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nature4d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的拍照歷程.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11#
發表於 2024-7-22 18:00:48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2024/07/22 回顧, 記憶中的底片機.

本篇都是網路圖片.

應該是 民國 74 年 8 月 吧, 拿了所有的存款 ( 尚未出社會工作, 只有服役期間的微薄月收入, 印象中介於 16000 ~ 18000 之間的樣子 ), 然後, 相中了一台 Canon AE-1, 一支 50mm 1.4 定焦, 又加上一支 騰龍 的 60 ~ 300mm 手動對焦鏡. ( 早年所謂的 賊仔市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也算是蠻剛好, 八月份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機, 才過沒幾天, 09/01 早上, 就認識了自己專屬的 媽斗. ( 之後也成為 另一半 ).

這台相機大概陪伴了 15 年. ( 1985/08 ~ 2000 年的前後, 不記得後來詳情了 ).

相機本身或許不算高檔或是貴重, 真正重要的是, 曾經留下的諸多舊日影像.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2#
發表於 2024-7-23 11:41:14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7-23 11:42 編輯

1985/12 最早拍攝的 青楓.

人物方面的, 儘量減少. ( 社會風氣不佳, 必須打碼 ).

只是, 底片年代, 曾經拍攝景物的數量, 也不多. ( 每張照片都是摳摳 ).

擁有自己相機的同年年底, 爬到屋後的山頂, 有一棵 青楓, 但是.... 整棵樹上, 只剩下最後的 " 幾片葉子 ".

換上 60 ~ 300mm 的鏡頭, 留下了三張影像.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如果沒記錯的話, 這幾張 青楓, 應該就是筆者那支 長鏡頭, 首次上場的記錄.

因為拍攝人物或是其他景物, 幾乎都只是使用 50mm 1.4 ( 光圈值 ) 的標準鏡頭.

編註 : 修正幾個文字.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3#
發表於 2024-7-24 17:08:40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7-25 18:55 編輯

1986/06 .... 38 年前 的荷花. ( 兩篇之一 )

1985/08 有了相機之後, 記得是 1986/05/01 吧, 在桃園市中山路, 開始了第一個, 算是正式工作的職涯.

當年還是 BS 100 的時代. ( 機車族 ).

上的是 中班 ---> 16:40 ~ 00:40.

六月份的一個週日清晨四點多, 騎著機車, 一路騎到台北市中心一帶的植物園. ( 天亮不久而已 ).

水池中, 剛好有荷花可以拍.

掛著 60 ~ 300mm 的手動變焦. ( 那個年代, 除了傻瓜機可以不用對焦, 其他沒有所謂的自動對焦 ).

繞著池子, 覺得可以拍攝的花朵, 就加減拍.

有些距離較遠, 有些比較近, 能夠看到中央蓮蓬的, 就是比較接近岸邊的.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早年不像今日, 各種數位資訊發達 ---> 荷花季節, 一堆人去拍照與打卡之後, 又吸引更多其他的人, 到處去拍.

因此, 那個年代拍起來的荷花, ( 而且還是遠在 外縣市 ), 也算是一種 緣份.

編註 : 修正數字錯誤 ---> 把 38 年 寫成 28 年 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4#
發表於 2024-7-25 18:43:08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7-25 19:02 編輯

1986/06 .... 38 年前 的荷花. ( 兩篇之二 )

講起來, 拍攝荷花, 不管 38 年前, 或是 去年, 基本上都差不多. ( 今年知道開花了, 但是...沒意願拍, 累積太多影像, 也沒啥用 --- 頂多就是 打卡 或是 炫耀 閒功夫多而已 ).

反正不是拍寬景, 就是花朵的特寫, 最多就是...裡面有些人物. ( 遊客或家人 ).

另外就是.... 不論是使用 底片機, 數位機, 也沒有相差多少.

貼這些 老影像, 主要就是... 時間性 與 歷史性. ( 畢竟已經不少年前了 ).

不多言, 看圖就好.

長鏡頭 + 手動對焦, 即使年輕, 也未必 100 % 都能夠對得很準. ( 拍攝花卉方面的東西, 偶爾會偏掉一點 ).

拍攝人物, 因為 50mm 屬於短鏡 ( 景深比較淺 ), 偏離的機率也會小許多. ( 比較看不太出來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那個年代, 算是 初出社會 的 第二個月 而已, 捨得多拍幾張是因為 ---> 已經領到第一個月的正式薪水了, 獨自生活, 至少還勉強過得去. ( 雖然不多, 但是比起 服役 當時, 剛好是服役時期的三倍 ).

----------------------------------------------------------------

編註 : 修正數字錯誤 ---> 把 38 年 寫成 28 年 了.

放假日, 心情上比較不 嚴謹. ( 筆者對數字一直都蠻有概念的說 ).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5#
發表於 2024-8-2 21:08:3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2024/08/02 閒聊, 畫質鬆散.

大概是從 2000 年代開始, ( 從最早的 28k 撥接, 56k 撥接, 網路流量逐漸變高變快 ), 網路社群也越來越多.

然後, 不管是 自然生態 / 車輛 / 旅遊 / 登山 / 攝影....的各種社群, 也到處都是.

有關攝影方面, 討論 相機 與 鏡頭, 就會出現 畫質緊密, 畫質鬆散 之類的文字. ( 主要是評論 鏡頭 居多 ).

講一個, 筆者自己的心路歷程.

=======================================

畢竟是十幾年前的一件 " 生活小事 ", 沒有特別留下記錄或是詳細的資料, 只有腦中印象而已.

2008/01/1x 初入手一台 400D, 加上 18 ~ 55mm 常用焦段, 以及一支 55 ~ 250mm 的較長焦段.

只是, 因為拍攝的對象不同, ( 景觀 / 人物 / 局部特寫 / 小型生物... ), 有時候出門一趟, 鏡頭就要來回更換好幾趟. ( 容易出現 入塵 的問題與麻煩 ).

到了 2012 年末, 決定增加另一台 機身...找到一個台北市的, 特別從新竹, 去到捷運忠孝站某出口去 面交.

拿到東西, 基本檢查沒有大問題, 付錢帶回家.

那是 平輸 的機型 ( 水貨, 代號是 Kiss X ), 附了一支副廠, Sixxa 的 18 ~ 200mm. ( 俗稱 旅遊鏡 ).

註 : 只是個人觀點, 並沒有批評之意. ( 筆者自己覺得不適合而已, 覺得 ok 的網友或是其他人, 用得高興即可, 因為有其 方便性 ).

========================================

在家中, 晚餐之後, 兩個女兒在吃速食, 後面的右邊兩位是住在附近的親戚.

焦距應該是最寬的 18mm. ( 等效 28.8mm ).

只是整理看起來, 有些 朦朧感.

原圖縮.



稍微裁切兩處, 總之就是帶著 朦朧感. ( 沒有半點 清晰 的樣子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筆者原來的兩支鏡頭, 拍起來就不會這樣子.

18mm 的表現如此, 到了 200mm 的話, 即使沒有 更慘, 也不可能比較好. ( 而且 18mm 的使用率, 相對更高 ).

因此, 只有試過那麼幾張, ( 拍攝家人, 以及上傳電腦看過 ) 之後, 那支鏡頭, 就直接拆卸, 丟一邊了.

兩台機身, 分別掛著 18 ~ 55mm 以及 55 ~ 250mm 的鏡頭. ( 雙機雙鏡, 比較麻煩, 但是可以避免 入塵 的問題 ).

--------------------------------------------------------------

回到筆者平常的鏡頭.

原圖縮, 至少不會感覺 朦朧.

按這裡顯示圖片

裁切, 花粉顆粒至少還可以辨識.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另一張代表. ( 縮圖 ).

按這裡顯示圖片

花粉, 也沒有那麼朦朧.

花瓣邊緣至少也還蠻清楚.

按這裡顯示圖片

一隻蜻蜓....原圖縮.

按這裡顯示圖片

裁切, 翅膀的紋路, 都還很清楚.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雖然一般看影像, 都是螢幕尺寸的縮圖. ( 非原圖, 也都不去裁切 ).

只是那支副廠鏡, 光是螢幕規格的尺寸, 整體上看起來就是.... 徹底的讓人難以接受.

如果筆者是 開車出遊 ( 或是台灣爬山 ) 的話, 還是寧願帶著雙鏡. ( 不想要因為方便, 而去犧牲畫質 ).

" 假如 " 是 出國, 也寧可只帶一支短鏡. ( 雙鏡也可能, 不帶太多行李的話 ).

也就是, 打死 都不會去考慮, 換成所謂的 旅遊鏡. ( 原廠的沒試過, 也沒意願去試 --- 生活中已經夠用就好 ).

註 : 筆者本身, 沒什麼 出國 的那種物質慾望.

嗯....講起來, 那支 旅遊鏡, 早就不知道被丟在哪裡了. ( 十餘年前的事了 ).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6#
發表於 2024-8-3 21:19:21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2024/08/03 閒談...鏡頭的 定焦 與 變焦.

拍照或是攝影, 要有個很基本的觀念就是 ---> 鏡頭裡面, 鏡片的 重疊片數 越多, 畫質的影響就越大. ( 透光率的影響越多, 每片都會有光線通過的些許損耗 ).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 變焦的 倍率 越高, 對於畫質的影響也越大.

非指 正廠 或是 副廠, 而是普遍的 光學 / 物理 " 特性 ".

------------------------------------------------------------

早年, 筆者使用 Canon AE-1, 搭配一支 50mm F1.4 原廠的 定焦鏡, 加上一支 騰龍 60 ~300mm 長焦. ( 筆者也長期用過 副廠鏡 --- 閒錢不多, 沒有更多選擇 ).

先講 焦距 的倍率.

50mm 定焦 --- 就是 1 倍. ( 畫質 最佳 )

18 ~ 55mm --- 大約 3 倍. ( 次之 )

55 ~ 250mm --- 約 4.5 倍. ( 再次 )

騰龍 60 ~ 300mm ---- 5 倍. ( 還可接受 )

那支 Sixxa 的 18 ~ 200mm ( 旅遊鏡 ), 則是高達 11 倍. ( 難以接受 )

先不談廠牌, 光是 焦距倍率 而言, 畫質就是 " 從上排到下 ".

這也就是前一篇, 筆者只試過幾張影像之後, 就決定把那支附隨的旅遊鏡, 直接 束之高閣 的原因. ( 因為那就是事實, 畫質表現不夠理想 ).

====================================

拿一張舊日影像, 底片年代, 50mm F1.4 拍的人物.

是由 135 底片, 洗出 3 x 5 吋 的照片, 後來用 掃瞄器, 掃成 1470 x 2000 像素 的影像.

註 : 沒有特別掃很高, 好像是使用 360 或是 400 dpi 掃出來的. ( 不想耗費太長的掃瞄時間或是拖慢完成的速度 ).

掃瞄器 最高可以掃到 9600 dpi ---- 直接把 24 x 36mm 的底片, 掃成巨大的影像.


就是具有所謂的 底掃 ---> 直接掃瞄底片的功能.

-----------------------------------------------------------------

掃瞄的縮圖.



頭頂的 髮絲.

按這裡顯示圖片

髮絲, 衣領 跟 釦子.

按這裡顯示圖片

左手的手鐲.

按這裡顯示圖片

---------------------------------------------------------------------

早年 24 x 36mm 的小底片, 只是 3 x 5 吋 的一張小照片, 其實就可以顯示出, 相當多的 " 微細節 ".

因此, 如果要 講究影像細節 的話 ---> 鏡頭很重要.

也就是, 變焦的 倍率 越低, 表現就會相對越佳.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7#
發表於 2024-8-6 22:24:46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另類 講古 的文.

2001/12 第一台數位相機.


話說, 那台底片機 Canon AE-1 的 曝光值, 似乎有蠻大的偏差. ( 2000 年代, 還在使用 撥接 上網, 網路也還很緩慢, 電腦之間, 還在使用 LL3 相互傳送資料模式的日子, 許多人可能都沒有印象, 尤其比較年輕的世代 ).

當時, 也沒有今日強大的 網路孤狗 功能, 可以用來查一些疑問.

總共有連續兩大批 ( 不同趟次的拍攝 ), 沖洗出來的數百張照片, 顏色都會 明顯偏白 ----> 後來才了解, 那是因為 底片 經過 機場 X 光 的照射之後, 造成的負面結果. ( 而不是因為相機有問題, 造成的 過度曝光 問題 ).

那時候, 自己以為底片相機有異常, 剛好又已經出現 數位相機, 於是決定, 去新竹的 NOVA 逛看看.

看了幾個機型, 稍微考慮之後, 決定買了三倍光學變焦 ( 36 ~ 108mm ) 的 Canon A20, 附加購買一支 兩倍鏡. ( 掛上的話, 就是 72 ~ 216mm, 克難式的長焦 ).

底下的前三張, 是 2002 年代, 網路的討論與評價.

講是售價便宜, 記憶中, 好像也花費超過 16 張 以上的樣子.



它的對焦功能, 確實不錯. ( 白天與夜間, 包括閃光燈拍攝都很正常, 但是...好像沒拍過 夜景 這方面, 畢竟只是傻瓜機的等級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只是記錄生活, 簡單能用就好.

=========================================

將近 23 年了, 相機至今還在 ( 而且功能都還正常, 只是沒必要再使用而已 ), 就不刻意幫相機拍照了.

直接網路抓兩張, 網路圖片. ( 公開資訊, 也不算是什麼特別的私密影像吧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圖片是 外掛廣角鏡 的樣子, 筆者是偶爾會 外掛兩倍鏡.

雖然只有 200 萬 畫素, 不過, 拍攝出來的 畫質, 其實很不錯.

從 2001/12 購入, 直到 2006/05, 換了第二台. ( 雖然還能用, 覺得功能該稍微加強一些 ).

於是又換成 600 萬 畫素, 而且有 12 倍 光學變焦的. ( 類單眼 ).

筆者的個人觀念上, 又不是靠那些在 吃飯 的 ( 例如 外景/婚紗 之類的專門攝影者 ), 所以也不需要很專業, 或是功能強大的東西, 生活中的記錄, 夠用即可.

畢竟, 每個人, 能夠有什麼不同的 " 多目標 " 可以拍, 比起單純的 比裝備, 更實際一點.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8#
發表於 2024-8-12 21:25:52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帖最後由 nature4d 於 2024-8-12 21:28 編輯

2024/08/12 漫談 底片掃瞄.

主題是 拍照, 因此也跟 底片 有關. ( 早年拍照都要 買底片, 沖片, 洗出照片 ).

沒特別去記得, 在 200X 年代的某時候, 買了一台掃瞄器, 還額外附加 底掃 的功能. ( 所謂的 光罩 ).

剛剛看了一下其英文版的 說明文件, 版權是 2000 年 的. ( 因此購買年份可能是 2005 之前 ).

-------------------------------------------------------------------

不過買回家之後, 除了偶爾心血來潮, 掃一些舊的照片, 或是幫子女們掃瞄一些重要文件.

那個 光罩, 根本都不曾拿來用過. ( 也早就不記得, 要如何去使用 ).

丟在三樓的某個櫃子裡面, 後來整理櫃子才發現 ---> 已經買來十多多年, 都還不曾使用的玩意.

於是又孤狗了一些相關的歷史文件. ( 搭配的軟體與操作的方式, 學著如何去使用 光罩 的功能 ).
幸好, 還不算是 老番癲....那些技術文件, 不算困難. ( 應該也差不多了解操作方式了 ).

又過了幾天, 直到 2021/07/06 晚間, 應該叫做 半夜, 決定找個實際的 24 X 36mm 的底片 ( 屬於 負片 ), 來掃看看.

設定到最高的 9600 dpi .....掃出 9888 x 6528 = 6454.88 " 萬 " 畫素. ( 六千四百萬 ).

影像容量 22 MB ....真的很大. ( 只是, 畫質的顆粒也相對較粗 ).

設成 3200 dpi 的時候, 掃出 3296 x 2176 = 717.2 萬 畫素. ( 七百萬 ).

影像容量大概 5 MB, 顆粒就好了許多.

結論就是, 傳統的 135 底片, 最多大概只能掃瞄到 4800 dpi 的程度, 整張影像大概 一千多萬 的畫素, 差不多就是 " 極限 " 了.

因為掃到更大, ( 6400 甚至於 7200 dpi ), 除了檔案特大之外, 沒有實質的好處. ( 顆粒粗糙 ).

也難怪, 許多 全片幅 的數位相機, 差不多也只是設計到 2000 萬 畫素 而已. ( 大概 1200 ~ 1500 萬, 其實就已經是硬體上的極限, 更大也沒太多作用 ).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這天深夜, 只掃了兩張底片, 純粹試驗而已.

大約距今 25 年前的影像, 幼童就不碼了. ( 時間久遠, 應該沒有 人臉辨識 的問題 --- FB 上頭也沒貼過這些影像, 三年前掃的, 網路上應該沒有留過任何記錄 ).

底片掃出來的整張. ( 原圖縮 ).

按這裡顯示圖片

大人的局部裁切.

按這裡顯示圖片

嬰兒只佔很小的空間 ( 整張底片的面積而言 ), 還能夠看得出 怒髮衝冠 的樣子.

按這裡顯示圖片

底片不算保存良好, 有些斑駁的痕跡.

按這裡顯示圖片

另外一張獨照.

按這裡顯示圖片

額頭上的汗毛.

按這裡顯示圖片

眼睛的瞳孔.

按這裡顯示圖片

從那麼小的一張底片, 能夠掃出如此的細節, 也算是 很不簡單 了.

二十多年前, 就能夠掃到 9600 dpi 的解析程度, 功能算是夠強大.

尤其... 這台掃瞄器, 歷經 " 可能 " 二十多年, 至今還現役. ( 可以繼續使用, 功能沒有任何異常 ).

====================================

後記 : 掃瞄的老機器, 還堪用.

可能兩三個星期之前, 大女兒 嫌原來的印表機, 印出來的細節不夠清楚, 於是又去 " 搬 " 了一台新的.

除了自動雙面列印, 還有掃瞄的功能, 而且可以直接用 WiFi 當控制介面. ( 手機裡面的影像都可以直接列印 ).

屬於 光學 與 控制方面的科技, 還是持續在進步.

只是, 筆者只能使用舊的東西. ( 電腦太老舊了 ).

反正只要還能夠用, 就加減用.

編註 : 修正幾個字.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19#
發表於 2024-8-16 16:21:41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蘋果王, 快要 GG 了.

福壽山, 台灣蠻知名的地方.

舊中橫 的年代, 曾經開車上去過.

後來, 小孩子還小的歲月, 一次算是專程前往 ( 露營 ), 另外一次, 是經由地獄一般路況 ( 颱風的重大災害不久 ), 從 力行產業道路, 算是經過. ( 清境 - 力行 - 福壽山 - 梨山 - 大禹嶺 - 武嶺 - 清境 ).

專程前往的那趟, 運氣算是不錯, 天氣良好, 視野佳, 拍到高大的波斯菊, 還拍到台灣不常見的蘋果樹.

以 拍照記錄 而言, 也算是蠻難得的一次. ( 後來因為太出名, 從網路社群看到, 遊客與攝影者多到嚇人, 很多年都沒有再前往了 ).

一次的良好記憶, 也夠了. ( 許多民眾, 甚至於沒去過, 或是遇到壞天氣, 季節不適合之類的 --- 不是蘋果的掛果時期, 或是波斯菊的花期 ).

打算寫一些當時留下的部份影像. ( 預定三篇 ).

於是, 想知道那棵樹, 近年來的狀況....孤狗之後, 天啊, 快要陣亡了. ( 已經接近該種類植物的壽命終點 ).

中時電子報 的報導, 截圖.

看報導就好, 不多言.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按這裡顯示圖片

-------------------------------------------------------------

後面大概會以三篇圖文, 簡單介紹一下, 當年以及當地的狀況. ( 不一定會連續, 但是會貼完 ).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20#
發表於 2024-8-20 20:48:18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難得的蘋果之旅.

序言.

在某個跟 聖稜線 有關的主題中, 筆者曾經說過, 排除 軍事管制區域 / 爬山 / 距離 ( 站立位置 ) / 角度 這四個條件之下.

能夠 免爬山 / 相對距離最近 / 觀賞與拍攝角度最佳, " 全台唯一 " 的最佳位置, 就是在新竹縣的一處偏遠山區.

然後, 當然免不了, 得到某人許多的質疑.  ( 不曾親自經歷的人, 無法去相信筆者所講的, 不算太意外 ).

終究, 一隻 老鷹, 很難跟井中的一隻青蛙, 能夠順暢的溝通.... 人生的視野 / 視角...差距過大.

======================================

接下來連續三篇的地點, 筆者會說成 ----

全台灣裡面, 唯一能夠把 波斯菊 / 蘋果 / 松樹 / 次高山 / 雪山西南稜 ... 五個不同目標, 從一個地方就 "  一次拍齊 " 的山區. ( 即使未必可以在一張畫面拍進五個, 好歹能夠一張裡面就拍到其中的 3 或 4 個 ).

上面的這段文字, 是 真正的事實, 而且完全不怕任何挑戰. ( 全台灣裡面, 絕對找不到其他的任何山區, 能夠一次拍到上述的五種目標 ).

運氣與時機也非常重要啦 ---> 波斯菊盛開 / 蘋果正在盛果期, 有時間季節的限制.

另一方面, 也要遇到特別良好的天氣. ( 遠山的直線距離數十公里, 有雨有霧就沒得玩了 ).

筆者算是運氣不錯, 第一次帶小孩到那處山區露營過夜 ( 只有三天兩夜, 首日是夜宿不同山區, 留下了 71 張記錄影像, 多數是景觀與遠山 ), 到達日 算是整天的霧跟雨. ( 這天只留下 13 張 影像 ).

次日 ( 行程的第三日, 返家日 ) 則是 超級天氣, 這天雖然沒拍很兇, 卻也留下了 89 張影像. ( 只有 17 張 沒有人物, 超過 4/5 都是人物 ).

三天加起來, 71 + 13 + 89 = 173 張. ( 總平均的話, 大約半數風景, 半數人物 ).

每趟的旅程, 不管留下的影像數量多寡.

能夠留下的任何一張, 全部都是歷史, 也都是珍貴的生活記憶.

待續....

使用道具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我的拍照歷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4-9-23 06:07 , Processed in 0.057882 second(s), 8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