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1-25
- 最後登錄
- 2024-11-28
- 在線時間
- 7292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321352
- 帖子
- 12824
- 精華
- 0
- UID
- 14836
|
日本預計今年夏天將福島含氚核廢水(即ALPS處理水)排放入海,根據原能會模擬資料,小部分核廢水最快1年後會影響台灣,最大濃度約4年後抵台,但中研院學者持不同看法,不僅認為核廢水最快1年內就會以台,另受汙染的海水也會透過小範圍環流移動,「花4年有點久」。
台灣、紐西蘭及澳洲科技媒體中心(SMC)今共同舉辦「日本排放核廢水線上科學記者會」,以當前科學數據分析核廢水排放後的可能狀況。
根據原能會與氣象局以2011年福島事故後的10年歷史洋流資料模擬,日本排放的核廢水主要會沿黑潮向東流動,在日本東岸匯入東向的北太平洋環流,流向美國與加拿大交界處。由於台灣與日本距離相近,小部分核廢水最快會在1至2年後受中尺度渦流影響抵台,而最大濃度影響約排放後4年,推估增加的氚濃度將低於偵測極限,對台灣影響低微。
但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朝榮表示,根據追蹤紀錄評估,氚水到達北美西岸約費時2至3年,最快1年內抵達台灣,「4年可能有點久」。吳朝榮說,海洋除擴散,還有平流作用,就像一滴墨水在湖中及河川裡的擴展速度會不同,4年恐僅是只估擴散作用,或是流到北美後又流回台灣的時間。
吳朝榮舉例,2021年8月日本小笠原群島海底火山噴發,火山浮石隨海流4個月就抵達台灣附近海域且數量很大,受汙染海水的流動路線可類比為浮石移動路徑,另也不覺得只有「小部分」核廢水最快1年後抵台;他補充,受汙染海水排出後會與大量海水混合,稀釋後濃度應非常微弱,但最怕生物累積作用和生物放大作用,汙染物會透過食物鏈累積在遠洋漁業的經濟魚種,最終進到人體內。
澳洲阿德萊德大學物理、化學及地球科學院教授胡克(Tony Hooker)表示,雖然氚是氫的同位素之一,容易進入食物鏈,但目前尚無足夠多的研究,能回答氚是否通過食物鏈累積在生物體中;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克羅夫切克(David Krofcheck)說,當年福島汙染的狀況是沒有針對廢水做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水,導致銫等放射性元素緩慢釋放輻射至今,與這次日本有評估和過濾廢水再排放的情況不同。
克羅夫切克認為,若選擇不做處理,繼續貯存核廢水在核能電廠中,無法未來遇到地震、海嘯等天災時是否造成更大的核輻射汙染;克羅夫切克說,理論上雖可假設氚及癌症的關聯,但目前無法在實驗室的科學研究上驗證關聯,也沒有任何一個研究可以證明暴露在氚元素會與癌症有關。 |
-
1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