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2
- 最後登錄
- 2021-5-29
- 在線時間
- 1015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21712
- 帖子
- 2237
- 精華
- 1
- UID
- 550
|
如何由心經生活禪貫通佛法精隨
心經如果只是用來作為背誦的順口詞句,是非常可惜的!經文中:「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知:心經是可以用來實修實證而圓滿道果的經典。
在此決定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定位為「一部以佛陀智慧為總持,以慧觀實修實證為波羅蜜,能夠解脫身心苦而到達彼岸為導向的心靈導師經論。」的闡述,構思似乎容易而有道理,但想要以最少的文字來貫通佛法的精隨,確實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這只是一部260字的心經原文。而佛法卻是如此的浩瀚而博大精深,所以在此並沒有引用太多的「大般若經」內容作為註腳基石,而是以憶佛之妙智慧與精神為總持。此處不只解釋了心經原文,也善巧地增添實修實證的方法與過程,也巧用多本經書的精典名言,更加入了許多禪師的寶貴經驗之談。
於此,先引用馬哈希尊者於「內觀基礎」中的一段論述:「《具戒經》中,舍利佛尊者講述,如果一個具足戒律的比丘,觀照五取蘊為無常、苦、無我,他可成為預流果聖者;如果預流果繼續觀照五取蘊,他可證得一來果聖者;如果一來果聖者繼續觀照五取蘊,可證得不還果聖者;如果不還果聖者繼續觀照五取蘊,他可證得阿羅漢果。在此證得預流、一來、不還和阿羅漢四聖果意即通四聖道證悟涅槃。」以上是禪修者「照見五蘊皆空」的實質利益。
又說:「依照註疏,聖法包含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七類修行體系,假如你了悟七類中的一類,你就了悟其他六類,所以我們說,假如你了悟了四聖諦,你就了悟了聖法,因為八正道是聖法中的一類,它包括在四聖諦中。」所以,當你一直禪修觀五取蘊的生滅,並從親身體驗去瞭解,你會熟練聖者的佛法_ _四念處,當你在觀色身的色蘊時是在修身念處;當你觀受蘊的時候是在修受念處;當你觀想蘊、行蘊、識蘊的時候是在修心念處,當你觀名、色二法的時候是在修法念處,因此,觀五取蘊的無常、苦、無我就是修四念處。
「同時你也是在修四正勤,當你觀照時你正盡力棄除已生起之惡,或阻止未生起之惡生起,或培育未生起內觀和道的善行,或增加已生起的內觀智慧,這也涉及四神足。當你修習時,你依靠意欲精勤或實察,五根即淨信、精勤、正念、定慧也存在。五根和五力一樣,七覺支也存在。當你觀照時你有正念、擇法、精勤、喜悅、輕安、定力、捨。八正道也涉及,無需再重複。(以上摘自馬哈希尊者內觀基礎)」因此,禪修初學者於《禪修法要》能貫通佛法精隨。
帕奧禪師於智慧之光之道非道智見清淨(節錄)篇中提及:「理法觀:佛陀於三別輪流法教示,如在《無我相經》裡教導:五取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有十一個存在的地方,即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與近。用以下三個方式把五蘊分組之後,再觀察他們三共相的修觀法是為理法觀:
(一)、把它們分為五組(即五蘊法)
(二)、把它們分為十二組(即十二處法)
(三)、把它們分為十八組(即十八界法)
這理法觀是斯里蘭卡大長老所採用的名稱。」以上論述及排序之細膩,是禪修者更理解的方向。
又於觀智的目標之二十四組所緣教法後提及:「若人以五蘊法,或十二處法,或十八界法修觀,他是能夠證阿羅漢果的。若人僅以其中一法修觀即能實現其願(證得阿羅漢果),為何佛陀還教導這麼多的方法,而不只教導一個方法?其原因是,佛陀如此教導的目的,是為了度三種有情_ _ _
只有禪修者以正智透徹知見以下四項之後,上述種種修觀之法才能帶來道果與涅槃利益:
(一)轉起:五蘊之生起即苦諦。_ _ (二)起因:苦諦之因。
(三)滅:苦諦與集諦之滅。_ _ (四)滅因:趣向苦諦與集諦之滅的行道。
由於沒有以正智透徹地知見以上四項,就不能獲得道果與涅槃的利益,所以佛陀以諦與緣起教導觀禪,以便人們能夠體證他們。」以上為四聖諦與五取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三共相,於修觀過程的相互因果關係。
接下來帕奧禪師又特別提醒我們注意:「究竟法有四種,即:心、心所、色與涅槃。在它們四者當中,心、心所與色法是無常究竟法、苦究竟法與無我究竟法;涅槃則是常究竟法、樂究竟法與無我究竟法。
想要證悟常、樂、無我究竟法涅槃(第四種究竟法)的善者,必須重複地觀照心、心所與色法(第一、第二與第三種究竟法),及它們因的三共相(無常、苦、無我)。如此修習時:
(一)、把心、心所歸納為名組,及把色法歸納為另一組後,若禪修者以名色法修觀,它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二)、把色法歸納為一組,及把名法歸納為四組,即受、想、行與識後,如果以五蘊法修觀,他也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三)、把名色歸納為十二組後,如果以十二處法修觀,他也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四)、把名色法歸納為十八組之後,如果以十八界法修觀,他也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五)、把名色法歸納為二十二組之後,如果以根教法修觀,他也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六)、把名色法歸納為十二支之後,如果以緣起法修觀,他也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七)、把名色法歸納為苦諦與集諦兩組後,如果以諦法修觀,他也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這些作為觀智的目標(所緣)的名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緣起支、苦諦與集諦都只是心、心所與色法而已。雖然觀法不同,但作為觀智目標的根本究竟界,都是一樣的。
因此,欲修觀禪的禪修者,必須先證得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即:(一)、已分別色法與名法。(二)、已辨別諸因。
可能有人會問:『在已辨別的名色與因果當中,應以何法為優先修觀?』其答案是:從容易和清楚的部份開始。(後續請上智慧之光網站詳讀)」以上為究竟涅槃與五陰、名色、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支、四聖諦、三共相之互為因果關係,這是與《心經》論述較為密切的部分。
禪宗六祖慧能禪師對涅槃也提供了寶貴的論述:「無上大涅槃(最上乘的究竟涅槃法如是修證:)。圓明常寂照(時時正念地明覺觀照自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這是法癡、法執者與聲聞緣覺所不能理解的)。盡屬情所計(因為完全被我執所障礙)。六十二見本(因而形成諸多邪見的根本)。妄立虛假名(是產生虛假的受、想、行、識,也就是名法虛妄的根源)。何為真實意(什麼是正知正見而能度疑清淨、見清淨)。唯有過量人(只有證得名色分別智的禪修者)。通達無取捨(需洞悉因緣法能隨欲而安,且無愛惡取捨之心)。以知五蘊法(就能正知五蘊的三共相)。以及蘊中我(也能夠了知觀五蘊的心所緣與能觀所緣的心)。外見眾色相。一一音聲相(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所緣境)。平等如夢幻(以無所得的平等心觀察它們的無常生滅法)。不起凡聖見(不落入世間的思惟,也不執著於聖法的文字束縛苦)。不作涅槃解(不要作意涅槃的概念)。兩邊三際斷(放下有無兩邊及過去、現在、未來心)。常應諸根用(專注而融入於日常生活肢體動靜的相、性、覺也就是觀察其作用、現起的真實法而培養觀智與剎那定)。而不起用想(過程中不起染著而遠離顛倒夢想)。分別一切法(了知宇宙萬法的三共相)。不起分別想(了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於禪定中了知四大空識的三共相)。真常寂滅樂(這樣就能經由無常究境法、苦究境法、無我究境法而真正的解脫身心苦,進而證入常、樂、無我究境法涅槃)。涅槃相如是(這就是巧立相名的究竟涅槃)。吾今強言說。今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由此可知,禪宗仍以觀照五蘊法為涅槃的根本法。明心見性就是名色分別智,心的一切活動與內涵是名法;身體與生俱來的功能性是色法。在更深廣的層次上,禪宗的見性也泛指佛性、空性與法性,了解法住法空的法性因,是把握因緣智。
佛說總總,不離戒定慧,定慧不離止觀。純修內觀的禪修者,必須有戒行清淨做為根本,以剎那定為輔助,一開始由內觀五取蘊是無常、苦、無我著手修觀。等名色分別智、把握因緣智成熟後,再修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無常、苦、無我。但是,剛開始要完全觀察清楚是很困難的,可先選擇一組作為觀察目標,例如(眼、色、眼識)或(耳、聲、耳識)觀察耳是一法、聲是一法、聲的由來因緣是一法、心的變化是一法、能觀與能辨別的心是一法、聲的無常生滅是一法、聲的苦迫性是一法、聲的無我性是一法,以此類推。成熟之後再觀十二因緣,四聖諦,這是依心經內觀次第;另外也有直接內觀四大的十二種特相的觸知是無常、是苦、是無我性。其道理也是相同的。
如果禪修者由四十種業處的止禪著手,也必須有戒行清淨為根本,也必須有無常、苦、無我的慧觀做為輔助。意即:當禪修者選擇四十種業處的任何一種業處,作為止禪的禪修法門,在他證入近行定與安止定的任何一種殊勝後,他必須觀它(定)以及他相應的法,是無常、苦、無我,才能算是完成戒定慧的完整性。在此舉當前最盛行的念佛法門為例:
念佛法門是四十業處中的佛隨念,禪修此法門也必須有戒行清淨作為根本,然後他必須了知他是念佛的智慧與德性,還是憶佛影像,還是念佛法號,如果是念佛法號,他就必須別別了知心到、口到、聲到。不能使佛號落入「有分心」或「無記空」,這樣他就能證入「念佛三昧」的奢摩他,然後他必須觀察他所修的定與產生佛號的緣(心、口形、聲形成之先後),以及能辨別的心,然後了知它們都是無常性、苦迫性、無我性,這樣才是完整的戒定慧念佛法門。另有以專注呼吸的安般念配合佛隨念,就是在吸氣時腹部上升的同時,心中默念「佛」;在呼氣時腹部下降的同時,心中默念「陀」;即是原本吸氣與呼氣腹部的「膨、縮」改以默念「佛、陀」,這是安般念配合佛隨念的大念住。並以大智慧同時感受、觀照吸氣時腹腔內推的緊、壓、重感;呼氣時腹部動的鬆、輕盈、流動感,進而體會四界的三法印。這是參考阿迦曼尊者在泰國原始森林的教法。以上所說仍以參加禪修營由禪師親自教導為佳,因法門實際操作與書本文字仍有落差,若未經禪師教導而依書練習,易落入「概念法」而枉走岔路。
由上可知,心經論述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法、四聖諦是一切法門的基礎與必修課題,而《心經禪要》是可以讓您對《心經》更瞭解,對修行更篤定,方向更明確,也更感佩佛的智慧與慈悲,也感恩過去對佛法經典護持宏揚、保存、翻譯、注釋、解說的禪修者,謝謝你們的慈悲奉獻。
普願 聞聖法者,開悟解脫;未聞法者,得遇聖法。
|
-
4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