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saldon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談天說地話禪修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61#
發表於 2013-10-6 21:00:00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帖最後由 saldon 於 2013-10-6 21:07 編輯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因為放下對所緣境的執取心,因為認清宇宙萬法的真相,因為轉意為清淨的身、受、心、法四念處,所以五蘊中的色蘊不再迷惑我們,名法中的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亦不受干擾,不受污染,身心轉為寧靜清淨。(由名色分別智、把握因緣智、生滅隨觀智、隨順因緣智而得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62#
發表於 2013-10-6 21:05:19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帖最後由 saldon 於 2013-10-6 21:07 編輯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有了以上修觀的智慧基礎,那麼,六入處的干擾,六根的愛惡,六識的不受污染乃至十八界的迷惑也都能一一解除,使身心不再隨著所緣境起伏而歸於平靜。值得一提的是,外緣境經由六入處的媒觸引發六根的愛惡取捨,染污了原本清靜潔淨的六識,使生生世世迷惑於十八界的慾海輪迴,沉淪苦海,永失真道,六賊為害之深,不可不慎!「只此不受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壇經)」。
眼入處為六賊之首,耳、鼻、舌、身依次,「意」入處為種子萌發、為驅使,為去向生發,為善惡行的分水嶺(下意識的直覺反應,影響後續行為的發展)。轉意亦從此處著手,轉作他意是轉惡意為善意,轉失念回到覺知的正念。
『識』含藏善惡種子,遇緣則生,緣止則滅;亦從無始劫來的習氣轉化點,是「有分心」流動的出入所,是無明的大本營,也是佛性清淨的本源。所謂「種善法得善根必得善的業報」,所以佛陀教育的養成甚為重要:潛移默化,含藏於識,進而轉識成智,轉身受心法四念處為善意門,最終達到無心無染,則「處處法眼皆為清靜,遍地善根顯佛性」。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63#
發表於 2013-10-6 21:06:2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依次證得上述智慧,我們應該「發一切智智相應之心以無所得為方便」,精進正思惟甚深甚深十二因緣法,務使無惑無漏。因佛陀教誡,從「無明緣行(無明的緣故因而行集起),行緣識,識緣明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乃至純大苦蘊集。」正知此流轉乃苦之緣由,未聞緣起,惡性循環而難有出期;得佛教說,潛移默化,佛子深種,含識轉化,智智相應,自成慧果。
如此依次,反覆思惟,使無惑於「老死乃至純大苦緣由生集起」,無惑於「生緣由有集起」,無惑於「有緣由取集起」,無惑於「取緣由愛集起」,無惑於「愛緣由受集起」,無惑於「受緣由觸集起」,無惑於「觸緣由六入處集起」,無惑於「六入處緣由名色集起」,無惑於「名色緣由識集起」,無惑於「識緣由行集起」,無惑於「行緣由無明集起(行是因為無明招感而生起的緣故)」,至此禪修修者當知:由累劫而來的無明貪嗔癡習性反應模式(習氣)所衍生的因果相續,是一切苦的根源(審查遍知智)。
佛又教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乃至純大苦蘊滅。」此苦之滅盡法則,雖千百劫,無佛難聞;既已聽聞,良性循環,假以時日,佛道可成。
如此依次,亦使無漏於「無明滅故行滅」,無漏於「行滅故識滅」,無漏於「識滅故名色滅」,無漏於「名色滅故六入處滅」,無漏於「六入處滅故觸滅」,無漏於「觸滅故受滅」,無漏於「受滅故愛滅」,無漏於「愛滅故取滅」,無漏於「取滅故有滅」,無漏於「有滅故生滅」,無漏於「生滅故老死滅乃至純大苦蘊滅」,此當滅,應滅盡。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惑是病,漏也是病啊!

緣生萬法生,緣滅萬法滅。不了解「一切法無常變異、循業發現」、「苦」、「無我無我所」的真相,就是「無明」。欲破無明,當以佛陀教育為智慧之源,其中以五戒十善為菩提根本,以八正道為法乳,以四念處為法味依歸,焠鍊金剛佛性,作為效法佛陀的勇士們,屢勝屢戰,至死方休!




3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64#
發表於 2013-10-6 21:09:08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知苦無生無疑於苦聖諦,知集無和合無疑於集聖諦,於畢竟滅法知不生不滅無疑於滅聖諦,於不二法得道無疑於道聖諦。建立對四聖諦堅固的正信基礎,進一步觀察了解它們的特性、真相與轉意:
知是「苦」相,是逼迫性,應知我已知;
知是「集」相,是招感性,應斷我已斷;
知是「滅」相,是可修性,應修我已修;
知是「道」相,是可證性,應證我已證;
例如:當我們發現過度執著追求某種外緣境的過程,唉!實在太辛苦了!而且苦得要命!我苦大家也跟著苦啊!----(苦)。
原來這是太過執著,繃得太緊,衝得太快,企圖心太大,所招惹的苦啊!----(集)。
其實也可以不要去做,或也可以運用智慧輕鬆去做,也可以放慢腳步地做,也可以有幾分能力作幾分事啊!當你想開了,轉念了,這些煩心的事就沒了!或減少了!或平靜了。----(滅)
喔!原來同樣一件事,我們可以不去招惹而落得清靜,也可以用智慧解決而不必心浮氣躁,也可以修正經營方式而穩健經營,也可以透過溝通避免衝突,經過這樣的「習性行為修正」過程,終能圓滿,我快樂大家也快樂。----(道)_ _以上為四聖諦之世間法應用次第。
更進一步轉起正知正見(生眼、智、明、覺),觀五取蘊是苦,三共相是苦,因果與六道輪迴是苦,生命的本身即是不完美的苦,是為苦聖諦。
正知正見,觀攀緣與執取是苦的集起因,貪嗔癡是苦的集起因,從「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蘊集」知十二因緣的流轉是苦的集起因,此為集聖諦。
因怖畏於苦與苦集之因果輪迴而生厭,因厭而生離,因厭離而轉起行捨智,因行捨而放下是可以解脫苦與苦集糾纏之惡性循環,是可以滅除苦與苦集,是為滅聖諦。
既已行滅法以去除苦與苦因,則應正精進於戒行清淨、四念處、八正道及致力於十二因緣「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蘊滅」之戒定慧苦滅盡解脫道跡,這是三世諸佛及古聖之古道滅跡,是苦的止息之道,是究竟解脫之道,此為道聖諦。_ _以上為四聖諦之內涵與出世間之解脫次第。
如此依次,親身體證「這是苦」,不再生起貪瞋的習性反應因此悟得苦智、親身體證「這是苦因」,不再生起貪瞋的習性反應因此悟得集智、親身體證「這是苦的止息」,不再生起貪瞋的習性反應因此悟得滅智、親身體證「這是苦的止息之道」,不再生起貪瞋的習性反應因此悟得道智,亦以無所得的「平等心」相待,而實際上也是無所得啊﹗所謂「無修亦無證,修證了無痕;無智亦無得,智得方便說」。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65#
發表於 2013-10-6 21:10:17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覺悟真性,自度眾緣所生)
因為以無所得的平等心,而能漸除我執與法執,使佛法的領悟更上一層而法喜充滿,以此法喜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願眾生共沾雨露,同證菩提。
去除了得失心,使身心更加平穩,更加寧靜,定力更加深厚,也有一定程度的能量。我們只須以寧靜的身心保持正念地直入四大、空、識的生滅演化過程,由觀察、標記四大十二特相之真實法,了悟四大皆空,使能覺悟真性,自度眾緣所生,進而完全破除身執與法執;應不迎不拒,仔細觀察、標記四大真實法的感受與覺性反應過程,應標記「知是息入,知是息出,知是息長,知是息短;知是痛,知是麻,是真實法;知是光明,知是輕安,是雜染法;知是地大,知是水大,知是火大,知是風大,知是空,知是識;知是三心,知是妄念,知是正念,知是色法,知是名法;知是生,知是滅,知是定,知是慧。」如此自性自度,如數家珍,不取不捨,自性自如,不入無記,不墮有分,而了知三共相。
如此正念地覺知觀察四大特相的真實法,專注而融入,乃至於人法兩忘,四乘不分,才能破除染心,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而禪定的過程須知正定與邪定的分別:關鍵在於持續正念地覺知身心過程與明白真相,「身心會意是正定,境起念失是邪定」;所謂「即(當下)心名慧,即(不離)佛乃定」,當下正念地覺知實相,名叫解意;不離覺 性相應而相印,名叫定。「定慧等等,意中清淨」,定慧平衡修持而融合發展,在轉意的過程中保持清明平靜而自性自如。至此方可「能知一切相而不著一切相」,即能由「性相如一」達「見性成佛」。意即:由觀察、標記肢體動靜之相、性、覺與佛性相應之四大十二特相真實法,練習剎那定累積波羅蜜,體悟身觸心受之生滅過程,了悟四大空識之三共相。(詳讀如何看待有分心與無記心,及其對治法)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66#
發表於 2013-10-6 21:11:22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我們仍然依照修證的智慧加上佛陀教育啟發的智慧(智智相應),以明覺的心繼續觀察身心過程與真相而無所罣礙!
在日常生活中如遇個人、家庭、工作團體中外緣境的問題,亦應以智慧心觀察,修正行為排除困難,直至心無牽掛。在禪修乃至入定的過程,不再以貪瞋的習性反應去思索人世間的一切雜事,只須以明覺的智慧平等心觀察身心過程與真相,只須專注而融入。
為了提升心無罣礙的心靈層次,此一階段必須加強八正道的自我教育(自性自度),必須於深度禪定的意識中,強化死隨念的心理建設(另有死隨念專題),以能夠隨識而轉,對治禪修中的種種關卡考驗。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67#
發表於 2013-10-6 21:12:2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因為明白宇宙萬法的真相,生活中遭遇問題也都以「無常變異、循業發現、苦、無我無我所」的因緣法思惟,去觀察身心過程而心無罣礙,就算面臨人生的起落、病痛,也心無染著不驚不怖,即便真正面臨人生死亡時刻也須知從初發心時趣向已明,無須恐怖。在禪定中顯現善境界不須歡喜,顯現惡境界無須恐怖,一切都只是四大、空、識的幻起幻滅,只須以明覺智慧的正念觀察身心過程與真相,只須專注而融入。
經過無數剎那定累積無數的波羅蜜,使身心的寧靜趨於安止,進入安止定的過程中,四大空識的演化早有徵兆,加上因身心的極度平靜使腹部肌肉放鬆而讓呼吸轉為微細,必然地胸腔壓力下降,心肌的收縮轉緩,使心臟跳動時而停頓。當融入深定中,初次進入安止定的步驟,無論是境界的呈現或身心狀態都將是全新的體驗,如果八正道的波羅蜜俱足,死隨念的心理建設夠紮實,將可順利過關,否則將因準備不足心生畏懼而退卻。
進入安止定的關鍵剎那,由於境界中真實法的感受與演化幻境夾雜著世間影像快速地翻轉生滅,對身心世間七情六慾執取的不捨心不斷地升起(尤以親情),強烈衝擊八正道與死隨念的修行根基,障礙了安止定的進展,禪修者於出定後仍應加強八正道的波羅蜜與死隨念的心理建設,必將因為無所罣礙、無有恐怖而順利過關!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68#
發表於 2013-10-6 21:13:32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遠離顛倒夢想,
修行至此已面臨成敗關鍵,因為禪定中的善境界與惡境界不斷的出現,讓我們的心或欣喜若狂,或起伏甚大,或暴起暴落,以至於陷入於「顛倒夢想」的嚴重失念中不能自拔而不自知(甚至脫離生活的現實境界)。其中善境界尤甚,觀色身的生滅過程,隨著定力的提升,開啟種種神通顯現,有色身的微細物質生滅轉化現前,或是色身融解於虛空中大放光明,即身轉化為莊嚴菩薩身,或轉化為三身四佛,或萬佛來朝現無量無邊法身等等善境界,讓我們誤以為即身成佛矣。而慈心、悲心、喜心、捨心亦於有分心中自然流動,讓我們誤以為身證心證皆俱,誤以為已成就一切法。
禪修者啊!請回到觀照身、受、心、法四念處吧!應該提起正念如實檢視身執與法執滅盡與否?貪瞋癡三毒熄滅殆盡與否?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破除淨盡與否?四禪八定乃至滅盡定如實經歷過與否?五眼六通如實親證、如實清靜與否?(漏盡通為外道所無)(從日常生活的遠離顛倒夢想著手修行另有專題)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69#
發表於 2013-10-6 21:14:2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究竟涅槃。
經過不斷地檢視,不斷地觀察,倘若仍有微細的貪瞋癡,仍應繼續如實修行,直至完全解脫身心苦,使不戒而戒、不定而定、不慧而慧的人格特質真妙流露。從而隨緣度化眾生,擔負如來家業,直至因緣成熟,示現涅槃。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70#
發表於 2013-10-6 21:15:20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切覺悟者,依循究竟解脫的智慧如實修行,終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畢竟並無「無上正等正覺」可證可得之心,終於證得「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而畢竟並無「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可證可得之心。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談天說地話禪修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4-11-27 16:48 , Processed in 0.051687 second(s), 9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