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indu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智慧論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11#
發表於 2016-11-13 20:03:19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分別心的階級差別

分別心是人們用來認識事物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帶來不幸的影響。因為住的地方不同,人們分別自己人和外地人。因為居住地和血緣關係,人們分別家人和外人。因為外在特徵不同,人們分別男女、分別老幼、分別黃種白種黑種、、、。

印度是階級制度大國,階級來自於權威,就像儒家提倡禮儀倫理形成階級,結果是形成禮教束縛人們。階級形成人們的大小眼,瞧不起被視為階級低賤的,崇奉讚揚階級高的。

破解階級的最好方法是愛,愛是無差別的對待,視萬物一體。但人們不懂愛無知於愛,某團體提倡博愛,但其信徒認定同性戀是妖魔鬼怪。

人們也常常以愛之名行恨之實,恨來自於「我」,不順己意、不符己心而生瞋起恨。真的來愛來自於「我」的消融, 「我」的消失來自於智慧。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2#
發表於 2016-11-16 12:55:4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we are family

「我們是一家人」,這是什麼意思?這說明了人的愛只到家人,人只承認家人才是自己人。既然其他的是外人,因此保護自己人的利益,從他人處賺取自己人的利益,甚至傷害他人也不在乎了。應該沒有人認為這是不正常的,因為現實就是如此的運作。

當我們看到不公不義的事,有點腦子的人會思考怎麼如此?這個社會出了什麼問題?有點腦子的意思其實接近無知的意思,也就是這麼說的人其實他們也無知不智,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就算他們努力尋找的結果,仍只會在表面治標。不從根源解決,事情就會不斷地發生,而人們會發出「這個社會出了什麼問題」的感概。

無知不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因為無知不智,不了解這個嚴重性,大部分的人仍一輩子快樂的無知不智,「傻人有傻福」、「大愚若智」、「不知者無罪」。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3#
發表於 2016-11-17 23:23:0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釋迦的覺悟

釋迦捨棄了世間的一切,想要追求「我」的提昇,他接受了世間的教誨,努力的打坐禪定,達到了最高的境界「非想非非想定」,但出定了仍又跟以前一樣,煩惱不停歇,欲望不止息。於是他又努力再努力,突破了前人的界限,到達了「滅盡定」,滅除了一切的煩惱欲望,不幸的是出定後仍是煩惱欲望又起,他哭了。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世間的大師不是如此教誨嗎?」禪定中他找不到答案,他覺悟到禪定對修行並無幫助,於是他放棄苦行放棄禪定,他要好好深思這個問題,好好找出這個答案。

佛經並無公開釋迦直接說最終的覺悟,不過從經典中可以了解,他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是人心,人心執著「我」,這個我就是潘朵拉的盒子中的怪物,只有滅除了這個怪物,煩惱欲望才會真正的消失。問題是「我」是根源,那誰想要解決問題?誰意欲解決問題?為何要解決問題?這又再度推到「我」在做怪。

於是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問題不是問題,只是人自己創造了問題,解鈴仍需繫鈴人,不解決問題而問題自解。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4#
發表於 2016-11-26 20:24:54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帖最後由 indu 於 2016-11-26 20:27 編輯

主客體與觀照

「我」即是個體對自己認定的主體性,主體性的產生讓個體把其他的事物視為客體,由此而生主客體的差別存在。每個事物存在都有益處與壞處,就像工具一樣,懂得使用它的人可以發揮它的益處,不會用或誤用而生壞處,所以主體性的「我」也有益處與壞處。對於修行來說,了解它的壞處並避免產生是最重要的。

痴,即是無知,避免的方法之一是求知。求知的來源很多,從別人處來的最簡單也最危險,因為別人如何產生這些論點我們並不知道,但我們輕易地接受這些論點甚至當成標準來看事情,已經很無知了,卻因此而誤導自己矇蔽自己變成白吃加三級。求知較好的方式是自我檢驗自我試驗,因此觀照自己是最簡單最有力的方式。

觀照的對象是為客體,觀照者為主體。當我們自我觀照時,自己是觀照的對象是客體,這時我們慢慢地了解,這個主體性並不存在,因為不能又是主體又是客體,矛盾存在唯一的原因是自我誤導、錯誤的認知。於是在觀照的用功下,執著的「我」慢慢放鬆而消失。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5#
發表於 2016-12-1 21:20:1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路的顯現

前人走過的路,用文字紀錄下來,後人讀到這些紀錄,有些人以為了解了,以為知道了路的所在與途徑,於是高興地走在他們以為正確的路上。

有些書寫「有錢人這麼想」,大家都想當有錢人,於是紛紛買書來讀,以為了解有錢人怎麼想,他也這麼想,就可以變成有錢人,結果當然沒有人看了書就變成有錢人,因為「路」不會只是讀了就出現了。

同樣的,人們認定了某些人是大師是聖賢,把大師聖賢的言語紀錄當成聖典來讀,每人閱讀甚至每天唸誦,有人因此變成大師聖賢嗎?也沒有,因為「路」不會只是讀了唸了就出現了。

「路」的看見,需要智慧,而我們所認定的大師聖賢,卻是會矇蔽我們本有智慧的良方。「知」必需自我體驗自我驗證,僅僅只是閱讀背誦,並不能讓我們「知道」。
3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6#
發表於 2016-12-2 08:50:3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愛與恨

愛是包容同理,因此不包容不同理的人沒有愛。比如蚊子叮我,我很不爽,就打死它抹殺它的存在。由此來看新聞上的總總,就可以很容易理解那些人是什麼樣的人。

比如婚姻平權和反同,反同的人沒有同理不能包容,因此他們對於這件事沒有愛,他們出於恨嗎?不必然但可能是,不管他們論證的多麼頭頭是道冠冕堂皇。反之支持婚姻平權的人就是出於愛嗎?因為反同人士的出現,有些支持平權的人看他們不爽,怒罵他們否定他們,他們也表現出沒有愛的情況,他們出於恨嗎?不必然但可能是,不管他們論證的多麼頭頭是道冠冕堂皇。

「論證」不能由結果而來,同樣的結果可能出於不同的原因,因此深刻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意識型態與價值觀,我們就不會耍白吃地說一些自以為是的話,裡面沒有同理沒有包容。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7#
發表於 2016-12-6 22:22:0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知與無知

「知止而後有定」,我們「知道」了,我們才謀定而思動。如果我們的行動錯誤,原因必然發生在「知」的不全或錯誤。全知是不可能的,全知只出現在人們幻想中的至聖至上至神。因為沒有全知,只知道部分,常常造成跟無知相同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說所有人都是無知者。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可以容易的知道自己的情況,雖然現實是大部分的人並不認識自己,他們以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同時我們也不了解別人,也許我們又以為我們了解他人。彼此不了解,溝通是方式之一,因此人們強調溝通來了解對方。有個禪宗公案說,某人拜訪禪師就教,禪師請他坐下喝茶,倒茶時倒到滿出來仍一直倒,某人跟禪師說滿了,禪師笑說你心裡滿滿的,又如何裝進我的教誨?所以人們的溝通通常是無效的,人們堅持自以為是,看不見听不到別人說的,心中沒有同理不能包容,雖然他們口口聲聲說要「愛」。

智慧是解決無知的重要關鍵,無知不智就會耍白吃,怨恨他人甚至攻擊他人。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8#
發表於 2016-12-10 20:16:59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農民是看天吃飯

節目報導屏東萬丹種紅豆千多公頃,今天因為九月雨水太多,農民又搶種,致大規模根腐病。後來畫面拍攝某農民,他說農民就是看天吃飯的。

什麼叫看天吃飯?就是天氣的影響很大。既如此,因為無知,不能順應天氣而搶種,這後果是天氣的影響?這是無知造成的。

問題真的只是無知而致,智慧是解決這病的重要要方。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9#
發表於 2016-12-15 20:48:1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智慧的特徵

很多人談智慧,大部分都只是聰明,或是自以為是。聰明是處理事情的能力,大部分的人把處理事情處理很好的人叫有智慧的人。智慧是接近真理的能力,這個能力未必能把事情處理好,所以人們說「大智若愚」。

智慧不是聰明,對於笨蛋來說是分不出來的,以下的指標可以幫助認識智慧之行:

「有智慧的人不輕易論斷是非對錯善惡好壞」。大部分的人尊崇標準,把自己認定對的道理、規範、準則等等當成標準來看這個世界。這樣的人拿著照妖鏡到處照,覺得可以照出是非對錯善惡好壞。因為他心中把事物分別了是非對錯善惡好壞,只愛他認定善的對的,排斥否定他認定錯的壞的,卻不知造成自己只是如井中之蛙以管窺天,他的視野狹小,他的認知狹隘,但他以為自己走在正道上。所以說標準令人目盲。

「有智慧的人心無所住」。智者知道標準令人目盲,他不會自我設限在二元分別心的世界。他了解現實的因果特性,因可以無限上推,果可以無限下衍,那麼如何論定是非對錯善惡好壞呢?只有斷章取義,擷取某時某地的前因後果說這是善的好的或惡的壞的,無視因之前的總總因,無視果之後的總總果。

自大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的認識最對最真最善最好,而智者知道沒有什麼是好的對的,只有因人因時因地置宜,在當下考慮總總相互關係及各種前因後果,不做任何論斷,所有一切的努力只為了一件事:意識的進化,而不是自我喜好自我利益。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20#
發表於 2016-12-21 22:40:12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放下與無所住

所謂的放下,是問題發生了,為了解決問題,我們必需「放下」原先對事物的解釋方式,我們不再把事情當成問題,我們重新認識事物,重新規畫我們的意願和進程,讓問題不是問題,後續的發展能有更令人滿意結局。

由上段可以了解,放下是事後的解決方案。智者有遠見有眼光,能預先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所以事先就「心無所住」,就不用事後再「放下」了。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智慧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4-11-22 13:02 , Processed in 0.047956 second(s), 9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