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10-5
- 最後登錄
- 2021-6-23
- 在線時間
- 340 小時
- 閱讀權限
- 30
- 積分
- 793
- 帖子
- 111
- 精華
- 0
- UID
- 75
|
文/商周李盈穎
引言:有這麼一群人,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健康,為了對大地的承諾,不計成本代價、不計個人毀譽,投注大量心血,只為堅持一個無毒家園的夢想……
陽明山上一座遺世獨立的菜園,種著有機蔬菜,這座菜園的擁有者是中信集團辜家,辜家餐桌上的蔬菜,就從這個菜園送到家裡。開發金控總經理辜仲在外面餐廳用餐大多不吃菜,就算有吃,也只是一、兩口。
因為,曾經任職台灣氰胺公司的大華證券總經理王貞海私下告訴他,市面上的蔬果有過量農藥,有時南貨北送為了菜色好看,上車後還不忘多噴一點。辜仲被嚇到,從此以後,他不敢再吃市場的蔬菜。起初,他託王貞海的司機從泰山老家運來自種菜,後來,他乾脆囑付自家傭人種菜。
另一幕場景。
「醫生,這個菜我們自己吃的,沒有放藥,安心啦!」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有一次收到一份禮物,那是一個農夫病患送來的菜,農夫好心說明「自己吃的菜」是沒放藥的,讓江守山啼笑皆非,也當頭棒喝。因為,這位農夫病患其實正是部分菜農的縮影。他們種菜分內與外,賣到市場上的菜,為了好看、好賣,大量的噴灑農藥;但是自己吃的私房菜,就不灑農藥。
農夫種菜、消費者購買,本來,這是專業分工的社會。曾幾何時,社會悄悄變貌,農夫不敢吃自己種的菜,有錢人不願買市場傳統販售的菜。隨著資訊透明化,食品生產者或銷售者的「黑心面貌」一一被揭發!
曾幾何時,消費者對食品生產者的信任,開始鬆動。根據農委會統計,去年,台灣的農藥使用量達九千七百零三公噸。也就是,去年平均每個台灣人消耗掉○·四公斤的農藥。於是,像辜家這樣,台灣社會金字塔頂端的富豪,只好「自力救濟」,請人種菜。
要吃乾淨的食物,只能無助的自力救濟嗎?為什麼社會信任機制,無法重現?
信任危機下,還有一群人回歸土地的生命節奏,他們或者不用農藥、殺蟲劑、除草劑;或者自製天然洗劑、進口有機棉花,生產有機服飾,或者找食品加工廠合作,做出沒有添加物、色素、防腐劑的商品。
※為了改造有機茶園 莊惠宜甘願捨美食啃饅頭
莊惠宜也是循路桃花源者。她住在台北一○一大樓附近的華廈大樓,也住在南投魚池鄉;她是農夫,也曾是上市公司董事長夫人。
週末清晨五點,前農林公司董事長熊名武的太太莊惠宜從台北的住家出發,一路開了二百五十公里,抵達南投。一年半來,莊惠宜每星期往來於台北信義計畫區的家和深山裡的茶廠,風雨無阻。
她是農林公司日月老茶廠裡,不支薪的義工。當莊惠宜卸下珠寶、名牌手錶及華服來到南投時,幾乎沒有人相信她能夠待得下來。殊不知,當她歷經丈夫三個月的牢獄災後,看盡世態炎涼、富貴虛幻後,她想踏在土地上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她想讓這座老茶廠,變成一處有機桃花源。
每週有五天,她待在茶廠。她頭包碎花布頭巾,身著T恤、卡其色工作褲及拖鞋,忙著煮水、泡茶、整理桌面,外人無法聯想到她曾經是有司教、傭人服侍的董娘。吃飯,她簡單到只要啃雜糧饅頭也可以過一天。
莊惠宜像個傳教士。
她費了很大力氣扭轉員工種茶的慣性。這座農場五十年了,噴農藥種茶都半個世紀了,怎麼改變?廠長吳森林雖然已不噴農藥,但對有機農耕半信半疑,莊惠宜因此親自帶著廠長跑坪林、淡水,四處拜訪有機農戶,證明真的有農場是不噴農藥的。
半年之後,總算讓吳森林對有機農耕真正有了信心,日月老茶廠不但停止對茶葉用藥,後來甚至自己種起蔬菜,全面實施有機農業。
推廣有機種植的代價不低。因為不放藥不施肥,日月老茶廠的茶葉產量少了一半,二.五公頃的茶園,只能製成五百公斤的茶。採茶的歐巴桑甚至被茶葉上的毒蟲叮到吊點滴。
這些,難免讓人挫折。但對莊惠宜而言,如何種出一棵沒有傷害到任何生物的茶才是關鍵。「我希望做一些對別人生命有幫助的事。」莊惠宜的眼神乾淨得沒有一點雜質,就像一淙清澈見底的溪水,複雜的人性在她面前都會變得單純。
她原本可以當一隻活在漂亮籠子的金絲雀,但她選擇當一隻有方向有使命的海鷗。沒有美食華服,莊惠宜過得很安心自在,因為她知道,確實有一塊地方因她存在而美好。
※為了養出淨土 陳青松寧捨月入數十萬工作
要打造一塊無毒、甚至是有機的淨土,需要多少時間?花蓮有機農民陳青松的答案是──至少六年。
陳青松會走上有機栽培,與自己的健康有關。多年前,他因為生意做得好,身體健康亮起紅燈,醫生建議他把胃割除。「我本來以為努力賺錢,就是人生的意義,到了四十歲百病叢生,看看身邊朋友,得癌症的一堆,所以我告訴自己,我要健康!不然錢賺再多有什麼用?」他說。
有一次,他親眼看到原本罹患腎臟癌的菲律賓朋友,本是瀕死之人、臉部浮腫,吃有機食品兩年之後,沒有開刀,卻精神奕奕,與生病時判若兩人。陳青松立刻發心,他將租給別人的地收回來,開始嘗試有機農作。
投入有機農業之前,陳青松做直銷,每月進帳數十萬元。他一頭栽入有機農業十一年,前六年都在養土地,土地上長不出任何農產。沒有經濟來源的這段時間,他一年領政府五、六萬元的休耕補助,另外再靠著出租一間店面過日子。
十一年,陳青松的園子,慢慢由地獄變「天堂」。他的田就是蟲子的天堂,他種的有機玉米,從園子裡直接摘下來,聞起來清香,吃起來,竟比煮過的玉米還甜。
真正從事有機的人,對於土地,有股外人難以理解的熱情,陳青松就是這樣的人:「報告各位兄弟姐妹!我要開始翻土了,為了你們全家的生命安全,請速速攜家帶眷走,以測安全。」陳青松每次翻土,不忘警告田裡的昆蟲朋友們「逃難」。
陳青松把土地看成人,他說,土地沒有好的身體就完了,種綠肥,休耕,都是給土地做月子。「菌種、微生物越旺盛越好,越會養地的人,到一個地步是不用管園子,園子自然會出產食物給主人吃。」
「乾淨無毒的大地之母,有我們的關懷會回饋我們,」陳青松說,有機農作做的好,人們會懷念他,人生價值不在金錢的多寡,他已認定,這條路是他人生價值所在了。
(小啟:本報獨家使用商業周刊每期最新報導,作者資深沈耀華為商業周刊資深撰述,本文經商業周刊獨家授權刊出,更多精彩內容,請看最新出刊的935期《商業周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