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5-20
- 最後登錄
- 2017-4-19
- 在線時間
- 1182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11942
- 帖子
- 3018
- 精華
- 0
- UID
- 5015
|
我想,還是來說明一下這種不同性質的肥料的特性以及建議的使用方法,可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施用肥料的原則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種植的目的:若是非營利為目的的栽種,如何施肥就以快樂為主,沒有很大的限制,只要把握不過量的原則即可。
若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話,需依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作物種類下去作判斷。
肥料的種類若依速率區分,可分為遲效性、緩效性、速效性三種。
遲效性:所有的有機態肥料都是屬於遲效性的肥料,如堆肥、綠肥,其餘的肥料都不會歸類於此,遲效性的肥料因為是屬於有機態,所以施用後,還是需要微生物的分解,分解過後的副產物成離子狀,可讓作物直接吸收,(礦化作用)未分解的有機態物質,植物無法吸收,主要的目的在累積土壤的有機炭含量,作為改善物理性以及營造適合微生物族群生存的狀況。優點在於含大量的有機炭,長時間累積可以讓土壤的物理性改善,缺點在於成本高,施用不便,離子的濃度低,僅足夠於幼苗期作物的發育,單一化全面施用遲效性的肥料在短期(10年)內對於整體作物的生長勢不會有很明顯的效果,僅適合用於土壤改良、短期作物或是離子需求量低的作物。
緩效性:緩效性肥料如大分子狀的胺機酸或是以人為方式製作出來的顆粒狀化肥、裹覆肥等,都屬於緩效性肥料,主要的特點在於釋放元素離子的速度慢,不容易肥傷。
優點在於施用方便,效果持久,缺點是價格高且無法再作物出現缺症的時候達到補充的效果。
速效性:速效性的肥料絕大多數已經成為無機態的離子狀況,施用後可以讓作物直接吸收,如:化肥、發酵液、動物糞尿等等。
優點是便宜,效果顯著快速、施用方便。缺點是整體施用的技術性高,過與不足都會對作物產生不利的影響,長時間過量使用容易破壞土壤。
若要依大家比較熟悉的有機或化肥區分,實在是很不容易,目前台灣政府的審查還是停留在元素的含量多寡以及燒成灰以後的物質種類分析來分辨,可有80%的容許誤差,這是最簡易的分類方式,所以我已經想很久了,在法規與學理相衝突的時候,只好說----無法分類。
另外還會有微生物型的肥料,然而目前整體的技術層面還沒有成熟,不論是成本或是操作上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先不作敘述。
在台灣,一般的田裡有機炭含量幾乎都不會超過5%,超過2%的就算是很好了,原因在於氣候以及操作習慣,所以很難達到建議用量就會有令人滿意的效果,也間接造成惡性循環,以致於越來越難種,所以合理化施肥是務農者很重要的操作指標。
(範例) 只是舉例,土壤改良的實施要考慮作物相、地理環境、成本收益本因素,不可以直接套用。
依短期作物而言,在檢測過土壤狀況後,我們可以計算出表土深度15公分的土層,有機炭的需求量下去作土壤改良,如100平方米深15公分,總共是15立方米,有機炭含量1%,所以參考值為0.15立方米,想要調整為5%的有機炭,則需要施用0.15*5/0.35大約為2.15立方米的堆肥,可酌量增加,算起來一分地約需要含35%有機炭含量的堆肥7.5立方米,約為3噸。
施用3噸的堆肥後,是否代表就可以讓作物順利的成長,不用在追肥了呢?
植物營養與施肥法則
1.最少養分率(對低因數限制率):作物生長的每一種離子狀的無機鹽類養分,各有一定的比率,某些成份不足食,植物的生理作用即受到此比例最小之養分量支配,其他較多量養分的作用一樣會被限制住,也就是說,作物的生長受最不足的養分所控制。舉例來說,某種作物的產量在氮10公克,磷10公克,鉀10公克的時候,可以有100公克的乾重(燒成灰以後的重量),在氮只有5公克時,就算磷鉀分別給了10公斤,乾種一樣會只有相對於氮5公克的量,並不會隨著其他元素增加而增加。
所以再施肥的時候,要很清楚的知道作物當時最需要的元素且土壤無法供應的是什麼,不然除了無效之外,還很容易引起對於土壤不必要的破壞,要如何判定呢?主要是由作物的外觀顏色等等因素綜合考量之後決定,這也是合理化施肥最難推廣的因素之一,這些判斷都需要學理依拒以及實務上的經驗,不然很容易失敗。
除了這些無機鹽類之外,植物的生長與發育還會受到空氣、水、溫度等等的影響,所以整體施肥的策略需要因時適地去擬定,無法以想像或是通則來實行,最常見的作法就是"撒施配合葉噴或是灌注"。
2.報酬漸減率:
因為最小養分率的限制,所以我們在施肥就在不肥傷的範圍下殘殘給他催下去?
除了最小養分率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定律叫做報酬遞減率,定義就是在不肥傷的情況下,施用肥料的量,到達一定的程度後,不但不會增產,甚至可能會減少,所以我們在施肥的時候,會以最小養分率作為基礎,酌量增加,但是不會出現投資遞減的狀況,也就是說,施肥下去沒有反應,就不要在催下去了,要將重點轉到其他的變因,有很大的可能是已經達到作物生理的極限,在不肥傷的狀況繼續催下去,還是不會有效果.......純粹的浪費而已。
3.炭素率
所有的有機肥料所含的養分都必須經過微生物分解成為無機鹽類才會被作物吸收,如氮素會變成胺鹽或是硝酸鹽,而有機肥料的分解速度或是肥料的效應主要受到炭素率的影響,含炭的有機物質是微生物活動之源,但是當購成為生物體所需的蛋白質~~氮素缺乏的時候,有機植的分解就會變慢,所以說,如果殘殘給一大堆沒有發酵過的稻草梗或木屑下去,會變成微生物先把土壤中的氮消耗掉,增加本身的族群,把這些有機質分解過後,剩下的才會變成腐植質核,存在土壤膠體,所以我們要作土壤良的時候,殘殘把香菇廢土到進去,用曳引機打過就種的話,會發生兩種狀況---1.量太少無效 2.量足夠的時候這些有機炭會在土壤類發酵,首先EC過高,在來是氮不足,緊接著而來的就是高熱了,這樣搞下去,種植的作物會發育不良或是死的很慘。
調整有機炭含量後的重要指標就是田裡面的雜草,有沒有長出來,長的漂不漂亮,所以進行土壤改良之後,要有一段時間休耕進行觀察,必要的時候需要用大量的微生物以及補充氮肥來增加成功的機會。
講到微生物,我就順面話一下唬爛,不想看的可以直接跳過去:
礦質化作用------有機物質被微生物吃掉,拉出來無機鹽類供作物吸收。
固氮化作用------把胺離子與硝酸離子轉變成為有機態(通常都是蛋白質)。
這兩種作用隨時在土壤內進行,施用有機炭含量低的有機肥料(堆肥或綠肥,其他的都不算以後亦同),主要是作礦化作用,給作物吸收。 使用高有機炭的肥料,會已固氮化作用為主,所以殘殘催高有機炭的肥料下去,會變成一開始是在減少可利用的氮素。
這兩種作用都可以經由科學的鑑定來實施檢測,結論是會隨著時間改變,一開始是土壤中的銨態氮以及硝酸態氮開始固氮化,4週之後,會變成固氮、礦化不分軒輊,12周之後礦質化作用達到顛峰且持續下去,到第16週後就不會影響到土壤內氮肥的被吸收率了。
如果想要直接用堆肥或綠肥作栽培,要先了解到氮速率是多少,40以上要提前四週以上,25左右需兩週以上,不然沒有搭配化肥的氮素使用時,肥效會很差。
氮速率是蝦米?就是C/N比啦,嘿嘿嘿。炭除以氮,如此而已,哪一種物質的炭氮含量是多少,查書就有了,我懶得打了。
4.擷抗作用
作物要正常生長的時候,需要多種無機鹽類,這些無機鹽類有一定的混合比例範圍,所有的離子都會有相對應引起毒害的濃度,甚至某些離子單獨存在的時候,就會引起毒害,所以必須與其他的離子在一定的濃度比例之下混合、同時存在時才不會妨礙到作物的正常生長,稱之為"離子結抗作用",不平衡的離子比率會影響作物的生長而且非常的明顯,平衡的離子比率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與發育,,但是有益或有害、必要或非必要、營養或是毒害,很難作區隔,因為作物的種類太多了,無法同一而論,僅提供鈣鉀(1:1)正常生長,(8:1)缺鉀症。鈣氫:氫離子也是植物生長所必須,但是氫過量會讓作物代謝不良,只要有足夠的鈣離子存在可以消除氫離子帶來的毒害。 鈣鎂:各種作物對鈣鎂區求的比例不一樣,不可同一而論,鈣美的比例已1為分界,豆類的大於一,玉米小於一,其他的很多,我懶得打了。鈣硼1500:1。鉀鎂0.2為分界。
5.麥式定理:
知道前面這些後,還有一個叫作"少量多次"施肥的原則,一般人都會認為少量多次主要是避免肥傷,反而是主要的功能被忽略掉了。
當作物發生缺症的時候,我們第一次施用低濃度的肥料下去,作物會因為該元素的吸收量增加開始恢復正常,但是體內的離子濃度不會增加,追施的肥料效果會隨著報酬遞減率來走,如果殘殘一次搞下去,也不會比較好,效果也是有限,常常發生在陰離子狀的元素上,因為植物體內的陰離子無法被取代,以鉀肥最為明顯,所以在施用陰離子狀才能被作物吸收的肥料時,不需要施用到全量。
讀完以上的論述後,我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在土壤貧瘠的地方種植,須先作土壤改良,作土壤改良的時候,要注意氮含量是否足夠,在成本的考量之下請改良後的土壤對於大多數的作物而言,仍然無法達到最少養分的需求,所以需要視作物的生長狀況來追肥,追肥必須考慮作物的需求以及肥料本身的特性,適合的比例是多少,適合的頻率是多久,且依照整個作物的生理習性再不同的時期施用不同種類的肥料。
施肥的目的主要還是在於提供適量的無機鹽類讓作物吸收,維持生長勢與強健度,追求質、量的提升,讓自己的農產品具有競爭力,若是毫無顧忌或是一昧的追施不必要的元素,除了浪費之外,並不會讓作物的生長勢及強健度增加,只會因為成本上升而降低自己的競爭力,每一種作物都有不同的施肥技巧與方法,需要不斷的作調整,才能讓自己的產品維持在高檔,求得生存空間。 |
-
8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