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陳青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線上讀經專區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51#
發表於 2011-12-28 22:38:06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百丈禪師二十條叢林要則: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
◎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
◎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
◎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
◎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
◎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
◎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
◎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無諍三昧,斯為第一。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2#
發表於 2011-12-28 22:41:34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百丈禪師   

百丈禪師建叢林道場,並且身體力行,他堅持,如果他一天不工作,便一天不吃飯。
他告訴門人,原因是:「我沒有這麼高的德行,來勞動別人。」
無諍三昧,斯為第一。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3#
發表於 2011-12-28 22:47:30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一念懺悔,罪滅恆沙。懺悔功德不可思議。。。。。。。。。

懺悔文:

弟子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無生懺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無(亡)。
罪無(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註:亡念ㄨˊ=無
無諍三昧,斯為第一。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4#
發表於 2011-12-28 22:48:34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什麼是佛經?

佛經是成佛之路。
古時,經與徑通。佛經者,成佛之道也。
從佛經中,可以找尋到成佛的要領方法。
無諍三昧,斯為第一。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5#
發表於 2011-12-28 22:50:11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佛遺教經:

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

(足見慚愧羞恥心之重要)
無諍三昧,斯為第一。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6#
發表於 2011-12-28 22:52:36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不問自說的佛經是哪一部?

三藏十二部中,佛陀不問自說的佛經,只有一部,就是阿彌陀經。
其他的佛經,都是有菩薩或弟子等祈請發問才說。

註:末法將來第一部滅的是楞嚴經,最後一部滅的是阿彌陀經。
無諍三昧,斯為第一。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7#
發表於 2011-12-28 22:58:11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不敢說話的小孩   

    從前在中印度的北邊,波羅奈國,有一位太子,名叫慕魄,長得妙相莊嚴,稀有無比。這位太子自出生以後,完全記得前世的宿命,無數劫來所生所受的善惡苦樂,壽夭美醜,皆悉明了,生生世世所遭所遇,歷歷如在目前。因此之故,心生極大的恐懼怖畏,他因此沉默寡言很少說話。
    到了十三歲的時候,忽然又起了更大的轉變,閉口不言,如聾如盲,就像木偶、泥人一般。
    國王只有這個兒子,不久之後,就要繼承王位,豈知這位太子,不言不說,跟木石一般,國王非常的憂慮。
    國王請教一位有學識的婆羅門,問說:「這孩子,是何緣故,不言不語?」不料這婆羅門竟口出妄語:「這小孩是不祥之子,相貌雖然端正,心卻包藏禍殃,想要傷害父母,危國滅宗。還有更可怕的事,在後頭呢!」接著又亂說:「國王不再生其他的小孩,都是因為有這個惡子妨礙之故,應該要把他活埋!」
    國王聽了這話,深以為憂,坐立不安。便和耆老大臣,共同商議:「或者把他遠棄深山,或者就近將他沈入深水。」其中有一位大臣,起立說道:「何不做深坑,旁有通道房屋,給予資糧,並有僕人暫且囚禁在那裡。」
    國王聽這樣說,比較接近情理,就採用這個建議。
    太子一切都曉得,心中十分悲憫眾人的愚昧癡迷,但是既已禁口不語,就一切任隨大家做去,不起計較。
    王后憐愛太子,自不待言,卻苦無權力來制止這事,傷痛哀號,搥胸哭道:「我的孩子何其命薄,竟遭逢這樣的禍殃。」王后淚下如雨,俯仰收拾,將太子所有的衣服,瓔珞珠寶,裝箱起來,又選了善良的僕人,交待善加服侍太子。
    起身的時日,坑還未挖好。太子慕魄,在車上思維道:「國王及夫人,都以為我真的是癡啞愚昧,不知我今所以不言不語,就是準備要捨棄世緣,安身離苦。如今反被這些狂詐之徒所陷害,如果沒了身命,恐怕還會危害更多人。」
    於是太子默默地,取了珠寶瓔珞,飄然自在,來到水邊,安詳沐浴,澡浴既畢,以香塗身,穿上新淨衣裳,佩好瓔珞,到掘坑所在,問工人說:「你們挖坑是作什麼用的呀?」
    工人答說:「國王有一太子,名叫慕魄,瘖啞聾癡,年已十三,卻不能言語,我們現今挖坑,就是要將他活埋。」
    太子說:「我就是慕魄」。工人十分驚怖,察看車上,果然沒人。回到坑處,見太子威儀、言語莊嚴可敬,深惑詫異。一時之間,驚動了附近的行人,大家來到太子面前,聽太子講話。
    太子說:「你們看我的容貌,察我的言語,像那內懷詭詐,要傷害父母,危國滅宗的人嗎?
    大家驚惶非常,對太子合掌禮敬,也有的勸請他回宮。挖坑的工人,並且伏地哀求赦免。
    太子說:「你們是奉令掘地挖坑,罪不在你們。」並對一切勸他同宮的人,明白表示:「現今已被遺棄,絕不再回去了。」
    這時宮人,飛奔回宮,向國王、王后報告。父王母后,萬分悲喜,命人駕車前往。
    還未到時,慕魄自念:「我已脫束縛,正宜在此,一心學道。」這時忉利天王立時便在當處,化成一座優美的林園,有名花、慧鳥、天樂甘泉,殊勝無此。
           不多久國王到來了,遙見太子,在樹下端坐,慕魄也看見父王母后,同車而來。便急起上前,恭敬作禮,迎入林下,欣然就坐。此時太子,精神活潑,言語流暢,讓他的父母親,生大歡喜,立時催促他一起回王城。
    慕魄退後若干距離,合掌陳詞,表情畏怖,神色肅然的說:「慕魄來到人世,已十三年,而我多生多劫以來的往事,卻如鏡中映像,盡在跟前,一無忘失。我對地獄的苦,最為害怕。並且,由口造業,一言失察,萬劫受罪,為此關係,我自出生以後,就沈默少言。十二年來都是這樣,但是禍從口出,雖是少說話,還不是究竟,不如不說,禍苦才能斷絕。」
    「我在過去生,曾作國王,名叫須念,以正法治國,奉行眾善,二十五年來,不曾使用鞭杖。殺人的凶器,更是禁絕不用,國中沒有壞人,牢獄等同虛設。而惠施仁愛,恩德普周,救濟困窮,無所慳惜。雖有這樣的功行,但是我稍為不慎,犯了過錯,臨終墮在地獄,六萬多年,煎煮剝裂,酷痛難忍,真是求死不得,求生不能。當此之時,父母親人,雖有財寶,富而且貴,又安能知我,在那地獄之中,受劇大苦楚,又有誰能來分擔我的苦痛呢?」
「而我昔日,為何會墮在地獄呢?我往昔作王,統治許多下屬小國。廣行慈仁,法令不敢嚴苛,結果諸小國內就有人起兵叛變。此時我這須念國王,以柔克剛,賜以珠寶,加以重爵厚祿,撫恤慰喻,使這些人,返回本土。」
    「這樣子過不久,又來攻伐,一而再,再而三,擾累不休。國內群臣,深不以為然,上奏曰:『諸小臣國,愚闇不講義氣,屢次來犯,無所忌憚,使我國民飽受驚擾,應加斬除,以除寇害』。
    當時須念國王說:『為民父母,當以仁德化之,恕人育物,他們就像小孩,犯了錯當憐憫其無知,逐漸誘導才好。』
    群臣不堪再忍,舉兵討伐,殘殺無數人命。
    須念國王見狀流淚不忍,為各小國死亡人民,百方矜愍,撫恤多端,使戰後的寡婦孤兒,都得到安頓照顧。
    諸小國王,看見須念國王,大聖大慈,大喜大捨,都被感化了,因此衷心降伏,都來輸誠歸附。
    須念國王,欣喜非常,普設珍膳,厚宴賓客。眾人都認為應該烹殺牛羊六畜,才夠盛情,主廚的,就來向國王稟報,王心雖仁慈,但此事情有不得已,於是點頭默許。」
    「就是這一點頭,一念之差,入大地獄,種種的毒刑,萬劫苦楚,待罪滿出獄,才又重新做人,但是每一想到,就心驚膽顫,身冒冷汗,追憶往昔,所經歷的吉凶安危成敗,真怕再遭遇到,因此想要靜默持戒,跳出輪迴。又想到:閉口不言,被王活埋,恐怕父王將來,也要受這報應,一入地獄,難有出期。所以又開口說話,傳送消息,作為警戒。」
    太子於是捐棄王位,不管人事,一心專勤精進,終至成佛。
    佛說:「慕魄就是我,國王就是閱頭檀,母親就是摩耶夫人,而侍僕就是阿若拘鄰等五比丘!」
)
無諍三昧,斯為第一。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8#
發表於 2011-12-28 22:59:10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

念佛法門是易行道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無諍三昧,斯為第一。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9#
發表於 2011-12-28 23:00:32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念佛有什麼功德?

《涅槃經》:

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佈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聲,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無諍三昧,斯為第一。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60#
發表於 2011-12-29 10:25:38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不敢說話的小孩   

    並且,由口造業,一言失察,萬劫受罪,為此關係,我自出生以後,就沈默少言。十二年來都是這樣,但是禍從口出,雖是少說話,還不是究竟,不如不說,禍苦才能斷絕。」
陳青 發表於 2011-12-28 22:58

確實口業易造,需極為小心
大家可別亂信我的胡謅

使用道具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線上讀經專區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4-6-2 09:30 , Processed in 0.046853 second(s), 9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