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7-14
- 最後登錄
- 2025-4-9
- 在線時間
- 14977 小時
- 閱讀權限
- 200
- 積分
- 426335
- 帖子
- 23939
- 精華
- 11
- UID
- 2
  
|
這個世界就像變形蟲一樣,變來變去,沒有規則,只有變通才能適應 ,整個世界都在變了,你還不變......就等著淘汰....
需要人力的籌碼越來越少了...從etc 看收費人員失業,以前是人和人競爭工作,以後是人和機器人競爭工作... 我們人類還剩多少競爭力... 我看以後 會有機器戰警,和機器老農了. 不用每月5日發薪水,沒有牢騷抗爭,可以像7-11 24小時,全年無休,沒有血汗工場,不需要勞健保..,沒有退休金 ..只有回收場 .....所以我要改行,要去做機器人的醫生去了...,但時間問題,機器人可以製造更好更新的機器人 ,機器人也可以維修機器人.那還用得上人類嗎?
有中文字幕,請記得把youtube 的字幕打開.
轉貼來源 商業週刊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3457
Google等開發的自動駕駛汽車開始銷售後,計程車和長途卡車司機可能就會失業。如此來看,危機已經悄然逼近人類社會。人工智慧在迅猛發展,繼司機之後,律師等腦力工作者也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進化會如何改變人類社會呢?此次筆者就來介紹一下最新情況。
關於機器人與就業的討論
最近,有一個影片在美國引起了熱議。標題為“Humans Need Not Apply”(不用再雇人當勞動力),其內容講述的是隨著機器人自動化的發展,未來會迎來一個怎樣的世界。曾經,汽車的出現讓馬匹「失業」,而現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會讓人類遭遇就業危機。
影片中提出了很多問題,比如該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社會。通過聳人聽聞的介紹,進一步促進有關機器人與職業的熱議。
智慧機器人
(出處: Rethink Robotics)
影片中提到的機器人不是汽車工廠裏的製造機器人,而是智慧機器人。製造機器人雖然能執行非常複雜的動作,但僅限在製造領域完成有限的作業,因此這裡稱之為Dumb Robot。
新一代機器人的代表為“Baxter”。Baxter是總部位於波士頓的Rethink Robotics公司開發的機器人,用於製造業(上圖)。
Baxter具備視覺功能,可以記憶學習,能夠通過YouTube上的料理節目學習烹飪方法。無需通過編程設定特定的任務,機器人會自主學習。Baxter的價格為2萬美元,即使加上電費,成本也比人類勞動力低。
通用機器人時代
影片中將Baxter定義為通用機器人,定位為機器人熱潮的先驅。與電腦相比較的話就很容易理解。
電腦最初是作為執行特定處理的機器而開發的,價格也非常昂貴。其代表為“Eniac”,是美國國防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計算兵器的彈道而開發的。後來,個人電腦亮相,步入了任何人都能使用通用電腦的時代。電腦不但可以玩遊戲,還能預約航班、進行股票交易,等等。
Baxter就相當於1980年代的通用電腦。除了製造作業外,Baxter還能烹飪和洗滌,也就是說可以通用。Baxter將促進機器人文化蓬勃發展。
汽車的出現使馬匹數量驟減
影片中提到了馬與汽車的關係。過去,馬是負責勞動和耕田的。用驛馬送郵件的“Pony Express”從紐約到舊金山需要10天時間。馬匹一直負責物品的移動,但隨著汽車的出現,馬匹的數量于1915年達到峰值後開始逐年減少。
驛馬雖然被汽車取代,但很多人認為馬匹還有其他工作可以做。不過這種預測並不準確,之後馬匹的數量驟減。而隨著機器人的出現,同樣的情況將在人類身上重演。視訊中警告稱,如果人類不採取應對措施,將重蹈馬的覆轍。
自動駕駛汽車將讓一部分人失業
(出處: 博世)
影片中稱,自動駕駛汽車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已經存在的現實。要討論的不是目前的汽車是否會被自動駕駛汽車取代,而是什麼時候被取代。影片中還表示,自動駕駛汽車無需完美無缺。美國每年有4萬人死於交通事故,只要自動駕駛汽車比人類駕駛安全,就能拯救很多人的生命。
自動駕駛汽車不僅包括乘用車,還包括在倉庫運貨的機器人以及在工程現場作業的車輛。機器人中首先取代人類職務的就是自動駕駛汽車,在安全社會到來的同時,將出現大量的失業人員。
Google已經在矽谷反覆實施了行駛試驗,自動駕駛汽車逐漸進入完成階段。梅賽德斯·賓士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上,發佈了概念車“Mercedes F 015”,高檔車集團也加入了自動駕駛技術開發競賽。
汽車零件廠商博世加快了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速度,利用配備Lidar(雷射感測器)的車輛反覆進行了試驗駕駛(上圖)。整頓包括就業對策在內的社會基礎設施的時期已經來臨。
機器人負責編程和撰寫新聞報導
(出處: 富比士)
影片中預測,機器人還將取代具備高級技能的白領的工作。例如,程式員的工作將遭遇危機。雖然目前人類的本領高於機器人,但今後機器人具備自學能力,預計情況將發生逆轉。
在股票交易中,人類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有統計顯示,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中,70%為演算法交易。機器人通過自學或者通過其他機器人學習,將不斷提升技能。
報紙的報導也由機器人撰寫。在美國買份報紙,極有可能看到機器人撰寫的報導。其中,體育報導和財務報告是機器人最為擅長的領域。上圖是富比士的報導,預測了企業的業績。該報導就是利用Narrative Science公司的軟體撰寫的,使用了人工智慧技術。
筆者以前認為事務處理、做決策以及撰稿等是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工作,但現在這些白領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筆者現在撰寫的報導將來也許也會由機器人來完成,一想到這點,筆者心中就不淡定了。
機器人還可以當律師和醫生
另外,視訊中還提到了律師和醫生等專業性工作。說起律師,一般人會聯想到庭審,其實,律師的工作主要是為庭審準備文件。這個過程也被稱為「發現」,目的是大量閱讀資料,發現新的事實關係。
機器人能大量閱讀電子郵件、記錄、文件等過去的資料,明確事實關係。不單是成本和時間,機器人在準確性方面也已經超過了人類。
(出處: IBM)
IBM的人工智慧“Watson”被用來幫助醫生給患者做診斷(上圖,Watson推薦了針對癌症患者的治療方針)。美國每個月有1.5萬人因為醫生的誤診而死亡,機器人被寄予厚望。
醫生雖然能看到患者的處方記錄及服藥史,但並不能掌握龐大數量的藥物的副作用。機器人學習醫學書籍和其他機器人的知識,能根據多方面的資訊做出判斷。影片中指出,律師和醫生的工作也極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
雖然影片中沒有提及,不過,圍繞機器人為了完成高級職業需要什麼資格也引發了討論。有意見認為,機器人應該像人類一樣,獲得相關許可之後才能從業。
具體來說,機器人要想做律師的工作,就必須通過司法考試。自動駕駛汽車要想上路行駛,就要取得州政府頒發的駕駛證。隨著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高度發展,相關法令的修訂成為重要課題。
機器人還能作曲?
最後,影片提到了藝術家等擁有特殊才能的人。筆者原本以為,創造力是只有人類才具備的特殊才能,不可能被機器人取代。但視訊中播放的音樂就是由機器人作曲的。播放的音樂是利用名為“Emily Howell”的軟體作曲的,機器人在藝術方面也發揮了威力。
(出處: 蘋果)
該軟體是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教授David Cope開發的。Emily Howell從其他作曲機器人(Music Intelligence)創作的音樂中分別選取一部分,來構成整體樂曲。Emily Howell能理解開發人員和聽眾的感想,通過機械學習的方法實現進化。Emily Howell作曲的音樂已經開始在亞馬遜和Apple iTunes Store(上圖)上銷售。
這些Emily Howell作曲的樂曲由人類藝術家來演奏。不過,知名管弦樂隊一般都拒絕演奏機器人作曲的音樂,Emily Howell在音樂界引發了爭議。
實際上在聽到這些音樂時,根本無法判斷出是由人類作曲還是由機器人作曲的。從巴洛克音樂到現代音樂,整合了各式各樣的流派,可以說是以前從未聽過的音樂。單獨欣賞亦可,作為電影音樂似乎也有利用價值。
Emily Howell作曲的音樂,其完成度主要取決於聽眾的反饋。反饋的品質是Emily Howell進化的關鍵。
結論:失業率將達到25%
影片得出的結論是,機器人將搶走人類的工作,預測失業率將達到25%。影片警告稱,正如汽車的出現讓馬匹「失業」一樣,即使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進入企業就職,今後也可能會被機器人搶走飯碗。影片在最後表示,這並不是自動化的錯,而是必然的趨勢,人類應該思考如何應對。
機器人將彌補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極具挑釁性的內容和悲觀的結論引發了各種各樣的討論。多數意見認為,影片中預測了最壞的結果,需要重新考慮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開發。
但也有很多反對意見。Rethink Robotics(開發Baxter的公司)的創始人、MIT教授Rodney Brooks就積極評價了機器人的社會影響,不過並不是針對該影片內容。Brooks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論文,其中心思想是機器人不會取代人類的職業。Brooks認為,40年後將出現全球規模的勞動人口減少,生產效率勢必會降低。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必須要依靠機器人。
Brooks並非因為自己是機器人製造公司的董事長才這樣認為的,而是他認為,要想解決社會問題,應該活用機器人。
趨勢不會停止
日本可能會在全球最先遭遇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日本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老齡化社會過渡,勞動人口不足成為亟需解決的課題。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由少數勞動者支撐著。為了增加國民生產總值,必須由機器人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
但實際上,機器人的出現會讓很多人失業恐怕也是事實。五年後,自動駕駛汽車的登場將讓職業司機失去工作,從而引發失業問題。之後,腦力工作者的工作也將遭遇危機。即使考慮到失業問題而停止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開發,估計也會有其他人或其他企業涉足。這種趨勢已經無法停止。
在認真應對終會到來的問題的同時,推進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開發似乎才是正確的做法。不過,包括筆者在內,作為勞動者,目前還沒有找到防範對策。美國能否針對就業問題想到先進的創意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特約撰稿人:宮本和明,美國VentureClef公司) |
-
1
查看全部評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