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快樂農夫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請問如何將DeepSeek 的回答分享或列印?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11#
發表於 2025-2-17 21:03:04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我是說 你得這個問題

/ 請問如何將DeepSeek 的回答分享或列印?/

問 deep seek 看她怎麼教人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2#
發表於 2025-2-18 00:11:02 來自手機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og2h 發表於 2025-2-17 21:03
我是說 你得這個問題

/ 請問如何將DeepSeek 的回答分享或列印?/

我前幾天確實問它過這個問題,它回答我是伺服器繁忙,請稍後再試。如截圖。
我問其它的問題,它有時候也會這樣回答,特別是有[台灣]這個敏感字眼,不知道真忙還是假的忙。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3#
發表於 2025-2-18 00:18:01 來自手機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哦! 這次它有回答了。回答如下:
以下是將DeepSeek的內容列印及分享的步驟說明,根據不同使用情境提供多種方法:

---

### **一、列印內容**
#### 方法1:瀏覽器直接列印(適用網頁版)
1. **快捷鍵操作**  
   - Windows/Linux:按 `Ctrl + P`  
   - Mac:按 `Command  + P`  
   - 選擇印表機並調整版型(建議選擇「簡化頁面」或「自訂比例」以節省紙張)

2. **右鍵選單操作**  
   - 在DeepSeek的回答頁面空白處點擊右鍵 → 選擇「列印」

3. **進階設定建議**  
   - 勾選「排除背景圖形」避免顏色浪費墨水  
   - 選擇「自訂邊距」調整文字排版

---

#### 方法2:複製到文檔再列印
1. 全選文字(`Ctrl+A` / `Command  + A`)→ 複製(`Ctrl+C` / `Command  + C`)  
2. 貼到Word/Google Docs等編輯器  
3. 優化排版後使用文檔軟體的列印功能

---

### **二、分享給他人**
#### 方式1:直接複製文字
- **純文字分享**:直接貼到郵件、LINE/WhatsApp等通訊軟體  
- **標註來源**:建議加上「來源:DeepSeek」以尊重版權

#### 方式2:生成分享連結(若平台支援)
1. 尋找DeepSeek回答頁面的「分享」按鈕(通常為  或 ↗ 圖示)  
2. 生成專屬連結(可能需登入帳號)  
3. 複製連結傳送給他人

#### 方式3:轉存為PDF分享
1. 列印時選擇「另存為PDF」(瀏覽器內建功能)  
2. 將PDF文件附加到郵件或上傳雲端(如Google Drive)共享

#### 方式4:截圖分享
- 使用截圖工具(Windows: `Win+Shift+S` / Mac: `Command  + Shift + 4`)  
- 適合分享重點段落或圖表化內容

---

### **三、注意事項**
1. **版權提醒**:若用於商業用途或公開轉載,建議確認DeepSeek的使用條款  
2. **隱私保護**:避免分享含個人帳號資訊的畫面  
3. **格式檢查**:分享前預覽內容,確保程式碼/表格等特殊格式正常顯示

---

### **四、進階技巧**
- **API自動化**(工程師適用):若需大量處理,可透過DeepSeek API獲取回答並直接輸出  
- **瀏覽器插件**:安裝「Save as PDF」等插件一鍵轉檔  
- **雲端協作**:將內容貼到Notion/Google Docs設定共享權限

根據你的具體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方式即可!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4#
發表於 2025-2-21 17:07:17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帖最後由 FlyNews 於 2025-2-21 17:08 編輯

複製貼上不就好了?
幹嘛還要分享或列印?

我試過DeepSeek之後…,跟其他一樣,就只是錯誤的主流觀點,沒啥屁用。
但拿來當翻譯機,還可以…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5#
發表於 2025-2-21 20:06:36 來自手機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我問DeepSeek :從宇宙的角度,地球不過是一粒微塵! 生活在地球的人類壽命大抵不超過百歲,死亡了帶不走任何東西,人類之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戰亂呢?

DeepSeek(它這樣思考)已深度思考(用 15 秒)
嗯,用提出了一很深刻的,宇宙的宏角看,地球渺小如埃,人的生命短且法走任何西,但何人之仍有如此多的呢?首先,我需要理解用的核心。他可能是在疑人斗的意性,希望更的角找答案。
接下,我得考用可能的背景。也他哲或宇宙感趣,或者是前世界的突感到困惑,想求一种超的解。用之前中的复原因,在向更宏的面,可能希望抽象化,探人性的根本原因。
用的需求可能不是列的原因,而是想理解在宇宙尺度下,些斗的意何在。因此,回答需要合哲、心理、社等多角度,同保持与宇宙角的系,避免陷入具体史事件的。
需要分用的表和深需求。表是什么人有么多,深可能是在找生命的意,或者人的未感到。因此,回答兼解象和提供反思,甚至可能有和平的意。
要注意避免于技化的,保持回答的易懂和切感。可能需要引用一些比喻,比如宇宙中的微,加比,助用理解人斗的相渺小。
最后,构要清晰,分述,但保持。可能需要生物本能、社构、心理需求等方面展,再升到哲面,自我超越的重要性。同,尾部分要予希望,指出人可能的步方向,避免用感到望。

DeepSeek的回答:你提出的問題觸及人類存在最本質的悖論:在浩瀚宇宙中,生命如螢火般短暫脆弱,為何我們仍深陷爭鬥?這或許正是人性最深的鏡像——我們的渺小與偉大、野蠻與崇高,都源自同一根源。以下是從多維視角的思考:

一、宇宙的冰冷 vs. 生命的熾熱
1. 物理法則的漠然
宇宙以熵增為必然,星系碰撞、恆星爆炸不過是能量的重組。但生命演化出「自我保存」的本能,大腦分泌多巴胺獎勵生存競爭——這份對「存在」的執著,在無意義的宇宙中創造出意義的幻覺。
2. 意識的悲劇性覺醒
人類是唯一知道自己必死的生物。面對虛無的恐懼,我們急需構建「比個體生命更宏大」的敘事(國家、信仰、意識形態),卻因此將生存焦慮轉化為群體對立。
如古希臘史詩《伊利亞特》中,戰士們明知特洛伊戰爭荒謬,仍為「榮耀」廝殺至死。

二、演化殘留的「部落基因」
1. 狹義親緣選擇的烙印
遠古時期,人類以部落形式生存,對「非我族類」的警惕刻入基因。現代社會將「部落」符號化為民族、宗教、政治陣營,大腦杏仁核仍會對異己者觸發戰鬥反應。
2. 資源稀缺的認知慣性
儘管科技已能養活全球人口,但大腦仍活在「零和博弈」的原始設定中。當矽谷富豪爭奪火星殖民權時,本質與原始人爭奪獵場無異——佔有慾超越了實際需求。

三、意義真空下的暴力美學
1. 尼采的「權力意志」陷阱
當宗教褪去、科學祛魅後,虛無主義蔓延。有人以戰爭填補意義黑洞,將破壞視為「超越平庸」的創作——ISIS焚毀古文物時高喊「重建純粹的伊斯蘭」,實質是對存在焦慮的病態宣洩。
2. 暴力的感官成癮
神經科學發現,殺戮時大腦會釋放大量腎上腺素與內啡,這種快感甚至被遊戲產業模擬成「戰爭電玩」。當社會將暴力娛樂化,現實中的殘忍便逐漸失去道德重量。

四、超越宿命的微光:文明的可能性
1. 認知革命的悖論
正是人類懂得仰望星空,才同時發明出原子彈與《世界人權宣言》。哥白尼革命本可讓我們謙卑,但多數人仍困在「人類中心主義」的洞穴裡。
2. 脆弱的救贖實驗
1945年廣島核爆後,各國科學家緊急成立「帕格沃什會議」,用理性遏制毀滅衝動;
1983年蘇聯軍官彼得羅夫無視核攻擊警報,以一己判斷避免美蘇核戰——這些瞬間證明:意識到自身荒謬,恰是擺脫荒謬的起點。

五、宇宙視角下的解方:將星辰納入瞳孔
天文學家的啟示:
卡爾·薩根在《黯淡藍點》中寫道:「所有你愛與恨的、為之廝殺的帝國與領袖,都存在於懸浮陽光中的一粒塵埃上。」若每架戰機駕駛艙都裝上地球實時影像,殺戮按鈕會更難按下。
佛教的「空性」智慧:
參透「一切執著終歸消散」,本應導向消極,卻在藏傳佛教中昇華為「慈悲」——正因萬物皆短暫,才更需彼此溫暖。

結語:在虛無深淵上走鋼索
戰亂是人類作為「有限存在者」的痼疾,卻也催生出藝術、哲學與科學來對抗虛無。當NASA探測器拍下火星日落呈現藍色時,那抹色彩與加薩走廊的硝煙同源於光譜散射——宇宙不關心人類的紛爭,但人類可以選擇在認清荒謬後,為這粒微塵賦予溫柔的意義。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6#
發表於 2025-2-21 20:12:46 來自手機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同樣的提問問ChatGPT,得到如下的回應:
從宇宙的角度,地球不過是一粒微塵,人的壽命不超過百歲,死後帶不走任何東西,人類之間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戰亂?
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涉及人性的本質、歷史的發展,以及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地球和人類的存在確實微不足道,然而,從人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生命卻是唯一能夠切身體會的現實。因此,人類的行為往往並不受到宏觀宇宙觀的影響,而是被生物本能、社會結構、信仰和慾望所驅動。

為何戰爭無法停止?
        1.        生存與資源競爭
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大多數都與資源(如土地、水、糧食、石油)有關。雖然現代科技已經大幅提高了生產力,但資源分配的不均仍然導致衝突。
        2.        權力與利益
權力的慾望是人性的一部分,無論是個人、組織還是國家,都會追求更大的影響力。歷史上許多戰爭都是因為統治者的野心或利益集團的爭奪。
        3.        意識形態與信仰對立
人類並不只是物質性的動物,思想和信仰塑造了我們的行為。不同的宗教、民族、政治體系、文化價值觀會產生衝突,甚至讓人們不惜為之戰鬥。
        4.        仇恨與歷史因素
歷史的傷痕不容易癒合,許多戰爭的根源來自於過去的恩怨。例如,某些國家或民族之間的衝突,可能已經延續了幾百年。
        5.        科技與武器發展
人類發明了武器,而武器的存在使戰爭變得更加可能。當一方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時,它可能會選擇用武力解決問題,而不是談判。
        6.        集體心理與操縱
戰爭往往不是個人選擇,而是被領導者、媒體、意識形態所推動。透過宣傳,人們可以被灌輸對「敵人」的恐懼與仇恨,使戰爭合理化。

但人類只能永遠戰爭下去嗎?

雖然戰爭看似無法避免,但歷史也顯示,人類在某些方面確實有所進步。過去兩個世紀,人權、國際法、外交手段的發展,使得戰爭不再是唯一解決爭端的方式。科技和全球化也讓各國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降低了全面戰爭的可能性。

回歸你的問題:既然生命如此短暫,為何還要戰爭?

這正是人類矛盾之處:明知一切終將歸於塵土,卻依然執著於權力、財富、信仰、榮耀等短暫的事物。這或許是因為我們是有限生命中的「有情眾生」,我們的選擇與行為,並非出於宇宙的視角,而是基於個體的需求、社會的影響與歷史的積累。

如果每個人都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渺小,珍惜當下的和平,或許世界會少一些戰爭,多一些理解。但這樣的覺醒,對整個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7#
發表於 2025-2-21 20:16:39 來自手機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帖最後由 快樂農夫 於 2025-2-21 22:08 編輯

我再問ChatGPT
可否更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並舉例

ChatGPT回答
當我們從宇宙的角度來看,人類的爭鬥似乎毫無意義。但如果從人類自身的歷史與心理來分析,戰爭的發生其實是由許多因素驅動的,並非單一原因所能解釋。以下是更詳細的說明,並搭配一些歷史案例來佐證。

1. 生存與資源競爭:戰爭的根本驅動力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生存是所有生物的基本需求,而資源(如糧食、水源、土地、能源)是維持生存的關鍵。然而,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當人口增長或資源短缺時,衝突就變得難以避免。

案例:二戰時的日本侵略
在20世紀初,日本因其本土資源有限,尤其缺乏石油、鐵礦等重要工業資源,因此開始向外擴張,佔領中國東北(1931年九一八事變),進而全面侵華(1937年七七事變)。1941年,當美國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時,日本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襲擊珍珠港。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對資源的渴求。

2. 權力與利益:人類對支配的渴望

戰爭往往與權力密切相關。統治者、政府甚至個人,都可能因為對權力的追求而發動戰爭。

案例:拿破崙戰爭(1803-1815)
拿破崙·波拿巴在法國大革命後崛起,他不僅希望擴大法國的版圖,更渴望建立屬於自己的帝國。因此,他發動了一連串戰爭,橫掃歐洲,最終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即便到了滑鐵盧戰役(1815年),他已經明知敗局將至,仍然選擇一搏,這正顯示了權力慾望對戰爭的推動力。

3. 意識形態與信仰對立:思想的衝突比武器更可怕

人類不只是物質性的動物,我們有思想、有信仰,而這些信念往往成為戰爭的導火線。宗教、政治體系、民族主義等,都可能讓人們彼此對立,甚至不惜為之而戰。

案例:冷戰(1947-1991)
冷戰雖然沒有爆發大規模的直接軍事衝突,但卻是一場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的全球對抗。美國代表的資本主義與蘇聯代表的共產主義互不相容,因此雙方透過代理戰爭(如韓戰、越戰、阿富汗戰爭)來爭奪全球影響力。即便雙方都知道核戰可能導致全球毀滅,但仍然不願意妥協,因為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政治問題,而是一種信仰與價值觀的較量。

4. 仇恨與歷史因素:戰爭的延續性

許多戰爭並非憑空發生,而是過去衝突的延續。歷史的仇恨、民族的敵對情緒,會讓某些戰爭跨越幾個世代都無法平息。

案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
這場衝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當時猶太人因受歐洲反猶太主義迫害而大規模遷入巴勒斯坦地區。二戰後,以色列建國,而阿拉伯國家不接受此事,爆發了數次中東戰爭。即便現代社會已有和平解決的可能,但由於世代累積的仇恨、宗教對立,雙方至今仍然處於衝突狀態。

5. 科技與武器發展:戰爭的工具越來越強大

科技的進步雖然改善了人類生活,但同時也讓戰爭變得更加殘酷。從刀劍到火藥,從飛機到核武,每一次科技的飛躍,都伴隨著更大規模的殺戮。

案例: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在這場戰爭中,機槍、坦克、毒氣等新型武器首次被大量使用,導致戰場變成屠宰場。當時的軍事戰略仍停留在舊時代,士兵被命令衝向敵軍機槍陣地,結果傷亡慘重。科技進步並沒有阻止戰爭,反而使得戰爭變得更加殘酷。

6. 集體心理與操縱:人民如何被推向戰爭?

戰爭不僅僅是統治者的決定,往往需要大眾的支持才能發動。而透過媒體、宣傳、教育等手段,人們很容易被煽動,將戰爭合理化。

案例:納粹德國的宣傳機器
在二戰期間,德國的納粹政權利用媒體宣傳「雅利安人至上」、「猶太人是敵人」,使德國民眾相信自己是在進行「正義的戰爭」。希特勒透過演講、電影、報紙等方式,成功激起大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使得原本普通的人民也願意參與戰爭,甚至進行屠殺。

那麼,人類能否擺脫戰爭?

儘管戰爭的歷史長達數千年,但近幾十年來,國際社會確實在嘗試降低戰爭的發生頻率,例如:
聯合國的成立與國際法的發展,使得國與國之間更傾向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
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程度增加,使得開戰的成本變得極高(例如美中關係雖緊張,但貿易戰仍然優先於熱戰)。
公眾意識的提升,現代社會的人民不再輕易接受政府發動戰爭(如美國反對伊拉克戰爭的示威潮)。

然而,只要資源競爭、權力慾望、信仰對立、歷史仇恨仍然存在,戰爭就不會徹底消失。

回到最初的問題:既然生命短暫,為何人類仍不斷戰爭?
因為人類的行動並非基於宇宙的視角,而是基於當下的情境、心理與社會結構。雖然我們知道生命有限,但個體、國家、民族仍然會為了自身的利益、信念與未來而做出選擇。

但如果更多人能夠意識到我們的渺小,珍惜和平,人類或許能逐漸減少戰爭,將精力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如探索宇宙、提升科技、改善生活。這將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下一步挑戰。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8#
發表於 2025-2-21 22:06:33 來自手機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我也請DeepSeek 進一步說明並舉例:
請你更詳細說明你的論點並舉例說明

Deepseek回答
好的,讓我們以更細緻的視角拆解問題,並結合具體案例深入探討:

---

### 一、**宇宙的無情 vs. 生命的掙扎**  
#### 1. **物理法則與生命意志的矛盾**  
- **案例:熱力學第二定律 vs. 生物「負熵」本能**  
  宇宙整體趨向混亂(熵增),但生命卻在局部建立秩序(如DNA複製、城市建設)。這種對抗註定失敗(個體終將死亡),卻催生出生存競爭的暴力性。  
  → 人類史上最早的戰爭(如公元前2500年蘇美爾城邦爭奪灌溉權),本質是為對抗環境熵增(乾旱)而爭奪「秩序資源」(水源)。

#### 2. **意識覺醒的雙刃劍效應**  
- **案例:薩拉熱窩事件(1914)與存在主義困境**  
  刺殺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自稱「為斯拉夫民族自由而戰」,實則反映人類面對宇宙性荒誕時,急需將個體生命依附於「宏大敘事」的心理需求。  
  → 沙特說:「人類是徒勞的激情」,但這種徒勞卻驅動文明。二戰期間,日本神風特攻隊員被灌輸「為天皇成神」,正是用集體敘事麻醉死亡恐懼。

---

### 二、**演化殘留的認知陷阱**  
#### 1. **部落基因的現代變形**  
- **神經科學實驗:**  
  當受試者看到「外群體」成員痛苦時,大腦的共情區域(前島葉)活性降低,而獎勵中樞(伏隔核)可能被激活(見2016年《自然》期刊研究)。  
  → 盧安達大屠殺(1994)中,胡圖族極端電台將圖西族稱為「蟑螂」,正是利用大腦的「去人性化」認知捷徑,使屠殺合理化。

#### 2. **稀缺幻覺的自我實現**  
- **經濟學悖論:**  
  地球現有糧食足以餵飽100億人,但分配不均導致9%人口挨餓(聯合國2023數據)。  
  → 中世紀歐洲「獵巫」實為轉嫁黑死病導致的資源焦慮;當代晶片戰爭(如美中爭奪半導體)反映對「數位稀缺性」的建構。

---

### 三、**意義危機下的暴力美學**  
#### 1. **虛無主義的極端外顯**  
- **ISIS的符號操作:**  
  他們用荷里活級別的影片宣傳斬首,將暴力儀式化為「聖戰美學」,實質是對全球化時代身份焦慮的反撲。  
  → 法國哲學家布希亞指出:「恐怖主義是弱者對符號體系的逆襲。」  

#### 2. **暴力的感官異化**  
- **軍事科技案例:**  
  美軍無人機操作員在內華達州基地按鈕殺人後,下班可到超市購物——科技將殺戮「去實體化」,如同電玩。  
  → 哲學家韓炳哲警告:「平滑的暴力」比血腥屠殺更危險,因它消除了道德痛感。

---

### 四、**突圍路徑:在荒謬中錨定人性**  
#### 1. **認知擴容的實驗**  
- **「藍色彈珠」效應:**  
  1972年阿波羅17號拍攝的地球全景照片,促使環保運動興起。NASA發現,太空人經歷「總體概觀效應」(Overview Effect)後,普遍產生強烈的和平主義傾向。  
  → 挪威將「宇宙視角」納入中學課程,讓學生用VR體驗太空俯瞰地球,培養跨國界同理心。

#### 2. **創傷記憶的制度化**  
- **德國轉型正義案例:**  
  二戰後,德國將大屠殺記憶深植教育體系(如強制參觀集中營),將恥感轉化為憲法愛國主義。  
  → 日本欠缺類似機制,導致歷史認知分歧持續引發區域緊張(如慰安婦爭議)。

#### 3. **邊緣群體的和平槓桿**  
- **哥倫比亞女性和平運動:**  
  2016年,被FARC游擊隊綁架多年的女性受害者組成「Madres de la Ciencia」(真理之母),用自身傷痛促成和平協議簽署。  
  → 研究顯示,和平協議若有女性參與,成功率提高35%(聯合國數據)。

---

### 五、**終極追問:人類能否超越自身程式?**  
#### 1. **生物學限制 vs. 文化突變**  
  - 黑猩猩也會發動「部落戰爭」(珍古德觀察),但人類獨有的是「抽象仇恨」(為意識形態屠殺)。  
  → 關鍵在於:我們能否用文化演化(如法治、教育)覆寫生物本能?

#### 2. **時間尺度的啟示**  
  - 若將地球史壓縮為24小時,人類在最後2秒出現,而所有戰爭僅佔0.0003秒。  
  → 這提醒我們:當前的暴力或許只是演化過渡期,如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初期的物種競爭。

---

### 結語:在塵埃上雕刻玫瑰  
人類的荒誕在於:我們用宇宙中最複雜的大腦,在微不足道的岩石上自相殘殺。但這份荒誕也孕育出獨特的救贖可能——  
- **案例:** 1997年哈伯望遠鏡拍下「創生之柱」星雲時,工程師團隊包含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與伊朗人。他們在合作中暫停了各自國族的仇恨,因為眼前的星光來自6000年前,那時人類還未學會書寫「戰爭」一詞。  
**或許,當我們學會將彼此視為「共用同一粒宇宙塵埃的乘客」,暴力終將成為文明童年的化石。**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9#
發表於 2025-2-21 22:41:35 來自手機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以上列出了同樣的一個哲學性問題問兩個AI,並請它們進一步的說明並舉例。
它們的回答都讓我很驚訝!ChatGPT的風格像是在教室中上課解惑的大師,DeepSeek則像是一個東方哲學家在與你對談你問它的哲學問題。
同樣都是聊天AI但彼此的風格很不同,就這部份來看來思考,DeepSeek所學習的語言模型可能不是傳言所說:蒸餾自Open AI的語言模型。
Anyway,我只是使用它們來幫助我解決一些我的困惑,我不得不說它們都讓我太驚奇太震撼了!
我們應該依照自身的條件與需求,好好跟上並掌握使用AI的技能,大可不必被政治偏見洗腦,鴕鳥式的排斥來自對岸的AI產品。

使用道具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請問如何將DeepSeek 的回答分享或列印?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5-2-22 15:19 , Processed in 0.046456 second(s), 10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