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阿忠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今日一詞 [複製鏈接]

Rank: 1

491#
發表於 2008-5-30 12:11:30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提示太清楚了啦, 我猜是"日記"哦! :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4

492#
發表於 2008-6-2 00:56:22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端午節

端午節
下週日6/8號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讓我們重溫端午節的由來吧!

端午節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中秋同屬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起源
一般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裡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習俗
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懸鐘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鐘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競賽。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意義
*紀念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敬仰其詩其人,在五月初五詩人節與屈原合併舉行紀念)。

傳播
很多亞洲國家也有端午節,但是各國的傳統習俗各不相同


日本
男人游泳,女人洗頭。由於不再採用農曆,日本的端午節固定於每年陽曆5月5日,同時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節和兒童日,是法定的公眾假期。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會食用日本粽和柏餅。


韓國
稱為「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業社會時期祈求豐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奠活動,從農曆四月初五開始,五月初七為止,是薩滿教祭祀的一種形式。男人摔跤,女人洗頭。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等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活動。同中國的端午龍舟、粽子等習俗有很大不同。韓國「江陵端午祭」於2005年11月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成為世界遺產。

假日
把端午列為公眾假期的國家和地區有:中國[1]、日本(公曆5月5日,稱為「男孩節」)、臺灣、香港、澳門。
--------------------------------------------------------------------------------
以上轉載自維基百科

昨日燈謎答案
東京特寫(某些人每日紀錄事務心情的用品)日記 由Sydney答對囉!  偶爾有適當的提示也可增加趣味性啦!

今日燈謎
一筆揮就(射一種技能)
甩手練氣功  堅持必有所得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493#
發表於 2008-6-2 16:56:41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端午節,也變韓國的了嗎???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4

494#
發表於 2008-6-4 02:15:0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白蛇傳

提到了端午節就會聯想到白蛇傳這個民間故事,以下就引文敘述.

白蛇傳

中國北京頤和園中的長廊畫,表現的是白蛇傳中游湖借傘的故事。

中國北京頤和園中的長廊畫,表現的是白蛇傳中游湖借傘的故事。《白蛇傳》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又名《許仙與白娘子》。故事成於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白蛇精與凡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中有不少的佛教傳說、封建禮教的影子。

傳說情節概述

傳說發生在宋朝時的杭州、蘇州及鎮江等地。現在的《白蛇傳》故事包括借傘,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祭塔等情節。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白蛇,吃了法海和尚的仙丹後便修練成神通廣大的妖精,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為了報復白素貞盜食仙丹,並說服許仙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現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以白蛇傳為藍本改編的影視作品中,以1992年出品的臺灣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最為接近原始內容。

流傳

白蛇傳《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時是以口頭傳播,後來民間以評話、說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式出現,又逐漸演變成戲劇表演。後來又有了小說,民國之後,還有歌劇、歌仔戲、漫畫等方式演繹。到了現代也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電影,編排成的現代舞,新編的小說等。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大抵出現在清朝後期,之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

《白蛇傳》不但在中國流傳,在日本也有拍成過動畫電影。《白蛇傳》的傳說,一說認為同印度教有關。印度教的創世,就是從兩條大蛇(納加)攪動乳海開始。東南亞也有類似《白蛇傳》的故事,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就記述了真臘國王有一「天宮」,夜夜登上天宮的金塔與化為女身的蛇精交合[1],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雛形。此外,希臘神話中的拉彌亞即由蛇幻化而成。後來與青年利西烏斯(Menippus Lycius)結為夫妻,結婚當天,來了個阿波羅尼烏斯(De Vita Apollonius),識破拉彌亞是蛇。

此外,在南宋宮廷說書人的話本里,有《雙魚扇墜》的故事,其中提到西湖底的白蛇與青魚修煉成精,與許宣(而非許仙)相戀,盜官銀、開藥鋪等情節,都與後來的《白蛇傳》類似。並且在其他的文學作品里,也有類似的故事,因此,有學者認為《白蛇傳》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國的故事與印度的神話糅合而成的傳說。

法國漢學家儒蓮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

歷史
《白蛇傳》的故事早期因為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原來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貞被鎮壓到雷峰塔下就結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

在唐朝,就有蛇化為人形與人發生關係的傳奇,到了宋朝,開始出現了蛇精與人結婚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故事中的小青在原來故事中不是由青蛇精變成的,而是青魚。這在《雙魚扇墜》、《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里有明確的描寫。而許仙的名字最初是許宣,後來才慢慢變更為許仙的。


白蛇·白娘娘 青魚·少青(小青在日本動畫電影中名為少青)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後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

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齣的《雷峰塔傳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而這出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覽的招牌,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沒有人不知道《白蛇傳》的故事了。後來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說《雷峰塔奇傳》。嘉靖十四年,又出現了彈詞《義妖傳》,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經完全由單純迷惑人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後,《白蛇傳》成為常演的戲劇,以同治年間的《菊部群英》來看,當時演出《白蛇傳》是京劇、昆曲雜糅的,但是還是以昆曲為主,同時可以看出,《白蛇傳》中祭塔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較晚。

現代,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臺灣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基本是按照已經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內容。此外,還有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青蛇》亦是根據白蛇傳創作的,而後經香港著名導演徐克拍攝後搬上銀幕。台灣明華園戲劇團的白蛇傳歌仔戲露天表演,常在端午節前後演出,故事內容無較大的改編,但在舞臺設計上與傳統戲劇表現的設計,有許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橋段更出動消防隊的灑水車,還有吊綱絲的設計,製造出白蛇與青蛇騰雲架霧的感覺。另外,本作也被日本東映動畫改編成同名動畫電影《白蛇傳》(1958年上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長篇動畫電影,堪稱日本動畫史上的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本作中按照了原本故事的設定──小青是青魚而不是青蛇)。

這個故事經過了近千年的演變,除了故事情節不斷豐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漸的演變。
--------------------------------------------------------------------------------
以上轉載自維基百科

昨日燈謎答案
一筆揮就(射一種技能)速記

今日燈謎
家庭閒話(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

端午節還為您帶來什麼美好的回憶嗎?歡迎分享喔!
甩手練氣功  堅持必有所得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1

495#
發表於 2008-6-4 17:33:47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看明華園一年只演一場的大戲"白蛇傳", 應該是端午佳節另一種很炫的過節方式, 台灣人的驕傲, 我想, 總該被"淋"一次才夠味吧!  : 我今年沒法去看, 希望明年還有機會!! ops:

http://www.twopera.com/2007/01.htm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4

496#
發表於 2008-6-5 05:29:26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粽子

端午節免不了要吃粽子,今天就來說說粽子吧!



南方粽(左)及北方粽(右)

南方粽(左)及北方粽(右)粽,或作糉,為以箬葉或蘆葦葉,包裹糯米或黃米或其他輔料如棗,豆沙,火腿等,並以水煮或蒸熟的食品。起源於中國漢族間,相傳與紀念古代詩人屈原投江有關,為端午節應景物之一。

語源
《說文解字》中,糉字的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而「糉」字右半邊有「聚集」的意思,意即粽乃為米之聚集也。

歷史
粽的歷史悠久,在戰國時已經出現。楚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把粽子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吃屈原的屍體。成為在農曆五月初五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時必備的食品。

西晉周處《風土記》寫道:「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中國大陸

北方

北方粽多為長型, 口味為甜粽
南方粽多為錐形北方以一般用蘆葦葉卷為漏斗狀。因蘆葦細長而窄,常需兩、三片相疊才能縛粽。

餡料則灌入糯米、粘黃米等,亦可加入棗。一般只有甜素餡,多用紅豆沙或小棗做餡,有用粘黃米或其他粘種糧食的封口用細繩或草絲捆扎(北方傳統上用馬蘭草),作成稜錐正四面體形狀,然後用水煮熟,可以熱食也可以冷食,具有葉子的清香味。

但是到了近代,北方的粽子也成為和南方的一樣,成為4個角的粽子.但是口味還是多為豆沙或者小棗的甜味.

南方
南方多以箬葉包粽,也有用蘆葦葉者。粽子形狀接近三角錐,體積較大。餡料有糯米外加肉、赤豆等,有甜鹹葷素各種口味,其中以嘉興肉粽最為出名。南方粽子的主要類型有肉粽,棗粽,栗子粽等。肉粽是用瘦豬肉在醬油中浸泡一段時間後,裹入同樣被醬油浸泡過的大米(也有直接用泡好的純白糯米的)中。近年來,人們在肉粽中加入適量肥豬肉的越來越多,這樣口感更為香美.此外,近年也有蛋黃肉粽,即在粽子中加入煮熟的鴨蛋黃。製作粽子的糯米中常常也會加入水泡過的紅豆或者綠豆。

香港
香港地區與中國南方其他地方大致相若,但以裹蒸糭、鹼水糭(甜食)和鹹肉糭(鹹食)為主,亦有紅豆糭和綠豆糭等。近年來,也有茶樓和部分小販售賣。而每逢端午時節,有些食品公司更以魚翅、鮑魚等貴價材料作餡料。

臺灣
臺灣粽接近中國南方作法,成錐立四角形狀,以白棉線或鹹草捆紮,但臺灣南北部亦有作法上微小的差異。1949年後,大量軍民隨國民政府遷台,亦隨之傳入各省粽類料理。

北部
臺灣北部作法是米浸泡於水中,瀝乾後用油炒香,並加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將米蒸熟後,近於油飯,再以竹葉包裹填餡,再一次使入味。也有人直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半熟,包裹填餡後蒸食。台灣北部粽所用竹葉多為筍殼,為棕黃色澤,略帶斑點,質地頗為堅韌。

南部
臺灣南部的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浸泡後加肉餡、香菇、鴨蛋黃、紅蔥頭,亦有添加花生、魷魚、蝦米者,餡料須先行醃製,以月桃葉包裹,入大鍋中,以大火水煮,中間或添冷水一至二次,持續加熱至熟透,費時大約一時半至兩小時。食用時帶有淡淡的竹葉清香,亦有添加花生粉、醬油膏一起食用者。台灣南部粽所用月桃葉,質地細緻而葉面較寬, 氣味也較芳香。

越南
越南粽
越南的粽(國語字:Bánh chưng,儒字:餅粽)是春節食品,呈方形,將糯米浸泡後加肥豬肉、綠豆和黑胡椒作餡,以尖苞柊葉(Phrynium placentarium)包裹、蒸熟,蘸魚露食用。

日本
日本部份地區在端午節也有吃粽子的習俗,日本粽有多種不同的款式。

其中一種呈長條狀,尾端有稻草伸出,幾隻捆成一紮。

在新潟縣山北町有一種鹼水粽,稱為灰汁笹巻き。

朝比奈粽是朝比奈的名產,加入山茶花的根。

灰汁巻き類似廣東式的鹼水粽,常見於南九州,如鹿兒島縣、宮崎縣、熊本縣的人吉、球磨地區等。

馬來西亞
娘惹粽
有一種娘惹粽是混合中式和馬來式做法製造的。

其他
台灣習俗中,若某家有喪事則端午不製粽,粽由女主人娘家提供,並贈以回禮。
臺灣南部的粽子相比大陸南部體積更小巧,油較多,加入的料也更豐富。不僅有瘦肉、蛋黃,還有花生、魷魚等。
--------------------------------------------------------------------------------
以上轉載自維基百科

昨日燈謎答案
家庭閒話(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寓言

今日燈謎
過目不忘(猜文學名詞)
甩手練氣功  堅持必有所得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4

497#
發表於 2008-6-7 03:03:08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賽龍舟

賽龍舟


澳門國際龍舟賽

賽龍舟,或稱龍舟競賽,龍舟競渡,是中國傳統節慶端午節的習俗之一,現時龍舟競賽已發展為一項水上體育運動。它除了是中國全國運動會的項目之一外,也於廣州主辦的2010年亞洲運動會,首次成為亞運會中的正式比賽項目。

沿革
龍舟競渡流傳最廣的起源是,楚國人為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借龍舟驅散江中之魚,期望阻止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此龍舟競渡之寓意,被《史記》所肯定。其中在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是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陽重渡,乃遺俗也。」另在《隋書·地理志》記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為競渡之戲,迅楫齊馳,棹振水陸,觀看如雲。」但龍舟競渡所之起源,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則曰:「五月初五,是日競渡,採雜藥。」

考古學的發現證實,許多端午節習俗早在楚國前已流傳。例如其中一個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靑銅鉞,便刻有龍舟競渡圖案。有學者指龍舟演變自百越的獨木舟,百越獨木舟是以蛟龍為圖騰。對於龍舟和龍舟競渡的起源,今天仍在考究。

而在不同的地方,龍舟競渡則有不同寓意,例如:貴州苗族慶祝插秧和預祝五穀豐登、紀念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或古代英雄岩紅窩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楚國人為了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

現代發展

香港 愉景灣 龍舟競渡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36年),台灣已開始舉行龍舟競渡。但龍舟競渡仍只是中國傳統節慶活動之一,不是正式體育運動。直至1976年,香港於筲箕灣避風塘首次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從而掀開了龍舟活動現代化、國際化、規範化的序幕。此次比賽除香港九支漁民隊外,已有一隊來自日本長崎的隊伍參加。接著龍舟競賽先後傳入日本、越南和英國等國家,而且得到積極的參與。1985年,香港首次舉行國際女子錦標賽,讓此水上運動推廣至女性運動員。中國除舉行不同賽事外,也於1991年的端午節,在湖南岳陽市(屈原的第二故鄉)舉行了首屆國際龍舟節,更進一步推動了龍舟活動。
--------------------------------------------------------------------------------
以上轉載自維基百科

昨日燈謎答案
過目不忘(猜文學名詞)  觀後記

今日燈謎
逢人只說三分話(猜文學名詞)
甩手練氣功  堅持必有所得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4

498#
發表於 2008-6-9 02:24:11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今天突然想到了土地公這位神祇,嗯.........
就引文來聊聊吧!

土地神

土地公像(攝於美國洛杉磯天后宮)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

土地神乃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神的起源

中國自古就有土地神的崇拜,左傳通俗篇有云:「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土地神為守護社里之主,謂之上公。」。所謂土地神就是社神,其起源是來是對大地的敬畏與感恩;說文解字:「社,地主也」,顧名思義,社就是土地的主人,社祭就是對大地的祭祀,又有后土之說;禮記:「后土,社神也」;史記·封禪書:「湯以伐夏,祭告后土」,後漸由自然崇拜轉化為人格神;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似為社神人格化之始。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很多,眾說紛紜,傳說之多不勝枚舉,此舉兩例。

一說為: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百零二歲,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另一說為:周朝時,上大夫的家僕張福德(或張明德),主人赴遠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之餘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民間信仰中,土地神是有任期限制的。甚至有德之人死後,可被上帝封為土地神。如蒲松齡 聊齋誌異書中,就有一位溺死於河中的「王六郎」鬼魂,頗有慈愛之心,不忍以一位抱著嬰兒的婦女為替身,被上帝任命為山東招遠鄔鎮的土地神。

土地神的神格與職能

一般來說土地神是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里安寧平靜。也有學者其認為其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

故漢族許多地區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後,道士做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

閩南、台灣人則認為,土地神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土地神是功能性極強的神明。一般說法,土地神為地方之守護神祇,為鄉里之神。

土地神的造像
在台灣,土地神的造像有多種。一般都是以長者形象出現,但服飾則有所不同,市區、鬧區的土地神像多為富人樣貌,甚至手持玉如意、金元寶、銀錠。田野地區的土地神像一般多持柺杖。山區的土地神像,則有騎馬、騎虎甚至騎龍、麒麟的。有些地區會將土地神像以文官樣貌呈現,以崇高其神格。

台灣傳說「土地神轄山中虎」,而土地神坐騎也常被認為是虎,也有傳說虎神能守護廟境。故許多廟宇會在土地神的供桌下供奉一座虎的雕像,謂之「虎爺」、「虎將軍」。

土地廟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廟,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祭祀

*土地公生日:農曆二月初二

*土地公得道升天日:農曆八月十五
《諸羅縣志》:「中秋祀當境土神,與二月二日同;訪秋報也。四境歌吹相聞。為之社戲」,故所謂春祈秋報即與上述兩日相同,現今之祭儀應為舊有社祭習俗之變。

*作牙:「作牙」,習俗上舊曆每月的初二、十六,商家都祭拜土地公,稱之「作牙」,又稱「牙祭」、「作禡」。

*掃墓:民間認為土地神乃墓園之守護,故掃墓前需先祭拜土地神,答謝其看守墳墓之辛勞。
--------------------------------------------------------------------------------
以上轉載自維基百科

昨日燈謎答案
逢人只說三分話(猜文學名詞) 七言絕句

今日燈謎
話到唇邊留半句(猜文學名詞)
甩手練氣功  堅持必有所得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4

499#
發表於 2008-6-10 02:05:51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關羽

昨天提到了土地公,今天也來聊聊自平凡人被神化的關二爺.

關羽

關羽(?-219年),約生於東漢桓帝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東漢末年(有人認為包含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爲特殊之處是其死後受民間推崇,又被歷代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簡稱關帝君、關帝。佛教界一般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俗稱其為關公、關老爺、關二爺、關二哥等等。

追隨劉備
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中平元年(184年),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擔任劉備的貼身衛士。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國相,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備坐下時,關、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隨身守護。

後劉備領徐州,在建安元年(196年)被袁術、呂布夾攻,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198年,劉備與曹操一同在下邳圍攻呂布;據《蜀記》及《華陽國志》記載,下邳城前,關羽曾向曹操求奪秦宜祿之妻杜氏,曹操答應。到城將破時,關羽又數次向曹操索要秦妻,曹操便想看她是否真的十分美麗。到城破後便先去看看她,見她有美色,便自己留下來,關羽心裡不舒服。後來曹操任車冑為徐州刺史,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於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冑,命關羽守下邳、領徐州,劉備返回小沛。

降曹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進攻劉備,關羽戰敗被生擒,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後袁紹派大將顏良與淳於瓊、郭圖等攻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刺殺顏良於萬軍之中,並斬其首,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初時,曹操為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用人情試探。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便會離去。」張遼向曹操表明,操知道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單騎”。

鎮守荊州
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會合,但劉備於途中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斷曹仁後路。待劉備取得荊南,元勳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這其間襄陽實為曹操勢力範圍,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於江北。劉備平定蜀地後,授權關羽掌管荊州地區中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州和從東吳借來的荊州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單刀會”,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後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但雙方關係已趨惡化。孫權方仇視劉備、關羽君臣。

威震華夏
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援救,時大雨令漢水暴漲,於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則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於禁因為窮迫,於是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所獲,因不向關羽投降而被關羽處斬,關羽還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於樊城,並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曹操指派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1]當時曹操治郡下許多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更有許多叛亂都想引關羽為援,關羽威震華夏。

敗走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曹操欲自許遷都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可聯合孫權牽制關羽。孫權果然因為覬覦荊州而襲擊關羽後方。曹操仍不放心,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袞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徵討關羽。而孫權也動用員主力部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呂蒙、陸遜等遂次第攻陷荊州各地。

張遼等將未至,關羽便被徐晃一戰擊破。及後知悉後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關羽軍隊家屬多在荊州,得知荊州失陷,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捕,於臨沮被斬。孫權將關羽首級送交曹操,而曹操以諸侯之禮將關羽的屍骸下葬。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19世紀日本畫家歌川國芳依三國演義所繪的關羽刮骨療毒圖

特徵

關羽有美鬚髯,萬人之敵、忠義雙全;好讀左氏春秋,能誦讀如流。投降曹營時,雖受盡禮遇,但仍心向劉備。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療毒,事緣一次被毒箭射傷左臂,每到陰雨,骨別疼痛,一名醫師說要刮骨去毒才可病癒,關羽即伸臂給醫師,開始刮骨,血流到盤,但關羽卻一面食肉飲酒,神態自若。

他非常驕矜且剛愎自用,當時孫權欲為自己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關羽不但不贊成,還竟然辱罵孫權的來使。與同僚關係也不太好。如馬超歸附時,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麼人相比?」諸葛亮回信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及黃忠官拜後將軍,他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幸得諸葛亮和費詩解說,關羽才接受。而糜芳、士仁、潘濬都與關羽不和,當關羽出征樊城時,命糜芳、士仁準備軍糧,關羽嫌二人準備得不足,說待回軍時便處罰他們,使二人不安而投降東吳。

家庭

子女
關平,關羽之子,跟隨關羽徵戰,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有一說實為關羽長子,演義卻寫作為義子。
關興,關羽之子,少已有名聲,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關氏,關羽之女,名字沒有記載,民間稱為關鳳,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
關索,據傳是關羽之子,但是正史並無記載。其佚聞據說出於南中(今雲南)一帶傳說。


關樾,關平之子,關羽、關平於麥城兵敗被殺,關平之妻趙氏攜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民家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回復關姓。
關統,關興長子,妻為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
關彞,關興次子,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後裔
據裴松之引《蜀記》註《三國志·關羽傳》,蜀漢滅亡後,龐德之子,龐會盡殺關氏為父報仇,關羽一脈已斷。但這段記載的可信度有爭議。後世解州、當陽、洛陽等地關姓氏族,常自稱為關羽後裔,然多無可查考。
~待續~
--------------------------------------------------------------------------------
以上轉載自維基百科

昨日燈謎答案
話到唇邊留半句(猜文學名詞)歇後語

今日燈謎
收容(猜出版名詞)
甩手練氣功  堅持必有所得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4

500#
發表於 2008-6-11 02:07:06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

評價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溫恢:「關羽驍銳。」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並認為如果像他這樣的人能率領其中的一個攻戰,就可定大事。[2]

傅幹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益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姦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在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的代名詞:

晉書劉遐傳:「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魏書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清代趙翼的《廿二史劄記》捲七關張之勇的部份,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用作皆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並且認為“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

《柏楊版資治通鑑》中,作者柏楊曾評論關羽
……不僅中華人崇拜關羽,就是在朝鮮半島,也遍地都是關羽廟,受到萬家香火。跨國英雄,關羽先生是第一人。然而拋開三國演義這本影響力最大的小說,僅就史書上提供的資料,關羽實在沒有資格在歷史上佔據一席之地。他雖然英勇,但事實上不過一個莽漢,既缺謀略,又缺修養,而且心胸狹窄,不識大體。……關羽先生從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突然發動滅國性的攻擊,乘人不備,創造了震撼全國的奇蹟,但徐晃先生不過二流角色,都無法抵擋,不得不解除樊城之圍。呂蒙背後還沒有下手,關羽已經在疆場上戰敗。……關羽最大的錯誤是他破壞了諸葛亮先生十二年前的隆中對策,如果像隆中對策設計的,跟孫權保持和睦,漢中方面同時出軍,局勢當可改觀。由於關羽一人的衝動,遂使全盤戰略,成為虛話。

前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長朱大渭[3]:
「關羽並非只有一般名將英勇戰鬥的作風,以及武藝超群的素質,而且具有指揮大型戰役的能力……荊州的失守,主要責任不在關羽,而是蜀國戰略方針失誤造成的。關羽雖有一定責任,但其忠於職守,以身殉職,應無所非議。」 「關羽從小受儒家思想薰陶,因而在處身立事道德規範上,同劉備、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劉備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別看重關羽,深知其德才兼備,後來將留守荊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給他,其原因也在於此。」

知名史家黃仁宇:
關羽剛傲而缺乏處事的謹慎周詳,他不顧利害讓自己兩面受敵,弄到戰敗授首,比曹操早死一個月。可是千百年之後關公仍被中國人奉為戰神,民間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揮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關羽『義重如山』,至今秘密結社的團體仍有些奉之為師祖。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
關羽確實有令人崇敬之處,那就是特重情義。……民間崇拜關羽雖然有道理,但有些信仰和習俗也很奇怪。比方說剃頭匠奉關羽為祖師爺,就匪夷所思。關羽並沒有當過剃頭匠呀!再說東漢時也不剃頭。想來想去,也就是他們手上都有一把刀。不過關老爺手上的刀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清代有一剃頭舖門前掛一對聯雲:『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倒很像關羽的口氣。……還把關羽奉為財神,什麼民營企業啊,個體戶啊,供個關羽當財神,難道他們的錢是靠打架搶來的嗎?你說關羽一個武將封個戰神不就行了嗎?怎麼還當起財神了呢? 依我看啊,關羽,遲早要被民間推崇為愛神。因為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很執著的。據《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註引《蜀記》和《華陽國志》,關羽曾經愛上了一個女人,一再向曹操表示要娶其為妻。這話說多了以後,曹操便『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一看,果然國色天香,結果『因自留之』,害得關羽很是鬱悶(羽心不自安)。此事如果屬實,曹操就太不厚道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韻公
關羽是一個心機較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左右逢源的人,無論在敵友哪一方皆可受到厚待,可能這是他在黑白兩道都吃香的緣故了。……正史中的關羽並非如人們所崇拜的那個關公高大完美。乃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根據心理和社會需要不斷改造而成的一個來自於現實而又大大超現實的一個偶像。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與孫權都已親自出馬……為了戰一關羽,魏吳兩國幾乎動員了傾國人馬,上下費盡心機,則關羽之勇猛善戰可知了。這次戰役,關羽雖敗猶榮,但蜀漢克復中原的希望,也隨關羽俱逝了。……本來萬人之敵的猛將,很少不剛而自矜的,只要用之得當,剛猛正是優點。這種剛烈人物,古今中外,代不乏人。即以吾國而論,如楚之項王,漢之關羽,宋之岳飛,近人吳子玉,都是這一類型。這類人物,也同高人義士一樣,為歷史增加不少光彩。但他們成功最快,失敗也最速,只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供人憑弔而已!

出生爭議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時發掘出關羽的墓磚,磚上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還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而寫了《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 [4] 該銘現立於山西省運城市常平村的關帝家廟中。依銘所記,關羽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明崇幀二年(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關帝志》,都認為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間對關羽生辰還流傳有好幾種說法。比較、考證幾種資料,較為可信且成公論是關羽生於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5] 然則關羽將較劉備年長一歲,與民間普遍流傳的排序不乎。

這些資料一直受到爭議,現今仍未有確切可信的資料。《三國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記錄關羽出生,另外如《關帝志》內容多出自《三國演義》,非嚴謹的史料;《祀田碑記》和《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未經嚴格考究。王兆春等所編著《中國歷代名將傳》暫記為(?—219年)。

民間藝術

演義以前
關羽於民間的形象,至宋代即與今日相去不遠。洪邁的《容齋隨筆》按理是史論,但其中已有「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醜於萬眾之中」的傳說。而膾炙人口的三英戰呂布、千里保皇嫂、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故事,都已見於《三國志平話》,且《三國志平話》中的關羽形象較《三國演義》更加完美。元代關漢卿所作戲曲《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有提到關羽過五關,可見《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亦早已在民間流傳。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關羽的故事,和史書中關羽的事蹟有所出入,如關羽溫酒斬華雄為漢末、魏晉以來的傳說,按史華雄實為孫堅所殺;土山約三事是關羽戰敗被擒而投降;文醜實死於亂軍之中。而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戰黃忠、手持青龍偃月刀、坐騎赤兔馬、身高樣貌等都為虛構。

《三國演義》對於關羽自負的性格也加以誇大,如諸葛亮問關羽若曹、孫同時來侵,關羽回答要分兵拒之,關羽不滿馬超時要入川比武,關羽拒婚時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等等,都是小說的藝術創作。


戲劇
中國傳統戲曲中關羽的角色,以民間傳說、野史、《三國演義》的描寫而創作,其臉譜為揉紅臉,表示忠勇,「紅臉忠勇」之說法即由關羽臉譜而來。勾丹鳳眼,雙眼俊秀。加上關羽有「美髯公」之稱,所以都會加上演關羽時專用的大髯口,稱為「五綹」或「關公髯」。手執青龍偃月刀和紅馬鞭,頭戴專有的綠色盔頭,綴黃絨球配後兜,兩耳垂白飄帶和黃絲穗,著綠蟒。而後人為表示對關羽的尊敬,所以會特意在面譜上加一黑點或加一條金線,稱做「破臉」,代表不敢完全模仿他。而且關公亮相姿式就有48種之多,稱為「關公48圖」。

而在舊時上演關公戲曲時,有許多規矩:如扮演關羽的演員在演出前10天要齋戒獨宿,熏沐凈身;出場前要給關帝像燒香叩頭,在後台殺雞拜祭;演員要在盔頭或者前胸掛有關帝像的黃表附,演出結束要用此紙拭臉,並拿到關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謝關帝的庇護等;在演《走麥城》時,更要臺上臺下燒檀香、點蠟燭。據說如果違犯禁律,關帝就會顯靈,演員要出事故,戲園要出亂子。清廷皇宮演戲時,每臨關公出場,帝、後、妃都得離座走幾步,然後才能坐下看戲。一些有損於關帝形象的劇目,如《斬熊虎》、《怒斬關平》、《關公辭曹》等,宮庭及京城的著名戲園皆禁止上演。而現今也有對演關羽的演員有不少禁忌,如當演員上了妝後,不可大笑、有邪淫,其他人看到上妝後的關羽也不能舉動失儀。

電影
《戰神》,台灣於1976年由太子影業公司製作的科幻災難電影,導演為陳洪民,內容為地球遭受到外星人侵略,一位失明的雕刻家將關公神像點睛,使得關聖帝君顯靈將其擊退。主演者有谷名倫、唐沁、謝玲玲、陳又新等。本片於90年代曾在台灣的有線電視電影頻道重播過。
《戰神》原本預定之舞臺為臺北西門町,但當把劇本送到新聞局審查之時, 主管單位卻表示“怎麼可以把西門町拿來做外太空人到地球來的場地!”,結果已經耗費七八十萬新臺幣建造的模型完全等於白廢,只好更動原先的安排將定點移師至香港……。

傳說、俚語
在關羽家鄉解縣,傳說關羽本名馮賢,生在有文化教養的農家,青少年時期在家習文練武兼作農事,娶胡氏為妻,更在

178年五月十三生了關平。大約在關羽23歲的時候,即183年,因斬殺惡豪呂熊而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並改姓為關。

於明朝時,仍有關羽有一子關索一說,但關羽不認他,最後成為蜀漢一員將領,但一般學者都認為關索只是傳說,歷史上沒有關索此人。

於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一書中,曾記載關羽當時為劉備重任,不惜親自採都山的鐵,鑄成二刀,銘為萬人。後來關羽兵敗,將二刀投入水中。

而因《三國演義》的故事家喻戶曉,所以產生了不少關於關羽的歇後語,如關羽過江赴會——單獨行動、關羽喝醉——看不出來臉紅等等。

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泰定帝 天曆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 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也就是發明許多武器的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如平日出征,則祭拜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朝,官方崇信的武神為中國式的北方真武上帝,甚至以真武上帝的顯靈事蹟,代表明成祖即位的合法性。

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香港信仰
在香港,警察與三合會成員是對立的。三合會早期是一個信仰道教,反清的幫會,所以會拜祭道教大神關羽。

而警察崇拜關帝的習慣是源於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華探長,其後擴展至各個紀律部隊,如消防、海關等。

官方與三合會同樣地信仰、推崇、尊敬關羽,稱他為「關二爺」、「關二哥」、「關公」、「關帝」等,因兩方都相信,關公是會保衛盡忠盡義之人,所以雙方都不認為存在信仰上的衝突。

香港許多商店都供奉關羽,希望能保佑店舖。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廟供奉關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就十分有名。

台灣信仰

在台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一般武廟、小型宮廟、神壇將其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其中以行天宮最富盛名。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臺南縣鹽水鎮的鹽水蜂炮就是關聖帝君出巡顯聖祈求平安演變成的民間習俗。

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台灣所謂的恩主神祇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台灣一般民眾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臺北縣三峽鎮就有間醫院取名為「恩主公醫院」。

另外,部分齋教或道教信徒稱關羽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閩南一帶為最盛,而台灣也承襲此說法。

另外蔣經國也是關羽的信徒之一,當年蔣經國在大陳島時所開始信仰的。

國外名聲
無論是英國、美國等國家,只要有華人的社區,都必然有人祭祀關羽。

在古日本,足利尊氏和水戶光圀亦非常崇拜關羽。而據小松田直的《圖解世界史》,也有為數眾多的關帝廟,奉關羽為學問與生意之神。朝鮮半島的人也尊崇關羽,以「關勝教」為名到處宣揚。
--------------------------------------------------------------------------------
以上轉載自維基百科

昨日燈謎答案
收容(猜出版名詞)封面

今日燈謎
開步走(猜出版名詞)
甩手練氣功  堅持必有所得

使用道具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今日一詞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4-11-23 01:18 , Processed in 0.050010 second(s), 9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