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1-21
- 最後登錄
- 2024-11-22
- 在線時間
- 2581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40085
- 帖子
- 2088
- 精華
- 0
- UID
- 1302
|
身處寶島台灣 更要保護環境 愛護地球
很值得省思∼
<轉貼>
關係到台灣人生命的嚴重水利失調問題,
大家可以從此處下載PDF檔案來讀一讀。
http://163.25.6.47/~dsa/101/161.pdf
這是刻不容緩的第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今年的五大風會造成豪雨成災。
而先把水利防洪又蓄水的措施雙管齊下的預備好,
才可能防範今年的水災,又才能渡過明年的大旱。
大家要知道旱災會比水災更難熬過。
我們真的没時間在那兒閒嗑牙,或坐以待斃。
我回温哥華後可以平安無事,你們在這塊彈丸土地上没地方躲避。
親愛的大家,我希望自己不是危言聳聽,也希望自己所說都是虚空杜撰。
但是如果不是,大家先做好了準備,那不必要的喪事可以轉換為喜事。何樂而不為呢?
黛君~祝大家平安過擎羊年.
https://www.facebook.com/DaiJuin/posts/924531077566838
……… ……… ……… ……… ……… ……… ………
〈因應氣侯變遷之調適策略〉
內政部李部長鴻源蒞校專題演講
校長、副校長、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很高興到警大來跟各位談談氣候變遷的因應與調適,雖然不見得跟警察的職務有太直接的關係,但這是一個現代國民應該要有的常識。我想全球暖化的問題則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跟各位說明,但在臺灣這麼小的地方,我們要如何自處?這其實是個很大的挑戰。各位同學應該好好的思考一下,在全球化及兩岸政治複雜的狀況下,我們要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臺灣的河川跟其他國家相比,其陡度更甚百倍,我們的洪水來得急、去得快。臺灣的洪水預報大概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可以做到6小時前的預報,雨還在天上,但根據雷達訊號就可以做預報了,這是過去20多年來的努力,也是以往我在水利處服務時所建立非常好的洪水預警系統。
不瞞各位說,有關中國大陸黃河的洪水預警,也是我在西元2000年時指導他們做出來的,整個洪水預警系統對中國大陸是非常關鍵的。全世界年平均增溫0.7度,臺灣則增溫1.4度,溫度上升的速度比其他國家都要來得快,這是一個很大的警訊,但這和氣候變遷無關,而是熱島效應。我們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把台灣籠罩起來。以前基隆一年要下300天的雨,但現在基隆下雨的天數少了很多;100年來基隆的降雨增加了1,300mm,但是降雨天數卻少了半個月;臺北過去100年來雨量增加265mm,但是降雨天數少了一個月。這並不是好消息。基隆氣候為什麼會改變?這是由於核一、核二廠改變基隆的氣候,這就叫做「熱島效應」。
根據水利署的統計,過去每19年會發生一次嚴重的水災,但現在每2年就會發生1次;以往每17年會發生1次嚴重的旱災,現在每9年就會發生1次。所以現在沒有所謂的「風調雨順」,不是「旱」就是「澇」。3年前的莫拉克風災,事實上8月7日全臺灣都在鬧旱災,但8月8日一天的雨量,卻讓半個臺灣都泡在水中,8月15日又開始不下雨了。那年是兩個旱災中夾著一個水災,降雨量是完全一樣的,只是在3天內把雨全部下完了。去年是臺灣少數風調雨順的1年,理論上去年是反聖嬰年,我們非常擔心西太平洋海面溫度升高,颱風會很多,但我們的運氣很好,而日本的運氣就很不好了,因為颱風全都侵襲到日本了。
其實學水利的人,不太擔心水災,而較擔心旱災,因為旱災會讓我們措手不及。中國近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在1870年,死了近1,300萬人,旱災才是我們最大的挑戰。莫拉克風災在短短2、3天內降下了3,000mm的雨量,這是南臺灣2年所有降雨的總和,是美國2年半的降雨量,但在臺灣3天就全部下完,這幾乎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雨量,大約每2,000年才會發生一次。賀伯颱風2天內降下了1,800mm的雨量,它是1,000年才會發生一次;納莉颱風的降雨量則是400年才會發生一次,所以如果你們相信統計分析的話,這樣的機率是2000分之1乘以1000分之1乘以400分之1,根本就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們卻活生生地看到!所以現在我們最大的挑戰是極端氣候已經變成常態了,水利工程師最大的挑戰是訂不出200年頻率的洪水,理論上每200年發生一次,但在臺灣一年卻發生了2次,這就是我們的難處。
在臺灣,山繼續在長高,且山上都是破碎的地質,但問題是為什麼要開條路從這邊經過?這是所有工程師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很多行為是我們必須要負責任的。921把半個中臺灣的植被、樹木全毀了,從此中臺灣的命運就是颱風、豪雨及土石流。那時最大的爭議是從谷關到梨山的中橫公路到底是否要通車?但是去年年底又通車了,雖然這條路經評估是不安全的,問題是裡面又住了許多百姓,該怎麼辦呢?
在南投縣仁愛鄉山上的農業奇蹟,使得我們可以種出全世界最好的茶,但因為人類開發所造成山坡的非天然崩塌,卻是我們所要付出的代價。各位可能都曾經到過清境農場,那是個風景非常漂亮的地方,但這地方基本上已經是超限利用,一遇到颱風來襲,百姓就變成災民了。要解決這些困境是需要智慧的,因為這是政治問題而不是法律問題,但臺灣人總喜歡把政治問題與法律問題混為一談。
臺灣很多的水庫都淤滿了,大家常說:為何不去清淤呢?首先,實務上並沒有「清淤」這個名詞,何謂「清淤」?如果你把一立方米的泥沙放在砂石車上,再由砂石車運走,其成本大約是1,000元。現在水庫內大概有1億立方米的泥沙;1億立方米乘以1,000元,需要多少費用呢?第二,假設有經費的話,這些泥沙要丟到哪裡?第三,一輛最大的砂石車其容量是20噸,20噸要載1億立方米的泥沙,等於砂石車可以繞地球7圈半,到時侯路上全都是砂石車了,所以沒有「清淤」這件事情,也不可能「清淤」。
很多事情並非錢的問題,也不是技術的問題。而過去常認為「人定勝天」,小時候國文課本還介紹愚公移山的故事,現在的課本已經取消這個內容了,因為人並不能勝天,山是不可移掉的!何謂國土規劃?國土規劃最麻煩的是社會價值觀,它屬於法律及行動問題。告訴各位,未來37年內全球汽油將用罄;67年內瓦斯、液態石油氣也會用完;200年內煤也會用完。
請問我們該怎麼辦?瑞典的國家政策是到2020年後全國都不再使用任何石油,瑞典已經及早在做準備了。臺灣的能源99.8%要從國外進口,所以油價跟電價是一定要反映成本的,不反映成本的話,我們的工廠就沒有競爭力,失去了競爭力,產業就會出問題。
五都,連桃園在內稱為六都,現在的問題是不屬於這六都的地方都叫做鄉下,鄉下僅剩下老人及小孩。目前內政部正在修訂「行政區劃法」,也就是要如何把上述這五都附近的縣市併進來,如此才有可能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舉荷蘭為例,他的面積、人口都跟臺灣相差無幾,其國內並沒有一個都市是超過100萬人,他們的產業是平均分布的,年輕人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找到好的工作,全國各地也都有好的學校。因此,根本不需要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當地即能找到好的工作,這就是我們要深刻思考的。個人大概是第1位工程師擔任內政部長的職務,任內我建構了地理資訊系統,這套系統把全臺灣的災害檢視全部都做好了,去年臺灣的災害檢視圖有660幅,現在有8000多幅,只要上網就可以知道你們住的地方到底安不安全。
其次,我們把災害潛勢跟戶政、社政及警政系統相結合。未來當颱風來襲時,即能知道哪個地方有老人安養院,哪個地方有兒童之家,他們是必須要被優先疏散。這是防災地圖的消極功能,那積極的功能是什麼?就是要做好國土的規劃,讓我們的國土做最佳的運用。
此外,臺灣是個多雨的缺水國,每個人可以分配到的水量比沙烏地阿拉伯還來的少。各位可能感到詫異,沙烏地阿拉伯是個沙漠國家,我們每個人能分到的水竟比他們還少。以色列也是個沙漠國家,但是以色列全國是一片綠油油的,為什麼?因為以色列的灌溉是滴灌,就跟吊點滴一樣,每一滴水都直接滴在植物的根部去,所以雖然是個沙漠國家,但是農業卻很發達。我們卻是個多雨的缺水國,我們的農業用水就占了50%以上。
所以臺灣根本不缺水,只要能從農業用水中撥出20%的水,事實上臺灣的水資源是足夠的,但是要撥出20%的農業用水,後續衍生的問題是什麼?農地釋出,那釋出這麼多農地要做何使用?這又牽涉到國土規劃的問題了。
其次,臺北每人一天用掉了352公升的水,臺灣人每人一天喝水大約2公升,那荷蘭人呢?荷蘭人一天用掉了128公升,臺灣的用水量是荷蘭的三倍;中國大陸南京市的市民每人一天則是使用了182公升的水。從上面的數據顯示,臺灣有太大的節水空間了。
新加坡也沒有水,但是新加坡的水資源做到什麼程度?回收再利用三次,因此,這是技術問題。而對於水價的合理化,也是政府必須要去面對的。再告訴各位,臺灣這個海島住2,300萬人,我們有多少水庫?我們蓋了50座大大小小的水庫,但每個水庫蓄滿,循環使用3至4次,才能滿足國人的供水。現在水庫的庫容量僅剩下三分之二,其餘的已經淤滿了,而且現在的臺灣已經沒有一個好的水庫壩體,我們能蓋水壩的地方全部蓋完了。這些壩址從日據時代就探勘完竣,沒有地方可再蓋水壩,如果繼續破壞下去,再過十幾年,我們的水庫容量僅剩下一半時該怎麼辦?一定要節流。我們最大的挑戰是,要在一個未知的狀況下,做出最佳的決策。
荷蘭是全世界最會做水資源及水利工程的國家,其人口、面積跟我國相差無幾,他們也有很多氣候變遷問題,他們怎麼辦?不疾不徐,荷蘭花了2年半,商談了4,000個小時,得到共識後,最終做出決定。他們談危險氣候、社會能接受多少風險、必須花費多少經費,要來做這件事情,最後由誰來做這件事?因為上述原因,他們的政府組織改組,最後則要改變他們的都市設計,這叫做對水敏感的都市設計。另外他們也將其水利法改變,使水利法與其都市計畫相結合。
但在臺灣,水利法是屬於經濟部水利署管轄,都市計畫則又是內政部營建署管轄,這是兩個部會權責的事情。在荷蘭,他們成立一個三角洲委員會,要建立一個三角洲計畫,從去年開始,一年投資15億歐元,期限到2100年,亦即荷蘭這個國家要做90年的計畫。另外,各位覺得三角洲委員會需要多少人?只需要20人,為什麼?因為夥伴政府的概念,這個委員會只負責協調工作,執行則由每個部門執行。他們也開始研究耐鹽的作物,荷蘭的西部平原跟臺灣一樣是穀倉,海平面上升後,其土壤會鹽化,今天能夠種植的作物,在未來10年、20年內,就不能再種植了。鬱金香的種植也就必須往內陸遷移,因為鬱金香是荷蘭的經濟命脈。
<待續>
|
-
2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