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7-7
- 最後登錄
- 2019-10-14
- 在線時間
- 664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13228
- 帖子
- 1040
- 精華
- 0
- UID
- 16793
|
sjju 發表於 2014-3-7 13:54
只看電影,並未對「Nash」教授更進一步探究,故不知:他拿到「諾貝爾獎」的論文,是在生病前或後發表的?
來認識一下現代經濟學執牛耳地位的重要靈魂人物之一....納許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120100373
男性,22歲出道,66歲拿諾貝爾;20多歲的時候是天才,30多歲時卻成了瘋子,40多歲時回去依靠離了婚的老婆。
約翰.納許(John F.Nash),這個20世紀的傳奇人物,電影『美麗境界』的男主角,年輕時曾是光彩奪目的天才,歷經精神分裂,過了20餘年鬼魅式的生活,到晚年竟然奇蹟般地康復,到1994年才以20幾歲時發表的賽局理論論文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主角之生涯歷程:
1944年,匈牙利裔的數學家,也是計算機的先驅馮諾曼(John Von Neumman)和普林斯頓經濟學者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合著一本書『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是賽局理論的開山之作。-> 一方有所得,則另一方必有所失的零和賽局理論(zero-sum game theory)因此確立。從此,賽局理論在經濟學界有廣泛的討論和應用。
但在此賽局中此零和模式在很多實際應用上相當地受限。像國際關係裡,國與國之間互相依存,既競爭又合作,這樣的非零和情勢引起相當廣泛的研究興趣。
囚犯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典型的非零和競爭模型,經常被用在國際戰略的討論。但是在馮諾曼(John Von Neumman)與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於1944年所完成的賽局論中,對非零和賽局著墨不多,此種賽局中究竟應採何種均衡觀念,也尚無定論。
納許(John F.Nash)進入普林斯頓,很快就選擇這題目,他的博士論文就證明了在非零和的不合作賽局(nonzero-sum noncooperative game)中,一定有「均衡」解存在。只要對手的策略確定,競爭者就可以有最適反應(best response),納許(John F.Nash)定義:當一組策略是互為最適反應時,就是「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
納許(John F.Nash)在1950年提出這個27頁有關完全訊息的靜態賽局的博士論文,年僅22歲,1958年,剛滿30歲的納許(John F.Nash),被【財星】雜誌(Fortune)稱譽為美國獨一無二的「新數學明星」。8月份數學界的桂冠「費爾茲獎」(Fields Medal)頒發,納許(John F.Nash)的期待卻落空了。從此,納許(John F.Nash)再沒有機會得到這當時每4年才頒發一次的獎項。就在這一年,「納許均衡」的建構者,崩潰了。
曾在他人眼中的天才,從此成為狂暴時要與外星人一同拯救世界、安靜時「再沒有什麼可引人之處了,只是獨自沉緬於往日榮耀」的精神病患者。往後的歲月中,他再寫不出光采四現的論文,甚至演講時不知所云,思緒斷裂。「均衡」在他的生命中,突然間,消失了。
經過長時間的治療,甚至進入精神療養院接受電擊和藥物控制,1960年代中期他出院重新回到生活的軌道上,開始發表論文,沒想到不多久,又發病。他臉上不再有表情,眼神空洞,妄想的幻覺似乎已燒盡他的生命力。
後來他回到他最熟悉的普林斯頓大學,由離了婚的前妻收留,他則在校園內遊蕩。學生眼中的納許成了神秘古怪的「魅影」、「圖書館的瘋狂天才」,經常在黑板上留下特殊的數學訊息。1978年,他終於得到一個數學獎:「馮諾曼理論獎」,與他同時獲獎的還有雷姆克(Carl Lemark),納許以賽局均衡獲獎,雷姆克(Carl Lemark)則以他對「納許均衡」的計算獲獎。納許卻未能受邀親赴華府參加頒獎。
納許到1980年代才慢慢恢復理性,像他這麼嚴重的病情,又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居然能從迷亂的心牢中解放出來,也是一項奇蹟!
主角的人生願景----要什麼:
他的心靈曾如星辰運轉一樣明朗有序,又曾極度狂暴混亂,最後又重見天日。看到他三階段的變化,不能不令人感到人類心靈的神秘與不可測度。
納許極度相信思想的力量,在事物的型態中尋找世界的深層意義。他說想要拯救世界的一些政治理念就和他的數學發現一樣,以很直覺的方式來到心中,所以他會很認真地對待這些旁人覺得完全不合理性的想法。他在接受諾貝爾的自敘中說,他到後來慢慢學會在心中用理性拒斥那些不切實的幻想,人才逐漸甦醒過來。
主角的生存策略----如何要與放:
納許在數學上的貢獻也相當卓著,他的心智運作也是一個典型的數學家。卡波爾對數學家的描述是:「所有的數學家都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他們活在透明無瑕的柏拉圖境界,也生活在變化無常的殘酷現實中。數學家必須穿梭於這兩個世界之間,在透明無瑕的世界中他們是成熟的大人,但再現實世界中他們不過是個嬰孩。」我們在『美麗境界』這本書和電影裡都可以感受到納許對不斷創新的極度堅持。創造本身就必須堅持自己的獨特性,數學家的解題與藝術家的創作有極其相似之處,都浸淫於創作的狂歡與失望的痛苦中!
參考資料
http://incareer.ncue.edu.tw/disp ... 0%E9%AB%98%E6%89%8B |
-
3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