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saldon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談天說地話禪修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71#
發表於 2013-10-6 21:16:10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至此禪修者能夠了解,善能趣向究竟解脫的大智慧,是三世諸佛與自性佛的默契與約定,是開啟究竟解脫妙智的總持,是無法超越、至高無上的誓約,是無可比擬、無可挑戰、永遠不變的真理。能滅除「夢幻生死」的苦,諸佛是真語者,是實語者,是如語者,是不異語者,是不誑語者,諸佛所言真實不虛。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72#
發表於 2013-10-6 21:17:14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所以說,善能到達究竟解脫彼岸的智慧真言,是需要經過禪修者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的驗證,方能確定,並非口誦心不行所能達成的。默契與誓約是建立在具體實踐的基礎上,
努力去實踐、去覺知體證吧!
努力去實踐、去覺知體證吧!
保持正念持續努力去實踐、去覺知體證吧!
自始至終不改初發心,保持正念持續努力去實踐、去覺知體證吧!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放下一切,直至覺悟解脫,直至畢竟圓滿覺悟為止吧!
心經顯現正法存  眾心齊修轉法輪  
五濁惡世渡迷航  實修實證身心穩
邊亦無邊  見亦無見  若有邊見  亦是方便
真性汙塞  緣於爭辯  若要真悟  親身體驗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73#
發表於 2013-10-6 21:19:24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如何由心經生活禪貫通佛法精隨

    心經如果只是用來作為背誦的順口詞句,是非常可惜的!經文中:「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知:心經是可以用來實修實證而圓滿道果的經典。
    在此決定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定位為「一部以佛陀智慧為總持,以慧觀實修實證為波羅蜜,能夠解脫身心苦而到達彼岸為導向的心靈導師經論。」的闡述,構思似乎容易而有道理,但想要以最少的文字來貫通佛法的精隨,確實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這只是一部260字的心經原文。而佛法卻是如此的浩瀚而博大精深,所以在此並沒有引用太多的「大般若經」內容作為註腳基石,而是以憶佛之妙智慧與精神為總持。此處不只解釋了心經原文,也善巧地增添實修實證的方法與過程,也巧用多本經書的精典名言,更加入了許多禪師的寶貴經驗之談。
    於此,先引用馬哈希尊者於「內觀基礎」中的一段論述:「《具戒經》中,舍利佛尊者講述,如果一個具足戒律的比丘,觀照五取蘊為無常、苦、無我,他可成為預流果聖者;如果預流果繼續觀照五取蘊,他可證得一來果聖者;如果一來果聖者繼續觀照五取蘊,可證得不還果聖者;如果不還果聖者繼續觀照五取蘊,他可證得阿羅漢果。在此證得預流、一來、不還和阿羅漢四聖果意即通四聖道證悟涅槃。」以上是禪修者「照見五蘊皆空」的實質利益。
    又說:「依照註疏,聖法包含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七類修行體系,假如你了悟七類中的一類,你就了悟其他六類,所以我們說,假如你了悟了四聖諦,你就了悟了聖法,因為八正道是聖法中的一類,它包括在四聖諦中。」所以,當你一直禪修觀五取蘊的生滅,並從親身體驗去瞭解,你會熟練聖者的佛法_ _四念處,當你在觀色身的色蘊時是在修身念處;當你觀受蘊的時候是在修受念處;當你觀想蘊、行蘊、識蘊的時候是在修心念處,當你觀名、色二法的時候是在修法念處,因此,觀五取蘊的無常、苦、無我就是修四念處。
   「同時你也是在修四正勤,當你觀照時你正盡力棄除已生起之惡,或阻止未生起之惡生起,或培育未生起內觀和道的善行,或增加已生起的內觀智慧,這也涉及四神足。當你修習時,你依靠意欲精勤或實察,五根即淨信、精勤、正念、定慧也存在。五根和五力一樣,七覺支也存在。當你觀照時你有正念、擇法、精勤、喜悅、輕安、定力、捨。八正道也涉及,無需再重複。(以上摘自馬哈希尊者內觀基礎)」因此,禪修初學者於《禪修法要》能貫通佛法精隨。
     帕奧禪師於智慧之光之道非道智見清淨(節錄)篇中提及:「理法觀:佛陀於三別輪流法教示,如在《無我相經》裡教導:五取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有十一個存在的地方,即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與近。用以下三個方式把五蘊分組之後,再觀察他們三共相的修觀法是為理法觀:
    (一)、把它們分為五組(即五蘊法)
    (二)、把它們分為十二組(即十二處法)
    (三)、把它們分為十八組(即十八界法)
這理法觀是斯里蘭卡大長老所採用的名稱。」以上論述及排序之細膩,是禪修者更理解的方向。
    又於觀智的目標之二十四組所緣教法後提及:「若人以五蘊法,或十二處法,或十八界法修觀,他是能夠證阿羅漢果的。若人僅以其中一法修觀即能實現其願(證得阿羅漢果),為何佛陀還教導這麼多的方法,而不只教導一個方法?其原因是,佛陀如此教導的目的,是為了度三種有情_ _ _
    只有禪修者以正智透徹知見以下四項之後,上述種種修觀之法才能帶來道果與涅槃利益:
(一)轉起:五蘊之生起即苦諦。_ _ (二)起因:苦諦之因。
(三)滅:苦諦與集諦之滅。_  _ (四)滅因:趣向苦諦與集諦之滅的行道。
     由於沒有以正智透徹地知見以上四項,就不能獲得道果與涅槃的利益,所以佛陀以諦與緣起教導觀禪,以便人們能夠體證他們。」以上為四聖諦與五取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三共相,於修觀過程的相互因果關係。
    接下來帕奧禪師又特別提醒我們注意:「究竟法有四種,即:心、心所、色與涅槃。在它們四者當中,心、心所與色法是無常究竟法、苦究竟法與無我究竟法;涅槃則是常究竟法、樂究竟法與無我究竟法。                          
    想要證悟常、樂、無我究竟法涅槃(第四種究竟法)的善者,必須重複地觀照心、心所與色法(第一、第二與第三種究竟法),及它們因的三共相(無常、苦、無我)。如此修習時:
   (一)、把心、心所歸納為名組,及把色法歸納為另一組後,若禪修者以名色法修觀,它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二)、把色法歸納為一組,及把名法歸納為四組,即受、想、行與識後,如果以五蘊法修觀,他也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三)、把名色歸納為十二組後,如果以十二處法修觀,他也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四)、把名色法歸納為十八組之後,如果以十八界法修觀,他也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五)、把名色法歸納為二十二組之後,如果以根教法修觀,他也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六)、把名色法歸納為十二支之後,如果以緣起法修觀,他也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七)、把名色法歸納為苦諦與集諦兩組後,如果以諦法修觀,他也能夠證得道果與涅槃。
    這些作為觀智的目標(所緣)的名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緣起支、苦諦與集諦都只是心、心所與色法而已。雖然觀法不同,但作為觀智目標的根本究竟界,都是一樣的。
    因此,欲修觀禪的禪修者,必須先證得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即:(一)、已分別色法與名法。(二)、已辨別諸因。
    可能有人會問:『在已辨別的名色與因果當中,應以何法為優先修觀?』其答案是:從容易和清楚的部份開始。(後續請上智慧之光網站詳讀)」以上為究竟涅槃與五陰、名色、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支、四聖諦、三共相之互為因果關係,這是與《心經》論述較為密切的部分。
    禪宗六祖慧能禪師對涅槃也提供了寶貴的論述:「無上大涅槃(最上乘的究竟涅槃法如是修證:)。圓明常寂照(時時正念地明覺觀照自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這是法癡、法執者與聲聞緣覺所不能理解的)。盡屬情所計(因為完全被我執所障礙)。六十二見本(因而形成諸多邪見的根本)。妄立虛假名(是產生虛假的受、想、行、識,也就是名法虛妄的根源)。何為真實意(什麼是正知正見而能度疑清淨、見清淨)。唯有過量人(只有證得名色分別智的禪修者)。通達無取捨(需洞悉因緣法能隨欲而安,且無愛惡取捨之心)。以知五蘊法(就能正知五蘊的三共相)。以及蘊中我(也能夠了知觀五蘊的心所緣與能觀所緣的心)。外見眾色相。一一音聲相(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所緣境)。平等如夢幻(以無所得的平等心觀察它們的無常生滅法)。不起凡聖見(不落入世間的思惟,也不執著於聖法的文字束縛苦)。不作涅槃解(不要作意涅槃的概念)。兩邊三際斷(放下有無兩邊及過去、現在、未來心)。常應諸根用(專注而融入於日常生活肢體動靜的相、性、覺也就是觀察其作用、現起的真實法而培養觀智與剎那定)。而不起用想(過程中不起染著而遠離顛倒夢想)。分別一切法(了知宇宙萬法的三共相)。不起分別想(了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於禪定中了知四大空識的三共相)。真常寂滅樂(這樣就能經由無常究境法、苦究境法、無我究境法而真正的解脫身心苦,進而證入常、樂、無我究境法涅槃)。涅槃相如是(這就是巧立相名的究竟涅槃)。吾今強言說。今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由此可知,禪宗仍以觀照五蘊法為涅槃的根本法。明心見性就是名色分別智,心的一切活動與內涵是名法;身體與生俱來的功能性是色法。在更深廣的層次上,禪宗的見性也泛指佛性、空性與法性,了解法住法空的法性因,是把握因緣智。
    佛說總總,不離戒定慧,定慧不離止觀。純修內觀的禪修者,必須有戒行清淨做為根本,以剎那定為輔助,一開始由內觀五取蘊是無常、苦、無我著手修觀。等名色分別智、把握因緣智成熟後,再修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無常、苦、無我。但是,剛開始要完全觀察清楚是很困難的,可先選擇一組作為觀察目標,例如(眼、色、眼識)或(耳、聲、耳識)觀察耳是一法、聲是一法、聲的由來因緣是一法、心的變化是一法、能觀與能辨別的心是一法、聲的無常生滅是一法、聲的苦迫性是一法、聲的無我性是一法,以此類推。成熟之後再觀十二因緣,四聖諦,這是依心經內觀次第;另外也有直接內觀四大的十二種特相的觸知是無常、是苦、是無我性。其道理也是相同的。
    如果禪修者由四十種業處的止禪著手,也必須有戒行清淨為根本,也必須有無常、苦、無我的慧觀做為輔助。意即:當禪修者選擇四十種業處的任何一種業處,作為止禪的禪修法門,在他證入近行定與安止定的任何一種殊勝後,他必須觀它(定)以及他相應的法,是無常、苦、無我,才能算是完成戒定慧的完整性。在此舉當前最盛行的念佛法門為例:
    念佛法門是四十業處中的佛隨念,禪修此法門也必須有戒行清淨作為根本,然後他必須了知他是念佛的智慧與德性,還是憶佛影像,還是念佛法號,如果是念佛法號,他就必須別別了知心到、口到、聲到。不能使佛號落入「有分心」或「無記空」,這樣他就能證入「念佛三昧」的奢摩他,然後他必須觀察他所修的定與產生佛號的緣(心、口形、聲形成之先後),以及能辨別的心,然後了知它們都是無常性、苦迫性、無我性,這樣才是完整的戒定慧念佛法門。另有以專注呼吸的安般念配合佛隨念,就是在吸氣時腹部上升的同時,心中默念「佛」;在呼氣時腹部下降的同時,心中默念「陀」;即是原本吸氣與呼氣腹部的「膨、縮」改以默念「佛、陀」,這是安般念配合佛隨念的大念住。並以大智慧同時感受、觀照吸氣時腹腔內推的緊、壓、重感;呼氣時腹部動的鬆、輕盈、流動感,進而體會四界的三法印。這是參考阿迦曼尊者在泰國原始森林的教法。以上所說仍以參加禪修營由禪師親自教導為佳,因法門實際操作與書本文字仍有落差,若未經禪師教導而依書練習,易落入「概念法」而枉走岔路。
    由上可知,心經論述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法、四聖諦是一切法門的基礎與必修課題,而《心經禪要》是可以讓您對《心經》更瞭解,對修行更篤定,方向更明確,也更感佩佛的智慧與慈悲,也感恩過去對佛法經典護持宏揚、保存、翻譯、注釋、解說的禪修者,謝謝你們的慈悲奉獻。
    普願  聞聖法者,開悟解脫;未聞法者,得遇聖法。








4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74#
發表於 2013-10-6 21:23:04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帖最後由 saldon 於 2013-10-6 21:24 編輯

逆因緣與順因緣

宇宙萬法幻起幻滅的現象是:「生無來處,滅無去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是形容因緣假合的奧妙,有時候是很難解釋與難以釐清的。於外觀五蘊法中,我們遠觀過去的歷史背景人物,有些出身低微,身處逆境,而能王公將相;有些挑起爭端,造成生靈塗炭,卻能頤養天年;也有豐功偉業,著書立說,卻是注定悲劇。又近觀如今而放眼天下,天之驕子而位居高位;白手起家能擠身富豪;如日當中卻忽而晴天霹靂;平淡之人能中天大數目彩券;復觀未來,亦將此起彼落而峰迴路轉。不外如是的諸如種種,有些連阿羅漢以八萬劫的宿命通,也無法清楚緣由,甚至只有佛才看得清楚的無量劫因緣。這些因緣的現象,就稱為無常變異而「不可思議」的因緣巧合;它的生滅來去,就稱為「循業發現」。禪修者只能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因緣果報去思惟,如此稱為「理入」或「正思惟」。禪修者應觀察以上外五蘊的三共相,才是正確的觀察方向。而內觀五取蘊的習氣反應,與禪定中的四大空識演化過程,也會有難以解釋與難以釐清的現象,一切皆以虛妄待之,只需觀察其三共相。就佛性而言,以其金剛不易之特性,以不曾生故未曾滅,無所來亦無所去。
    什麼是「逆因緣」?總括地說,苦諦與集諦是逆因緣,這個道理是大家於《禪修法要》四聖諦中已有很深的基礎。我們知道「生即是苦」,是因為人生本來就有太多不完美的苦,不完全是福報與能力的問題,而是諸多無常與無我性的緣故。為什麼會有逆因緣?我們說「循業發現」是因為「此有故彼有」的因緣法。往者已逝,怎麼看待逆因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說「無常變異」,有時候看起來好的,未必是好;看起來不好的,未必不好。於佛住世之時,不乏遭逢巨變,知苦識法而開悟解脫者;近代法師也曾舉例:過去曾有以屠宰牲業為生的屠夫,於臨命終前,因業力現前,見到無數牛頭馬面前來索命,心生恐懼而大喊救命,宿世因緣所致,得遇高僧經過,即焚香一炷令其手持,並教導開示引導屠夫專注念佛,頃刻變異,牛頭馬面消失,西方三聖來迎而得往生有佛法的世界。另有一例,持齋念佛二十幾年之善士,人生遭逢巨變而身染重病,心生悔瞋而命終墮入惡道。這都是法無定法的「無常變異」,也是因緣法之法性甚深甚深而不可懷疑之處。
    我們也觀察到周遭現有的一些現象,請禪修者注意:如果禪修者真的因為過去世的因緣,遇上了諸如暴力脅迫、侵占、不可抗拒的外來壓力等等逆因緣,除了在法律與公權力的遵守與智慧處理程序外,你必須有智慧地做出有利於證道方向的選擇,而有必要放下不利於證道的逆因緣,這是擇法覺支。因為禪修者沒有瞋恨的權力,一念瞋心起就沒有慈悲與智慧。傳法者更不能因此而傳播瞋恨的因子,而讓其他人同步攝受惡因,導致未來的惡果報,傳法者於此時只能說如是因如是果,才是正法。
    在遭受逆因緣的過程中,禪修者如果不能親見苦聖諦與集聖諦,就不能轉起現量智,也無法邁入滅聖諦而走向解脫的道聖諦,也就是這逆因緣的苦是白受了。況且以法無定法的特性,如果不能放下曾經所擁有的,既然已成定局的事實,即使據理力爭也很難以挽回,而過程只是增添造業而惡性輪迴。或許有些禪修者對因緣法法性尚未完全明白,只想討回公道,讓行惡者得到應得的報應,但果報的發生有時在頃刻,有時在有生之數十年,也有可能在看不到的未來世,所以說法無定法。而等待行惡者果報發現的過程,內心的煎熬本身就是一個連續瞋恨心的苦迫相,所以必須選擇有利於四聖道的方向,這才是擇法覺支的智慧觀。也只有於逆因緣中親見四聖諦,才能真正悟道而邁向解脫聖道,也就是「煩惱即是菩提」。
    什麼是順因緣?總括地說,滅諦和道諦是順因緣。或許有很多的禪修者會認為,每日焚香禱告:願  眾生早日成佛,十方法界同證菩提,願  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家運亨通,事事如意,是最大的順因緣。就狹義來說,確實如此,但其中卻有太多是我們所無法掌握,也無法恆常擁有的無我性。即使是佛,也有四個神通力所不能及的無我性,所以說「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除了觀照自性的觀智外,還是觀察諸行無常、苦與無我性的不二觀智,於諸行不作他想。所以,得值遇佛法,了悟諸行無常,是最大的順因緣。
    佛於過去仍是菩薩行時,精進正思惟,為何會有老死乃至純大苦?然後悟得真理依次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其後瓶頸無法一次突破,所以「齊識而還,不能過彼」又往回推,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乃至純大苦。這樣反覆思惟,才慢慢地突破識、行;進而悟得無明是一切苦的根源。因而成就了因無明而相續集起的十二支緣起,又發明了苦滅之十二支緣起法,得以自利而利益眾生。欲破無明當以佛陀教育為智慧之源,因為佛陀教育的養成,會讓我們的無明因佛的妙智而開啟,進而潛移默化,含藏於識。這是得佛妙智而於無明、行、識的轉化,其中的開啟、潛移默化、含藏、轉化都屬於行,識則同時具有含藏及攝受的功能,進而由識轉(行)四無礙智。這是佛於過去世所突破的識、行、無明的最大功德行,也是我們得遇佛法最不可思議的因緣巧合。
    就狹義的逆因緣與順因緣,禪修者因已經了解因緣法的法性,所以能夠隨順因緣而隨遇而安。因為了解宇宙萬法法住法空的法性因,以了義故,面對生命本來就存在的生滅無常現象,就能同時了知其諸行無常的苦與無我性;因為了悟而心無懷疑,對人生的無常生滅不起擔憂;不起擔憂,故心不動搖;不動搖故,心無生滅之干擾,是不生不滅的意涵。
    由於了知苦的法性,看到了垢相與淨相的逆順所緣,即知垢相具有所厭欲捨、卻欲避不能的怨憎會苦;亦知淨相具有所求不得、所願不遂的求不得苦;同時亦知,垢淨亦有生滅、是自行來去而無法掌握、也不會恆常不變的無常性與無我性。以此了義故,心不執著;心不執著而無愛惡取捨,於是心無垢淨而無取捨,是不垢不淨的意涵。
    由於了知無我的法性,面對大環境的無我性,或逆順因緣的無我性,所造成有形物質與無形心靈的增減,亦知此非我所能、亦將無常、而能生苦。於逆減之有形,不生無形之苦受與怨憎;於順增之有形,不生無形之樂受與貪著。以了義故,心無染著;以不染著而心無增減,是不增不減的意涵。
    佛以五陰幻化之三共相,教化眾生,欲令眾生證得名色分別智、把握因緣智、生滅隨觀智、隨順因緣智,欲令眾生自度而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此佛之妙智令眾生之無明得以開啟、轉化。進而淬鍊金剛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三世諸佛因信、願、行、證的一大因緣,成就眾生的無上順因緣,如今我們依過去因而信,乘願的趣向而來,行解脫聖道,證無上菩提。一切都是因緣使然,悟道證果只是早晚的事,關鍵在於精進力,有了信的方向,尚須願的動機,願的動機仍需源源不絕的行動力,而圓滿證果、自利利他就是我們最大的動機,正精進是我們最大的動力來源,以此動機與動力克服禪修者的一切逆因緣,增上順因緣,進而轉煩惱為無上菩提,趣向究竟涅槃。
偈曰
名色無常苦無我     知法識緣方為陀
法住法空法性因     隨覺隨觀隨因果

四大五陰心心所     諸根靈覺不染著                                                                  
明心見性機理妙     守本真心心即佛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75#
發表於 2013-10-6 21:26:52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如何看待有分心與無記心及其對治法
  在此探討如何看待「有分心」與「無記心」,是我們在《禪修法要》「菩提薩埵」中的覺悟真性、自度眾緣所生的環節中,所提的禪修過程中的現象,與對治的方法。為了讓禪修初學者能更深入的了解,於此更進一步的解說。這裡的真性是指真如自性中的真實法,也就是以專注的四念處,融入於存在自性中的四大十二特相,體證其觸知智,以此定慧自度自性中的眾生,其中包括因眾緣染雜而流動於心識間的有分心,與因掉念產生妄念相續的無記心。進而了悟諸行無常的苦,也就是「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因為錯知有我為實體,所引起的五陰幻化,如果能夠了解並實際地觀察其幻起幻滅的四大因緣假合,也是無我性與無我所,這是真正體證苦的真諦,也是佛陀智慧的精隨所在。《心經》如果只解五陰而不論四大,猶如得佛之皮毛而未入神髓,菩提薩埵的另一層面,就是了悟四大皆空。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眾生,合四大與心意之眾緣所生的意思;了悟四大皆空,才能破除名色之身執與法執。
    什麼是「有分心」?這個名詞並非佛所創造的,也就是並不是世尊住世時所親口傳授的名詞,而是於「唯識論」出現而流行於印度之時,當時的南傳禪修者為區別於六識之外的流識,所衍生的方便名詞,並被納入《阿毗達摩》一書中,因為超過世尊所親傳的六識範圍,在當時曾引起討論。至於它的性質,有的禪修者把他歸類為含藏識中的惡種子,屬於無明中的「結」,是會輪迴於三界六道的業識。更明白地形容,有分心是一種經過染著而於無明與心識間遊蕩(行),或是說流動的欲等所緣。也就是佛所親授五蓋中的「欲欲」,能覆蓋真如佛性,也就是干擾觀察心而障礙觀智,讓觀智之慧光,如於瓶內而不能出,亦如雲霧之覆日。在心經中,有分心應被歸類為十八界中的意識界,也就是意根、法塵、意識經由外緣汙染所形成的意識所緣境,(界是所緣境的意思,六根、六塵、六識共成的所有所緣境,以十八數為總稱)。在五蘊則歸想蘊、行蘊與識蘊,於名色則屬名法。在四聖諦是過去世的集諦,成為現在的苦諦;現在的集諦,又將成未來世的苦諦。於十二緣支則流動於無明、行、識、名(未落入色)之間,隨時等待出擊,遇緣萌發,相續流轉而致有的集起,輪迴未來生與未來老死大苦。
    如何看待有分心?......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76#
發表於 2013-10-7 14:00:32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如何看待有分心?阿迦曼尊者有以下的論述:什麼時候有分心才能消失?有分心是絕對不會消失的,因為自從長劫以來,他就是世間和出生的建立者,也是煩惱和渴愛的建立者。它也是無明順著前進的通路,意即在世界各處的眾生心裡,建造世間和出生,對它所作的永不厭倦,永不滿足。
   〔如果行者珍愛並懷著有分心,又喜愛他的基本禪定,從未想到要去尋找一條路來改變他的現狀,去開發智慧以便於觀看並檢驗無明本身,它就像心意裡面的一個蕩婦一般,或者說是禪定裡的有分心,它就像是形成和出生的永久代理人,永遠不得解脫。〕
    如果他想要解脫,他就必須要在內心建立念住和智慧,直到它們熟練、堅決而能夠摧毀有分心∼三界裡誕生和生命的本質。這之後,有分心就會自行分解而消失了。
   為了能夠認識有分心,行者除了必須要有堅定和強盛的禪定之外,還要有鋒利和尖銳的念住和智慧,才能走入大念住和大智慧的境界裡。否則還是不能認識它,即使讀破三藏∼帶著有關無明的滿腹經論,卻始終無法獲得解脫。解決這件事最好的東西就是大念住和大智慧。這是用來摧毀有分心和有分無明的法寶。以上摘自網路「圓明精舍論壇∼什麼時候有分心才能消失」。
    禪宗五祖,弘忍禪師於最上乘論,也有流識的相關論述:懲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穩看熟,則反覆消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以上摘自《禪宗心法》。而弘忍禪師於此論中,亦以守本真心為第一要義。守者大念住也,本者自性之本來真面目,真者真如自性之真實法,心者大智慧也。意即:時時正念地明覺觀照自性,是通過大念住與大智慧(四念處),於行住坐臥中,時時觀照自性中四大十二特相的真實法,從而了知流識的本質,以此定慧破除有分心。這是禪宗達摩祖師西來的密付心法。今以因緣而示現眾生。(亦可證明禪宗與南傳本屬同宗)
    再談無記心,佛說寶雨經卷第二「云何無記。謂起心時不在內亦不在外。非住於善。非住於不善。不住毗缽舍那(非觀)。亦不復住於奢摩他(非止)。而心下劣引起睡眠。念心昧略。猶如士夫極重睡眠初覺之時。根識惛昧不能明了。住無記心亦復如是。以無記心不明了故。菩薩於心中精勇銳安住觀喜(對治法)。是名菩薩得心善巧。」大乘佛法以「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對治法。意即:通過正知正覺平等心,以六度波羅蜜度一切不善心。
    弘忍禪師論述:何名無記心?答曰:諸攝心人,為緣外境,麤心小息,內鍊真心,心未清淨時,於行住坐臥中,恆懲意看心,由未能了了清淨獨照心源,是名無記心也。亦是漏心,猶不免生死大病,況復總不守真心者,世人沉沒生死苦海,何日得出(禪宗心法最上乘論)。於此可知,昏沉、掉念、心不專注,都是無記心。既然名是無記,對治之法必然是標記,守真心者時時標記真實法的意思。
    南傳根本大疏鈔(分別論的疏鈔)記載:「或者……無記應了知為無所緣。」於此可知,無記是沒有觀察的目標作為心所緣,於是就沒有正念,處於非觀非止的無明狀態。出現昏沉、掉念、心不專注、顛倒夢想的現象。應被歸類佛所親傳五蓋中悔掉蓋的「掉」不善法。亦能覆蓋真如本性,障礙觀察心。於五蘊標記為想蘊,於名色標記為名法。
    我們說專注而融入於日常生活中肢體動靜的相、性、覺過程,就是觀察與標記肢體動作的相、肢體動作的功能性(作用或味),肢體動作的特性感覺(因四大而現起十二特相的觸知)。這就是:當下正念地覺知實相,不離覺性相應而相印的意涵。以此定慧破除有分心與無記心,從而了知,一直以來所認知的我,只是四大五陰幻化的因緣假合,只有無常、苦、無我的真相與過程。所以,「標記」是培養正念與正定的基礎。於此進一步說明如何「標記」是有必要的。在此之前,我們先認識由四大所細分的十二特相特質,地大:輕、重、軟、硬、粗、滑。水大:流動、黏結。火大:冷、熱。風大:推動、支持。以上十二特相被稱為真實法。酸、痛、麻、癢、渴、餓、便意、尿意、味道、聞聲等反應也都可以作為觀察與標記的真實法(是綜合四大、緣、心意反應的法)。
    觀察肢體動靜、體會真實法,能夠真實地反應身心現量的觸知而與真如佛性相應(現量智與觸知智),這是真實法的意涵;正是「當下正念地覺知實相,不離覺性相應而相印」的寫照;也就是正知正覺正受的意思。守本真心;即心即佛;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花開見佛;心開見如來;返本歸真,都是字句不同而義理相通。禪宗歷代於觀照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的肢體動靜(本來真面目或自性),皆只論見性或覺性而不論相,是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亦非相;身體外表、形狀的相不能與佛性相應的緣故。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77#
發表於 2013-10-7 14:02:0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例如:當我們禪坐觀照呼吸、標記腹部的起伏時,我們應該盡可能地不去注意腹部的形狀、外形。當你吸氣時,腹腔內部會產生某種張力與推力,我們必須密集地貼近觀照並做標記,以便盡可能地感覺、了知那發生在腹腔內的「緊」與「推」。腹部的形狀、外形,僅是相的「概念法」。修習內觀智慧禪並不是為了相的「概念法」;其目的乃在於觀察與佛性相應的「真實法」,進而了悟聖法。發生於腹腔內的「緊」、「推」、「壓」等等的現象,才是「真實法」。我們必須貼近且準確地觀照並做標記,如此才能了知「真實法」。
    當呼氣時,應小心地觀照並做標記。除了應盡可能地不去注意腹部的形狀、外形之外,還必須密集且準確地觀照並標記,盡可能地了知那漸進、緩慢的「移動」或「震動」的現象。這是參考沙達馬然希禪師的講述。於此,禪修者應專注融入地體悟,那賴以為生的息入、息出,正以無常生滅的姿態,永不停息地壓迫著軀體、如同壓榨著苦力者,而苦力者必須承受無我性的驅使,無法解脫,直至生命的終點,卻仍然不知所以。但願聞者,花開見佛。
    於此再摘取沙達馬然希禪師,於毗婆舍那實修教學中的部分內容,作為此篇的結束:應觀照的一般活動,也包含「坐」、「站」、「屈」、「伸」等動作。對具備了某種程度的定與智的禪修者而言,當他正要坐下時,「想要坐下的動機」會相當顯著。因此,禪修者必須觀照這個「動機」、「意欲」,標記「想坐下、想坐下」。然後,當坐下的動作進行時,必須觀照、標記「坐下、坐下」。
    當你觀照、標記「坐下」時,試著盡可能地不要去注意頭、身體、腳等等的形狀。你應盡可能地貼近且密集的觀照、標記那逐漸一點一點下降的移動現象,這樣子的觀照能使你的心能精確地落在當下逐漸下移的動作。
    你應非常貼近且密集地觀照,以便能夠了知移動的真實性質(真實法)。當你觀照、標記「坐下、坐下」時,若你能貼近且緊密地觀照、標記,且讓你地觀照心準準地落在當下的移動時(專注而融入)。你將清楚的知道,身體下移時,你不僅覺知那逐漸下降的移動,也將感到身體越來越沉重(以上為觀照、標記坐下的過程)。
    當你要結束坐禪,打算起身或者說站起來的時候,若你很有正念,「想要起身」的動機會變得顯著。你必須觀照、標記這個動機;「想要起身、想要起身」。這想要起身的動機,將會推動身體的「風界」開始運轉。在你向前屈身,累積力氣要起身之際,你必須觀照、標記「用力、用力」。接著,當你的手伸向旁邊作為支撐時,你必須觀照、標記「支撐、支撐」。
    當身體充滿力氣時,他會漸漸地向上升。這個上升的動作,在緬語的詞彙裡稱為「起身」或「起立」。我們觀照、標記它:「起身、起身」。不過,語詞僅是「概念法」。我們要清楚了知的,是一點一點移動的移動現象。同樣的,我們必須密集且準確地觀照,並做標記,以便能夠讓心能夠保持在當下逐漸上升的移動。
    當你如此貼近、密集且準確地觀照,而能讓心保持在當下,並了知真實法之時,在觀照、標記「起身、起身」之際,當身體上升得更高時,除了了知逐漸上升移動外,你也將親身體驗到上升時變輕盈的感覺。
    如此,當你觀照、標記「坐下、坐下」時,你將親身體驗到沉重的感覺與逐漸下降的移動;當你觀照、標記「起身、起身」時,你將親身體驗到輕盈的感覺與逐漸上升的移動。如此,體驗到〔身體〕上升時的輕盈感覺,表示你觀見「火界」與「風界」的特質;體驗到〔身體〕下降時的沉重感覺,表示你觀見「地界」與「水界」的特質。(觀照、標記起身的過程)
    了知某一移動現象特質之後,才會了知所謂的生、滅。即是箴言:「見自相已,方見生滅。」亦即,了知每個移動剎那剎那地生起又滅去。一個移動生起、滅去,另一個移動也生起、滅去,又另一個移動生起、滅去,如此不斷的生滅。清楚地見到生滅,即是見到「有為相」,(一切身、心現象皆具有此「因緣而起的」、「合會而成的」性質)。
    如此見生滅之後,持續不斷地觀照、標記,定與智會變得更強而有力。接著,你將發現「生起」的現象不再那麼明顯。只有「滅去」的現象是顯著的。當更清楚體驗「滅」的現象時,禪修者會了悟到,沒有一個身體的移動是恆常的。當禪修者清楚地觀照到心也滅去,它將了悟到能觀的心也不是恆常的,無論是「名法」或「色法」皆是無常的。
    一連串快速的滅去現象,像是一種「折磨」、「苦」。我們無法阻止,避免這滅去的現象與苦,他們自行發生,不受任何人控制,是「無我的」。當了知無常、苦、無我的觀智,發展至非常明晰、透徹且具決定性時,禪修者將能證得一直以來所希求的聖法。
    如此,在觀照、標記「坐下」、「起身」時,禪修者將了悟到稱為「共相」的三種共通性質:「無常」、「苦」及「無我」。當禪修者對三共相的了知,以明晰、徹底且具決定性時,他將能證得一直以來所希求的聖法。(見生滅)
    一般活動的觀照,也包含對肢體的彎曲與伸直的觀照。當你彎曲手臂時,若你很有正念,「想要彎曲」的動機會先變得很顯著。就此,你必須觀照、標記「想彎曲、想彎曲」。之後,你應盡可能地貼近且仔細地觀照、標記「彎曲、彎曲」,以便了知彎曲動作裡逐漸移動的現象。禪修者在此也將能親身體驗到手臂向上移動時的輕盈感覺。
    同樣的,當想要將彎曲後的手臂,伸直之時,「想要伸直」的動機會先變得明顯。就此,你必須觀照、標記這個動機:「想伸直、想伸直」。實際將手臂伸直時,你必須觀照、標記「伸直、伸直」。如此,手臂伸開移動的現象,在緬語中我們稱為「伸直」。當你觀照、標記「伸直、伸直」時,你將親身體驗手臂下移時的沉重感覺。輕盈感與沉重感的特質,被稱為「自相」(個別身、心現象所獨有的特質)。
    箴言「見自相已,方見生滅。」
    這樣子持續的觀照、標記,禪修者將體驗到移動時的輕盈與沉重生起後又滅去。如此對生、滅的了知,即是在了知「有為相」。
   之後,當禪修者證得「壞滅智」,觀見不斷地滅去的現象時,他會親身了悟到:彎曲的動作不是恆常的,觀照彎曲動作的能觀之心也不是恆常的;伸直的動作也不是恆常的,觀照伸直動作的能觀之心也不是恆常的。
    如此,就在彎曲、伸直手臂的時候,禪修者能對三共相「無常」、「苦」及「無我」,有明晰、徹底且具決定性的了知,也能循此而證得一直以來所希求的聖法。(以上摘自毗婆舍那實修教學部分內容,其餘請自行研讀,實際操作仍以參加禪修營接受禪師教導為宜)
   至此,禪修者應親見並了悟,長久以來錯知有我為實體,只是四大、緣與心意識的因緣假合。生命本身的五陰幻化,只是因無明而幻起幻滅的六道輪迴。只有無常、苦與無我的真相與過程。於此,禪修者只是了知而無須否定,以心不動搖,不生不滅;以不執著故,無垢無淨;以了義故,心無增減。
2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78#
發表於 2013-10-7 14:03:0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帖最後由 saldon 於 2013-10-7 14:04 編輯

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遠離顛倒夢想」著手修行

  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的「遠離顛倒夢想」著手修行是一個很好的議題,雖複雜,亦難理解,但意義卻很深遠重大。因為在心經的經文字句中,「遠離顛倒夢想」緊接著就是「究竟涅槃」,相隔三大阿僧衹劫的距離,在心經的呈現卻是如此的接近,真是令人興奮的議題!
    如何遠離顛倒夢想?當然是透過練習、透過修行,但如何著手是個「方向和切入點」的問題,找出原因才能找出方向。楞嚴經云:「眾生迷惑顛倒,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原因就是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方法就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什麼是「真心性」?什麼是「淨明體」?禪宗古德告訴我們:「即心即佛」,即心是真心性;即佛是淨明體。簡單地說就是:當下正念地覺知實相,不離覺性相應而相印。再談切入點:所謂「三世諸佛,直指人心」;三世諸佛都是直接教導我們從「人的身體結構和功能性」(色法)加上「心意識的一切內涵與活動」(名法)著手修行(身觸心受)。世尊又將身體結構和功能性歸類為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細分為十二種行相。將心歸類為心與心所,細分為121種心。禪修的方法有觀禪與止禪,又分為行禪、坐禪、生活禪。
    在《中部.算術師目連經》裡,佛陀說:「諦聽,比丘,你應當具備正念與明覺。走路往返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向前看與向旁看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屈伸肢體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穿著袈裟及攜帶大衣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吃飯、喝水、咀嚼食物與品嚐味道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大小便利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行走、站立、坐著、入睡、醒來、言談及沉默的時候都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以上摘自「去塵除垢」)
    由此可知:日常生活中的肢體動作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巧以立名叫做「實相」;而它的功能就叫做「性」;每個功能性的特性感覺就叫做「覺」;專注而融入於每個動作的「相、性、覺」過程,就是保持完全明覺,而當時當下所有的妄念將被壓縮而消失不見(心所緣的特性只能一次緣取一個所緣境),所以能遠離顛倒夢想,稱為「剎那定」;也稱為「明心見性」;也稱為「見性成佛」。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亦非相,故言只論「見性」或「覺性」,見就是覺的意思。
      遠離顛倒夢想,我們用「無念」而斷百思想的方法,不是更快、更乾脆嗎?錯了!這是大錯特錯!壇經言:「惠能無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惠能禪師從所緣境中如數家珍而巧以修觀,「無念」只是無妄念,而不是沒有正念!世尊的意思是:念頭就像洪河瀑流、像猴樹攀緣異生異滅而從未停止,即使入睡,有分心仍於睡夢中流動;覺性也未因入睡而稍稍停止,所以即使沉睡中被外界的聲響干擾時或能被叫醒、或被煙霧嗆醒、或覺知尿意而醒、或痛醒、或冷醒、或睡夢中驚醒,都是覺性的顯示啊!所以不明這樣的道理,全都是無明啊!
    顛倒夢想緣覺性覆蓋於無明。欲斷無明當以佛陀教育為智慧之源,雜阿含二九八經大正二冊八五頁上:「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於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謂無明。」於此可知:不知梵行,不立梵行,顛倒夢想,都是無明。
所謂「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無明,佛是眾生。」當一念猛然回神,覺知念頭已離開了自身肢體動靜的特性(自性),當時當下正念生起,眾緣所生的顛倒夢想滅去,取而代之的是「覺性」強烈的顯現!是謂「眾生是佛」;也是正念的覺知剎那定在自性,是慧在定;而體會無常、苦、無我時,是將自性的覺知剎那定在三共相的解意上,是定在慧。當正念離開了明覺的事性,明覺已消失是謂無明,當時當下,覺性為眾緣所生的妄念所覆蓋,是謂「佛是眾生」。顛倒夢想、掉念、離念、染心是也。
    初發心的禪修者,在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中,不斷的警醒自已提起正念觀察,覺悟真性,不離自性,如同與妄念拔河,不斷地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剎那定」累積「波羅蜜」,潛移默化,含藏於識,使能漸入安止,進而「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遠離顛倒夢想。
    馬哈希尊者這樣地告訴他的學生:「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此為古道,聖者所走的路。你應知我們正循著這條路。每次你觀照,你正走在這條路上,如旅行者的每一步正靠近目的地,你的每一個觀照正靠近涅槃。
    如果一萬個觀照可達到道果,假如你現在有一千個觀照,那麼你還需九千個觀照以達到目標。如你已有九千個觀照,那麼你還只需一千個觀照。如你已有九九九九個觀照,那麼你的下一個觀照就可以達到聖道的過程。你越觀照,就越靠近聖道。」(以上摘自「內觀基礎」)
如果一個禪修者從初發心到究竟圓滿開悟證果,必須累積一萬個具足慧觀的波羅蜜,在我們的過去世可能已累積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個波羅蜜,或許就在明天,或者就在今天的下一個正念地明覺觀照自性,就能圓滿證果。這個談話是個令人振奮而了不起的見解!就讓我們共同努力遠離下一個顛倒夢想,而趣向究竟涅槃吧!


4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79#
發表於 2013-10-7 14:06:09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帖最後由 saldon 於 2013-10-7 14:10 編輯

八萬四千法門

    常有人提起修某某法門好不好?當然是好,只要是修行的方法都好,只要想修行都好,所謂「初發心便已成正覺」。發心喚起想要好好修行的記憶,也決定了趣向,當然是成佛的因子,而發心當下也在在宣告正是佛性的顯現。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皆為方便度化眾生,其示現的大慈大悲,都是以「戒定慧」引導眾生走向解脫的聖道,其內涵皆不離「身、受、心、法四念處」,它是不二法門,其道理都離不開「無常變異、循業發現」「苦」「無我無我所」是永遠不變的真理。若認識此理,邪法亦正法,不識則正法亦成邪法。
    其過程有漸悟、頓悟,有先到後來,也有根器的差異,關鍵在於不斷地覺知、覺知的正念持續令定力提升,和訓練不斷覺知。覺知觀察力的敏銳度,只要發心修行,最後都會到達開悟解脫。有人開快車不會出事,因為他專心警醒、機敏精準,熟練而無業力顯現。有人開車慢慢吞吞卻東碰西撞,頻出車禍,吃湯圓會噎死,因為他掉念失念心不在焉,忘記觀照開車當下,忘記專心體會湯圓(燙、應予以嚼爛後吞下)的本質本性,也因業力成熟使然。
    上乘法若不專心體驗,不肯下苦工亦枉然。下乘法能啟用覺性的正念,能吃苦體會亦成上乘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禪修者從睡醒來的當下,立即觀照「醒、醒、醒」加以標記,這是第一個觀照,然後緊跟著正念持續觀照,不斷提起警醒覺知,觀照每一個當下的身心過程,並體會它的性相,直至臨睡著前的那一個當下,都還能夠清楚明白觀照的目標為何。以禪修者觀照呼吸時腹部「上」「下」起伏為例,要訓練到清楚知道昨天晚上是觀照呼吸時腹部在「上」或是在「下」之時睡著的,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每一念,就是正念,也是覺性,也稱佛性。這也就是最上乘法。佛住世時,曾有佛弟子只是不斷地提醒自己觀照「掃帚」「掃帚」,掃淨心地,掃除貪瞋癡,終於證得阿羅漢果。這便是實例證明。
     所謂「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無明,佛是眾生。」,大師們與初發心的禪修者,皆須在過程中,不斷的提起正念覺知觀察,不斷的熄滅貪瞋癡等無明火,直至貪婪的火熄滅,瞋恚的火熄滅,無明的火熄滅。貪婪的火熄滅了,熄滅就是涅槃,瞋恚的火熄滅了,熄滅就是涅槃,無明的火熄滅了,熄滅就是涅槃。
偈曰:
覺知覺知復覺知  羔羊回神知返途  
肢體動靜皆會意  三世諸佛人心指




3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80#
發表於 2013-10-9 13:59:54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PO了部分老師整理的學佛心得之後~
似乎不是太多人對"禪修"有興趣~

那..這樣我要騙分就有點困難了~哈哈

好~那就再來分享一個奇聞軼事吧~
如果還是沒有引起大家的興趣加分的話~
那就game over 騙分騙不下去了~


---------------------我是分隔線-----------------------

之前有提到老師的神通我們是無時無刻在經歷與驗證~
所以我說 我先生是學理工的 一向不信這個~
但他只相信老師 是因為確認老師確實看得到~

2006年我加入 2 home會員要參加中部集村不成之後~
我和先生就常到中部各個山區去找尋我們喜歡的山林~
也常常載著老師一同前往~
就當作假日到山上踏青呼吸芬多精也不錯~

有一次一個遠房親戚介紹他鄰居有一塊地要賣~
在山上的鄰居一差就好幾個山頭甚至好幾公里~

我親戚叫我們先去看 若有喜歡再找他去談~
我們夫妻和老師三人就一同驅車前往~
在台中市太平區頭汴坑的一條產業道路旁 找到那塊地~
發現入口滿陡的~
我先生不太敢直接開上去~
我們就將車子停在路旁~
順著小路慢慢爬上去~
爬到制高點已經汗流浹背 滿身大汗 氣喘吁吁~
我坐在小路旁的石頭上休息~
我先生下去車上拿東西~
只見老師往另一頭走下去~
我順著路看過去~
看到一輛燒得面目全非 幾乎只剩骨架的廢棄車輛~
只見老師走上前去 探頭進去駕駛座 似乎和人在對話~
沒多久 老師不發一語 我先生剛上來~
老師就叫我們一起下去~
回程的路上 老師說那廢棄的車輛裡面有一燒得面目全黑的焦屍~
還說出那焦屍的年紀 穿著 職業 ...而且是欠債被押來這裡處理掉的~

我們一聽嚇死了~
我打電話給我親戚 問他知不知道他鄰居的地有一部廢棄車輛?~
我親戚跟他鄰居都說不知道 因為很久很久沒上去過了~
已經形成荒地了~
我們只告訴他們說上面有狀況 請他們盡快去看看~

大約過了一星期還是多久~
我忘記是電視還是報紙看到了這則破案的報導~

確定死者身分和死因跟老師事前說的相符合~

如果有人住在那一帶的應該會記得這則事件吧~
因為太久遠了~
詳細細節有點忘了~







4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談天說地話禪修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4-9-21 08:28 , Processed in 0.055282 second(s), 9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