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7-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2
- 在線時間
- 14881 小時
- 閱讀權限
- 200
- 積分
- 422437
- 帖子
- 23809
- 精華
- 11
- UID
- 2
|
香醇的豆奶是花蓮縣鳳林鎮的農特產品,是鳳林人隨手可得、家中必備的飲料。不過現在小朋友喝的鳳林豆奶,已改用成本較低的美國黃豆,以前栽種黃豆的田地也大多休耕,為了找回記憶裡的好滋味,鳳林鎮北林里的鄉親成立「有機黃豆鼓動會」,利用廢耕地種有機黃豆,庄頭裡阿公阿婆、小朋友都是股東,外地民眾也能參加「工作假期」下田種黃豆,他們希望找回農村的人氣,也尋回鳳林人懷念的古早味。
坐落在稻田中央的農會豆奶加工廠,運轉近半個世紀不停歇,一瓶瓶香醇的鳳林豆奶,是鳳林三十歲以上居民的共同回憶。
[花蓮鳳榮農會
理事長 彭宗鑫]
早期我們鳳林黃豆生產很多,那時候是農復會,現在農委會的前身,在美援那時候輔導我們農家人,要提高我們的營養,所以用黃豆拿到農會,委託農會加工,每天早上,農民就來農會領豆奶回去當做早餐這樣。
[鳳林鎮民
彭金蓮]
住在這裡(鳳林)長大的小孩,去西部、台北上班,回來(時)他都會特別帶一些過去,他比較懷念,比較懷念我們庄頭的口味,還小就喝習慣了,長大了喝到外地(豆奶),別的縣市的豆奶(味道)喝不習慣。回來就一次帶十箱、幾箱帶過去。
豆奶工廠裡,全自動機器化生產,一瓶瓶塑膠PP瓶裝的豆奶不一會兒便填充、包裝完成,上頭還印著充滿活力的可愛黃豆寶寶。這個現代化包裝,是從民國八十六年開始的,之前的三十六年,鳳林豆奶,都是傳統的玻璃瓶裝。
[花蓮鳳榮農會
理事長 彭宗鑫]
玻璃瓶裝那時候是手工,用裝的,用裝的,(到)七十六年的時候,就改半自動,半自動就不是,填充就不用人工,就用機器去半充填,填充到玻璃瓶裡,半自動,到八十六年因為時代改變,我們感到運輸,我們要載到外頭去不方便,想要載送到西部不方便,太重、玻璃瓶容易打破,所以改用PP瓶的。
鳳林鎮的雜貨店裡依然可見鳳林豆奶的身影,不過,老鳳林人還是懷念玻璃瓶裡的香醇滋味。
[鳳林鎮民
彭金蓮]
以前的豆奶(味道)比較香,比較有傳統的味道,現在就有些微的改變,就不大一樣了。不過我們老一輩的,還是比較希望回到以前的那種味道。
[雜貨店老闆
徐健煌]
喝起來就是很香這樣子,很香,跟我們自己做的豆漿是一樣,就純黃豆去磨,磨了以後,然後把豆渣過濾掉,煮熟了就是這樣。
不只包裝、口味大不同,生產豆奶原料黃豆的農田,也早就休耕,現在PP瓶裡的豆奶,黃豆來自遙遠的美國。
[鳳林鎮民
彭金蓮]
大部分現在都是進口的(黃豆),政府會進口進來賣,就比較少人種了,一部分,很少數啦。
[農民
黃春華]
黃豆的成本利潤不夠高,工資升高,划不來就不種了。剛開始鳳林豆奶(工廠)有用(本地的黃豆),到後來人家說成本,沒有進口(黃豆)的那麼低,就沒(用本地的)做,農會不收了。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規劃設計師 李美玲]
農會的部分就是有提到說,因為礙於成本的考量,所以它目前都是進口外國的黃豆,那對我們來說,我們覺得這樣的黃豆並不是那麼理想,因為它太遠了,它是一個很遠的食物里程,它消耗了太多的碳,那可是呢,當地又不種植,就算種植了,價格又太高,所以他們也沒有收購的空間。
為了找回難以忘懷的家鄉味,鳳林鎮北林里一群鄉親,在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基金會的輔導下,利用一塊兩分多的廢耕地,種植本土種「花蓮一號」黃豆,成立「有機黃豆鼓動會」,社區裡的阿公阿婆、小朋友都是股東,要負責照顧黃豆。
<有沒有看到,來小朋友注意看喔,這一棵是黃豆,看到沒有,看到了,它跟我旁邊的草有沒有長得一樣,沒有,來誰告訴我哪裡不一樣。>
因為是採有機農法種植,黃豆田裡雜草叢生,得靠人力拔除,這天是村裡的小朋友們下田除草的日子,上工前,先來個「職前訓練」,教孩子們如何分辨黃豆植株與雜草。
<如果你不確定它是黃豆的時候怎麼辦,第一個先看它(葉子)有沒有橢圓形,第二個看它有沒有三個葉子,這樣知道嗎。>
只見孩子們全副武裝,戴著斗笠、穿著雨鞋,拿起鋤頭準備除草了。
<來你鋤這一排有沒有看到,這樣過去。好那你鋤第二排這樣過去知道嗎。>
孩子荷鋤上工、有模有樣,沒有工具的孩子,則是幫忙施肥,要讓黃豆長得更健壯。社區裡的老農民充當起老師,一步一步指導孩子農事小訣竅,
<太多也不行喔一小把,很少啦。要灑在豆子旁邊嗎 對。>
[農民
徐秀英]
這如果說,長得很平均的範圍,就一直灑過去就好,因為長得不均勻,這樣灑會浪費肥料。
這塊有機黃豆田,採用股東制度,用意是希望讓更多人來參與黃豆的種植,在地的農夫是「勞動股」,小朋友則是「學習股」。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規劃設計師 李美玲]
是讓我們社區的小朋友來做「學習股」,就是讓社區的小朋友跟著這些老農夫,學習當時的智慧,那也讓他們有所學習,認識有機,認識友善的對待環境,認識關心自己的飲食這樣子,所以呢,我們的孩子就是「學習股」,他們會利用每個週六的時間,來這邊照顧農田,
[有機黃豆鼓動會
「小股東」]
拔草、灑肥料。種黃豆,(種黃豆喔),(好玩嗎),好玩。
<通常種到,大概這麼高的時候,要做鋤草跟中耕、培土,就是植株一直長,那如果我們幫它植株根部,培一點土的話,它比較不會倒。>
有機黃豆田的股東,還有這群參加「工作假期」的外地民眾,他們擁有「假期股」,利用兩天一夜的週休假期實地到田裡勞動,平日住在都市的民眾,面對種種農事,像個好奇寶寶。
<一百多顆(黃豆)沒問題,你說一株可以長到一百多顆?那我可不可以自己在家裡的小田裡自己種,可以啊。>
都市人的農事初體驗,趣味橫生,實際下田耕作,讓他們對土地、對務農的感觸更多了。
[工作假期成員
葉力慈]
像昨天第一次拿鋤頭,因為從來沒有拿過鋤頭,覺得很重,然後又看到老農夫他動作好俐落,然後我想說我們好遜喔,所以之後我們也馬上就是,就是抓那個訣竅,那我覺得這個體驗很不錯,就是像今天,你看這排都是我們鋤的,就很有成就感。
[工作假期成員
張瑄芷]
剛才我們看到一些達人,(覺得)他們工作很快速,想說,哇果然下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是體驗到說,就是我們要更愛惜這個土地這樣子,看到那些病蟲害,還有雜草,我們昨天剛鋤了一點,可是又冒出來了。
[工作假期成員
蔡素惠]
台灣所擁有的黃豆都是進口的,然後想說嗯台灣還可以種出黃豆,對我就是很期待,因為想說就是在地種的,在地食用這樣子會比較好。
自己種的黃豆最安心、健康,認同有機的理念,所以這批人,大老遠跑來參與農作,但路過的農民看到這群新手下田,實在是忍不住叨念。
<我回去拿(肥料),真的還假的,我現在回去拿幫你放肥料啦,我看你們這些,不是把它鹹死,就是把它那個。>
熱心的農民馬上搬來一袋有機肥,和這些門外漢分享農作經驗。
<最基本的,它葉子在這裡喔,你就(肥料)放在這邊,葉緣的地方就對了對。它的根本已經長到這邊來了,大概懂了嗎懂,一些不懂的人,怕它吃不到,往根部放下去,它太鹹了,(結果還是吃不到),結果把它鹹壞掉啦。>
[農民
林明忠]
大家都在參與我們幫一點小忙對不對,他們不懂,我來教他一下。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規劃設計師 李美玲]
雖然他們常常會路過看到我就開始唸我,你那個草那麼長了,也不去除一除,然後你那個種得起來嗎,其實常常來罵我們的那些農夫,其實他反而是最熱心的人。
農業是鳳林鎮的主要產業,但長期因為人口老化、外移與政府的農業政策,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田地長期休耕,基金會執行人員,希望藉由各地工作假期志工的參與,以及和當地農民的互動,為北林社區注入活力。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規劃設計師 李美玲]
那我們希望這樣的股東制其實是希望擾動很多的人,一起來參與,捲動更多人來了解,有機黃豆的種植,也希望說帶起一個風氣,然後改變我們這邊休耕的困境。
六月黃豆就要收成,兩分多的田地,加上一群菜鳥農夫,有機黃豆的產量肯定不多,收穫怎麼算,好像都不合勞力與成本,但卻找回了,鳳林人記憶中黃豆的好滋味,也為未來播下有機的希望種子。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
4
查看全部評分
-
|
自律來自道德,請大家發言時互相尊重理性討論,避免使用情緒化的字眼!請響應桃花源無政治,並多體諒站務維護的辛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