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10-15
- 最後登錄
- 2024-9-24
- 在線時間
- 3162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6455
- 帖子
- 2123
- 精華
- 0
- UID
- 76
|
還是趕緊學種菜呦!!!!!!
:? :? :?
全球在職貧窮與失業的激化
林建山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緊跟著2006年第四季美國與日本汽車製造業接續大量裁員幾近五萬人,2007年2月19日歐洲最大民航機製造商空巴Airbus公司也宣布裁員1.2萬人,連帶牽動下包廠商三萬餘員工的就業機會。這是最近半年國際運輸工具製造產業領頭發出的經濟警訊,眾所關注的是:這會不會是連鎖骨牌傾倒的第一張?
國際經濟社會一直注視且最在意的是2000年啟動知識經濟社會以來,國際失業情勢的僵固化問題。而且,若干新興經濟,如中國之成長繁榮,並未真實帶動提增多大的就業機會,祇是一種單點超越型態,而不是大面向的經濟振興,整個全球經濟態勢,恐怕尚難給予過分樂觀的寄望。尤其,值得我們特加重視的是,整個亞洲經濟的發展。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在2007年元月20日公布調查報告顯示,雖然2006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表現驚人,但並非所有亞洲國家都能因此受惠,2006年亞洲的失業率仍微幅上升。專家研判分析認為,貧富不均是當今全球的重要議題,尤其仍然會是今後亞洲國家必須嚴肅面對的主要挑戰。
國際勞工組織2007年元月24日發表的「全球就業趨勢報告」,指出2006年東亞經濟成長率雖達8%,居全球之冠,但東亞的失業率仍上升了0.1個百分點,成為3.6%。不過,國際勞工組織也發現,東亞地區貧窮人口的比例有下降的趨勢,其中,東南亞的失業人口,在1997年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曾經緩步減少,目前則趨於穩定。
國際勞工組織研判認為,低且穩定的失業率、適度的人口成長與短期內看好的經濟前景,可望使東亞勞動市場在2007年繼續保持穩定。
研究顯示,東亞勞動人口中每日所得不到兩美元的百分比從1996年的61.9%,下滑至2006年的44.2%,低於47.4%的全球平均值,但是在中國大陸、日本、南北韓與蒙古等地區則都面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挑戰。
在報告中明確指出當前問題癥結:「分配不均的現象日漸嚴重,不僅所得水平如此,在接受教育與獲得基本服務方面,差距也越來越大。」
東南亞與太平洋地區最近幾年的發展情勢,看起來稍微好一些,柬埔寨的觀光業與成衣業成長快速,越南的私人投資活動也相當熱絡。另外,以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與巴基斯坦為主的南亞地區,失業率自2005年起即穩定在5.2%左右,印度的貧窮率甚至出現顯著下降趨勢。
問題是,南亞高達87.2%的工作人口屬於「在職貧民(working poor)」,每日所得不到兩美元,這個比率遠遠高於亞洲的其他國家。
在這份報告中所顯示出來的另一個重要政策意涵,是失業問題及「在職貧窮」問題,都發生在「基本工資」嚴格管制國家。自九○年代後半積極開放基本工資(下限工資標準)管制的先進國家,雖然仍存在結構性失業問題,但「在職貧窮」問題,則顯然大有改善。
整個亞洲地區的情勢,失業問題未有效減緩,就業機會沒有顯著增加,在職貧窮改善有限,此與區域內各國政府所標榜的「保護勞工」、「保障基本下限工資」施政主張,並不相稱。有些國家,譬如台灣的提高基本工資或加強落實下限工資政策,對客觀情勢之改善助益不大,反倒是可能因此而更加強化了邊際勞動力失業的僵固性,甚至擴大了區域產業及企業的外移(relocation)問題,這是所有亞洲國家政府執政者應加注視的重大議題。
全球在職貧窮分布情勢 IOL 2006報告
-2006全球經濟高成長窮人依舊多(每日所得2美元以下勞動人口比例%)
區分
1996
────>
2006
全球
54.8
47.4
非歐盟
33.0
10.5
東亞
61.9
44.2
東南亞
64.7
56.9
南亞
91.1
87.2
拉丁美洲
35.4
30.9
中東 / 北非
41.3
34.7
撒哈拉以南非洲
86.5
86.3
註:非歐盟=中歐及東歐與前獨立國協成員國;東南亞含太平洋地區;拉美含加勒比海地區
資料來源:ILO, Brief 2007,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January 25,2007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