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8-5
- 最後登錄
- 2024-11-16
- 在線時間
- 2794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20350
- 帖子
- 1976
- 精華
- 0
- UID
- 8137
|
1.閹雞緣由
台灣話稱公的小雞為「雞角仔」,養到大約兩個月大時(6至8週)會請閹雞師傅為雞進行外科去勢手術,這些太監雞便稱作「閹雞」。雄雞閹割後較不會追母雞亂跑或為鞏固地盤啄打激鬥,較易肥育;另說是農家不想公雞報曉擾人清夢;人們又深信公雞肉不適合坐月子;牲禮也不用公雞拜拜…閹雞於是誕生。
2.閹雞文化
閹雞是客家常民文化,常被用做祭祀、嫁娶或餽贈之禮;閹雞體型又大又肥,象徵「越大越旺」的祝福意義。其雞皮皮澤油亮澄黃,更增節慶祭典吉祥如意之氣。客家聚落從正月半祭祖、媽祖生、中元普度、中秋、下元節祭拜三界爺及年底收冬戲,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豐富的祭品祭祀諸神。閹雞即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祭品,客家庄的義民廟每年舉辦大閹雞比賽,足見閹雞文化對客家族群的重要。
3.飼養過程
閹雞飼養期長達7.5至8個月,春節、中元節是消費大季,無論賣相、價值與價格皆頂級精品之選。南部一般是中小型閹雞,北部以飼養大型閹雞最普遍。雞種主要有竹北仿、珍珠雞、黑羽土雞、鬥雞…等。專業閹雞飼養場對閹雞吃的食物非常講究,飼養上大都以玉米粒打碎、稻翩B麵包屑蒸軟加米糠;有些會添加微量天然蘿蔔素、益生菌、辣椒粉及進口金盞菊花(富含葉黃素),讓金黃膚色著色更漂亮、肉質更美味。在養雞協會與農委會輔導下,閹雞發展成專業分工的生產行銷體系,從育種、飼養、屠宰到銷售,每個環節都肩負閹雞的美味關鍵。
4.閹雞的技術
閹公雞技術在中外書籍中被記載已超過2000年,通常是在小公雞尚未開始性徵發育前移除睪丸,因為雞還小,切除時對雞隻也比較安全。閹割動作大致就是拔毛、開胸、取睪,平均50秒就能閹好1隻。因為雞羽下有很多猶如氣球的氣囊,氣囊下才是皮膜、再下面才是肌肉組織,所以痛感不如想像中嚴重。去勢後會使閹雞結締組織減少而脂肪油花增加,提高屠體的商品價值,肉質美味可口。
「閹雞」在農業時代是不可或缺的行業,以前經常有背著簡單手術箱者,以替民家閹雞為業,後來社會變遷,閹雞手藝一度凋零失傳。閹雞最適宜時間是小公雞約六到八週齡,此時雞隻體力已漸增加,睪丸還未完全發育,手術傷口小、睪丸易取出。
|
-
3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