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6-1
- 最後登錄
- 2024-11-22
- 在線時間
- 15500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197736
- 帖子
- 12610
- 精華
- 0
- UID
- 5071
|
同樣的一篇文章,但全文是這樣子寫的...
總體金融與金融機構運作是相互關聯,其結果影響全民權益,「眾人的事就是麻煩的事」,必須全面分析與因應。
中央銀行日前公布今年第二季國際收支,其中金融帳連續卅二季淨流出,累計金額逾十一兆元,成為熱門話題。對此,央行楊金龍總裁特別召開記者會指出,台灣經常帳順差,可解釋為台灣從海外賺到錢,而這些錢需要有去路,但國內缺乏合適的投資標的,國人和壽險業只好投資海外,帳上便呈現金融帳淨流出。這些現象並非台灣獨有,瑞士、新加坡金融帳流出的持續期間比台灣還長。
央行總裁的說明未有不對之處。在經常帳順差下,金融帳淨流出可舒緩台幣升值的壓力。當然不能僅專注於此,否則會令人想起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一家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就讓台灣曝險達八百億元的慘痛經驗。雖說很多先進國家有金融帳淨流出,但其成因與影響可能不盡相同,因此不能只分析金融帳淨流出的表象,必須針對台灣特性進行全面分析。
首先,當然要分析台灣的資金供需情形。今年七月台灣銀行體系(央行稱為其他貨幣機構,包括:本國銀行、外國銀行在台分行、基層金融、郵政公司)的存款總額四十一點四兆,放款約廿七兆,央行以定期存單收回七點八兆,約有六點八兆資金必須尋找出處。
資金寬鬆使得台灣銀行業的存放款利差(放款存款利率之差)大幅下降,二○○三年底存放款利差為二點六三%,今年第二季只剩一點三四%(平均放款利率為一點九%,存款利率○點五六%)。存放款利差大幅下降,造成扣除相關費用後,銀行可能無法抵抗未來風險與不確定性,亦即銀行低估風險,更不用說對股東帶來合理報酬。而且放款殺價競爭,信用風險高,我擔心的是上述放款行為是否能抵擋未來升息所造成的風險衝擊?
其次,由於銀行資本適足率必須符合巴賽爾協定的「國際規範」,嚴謹計提風險性資本,在低利差與報酬的環境下,自然限縮銀行吸收存款的意願。此時人壽保險業透過銀行通路賣保單,民眾大量資金購買儲蓄型保單,藉以獲取高於存款利率的報酬,又可獲得保險給付的免稅優惠。使得這十幾年來,台灣壽險業資產快速成長,從二○○四年僅為五點六兆,增加到今年六月廿五點九兆。
由於投資國內債券型商品,不僅市場胃納不足,而且報酬率又低,使得國外投資成為壽險公司必要的選擇,藉以獲得較高避險前的報酬。同時,國外投資比較能夠提供長期的金融商品,搭配壽險公司發行的長期保單,藉以達到資產與負債存續期間的配合。上述發展,使得壽險業國外投資已佔可運用資金的六十五%;再加上,民眾購買海外有價證券與投資型保單,都促使台灣金融帳連續淨流出的現象。這些的投資活動,令人擔憂壽險公司偏低的淨值比率是否足以抵抗量化寬鬆政策退場所造成的衝擊?
凡事必有因,又環環相扣!雖然大家看似無辜,金融風險卻迅速累積中,但容易被忽略。金融帳連續淨流出有著深遠的隱憂,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應有值得討論之處,而且主管機關對於銀行間殺價競爭與風險定價政策,應加強關注。再者,未來壽險公司在金融不穩定的影響下,有關財務透明、資本適足性都是主管機關與壽險業必須嚴肅以對的課題。(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系教授)
當然要當專家就得說一些跟人家不一樣的話,當初為什麼央行總裁突然大動作的開記者會說明呢?不是就因為有一些專家們提出金融帳連續32季淨流出,就是因為國人看衰台灣未來的經濟展望的嗎?果然那位十幾A的總裁下來之後,筍終於敢冒出頭了... |
-
1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