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陳青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線上讀經專區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201#
發表於 2012-6-20 20:03:39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文章最後由 陳青 於 2012-6-20 20:11 編輯


天臺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一家教觀,萬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辯十種疑,疏十六觀,極談淨土


     (十種位階)         (六種即佛)   
   1 凡夫位(對於佛法,聞信全無)────理 即
   2 凡夫位(對於佛法,有聞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觀行即【智者大師自稱居此位】
   4 十信位─────(內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薩位)─────分證即
   8 十地位    │
   9 等覺位────┘
  10 妙覺位─────(佛 位)─────究竟即

什麼是五品弟子位?
十信以前之外凡位區別為五品,在六即位中相當於第三之觀行即(觀行五品位)。五品,一般指專心於自己之實踐行,故稱弟子位。五品即:(一)隨喜品,聞實相圓妙之法而信解隨喜,內以三觀觀三諦之境,外用懺悔、勸請、隨喜、發願、迴向等五悔勤加精進。(二)讀誦品,信解隨喜,並讀誦講說妙法之經。(三)說法品,以正確說法引導他人,更由此未w觀自心之修行。(四)兼行六度品,觀心之餘,輔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五)正行六度品,觀心之奶珔i時,自行化他事理具足,故在此須以六度之實踐為主。

菩薩五十個位階之前,有一個位階稱為五品弟子位,智者大師自稱他就是在這個位階。
智者大師,一代高僧,自認菩薩十信位都還不到,吾等凡夫,當自精進,常存慚楚A切莫自滿啊!


菩薩五十個位階,從初信位菩薩,直到妙覺菩薩成佛(加上等覺、妙覺是五十二位階),共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若說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那就不只三大阿僧祇劫,而是無量劫矣。
無諍三昧,斯為第一。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202#
發表於 2012-6-20 20:16:40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三阿僧祇劫者,菩薩之階位有五十位,以之區別為三期。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四十位,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為第三阿僧祇劫。
無諍三昧,斯為第一。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203#
發表於 2012-6-20 20:20:42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文章最後由 陳青 於 2012-6-20 20:22 編輯

數字進位:
個、十、百、千、萬、億、兆、京、阿僧祇、阿由他、恆河沙、無量數、不可思議。
流傳世間最大的數位是「不可思議」位。
無諍三昧,斯為第一。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204#
發表於 2012-7-18 08:35:38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為什麼眾生是眾生                ■ 聖嚴法師

所有的眾生原本皆是佛,可是對眾生來說,這似乎是完全矛盾的;因為佛是智慧圓滿的,而我們卻是充滿了無明煩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
《圓覺經》告訴我們,佛性和眾生的無明其實並沒有不同,無始以來均已存在,無明只是佛性的另一種型態。就像冰與水,它們的本質相同,因為溫度不同,而有的是冰、有的是水。我們可以進一步來理解,北極圈凍結的冰就像是一直環繞眾生的無明,但由於氣候的變遷,偶爾也會溶化,同樣地,由於不同的因緣,有些眾生也確能體證到自己的佛性。
無明和佛性,就如同冰和水一般,雖然因為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現,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而我們所認知到佛與眾生的差別,其實不過是一種假象。因此產生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佛法說:「眾生皆可成佛。」如果佛與眾生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那麼,要如何才能不讓佛淪為眾生呢?
根據禪的觀點,涅槃和輪迴(生死的流轉),這兩者可以說存在,也可以說不存在。就眾生的角度來看,它們是存在的,因為眾生執著我、執著外在的色相;但是以佛的觀點來說,輪迴和涅槃並沒有不同,因為佛不執著於色相,他是因應眾生的需求,而平等地示現輪迴或涅槃。所以,就像冰能溶於水一樣,我們無法阻止佛以眾生的形相出現,就如兩千六百年前,佛陀以印度王子的身分示現於世一樣。但佛陀示現的眾生與尚未成佛的眾生大不相同,前者是因為智慧,而後者之所以還是眾生,乃是因為他們所造的染污業。
這個染污業是執著四相的結果;什麼是四相?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每一相的範圍涵蓋更廣泛的眾生。舉例來說,比如兩個沉浸在愛河的年輕人;戀愛中的人通常是想要愛情長久,不太可能希望今天相愛,明天就分手,於是就產生了一種態度:「即使愛到下地獄也沒有關係,只要能夠永遠相愛就好了。」從這裡,我們可以察覺到這四相當中的三種:墮入愛河的自己、被自己所愛的人,以及生死相續、愛情長存的欲求。那麼眾生相呢?當孩子出生後,父母親盼望他們事業有成,然後結婚、成家;而孩子自己可能也有相同的期盼,然後一代一代相傳下去,造就了無數的後代。就是因為這種繁衍的本能,所以才有了眾生。在這個二人相愛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四相的執著。
四相如夢幻泡影
有一次,我問某個人,問他是否想出家?他說:「不是我不想出家,而是我的父親想要抱孫子。」我說:「那就先生個兒子,再來出家囉!有了兒子後,你的責任就了了呀。」他回答說:「對呀,我就是想這麼做。」不過,我向他保證,一旦有了兒子,就不可能出家了。他的兒子也希望有自己的兒子,這種執著將一直延續下去。這就是眾生,生生不息,永無休止。
這四相就如同夢幻泡影一般,隨著因緣而生滅。緊緊抓住這些現象,而把它們當真,於是產生了自我的執著。自我的建立並非來自自我本身,而是對其他種種所產生的執著,加強了自我意識,才形塑出來的。執著的對象主要是外在的人事物,也可能主要是來自於自我中心。有一位市長,年過五十還沒有結婚。你認為沒有家庭的負擔,他的執著就會比較少嗎?一點也不!因為他總是說:「我希望我的城市像這樣、像那樣。」好像整個城市都是他的一樣。這就是第一種執著——我執。
我認識一位將軍,他很了解第二種執著——對人的那種執著。這位將軍總是把重要的任務交付給有家室的人,一旦找到了適當人選,就先把他的家庭安置在非常安全的環境裡,使他無後顧之憂,也確保了他的忠誠。
我們已經知道,這四種執著造成無明的相繼,但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無明無止盡地持續下去呢?答案有兩個。當自我被錯認為永恆的,那執著的不僅是現在的「我」,還有未來的「我」。所以,當我們在為未來做準備時,也在造作與未來相關的業。當生命結束時,因為累積了無數未來的業,必會在來生承受果報。眾生因為不斷地為未來做準備,必將會一生又一生地來接受果報。因為老是在執著,所以永遠雜染不淨。
去除執著眾生成佛
第二個答案,是與那些不依佛法修行的外道有關,無論他們的目的是成佛、求涅槃或是生天界。他們厭惡世間,因此想要逃離世間。求生天界的外道修行者,雖然可以用累積福德而達到生天的目的,但他們在天界的時間還是有限,一旦福德用盡,勢必會離開,再度淪落生死輪迴中。
同樣地,那些為了逃離世間而尋求佛道的佛教徒,可能自以為到達了淨土,到達了涅槃的境界,但當福德用盡時,也不得不離開天界,再次投生欲界。然而這兩類修行者同樣會再努力累積福德,求生天界做短暫的停留。他們從未放下執著,所以也還是依然雜染、不清淨。
因為執著,所以造了染污業;也因為執著,所以生死相續,無明相續。眾生要成佛,就必須去除執著,無所求,不懷目的。
1

查看全部評分

假日農夫,學習中!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205#
發表於 2012-7-18 08:59:52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204# wayneshen57

感謝分享!越來越多大德敢出面論生死、涅槃了!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使用道具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線上讀經專區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4-6-18 04:43 , Processed in 0.068707 second(s), 11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