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9-4
- 最後登錄
- 2022-3-15
- 在線時間
- 12647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489778
- 帖子
- 25458
- 精華
- 0
- UID
- 58
  
|
原來我們國家也曾經出現兩年的財政盈餘
http://tw.myblog.yahoo.com/jw!xX ... lc-/article?mid=992
國家債務高漲與公共支出財源
財政金融組召集人
中山大學教授暨決策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韋端 財政金融組助理研究員 鄧哲偉
財政金融組助理研究員 邱靜玉
一、政府債務急速惡化
政黨輪替後,台灣的民主開啟嶄新的一頁,但政府的一本帳冊,卻因為交替,變得格外的沉重。在原政府執政時期,財政的穩健與經濟的發展,總是會相互權衡,用長遠的眼光來延續整體的政策規畫,因此,債務餘額皆能有效的控制。但新人入主,過去穩當的財政政策一夕變盤,之前所做的努力彷彿過往雲煙,當前的國家負債,可以說是無底深淵,難以估測。
以往,政府了解財政平衡的重要性,因而推動各項財政改革政策,終在八十八年七月達成前一年度的總決算平衡,並有賸餘1,070億元,次年復有八十八年度總決算賸餘464億元,債務餘額由1兆2,643億元降至1兆2,149億元,此乃執政的重大政績,至民國八十九年才因接收台灣省政府債務而致債務餘額激增。
自民國八十年至八十八年間,債務餘額由2,169億,增至1兆2,149億,平均債務餘額年增1,247億元。反觀政權移交後至九十二年度止,債務餘額由2兆3,575億元攀升至3兆1,025億元,三年增加債務7,450億元,平均債務餘額年增金額高達2,483億元,政府債務累積的速度為前八年平均的1.99倍。如扣除歲計賸餘,則淨債務餘額的增幅更高,國家債務急速惡化。
國債因不同計算方式,出現多種版本。截至九十一年底,根據最新資料:(1)各級政府在其總預算及特別預算預算內,所舉借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實際數共3兆1,171億元(中央政府為2兆8,159億元,地方政府為3,012億元);(2)各級政府在其總預算與特別預算內,所舉借未滿一年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實際數3,192億元(中央政府為1,950億元,地方政府為1,242億元);(3)各級政府除債務基金、信託基金以外之非營業基金長期公共債務未償餘額7,563億元,本項極易成為國債,因為甲、乙類公債的分野很小,且有糧食平準基金撤銷後,所餘債務932億元直接列入中央債務餘額之先例;(4)各級政府除債務基金、信託基金以外之非營業基金,短期公共債務金額1,831億元;(5)公營事業民營化作業基金每年短借遞延還款325億元、工業局委託榮工等三家公司開發工業區805億元。
最常用的國債存量資料,是上述之(1)部分而已,為3兆1,171億,占GNP31.4%(占GDP32.1%)。更合理的計算,是上述的(1)至(5)項,其中(2)的部分相當於政府以短支長,帶頭掏空行庫,尤以台南市政府未償餘額實際數占歲出總額達74.6%為最,遠超過公共債務法第四條所規定「各級地方政府所舉借之未滿一年公共債務,其未償餘額不得超過其當年度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30%」;(3)、(4)的部分,因為非營業基金乃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故宜納入;則(1)至(5)項合計未償餘額高達4兆4,887億元。若再加上基隆河整治條例742億元,擴大公共建設、推動公共服務、增加就業等方案初期經費700億元,總計國家總負債將達4兆6,329億元,遠高於名目資料,占GNP比率達46.6%(占GDP47.8%),與美國債務最高期相當。本項數據,尚未將政府的「隱藏債務」納入。
二、國債惡化的原因
在景氣好的年代,民間消費積極,廠商大量投資,整體經濟活絡,政府的稅收也因此大增。政黨輪替後,台灣經歷前所未有的負成長,民間消費、投資大幅滑落,去(九十)年經濟成長率為-2.18%,政府稅收也因此減少。但政府為了挽救經濟,一再規避法律籌措財源,過度犧牲與傷害財政,致使經濟與財政形成長短腳的偏頗,其效果更大打折扣。
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下,既得利益者不願放棄,執政者又不敢大刀的闊斧改革,造成減稅容易加稅難。且為刺激景氣,政府不斷實施各項租稅減免措施,造成稅基不斷受到侵蝕,致使我國賦稅收入日益減少,其中九十年度全國賦稅收入年增率為-6.7%,減幅為歷年最大。而賦稅負擔率(賦稅收入占GNP比率)自七十九年度的高峰20.1%降至本年度的12.9%,且預估明年僅有12.8%的歷史新低,遠不及工業國家平均27.7%,亦較韓國19.5%、新加坡16.2%及菲律賓18.0%還低,可見政府支出依賴稅收來支應的比率日漸下降,只有藉由其它收入及債務的提高來彌補,國家債務也因此為之劇升。
我國已是民主國家,因此民意代表甚至國家領導人,均是由人民直接選舉所產生的。為求勝選,候選人在競選期間常會開立社會福利支票,一旦當選後,自得背負兌現競選承諾的壓力。但財政的窘境,使其五花大綁,難以伸屈,故而動用舉債的方式,形成結構性的赤字。
三、國債惡化的影響
國家債務的高低,係評量政府施政的重要指標,也是跨國企業投資該國的參考因素之一,因此世界知名研究機構皆會定期檢視各國的債務情形,以提供全球投資者作參考。債務的高低與國力的強弱也息息相關,因此國家債務惡化將產生下列影響:
(一) 降低國家的國際債信
國債惡化,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家債信評等。由於全球化日益盛行,國際資金在世界各個國家流動,為求高報酬低風險,在決定資金是否投入一國時,國際三大信用評等公司-標準普爾(S&P)、穆迪(Moody)及惠譽(Fitch)所公布的資訊就成為主要的參考指標。當這些評等公司調降一國的評等時,代表該國政治經濟前景堪憂,投資該國的外資更可能因此集體撤資,造成股匯市重挫,甚而引爆金融風暴,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就是最明顯的日子。
當時受創嚴重的各國如印尼、泰國及韓國等,都是因為遭到國際信評機構連續的調降信用等級,造成外資及該國企業大筆匯出,致使幣值暴跌,經濟一厥不振。
而安度亞洲金融危機的台灣,竟也步上後塵,由於政府財政狀況日益惡化,標準普爾於繼去(九十)年將台灣主權評等由原先的「AA +」降至「AA」後,日前又將評等再調降一級至「AA-」,這是七十八年四月標準普爾首度公布台灣評等以來,最差的評等紀錄。主權評等事實上是指國家償清債務的能力,國際機構的一再調降評等,值得政府檢討。而標準普爾兩次的調降評等的時機,皆在新政府執政期間,因此新政府應責無旁貸,推動財政改革之路,以免評等再遭調降,引起更大的風暴。
(二)降低國際競爭力
今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國際競爭力排名,台灣從18名降為第24名,多年向上爬升的努力,一夕之間下降許多。拉低我國競爭力的罪魁禍首,就居政府效率大項中之中央政府債務上升率(第48名)、資本及財產稅占GDP比例(第46名),故目前國家債務惡化問題殊值重視。
(三)排擠經常支出
因政府預算的規模有限,所以諸多政事的推動,皆依政策方向作妥善的分配。然因政府債務餘額急速攀升,在可預見的未來,利息的負擔仍將沉重,分食政府的預算資源,進而排擠其他經常支出,非但不利國家整體資源的分配,亦影響國家的長期發展。
(四)加稅勢難避免
面對政府債務的惡化,一般百姓總是置身局外。殊不知,一旦政府無力償債,加稅將是必走的道路。尤其我國的稅賦負擔率與他國相較,仍屬偏低,政府已沒有降稅的空間。因此當政府財政吃緊、債務惡化,即使當政者宣稱任內不加稅,但向人民要稅的行為,卻已如火如荼的展開,如大規模的查稅行動、各地警政佈下天羅地網取締等。若國債難以償還,加稅將在所難免。 |
|
人跟景觀都是唯一的,帶著尊重的心情仔細欣賞品味,應該會有所穫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