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最後由 心身活莊園 於 2012-10-29 22:11 編輯
花蓮曾記麻糬 品牌化賺上億
中國時報【楊漢聲╱花蓮報導】
從日營收僅千餘元的小攤販,到年營業額逾億元的聯鎖企業,「曾記麻糬」充分體現客家簡樸、奮發、打拚精神,為花蓮在地產業,寫下一頁台灣傳奇。民國卅七年,曾水港老先生由西部翻山越嶺搬遷至後山花蓮,騎著腳踏車在花蓮街頭販賣客家口味麻糬,成為老花蓮人的共同記憶。
「曾記麻糬」的幕後推手曾慧娟,是曾水港的小女兒,她表示,與董椿結婚後迫於生活的壓力,決定選擇最熟悉的麻糬販售為生。「當初要他上街賣打死也不肯」曾慧娟說,她花了三個多月慢慢「磨」,甚至說了「又不會斷條胳臂、少條腿」重話,董椿才勉強答應試看看。
董椿說,一開始沒有資金,甚至連桌子都沒有,只能用最克難的方式,拿幾個大紙箱,瞻W糬麻,連招牌也是自己用手寫的。
曾水港心疼女婿,送輛腳踏車和一個木箱給剛創業的董椿,但賣的卻不好。董椿說,學著岳父喊「麻糬~麻糬」雖然有很多民眾詢問,但一聽到不是岳父做的,購買意願馬上降低。「車子對了、木箱子對了、聲音對了,就是我這個人錯了。」艱困的現實激發他萌生創立「曾記麻糬」品牌的想法。
剛開始每天都只睡四小時,凌晨兩點就得起床做麻糬;無論颳風下雨,都得推車到市場叫賣。董椿努力學習岳父的手藝,討教其中經營訣竅,逐步精進技術,終於做出消費者讚不絕口的麻糬,一傳十、十傳百,生意應接不暇,店也就這麼一家接著一家開,迄今已多達八家。
曾記嘛糬與我的故事 [心身活莊園生活紀事]
我數過無數鈔票,也認識鈔票的主人,其中一位;就是花蓮最火紅的曾記嘛糬的董事長董先生,當年;稱呼他[董a],是稱呼姓名.也是頭銜,不夠十年前,他只在花蓮市國民路單獨一家店,糧]很草根性與鄉土味,斗笠.瓜漂.包餡也僅有數種口味,我曾多次帶愛好觀賞石的外地石友光顧,當年;[董A]親自上郵局存款,閒逸的數次與我探討,如何分辯假鈔,尤其千元券與5百元券,
等我退休無意間經營起民宿,曾記嘛糬發優待券提供民宿客人優惠等,我也在花蓮火車站經營民宿時,他們也在火車站正前方開一家門面很大的曾記嘛糬店,運用了很多增加形象的活動,金龜車.影歌星造勢.媒體報導等,而嘛糬包的餡也增加到12種,分店一家一家的開,所以;說經營飲食業及旅遊住宿業,除了[質]的提高,在]量]的方面是無法與食品業相比,
各忙各的,很難遇到曾記嘛糬董事長,倒是有一次陪客人在砂卡礑步道 ,遇到他夫婦倆,我戲稱您的店招有您親自的摔打揉揑等手工招式,不怕眼熟客人發現,攔住您要求簽名,
創出名,號就引起其妻與弟為[曾記]商標的官司戰,牽涉上億商機的爭奪戰,幸好他早有註冊打贏官司,另一招牌[曾家][老曾記]等,以及其他以[曾]為起頭店招的嘛糬店,層出林立,成為花蓮街頭新聞,
曾水港老先生當年的身影.單車及嘛糬叫聲,每天在當年市區還不大的時候,總會聽到,也使他成了[街頭人物特寫],
其子女中倒有一位跟我很熟很熟,是環保實驗家,天天以舊機車去尋[寶],點子多.很多東西陶汰廢棄物,他一一搬回儲藏,又沒有地方讓他放置,所以;廢棄荒廢的碉堡或空屋,成了他的基地,我多次勸他,也固執己見,
有一次,在新城鄉我經營民宿門口看他滿臉傷口說;是被數個原住民群打,限他即日搬出廢棄屋,求我貨車與人協助搬遷,
人各有命,各有所趣,姐夫紅透半邊天,他依舊故我,形似街友,但確每天回到[曾記嘛糬]的發源地=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