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1-21
- 最後登錄
- 2024-11-22
- 在線時間
- 2581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40085
- 帖子
- 2088
- 精華
- 0
- UID
- 1302
|
創業,從拒絕房貸開始!
2013/09/26
【詹益鑑╱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
最近有一本新書【給你10分鐘,證明世界都買單!(The Launch Pad)】,描繪矽谷的新型態創投Y-Combinator(簡稱YC)與其栽培投資的眾多新創團隊。這家創投可以說是全球創業育成計畫與超級天使的標竿,也是啟發我們在台灣創立appWorks Ventures(之初創投)的靈感來源及學習對象。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段落,是YC的創辦人Paul Graham提到當初為何將創立於波士頓的YC搬到矽谷,並要求獲選團隊也搬到矽谷創業的原因。他的觀察是:全美國許多城市都有傑出的創業者(例如底特律、芝加哥),許多地方也住著有錢人(例如紐約、洛杉磯或佛羅里達),但只有矽谷「同時」擁有眾多的創業者與有錢人,而且這些有錢人多半有創業經歷,因此矽谷的創業與投資風氣才如此興盛,並產生這麼多偉大的新創公司如:Apple, Yahoo!, Google, Facebook(同樣創立於波士頓但很快搬到矽谷)等。
讀到這段話,很自然地讓我檢視了全球主要的創業投資區域,我發現這種「創業者與投資人共同群聚、投資人有創業經歷」的地點,的確才能成為創業投資興盛的地區,例如長久以來的矽谷、以色列,這十年來的上海與北京,以及,2000年以前的台灣。
為什麼曾經號稱全球三大創投活躍區域、中小企業活力與投資風氣興盛的台灣,會在十多年前開始從創投亮點地圖上逐漸黯淡?除了消費者電子產品的市場成長趨緩,人才、技術與資金的西進中國,以及投資誘因的相關法規與環境改變之外,是不是還有什麼原因造成了台灣近年來新創事業與投資機會銳減?
創業與投資的關鍵要素,就是市場、人才與資源。台灣地狹人稠,但是2,300萬人很難養活中大型企業,向來都是外銷導向的出口經濟。人才面供給並不匱乏,雖然十年來的教改讓台灣的技職體系幾乎滅亡,但創業的主力是有產業經驗的工作者,台灣應該有充沛的工程師能量。而說資金外移也不盡然正確,2008年政府大幅調降遺產稅率之後,許多資金由海外搬回台灣,那麼這些錢都到哪去了?
其實答案呼之欲出,這些年來台灣經濟發展停滯、轉型困難,除了受到全球景氣與金融風暴的衝擊,關鍵是過於興盛的房地產投資風氣。房地產綁架了台灣的投資人與創業者,讓資金與人才進入新創事業的可能性大幅降低。這話怎麼說呢?
仔細觀察台灣的媒體與政府,就可以感受到鼓吹買房的號角聲從來不曾停止過。不說平面或電子媒體上層出不窮的房地產廣告,就算政府號稱打房,也不敢真正拿出魄力,從空屋稅、增值稅等基本面加以施展,奢侈稅雖然抑制了投資客進場,但台灣的房價薪資比與房價租金比依然高居全球之冠,我們的經濟成長率幾乎主要靠資產增值而來。
再換個角度檢視,我們國家向來只有土地政策、買房誘因,缺乏真正的居住規劃與租屋政策。不說為了交通建設、科學園區而進行的土地變更、徵收與開發(表面上造就地方經濟,背後當然是地主與財團得利),連國民住宅、合宜住宅都必須以承購的方式,而不是鼓勵人民承租。這麼多年下來,政府所推動的政策性優惠向來只有房貸條件,就是要人民再窮也要買房子來築夢。
但是「居者有其屋」真的一定要透過貸款買房來實現嗎?反觀先進國家如德國、瑞士,政府保障人民居住權益的方式是抑制房屋買賣、鼓勵人民租屋。
也許有人說,華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很難打破,這我也不能否認。台北市的房價居高不下,主要也是因為土地價值高。但過去的土地拿來農耕,後來成為工業或商業用地,因此的確有其產值存在。但現在有多少人買土地或房屋是拿來進行農工商的產業發展?當我們的商務型態越來越往網際網路與智慧裝置上移動,真實的地理「位置」與工商「地段」,將逐漸被「網址」或「APP」所取代(想想被Facebook以十億美金收購的Instagram就好),土地還那麼具有增值空間嗎?
回到主題。為什麼說台灣的房地產綁架了投資人與創業者?
因為房地產保值甚至增值,在缺乏其他具吸引力投資標的而房市長期走多之下,有錢人當然把投資房地產視為主要投資工具;反過來,因為把「買房」當成人生大事、成家必備,所以多少受薪階級背了二十年、三十年的房貸,一輩子當房奴的後果,到時候換得一棟三十年甚至更老的老房子,而且因為貸款所造成的財務壓力,以及買房地點與換屋的麻煩,犧牲了可能的創業機會或轉換跑道的彈性。
沒有錯,繳了三十年房貸,換得房子的擁有權與可能的保值、增值空間,似乎相較於繳了三十年租金,只擁有了房屋的居住與使用權來得划算。但是以台灣的房價租金比來計算,其實中大坪數或高單價的房屋,租比買划算且保有彈性。
其實,我對於租屋買屋沒有絕對的偏好,也期待有一天用自己所創造的價值來實現夢想、建造屬於自己與家人的家園。但是台灣現在的環境,過度鼓勵年輕人貸款購屋,也過度吸引有錢人投入房地產,造成了技術型中小企業創業者與投資人都銳減的現象,這對台灣的長期經濟發展與社會階級流動是非常不利的。
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矽谷創投Y-Combinator,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創辦人Paul Graham與他的合夥人,幾乎只投資沒有房產、容易移動的青年創業團隊,因為市場與投資環境永遠在變動,對於把自己未來機會投資在彈性極低的房地產上面,他通常不會支持這樣的行為。
回到台灣。
我們也許不能改變政府或媒體對於房地產投資的鼓吹,但我們可以拒絕加入這個循環。如果,你想保留未來的工作彈性與創業機會,還有更好的居住規劃與空間環境;如果,你也想創造一個創新機會更多、階級流動更快的社會;請好好想想自己在居住面向的財務規劃,「貸款買屋」不見得是你唯一與最好的選擇。
※延伸閱讀》
•經濟日報社論╱降低失業 需要創業新思維
•全台房市交易 上半年高達2兆元
============================================================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478244
作者簡介╱詹益鑑:
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投身創新、創業、創投領域近十年,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教育政策、產業趨勢與國際財經,熱愛鐵人三項運動,自許為務實的理想主義者。作者blog、臉書。
全文網址: 創業,從拒絕房貸開始! - udn專欄 - udn專欄 - udn時事話題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 ... 78244#ixzz2g0ldUm23
Power By udn.com
|
-
2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