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最後由 ShareRain 於 2012-2-28 16:08 編輯
很佩服壞大的開拓精神.
約15年前, 我們公司(製造業)去大陸設廠時, 情況與壞大的情況類似.
雖然製造業與農業不同行, 但其邏輯是相同的, 個人提供一些狀況, 先演練演練.
當時, 本地人幾乎無法擔任管理的工作, 只有人員的招募工作是借助當地的員工來處理, 好處是來源管道充足.
這些剛進來的員工, 大都沒有工作概念, 個個都像在吃公家頭路一樣, 人治的味道很濃, 當有一些狀況時, 都要台灣的主管下指令才能處理. 不同省份的也經常起衝突.
即使後來改用較軍事化的方式管理, 也是效果有限.
要想徹底解決,只有從改變員工的觀念做起, 與員工多聊天溝通, 實質的分工授權, 鼓勵他們下決定, 即使會出錯, 還是要挺他們, 事後再平靜的檢討事件的過程, 千萬不要嚴厲責怪, 否則下次他們就不敢主動處理, 所有的事情決策都堆到台灣主管的身上, 會累屬人.
台灣主管的心態也必須先矯正, 尤其是授權的觀念和包容的個性. 遇到工作態度不佳(即使能力很強)的人必須果斷處理, 絕不手軟.
這些基本的人員管理觀念建立後, 就會有更多的可用人才力量, 往後的生產管理和行政作業, 就會比較容易展開.
除了內在的管理問題, 還有一些外在的問題.
當地政府的政策經常改變: 例如租稅, 勞工等法令, 其修改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不認為合理, 但在政治上可能是合理的.
當地政府常有一些不樂之捐: 地方稅費繁雜,要求的贊助不斷, 這就要考驗敦親睦鄰的功夫了. 如果與地方政府混熟了, 很多狀況就會有人幫你排解.
員工被挖角跳槽, 技術也被轉移: 用強硬的方式來防堵往往只有短期效果, 個人認為帶人帶心, 彼此尊重, 與員工家屬互動, 利益共享, 才是長久之計.
進出口的眉角蠻多的, 可以讓賺錢的變虧錢, 也可以讓虧本的變成賺錢, 士農工商, 商為什麽排在最後面, 很奇怪?
很多生產技術到後來就沒有像初期發展時那麼關鍵, 因為技術很容易被模仿.
反倒是管理能力和應變突發狀況的能力比較重要, 這也是企業管理強調的 人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