在其他不同地點不同高度 ---> 雲層的上方 ),
而又再度回到原地方, 也沒有.
終究, 山區的狀況, 會遇到與拍到什麼, 都是由 老天 與 機緣, 決定的.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2-19 21:29
等待時間, 外面的白色雲牆.
回到管制點, 前方多了四台車子.
眼前不遠處, 巨大的白牆升起來.
( 算是這天的第三次看到雲海 ---> 前一天五次, 累計遇到最多次雲海的山旅 ).
左側樹林的外頭也是雲, 加減拍.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上空還是漂亮的藍天.
按這裡顯示圖片
==================================
拍個幾張之後, 開始白霧充斥, 回到車上...繼續等.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一陣子, 雲霧又退到前方, 繼續加減拍. ( 反正閒閒沒事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後來, 工作人員要準備打開管制位置, 一整排車輛, 陸續出現引擎發動的聲音. ( 筆者後方還有六七台 ).
上路之後, 較寬的路邊空地暫停一下, 讓其他車輛都先走.
因為筆者夫妻, 是來山區兜風的...後面還要邊走邊停邊拍.
途中, 一棵 紅榨槭, 顏色是黃色的. ( 黃色 / 橘色 / 鮮紅色 都可能見到 ).
按這裡顯示圖片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2-24 18:26
邊下山, 邊拍.
伐木區域以下, 都算是霧區了, 至少....不會很濃.
按這裡顯示圖片
雖然樹林中, 有一些 青楓, 顏色都不錯.
( 紅榨槭 都生長於較高的海拔, 幾乎都在高度 2000m 以上, 此時已經在 1800m 以下了 ).
只是, 能夠拍攝的視角, 都不佳.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這個, 也叫做 合拍.
按這裡顯示圖片
霧來霧去, 中高海拔的山區, 常常都如此.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反正, 就只是簡單的生活記錄, 沒得強求.
除非....要 " 跑得很勤 ",
( 連續多次上山, 或是一次多待幾天 ),
或是運氣特別好.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2-25 17:36
踏上歸途.
下山途中, 加減留一些記錄, 代表冬天的樣貌.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一棵只會變黃色的 尖葉槭, 可惜是在雲霧區.
如果能夠有藍天與陽光, 應該可以拍得很好看. ( 時不我予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一路下行, 已經到了雲層底下, 離開霧區高度.
不過, 已經下午四點多, 也不可能有像樣的天空或是藍天出現了. ( 意思就是, 本趟已經 玩完 了 ).
隨便再拍幾張.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然後就一路回家了.
至少, 夫妻共同到山林兜風的目標, 算是順利完成.
遺憾的是, 筆者自己的 心中目標, 終究缺了那麼一角.
( 山 是看到與拍到了, 但是....少了積雪
).
反正, 年齡還不算高, 機會也依舊存在.
( 只要還能夠獨立行動以及開車, 都有機會 --- 需要子女載的話, 就免了 ).
回到正面一點的觀念, 就算是一直都沒再拍到, 也沒少一塊肉 --->
而且至少, 曾經拍到過.
( 已經贏過 99.99% 的台灣民眾了 ---> 對於那些遠處群山, 累積與拍過那麼多影像記錄的人, 非常非常之少, 或許只有筆者一位而已 ).
本主題到此結案.
=====================================
後記 : 多數都屬於手機的簡單記錄. ( 就快要貼不完了 ).
相機的方面, 其實有 " 不少 " 可以貼. ( 各種屬於不同的光線與天氣 / 構圖 或是景觀樣貌 ---> 篇幅會更龐大 ).
是否另外再專程開個相機版, 就... 再看看了. ( 有空, 又有想到的話 ).
歡迎光臨 2home 打造桃花源 (http://2home.com.tw/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