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ome 打造桃花源
標題:
滄海桑田.
[打印本頁]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2-11 20:23
標題:
滄海桑田.
序.
對於描述有關地景地貌變化的方面, 似乎沒看到比較適合的大主題.
談天說地 裡面, 標題數量已經破萬.
務農危險性 --- 除了小部份稍微會有關, 多數都不太相關.
因此, 還是放在農村生活底下好了.
主要還是描述, 跟一些環境樣貌, 以及少數的人物, 隨著時間, 逐漸改變的方面.
沒什麼特殊的 大架構, 基本上, 比較偏向 .... 新舊歷史, 還有...看圖說故事. ( 曾經的生活, 包括影像 ).
更舊的暫時不談. ( 舊照片的記錄部份 ).
機緣湊巧的時候, 有些照片, 可能遠超過 一甲子 之前. ( 需要掃瞄或是翻拍, 比較麻煩一點 ).
---------------------------------------------------
相對比較新的, 是從 2002 年度之後, 筆者自己的數位相機記錄. ( 這些, 比較方便快速取得 ).
同樣還是, 有多少空檔可以用得上, 就加減貼圖寫文. ( 隨緣 )
=================================
最早的數位相關影像 ( 跟農村生活算是有關的 ), 是在 2001/12 月份.
先貼一張, 稍微晚一些的... 2002/09/21
兩個女兒的 側影. ( 左小右大 )
一轉眼, 至今都超過 22 年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其他就是, 剛好看到哪些有關 地景方面 的今昔, 就加減講個故事.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2-14 15:42
2025/02/13 你拍那些做啥?
話說, 離筆者家 " 不算遠 " 的一處山區,
" 曾經 "
是每年一二月份, 觀賞 山櫻花 / 複瓣山櫻花 的不錯地點.
可能三或四年前吧, 不知道是在當地營業的業主要求, 或是鄉公所的決定, 停車空間的 一整側 ( 或是一整排 ), 包括幾棵 複瓣山櫻 的不同位置, 把所有三或四米以下的枝葉, 全都鋸光了.
只剩下高處的部份枝葉.
櫻花樹, 變成類似 竹竿 一般. ( 較低的枝葉, 統統沒了 ).
然後, 每年的過年前後, 偶爾到山區看櫻花, 那裡....被列為筆者的拒絕往來戶.
( 許多曾經有過的風景, 已經成為歷史 ).
--------------------------------------------------------------------
2025/02/13 下午, 本來預定要到菜園的.
另一半 臨時想要, 出門到山區兜個風, 散散心.
筆者說 : 這種陰暗, 沒有陽光跟藍天的天氣....不太適合.
註 : 02/11 白天, 另一半 跟附近的一位女性親戚, 就一起從筆者家中, 一路爬上山頂往返, 耗時五小時多, 據說走了一萬九千多步.
廟宇後方沿路到山頂區域的櫻花狀況, 她都已經看過拍過了.
------------------------------------------------------------
另一半 還是想出門, 也只能作陪了 --- 筆者開她的車, 去山區繞一繞.
到了廟宇附近, 筆者瞄一眼....沒看頭, 不停車, 繼續前行.
山區的途中有幾棵, 花況還可以....沒停車也沒拍. ( 天空背景不佳, 而且...櫻花拍過太多了 ).
再開一段路, 曾經有許多嫁接的粉紅色 富士櫻....因為樹木遮蔽, 幾乎快要死光了, 也統統沒有好拍. ( 又一個成為歷史的 ).
繼續開到廢棄半世紀的山區小學.....決定停車.
然後下車, 跟另一半在附近走走.
停車位置的一棵, 不算鋸得很慘.
但是, 大約低於三米半的區域, 都是空的.
( 先前的 矮枝, 高度大約兩米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假如為了不影響停車, 只要鋸掉低於兩米的部份, 就夠了.
那一次的 " 大修 ", 有些甚至於鋸到五六米的高度.
==========================================
連續下了兩天的雨, 許多的落花. ( 氣候異常, 半數都還沒開...花苞居多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這一側鋸得沒那麼慘, 但是半數以上都還沒開花.
( 正常花期是一月下旬 ~ 二月上旬 ).
都已經 02/13 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花況不怎樣, 另一半 也加減拍.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樹縫中, 遠處的丘陵.
按這裡顯示圖片
====================================
走到幾棵 複瓣山櫻 的位置, 靠.... 曾經的 80 分, 如今剩下 5 分. ( 高處的零星幾朵, 拍攝價值 = 0 ).
上個廁所, 又走回車子.
有三台其他遊客的車輛, 但是...營業場所裡面, 沒見到任何客人. ( 可能在附近的步道走路, 未消費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停車的一側, 多數枝葉都沒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路邊幾棵, 還沒開花, 但是 樹型....也很差. ( 盛開也不會漂亮 ).
按這裡顯示圖片
筆者停車的一側, 幾乎可以稱為 " 全滅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只剩下高處的零星幾朵.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另一半 看到筆者的拍攝方向, 問說 : 那些又不漂亮, 你拍那些樹做啥 ?
筆者回答 : 就是要拍它們 " 不好看 " 的樣子啊.
註 : 好的影像與差的影像, 都拍 ---> 可以用來當 對比.
按這裡顯示圖片
高個 拍 矮個...會更矮.
-----------------------------------------------------------
準備回到車子, 補上一張側照.
那一側, 唯一 勉強能看 的一棵.
按這裡顯示圖片
------------------------------------------------------
上車之後, 另一半又要求, 繞去另外的山路 ---> 繞遠路回家.
( 她的目的是 兜風, 只好繼續兜 ).
途中的一些山櫻花, 也沒看到特別值得拍的....車上有放相機, 但是...沒機會動.
於是, 就一路回到家了.
下一篇, 補個兩張, 先當成簡單的對比.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2-15 13:21
12 年, 沒進步, 還退步.
2013 年代, 此次停車的那棵 山櫻花, 就已經生長得蠻壯觀了.
車子 ( 車頂架 ) 高度是一米八.
左邊藍圈的花朵, 大概低到一米六.
另外就是, 右側的枝葉, 大約是左側的一倍.
左側枝葉, 平展甚至於些許下垂, 樹型蠻不錯.
按這裡顯示圖片
歷經 12 年 的光陰之後, 除了後方的杉木, 長高了許多.
照道理, 應該長得更高更寬大, 樹型更壯觀的櫻花樹, 甚至於比 12 年前 還不如.
按這裡顯示圖片
而且, 本來那一側是 一整排 的, 變成稀稀落落. ( 上一篇 )
只能說 : 在一些人為的 不當干擾 之下 ( 把枝葉亂修亂鋸 ), 原本好端端的風景, 就變成歷史影像了.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3-28 18:11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5-3-29 14:21 編輯
2025/03 月份, 走入歷史的石橋.
近幾年來, 筆者停車的 小土地公, 走往山區菜園的途中, 有一座建於 民國 42 年 的石橋.
隱約的記憶中, 應該是在 2015 年度 的一次颱風與大水, 把基座沖壞了, 整座石橋, 崩塌超過一半的橋體, 剩下不到一半的殘跡.
橋面毀掉, 當然就已經無法再行走了, 後來只能繞道, 行走早年
" 圳溝, 給水流通過 "
的, 窄小的水泥橋.
民國七十年代的休耕政策, 以及農業機械的普及, 面積狹小的山區梯田, 也全都廢耕了.
( 失去耕作的價值 --- 做不到來吃 ).
廢耕, 圳溝也無人維護 ( 清理水道之類 ), 歷經年復一年與大雨, 逐漸被沖刷的土石填滿, 圳溝也同樣成為歷史.
經過斷橋的時候, 只剩下早年的記憶.
=====================================
隨手拍個記錄.
剩餘的一端橋頭, 長滿耐蔭的雜草或是姑婆芋.
畫面中右的超過一半, 都已經成為歷史.
按這裡顯示圖片
繞到另外一端回看, 近處約 2/3 都消失了, 剩下遠方的大概 1/3 而已.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回顧九年前, 2016 的年初, 還曾經幫三個小孩, 拍過幾張記錄影像.
拉近拍攝三個人物的, 當然有....遠拍的代表就好.
左往右, 兒子, 小女, 大女.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只有兒子拍了獨照, 兩個女兒急著往菜園前進.
按這裡顯示圖片
菜園的簡易工寮, 也算是難得的生活記錄.
按這裡顯示圖片
2016 當時, 嫁接存活的 河津櫻 接穗, 出現花朵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同個場景, 相差九年的對比. ( 左 2016, 右 2025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回顧了一下舊日檔案.
更早之前的 2010/03/xx
( 崩塌之前 ),
湊巧的, 曾經幫石橋拍過一些的影像記錄.
15 年前 的拍攝當時, 完全無法想像....只差了5年多而已 ( 2015 夏天 ), 那些影像就已經變成 不會再度重現 的歷史了.
再另外找個空檔, 回顧一下, 石橋的昔日樣貌.
民國 42 年 ~ 民國 104 年, 只撐了 62 年 而已, 算是有些短命.
早年建橋的人, 可能也無法預料, 六十多年後 的大水, 水勢 會大到把橋樑的基座給沖垮.
滄海桑田, 未來的事, 永遠無法預先知道.
( 筆者早年留下的一些影像記錄, 同樣也是如此 ).
編註 : 回想最後的那張對比影像, 拍攝於 2016 年初, 當時崩塌的地方尚未有很多雜草, 因此應該是 2015 年度 崩塌的, 修正.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3-30 15:36
2025/03/29 山區的雙拱石橋.
相關文章在講古的最近一篇.
( 的末半篇 ).
http://www.2home.com.tw/bbs/foru ... &fromuid=125495
=======================================
簡單的部份代表文字.
筆者下達路口, 車身是偏右側的, 打了右燈, 右轉.
另一半 看筆者決定右轉, 講了一聲 好耶. ( 快樂的語音, 又可以兜個風了 ).
一路往山區前進, 也按照 另一半 希望的路線, 開到某個位置.
筆者昨晚才寫了一座 石橋 的狀況, 因此臨時起意, 開到某座山區石橋附近的空地, 決定停一下車, 下車四處看一下.
雙方下車, 筆者走往適合拍攝橋樑的位置, 先拍個一張記錄. ( 手機 )
-------------------------------------------------------------
幾十年來, 並沒有特別去看, 這座橋樑建立的年代.
( 未來有空的話, 再去留意一下 --- 03/29 只是匆匆經過與停留而已 ).
距離筆者家, 五或七公里距離內的山區, 筆者自己估計, 殘留至今的早年石橋, 可能介於 7 ~ 10 座 之間.
因為山區的溪流不寬
( 山勢比較陡峭 ),
因此都是 單跨 而已.
這座可能是唯一 雙拱 的一座.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早年, 建橋者, 會選擇這個位置, 大概是因為溪流中央, 有個凸出又穩固的巨石, 可以當成中途部份的基座.
( 地面的下方, 隱藏的尺寸到底有多巨大, 當然難以預估 ).
至少, 應該已經支撐超過一甲子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裁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有關早年的石橋或是影像, 也有幾處不同的題材可以寫.
其他, 就隨緣了.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4-21 17:57
23 年前 的山溝玩水.
序篇.
也是機緣.
( 因為某支記錄影片 ).
2025/04/20 深夜某時候, 看到一個有關花蓮 太魯閣 方面的專題.
太魯閣族人, 早年與 阿美族 或是 漢民族 之間的交易, 原住民以獵物 ( 山豬, 山羌, 水鹿之類... ), 換取 鹽巴 / 槍械 / 火柴 / 鐵器... 或是生活用品那類的.
原來, 早在 日據 ( 189x ) 之前, 原住民能夠取得的槍械, 居然不是單發的槍枝.
而是.... 美國 溫徹斯特 製造的步槍 ( 188x 年式 的 ).
( 筆者的印象中, 那型的 步槍, 彈匣容量可能超過十發, 手動進彈
---> 操作熟悉者, 平均每發不用一秒, 屬於可以 連續快速發射, 殺傷力 當然也很驚人 ).
因此, 當 日軍 試圖攻打時的初期, 曾經遭受大量的傷亡.
後來經由東西兩側的夾擊
( 合歡山 是軍隊往下攻, 花蓮平地用警察, 也同時進攻 ),
打了兩個多月之後, 原住民才被迫繳械投降. ( 傷亡數字不是重點, 都是歷史 ).
當年, 日本軍隊在合歡山區, 曾經遭遇突然的大雪
( 可能是雨加雪, 衣物濕掉, 更濕更冷, 失溫更快 ---> 單純下雪 反而沒那麼危險 ),
凍死八十餘人, 還成為台灣死亡數字最高的一次山難.
其他略.
-------------------------------------------------------------
影片帶到 2024/04/03 早上的 大地震, 花蓮的觀光人數, 遽然減少到一成.
( 那是剛發生時, 震後至今的話, 大概四五成有吧 ).
註 : 以 風景區遊客總數 的統計數字, 2023 是 1470 萬 左右, 2024 是 670 萬.
然後提到, 太魯閣 的景區, 要到 2031 年 左右, 才會 " 逐步開放 " 某些景點.
再註 : 公路 可以通車, 但是...多數景點都還沒開放.
也就是說, 一個 403 地震, 太魯閣地區 進入 失落的至少七八年.
2024 地震之前的景觀, 也成為歷史了.
( 復原之後, 也不會跟以前 " 完全 " 一樣 --- 因為很多 地貌 都改變了 ).
====================================
因此, 看了影片之後, 也只能嘆氣.
( 筆者連自己的 未來, 是否會再度前往那處地區, 都還不太敢說 ).
歷年來, 不管是自己或是替 另一半, 以及小孩....曾經留下的影像記錄, 不管是 人物 或是任何的 地點, 也變得彌足珍貴.
----------------------------------------------------------
早年, 家裡的二樓客廳.
( 就是筆者現在用電腦的位置啦
---> 很多年前, 就陸續增加許多書櫃, 又加上一台三角鋼琴, 影像裡面的背景樣貌, 成為歷史了 ).
花蓮 天祥. ( 知名旅館的前身 ).
左邊是台北市某同學的女兒. ( 當年是兩個家庭同遊 ).
按這裡顯示圖片
這些都是掃瞄的影像. ( 底片年代拍攝的 ).
==================================
花蓮, 砂卡礑步道 途中. ( 有走到終點再返回 ).
也是珍貴的一趟歷史記錄. ( 這張是 數位 拍的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有機緣的話, 再幫這條步道, 寫一個主題吧, 再看看.
---------------------------------------------------------
也是屬於底片年代, 中橫的某個路段.
按這裡顯示圖片
那也算是歷史影像了.
===================================
本篇的影像, 跟 山溝玩水 無關啦, 只是隨機選擇的.
( 但是同樣屬於 滄海桑田 的狀況 ).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4-29 10:20
23 年前 的山溝玩水. ( 兩篇之一 )
生活, 就是一日復一日, 然後 ... 一年一年的歲月, 都成為歷史.
到了某一天, 突然的 驀然回首, 天啊....已經 多少年 或是 數十年, 就這樣子過去了.
不喜歡或是不習慣拍照的人, 可能除了隱約的記憶, 什麼都不留.
相對習慣留下生活軌跡的話, 至少... 有許多影像, 可供回憶.
畢竟, 即使記憶能力再好, 如果缺乏影像的輔助, 描述的歷史或是故事, 終究沒有那麼真實.
====================================
距今三十幾, 甚至於四十餘年前, 筆者還非常年輕.
( 筆者現在 61.x, 四十年前才 二十 一二 而已 ).
大姊跟二姊的子女, 幼年時代, 都在筆者家, 主要由 長輩 幫忙顧, 筆者的假日, 偶爾也會幫忙帶出去.
( 大姊的只是小學之前, 二姊的甚至於到小學與國中 ).
後來, 大妹的兒子, 也是如此....好像也是到小學畢業之後, 才離開筆者家.
因此, 筆者帶自己的子女出門, 也會順便帶出去. ( 會超過一車五人限制, 小孩還小啦, 稍微擠一下 ).
右邊藍色衣服的, 就是大妹的兒子.
山區有許多座, 早年的 糯米橋. ( 前面圖文也貼過一些 ).
其實也不能叫做 家附近, 單程至少超過六或七公里吧.
( 沿道路走一整圈的話, 大約 14 公里 ).
因此還是必須開車前往.
路線是, 早年山區居民, 生活中的一條小路.
按這裡顯示圖片
有橋, 當然就是有山溝或是小溪.
按這裡顯示圖片
八月份, 天氣還很熱.
按這裡顯示圖片
玩水, 也是人類的一種 天性.
文字略.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玩夠了, 準備把腳擦乾, 穿上鞋襪.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待續...
作者:
nature4d
時間:
2025-5-4 23:21
23 年前 的山溝玩水. ( 兩篇之二 )
玩得差不多之後, 也該上岸, 擦乾腳, 穿回鞋襪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那位外甥 因為穿拖鞋, 又踏入水中.
小女兒 似乎意猶未盡, 也想跟著再度下去.
按這裡顯示圖片
當然是被禁止了, 繼續後面的路程.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回到車子.
按這裡顯示圖片
幫小孩拍幾張記錄.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拍照當時, 筆者當然不可能想像得到, 經過二十餘年之後.
從左 往右, 工程師 ( 中部某創校多年的大學, 工業工程所...可惜被刁, 沒能拿到證書, 要求他先工作, 未來還有機會 ).
音樂老師. ( 師大音樂所, 畢 ).
清大英語教學系, 畢, 某小學的英文專門科任老師. ( 今年九月, 要開始 研究所 的課程 ).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山區已經廢校數十年的小學, 那棵樹, 是 白匏子, 常見雜木.
後來, 大概已經被砍掉了. ( 地景 方面, 變化蠻大 ).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一回到車子, 兒子拿了書, 就獨自走到涼亭去看了.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從童年開始, 兒子大概就是 最喜歡看書, 持續不斷累積各種知識的.
按這裡顯示圖片
萬萬沒想到的卻是, 他的求學過程, 居然會遇到重大的挫折. ( 選擇了歷屆學長都特別交代, 而且 避之唯恐不及 的一位教授 --- 有些時候, 別人講的, 不該跳的 火坑, 真的不要去跳 ).
=====================================
終歸就是, 人生的過程, 永遠無法知道 " 以後 " 會如何.
把握與努力於, 每一個人的自身職務與當下, 就好了.
歡迎光臨 2home 打造桃花源 (http://2home.com.tw/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