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植株吧。一般俗稱的香蕉,學界還有一泛稱叫北蕉。在台灣,這是大家最熟悉的品種,過去曾大量外銷,賺取很多外匯。多半種在較溼濡的環境,南部平野田地最為常見,農民又稱田蕉。
山蕉則廣泛分布於中部山地,是北蕉的芽變種,又稱為仙人蕉。植株往往較高,葉片稍寬而長。多半生長在土壤疏鬆貧瘠的丘陵地上,故而稱之。
外型上,一般山蕉外皮往往具有鮮明稜線,未呈四方形,常具瘦骨之風。北蕉則洋溢飽滿的金黃色澤,稜線容易模糊。有些果農以為山蕉果柄較短,皮比較薄,這種辨識角度過於簡化,恐待商榷。
山蕉青綠帶黃時即可食用,此時帶有野香和蕉酸,接近芭蕉的味道。黃熟時,除了風味優美,肉質細緻。北蕉體型壯碩,往往展現肥胖之姿,以及甜膩的口感,常教離鄉的中部人,懷念山蕉適度的野性。
此一香蕉情結,或可對照,一般人區分土雞和肉雞的不同吧。老一輩中部人,可能有不少人像我母親,很認真將山蕉和北蕉如此區別,而且對後者充滿偏見。無怪乎,中部的水果攤常見販售「山蕉」的立牌。
山蕉還有一特點,慢熟。一串山蕉,往往一根根慢慢熟透。若懸掛著,說不定能從容地一天一根,快意品嘗整串。
對此一特性,我便有一套不同於母親的生態論述。一般北蕉快熟、飽滿,若不及早吃,容易腐爛。此一麻煩,可能涉及化肥和農藥使用的問題。我大膽判斷,山蕉的特性和生長環境,彷彿都在透露其用藥的次數和劑量,多半比北蕉低。
但除了中部地方,一般水果攤往往不會細分。香蕉就是香蕉,哪有閒功夫,再分什麼山蕉北蕉的?更何況,晚近北蕉又有了新的研發品種,叫新北蕉,讓市場愈加混淆。
以前我們常吃的北蕉,柄頭較長,蕉尾亦突出,主體本身則略微彎曲。新北蕉柄身並無此彎度。柄頭短,蕉尾亦不甚清楚。其福泰之相,頗有美人發福的臃腫之感。
嚴格說來,新北蕉長相比舊的還好看。但據說,愛吃香蕉的日本人並不喜愛。唯最近在7-11,看到日本運送來台販售的,長相和新北蕉相似,不免困惑於這種論調了。
以上這些說法和辨認技巧可能有些繁複,再面對現代香蕉的多樣變形,早已失去準則。最好還是以整體的感覺摸索,確定其身分。像我母親,多吃,用味蕾鑑定,或許魯直,卻是最好的方法。
...
在冬瓜和南瓜結成果實之時,會和地面接觸
好像看到一些農民會在果實下方墊上稻草之類的東東
用意是否要造成和地面的隔絕?
不然會有什麼樣的壞處?
...fums420505 發表於 2010-1-31 23:13
大家好
當實習農夫5年了 不過因為只有假日才能上山
好多事都是採取自然隨他去的想法
例如蘿蔔 開花就代表過老 積5年之經驗 現在會採分批的方式種
但其實時間到了--過完年 花就冒出來了
今年分三批 最後這次種 ...
梅子 發表於 2010-3-10 11:18
dear 梅子大:
例如蘿蔔 開花就代表過老
請教:在還沒開花前,應該表示『不老』,不知在開花前,有沒有什麼樣的『徵兆』可以表示說:剛好可以採收?
蠢問題,不過還真的不知道ㄟ
fums420505 發表於 2010-3-18 00:56
沒錯,只要一星期就全部開花給你看:
去年底種了兩畦的蘿蔔,過完年第一次到園子裡去,當時蘿蔔還沒開花,想說一次吃不完過年期間也不好送人,就先拔半畦的蘿蔔其餘留著下星期再採,那知第二星期再到園子去時,一 ...
文川 發表於 2010-3-19 15:55
芭樂的成熟度判別
從前是用外觀
看它的表皮『變白了』(未熟前是青綠色,成熟時轉為淡綠色)
在樹上的比較不方便使用『指甲』
在水果攤買時,會用拇指指甲輕輕的給它刺下去,成熟的較『脆』容易刺入,較不成熟的 ...
fums420505 發表於 2010-1-27 17:00
LKK46 地瓜大小差很多的 是否是種植期間沒翻藤 ?或施肥不行平均 造成的? 我也有此現象
我種植時有常翻藤 估計自己施草木灰肥時不夠用的結果 不知對否!!
...
村姑姑 發表於 2010-4-15 01:26
50# LKK46
翻藤可能就是將爬往畦下的地瓜藤拉起來往上放吧,
我也會作這樣的翻藤動作,可以讓地瓜長大一點,
而不要浪費養分在葉子上,因該是如此詮釋吧!
chingwen 發表於 2010-5-3 10:34
歡迎光臨 2home 打造桃花源 (http://2home.com.tw/bbs/)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