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9-7
- 最後登錄
- 2024-4-18
- 在線時間
- 596 小時
- 閱讀權限
- 50
- 積分
- 2950
- 帖子
- 739
- 精華
- 0
- UID
- 8534
|
本文章最後由 Casa verde 於 2010-3-2 22:29 編輯
地點:桃園縣
面積:約70坪
結構:高張力型鋼
造價:他人私宅,不便透露
廠商:B廠商(以下簡稱B廠商,我是以接觸先後順序來給代號的)
這是瀏覽許多鋼構屋資料後,第一次實地造訪施工現場,其實對自建者來說,採用哪種工法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撇開個人預算、偏好等因素,主要還是看建物所在位置、環境、氛圍適不適合,所以我也沒特別偏好哪種工法,還是多方面了解後找出最適合自己條件與需求的工法,就像自然界各類物種也因地制宜的演化,地球才會這麼五彩繽紛而物種多樣的,所以囉想瞭解是哪家廠商蓋的請用短消息吧,因為各廠商有自己的客層目標與報價,每位消費者也有自己的需求與預算,我們在此就單純討論鋼構屋的種種吧。
到目前為止所瀏覽的各種工法中,鋼構屋在心中的累積分數是比較高的,但光是鋼構屋也有不同的做法,而我對其中的乾式工法比較有興趣,除了環保因素,對上班族而言,工期越短代表自己可以參與的機會較多,否則漫長興建過程中的頻繁請假,可能房子還沒落成就要找新工作了。在連絡兩家廠商後,剛好其中B廠商在本週有外壁材施工進度的工地可以參觀,在出發前一晚花了三小時把該公司官網從頭到尾看一遍,包含網站上連結的相簿中每個案例、每張照片、圖說,並核對官網說明,找出差異把問題先整理起來,準備當場好好了解。
(以下照片為現階段施工照片,非施工最終結果)
1. 地基預留孔位
2. 廠商牆體做法是是七層(由外而內:外壁材、空氣層、籃色的PS斷熱材、印有紅字日文的防潮布、類似軟木墊花紋的調濕板、型鋼、矽酸鈣板),我問到台灣是否都依照這標準來施工?廠商的答覆是:因乾式工法牆體內本來就有一層型鋼,所以熱傳導多少因那層而降低,但有空氣層的話,斷熱效果會更好。只是這空氣層的厚度比我預期還小,那厚度大約是外壁材"掛條"(是這樣稱呼的嗎?)本身的厚度。
3. 空氣層的近拍(照片中黑色縫隙)。此外這外壁材的接縫處理一樣是用矽尼康,但廠商表示他們所用的品質與耐候性遠高過一般市售的(售價相對也高),因為用普通的矽尼康容易硬化,若採品質佳矽尼康的施工多年後,以手指觸壓應還保有彈性的。假設外壁材填縫的矽尼康硬化後,會導致縫隙出現而滲水(這是我比較擔心的),但話說回來,牆體裡面還有空氣層、斷熱材、防潮布(紙)等等,所以是否可不用擔心呢?還待後續補問。
4. 管道間:
5. 壁體內水管配置情形:我有問到乾式工法對於水管流動噪音的問題,廠商表示針對此問題有兩個處理方法,一個就是在針對排水管加上隔音包覆,另外就是在整個管道間以隔音岩棉特別處理。
6. 壁體內配管配線情形:接線盒都另外以鐵件先固定。
7. 樓梯與二樓地板:二樓地板採ALC(Autoclaved Lightweight Concrete 高壓蒸氣養護輕質氣泡混凝土)板,做成磚就是ALC磚,即俗稱的白磚,所以樓板由鋼骨開始,上面就是這層ALC板,可以直接在上面貼地磚當成一般RC樓板來處理。
8. 浴室牆壁以粗面水泥板組立後,連同地板的ALC板,一起以FRP進行防水,我有請廠商打開地板暫時封口的排水孔,FRP鋪面有延伸到排水管裡面去,因為這是避免樓板漏水的小細節。
9. 粗面水泥板近拍。(粗面以利後續磁磚鋪設作業)
10. 像蜘蛛網的CD管:
11. 屋樑部份
看完後我對鋼構屋的歷史產生了興趣,想了解鋼構屋的發展起源,目前國內鋼構屋有部份是來自日本系統,而常走在台灣前面的日本,為何不像台灣有這麼多RC建物呢?於是上網找到這篇:(2003.11.26 中國時報 作者: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林憲德)
(略).....1999年日本全國營建市場RC構造與鋼骨鋼筋混凝土(以下簡稱SRC)構造之建 築物佔27.1%,但在台灣則高達九成以上。這使台灣每人平均水泥消耗量高達1258公斤,大約是日本的二倍、美國的四倍,為世界平均值的5.22倍,在2000年每人的水泥消耗量更佔全世界第二位。這獨占市場的RC與SRC建築,嚴重扭曲了台灣 建築市場的健全發展,不但造成更環保的鋼構造與木構造建築毫無競爭力,同時也造成建築施工技術的萎縮。
大家都知道,在先進國家中一般大眾住宅大部分為木造建築,而大型建築物則大半為鋼構造建築,因此RC建築僅存在於少數昂貴的公共建築上。先進國家之建築以鋼構造 與木構造為主流的原因,不外乎環保意識與人工高昂使得砂石昂貴,再加上模版工人難 尋而使得其RC建築造價高居不下。在環境保護嚴格的日本,甚至遠赴南洋國家開採砂石 運回本土提供RC構造建築物使用。在關西大地震後,日本甚至為了防震而嚴格限制五層樓以上建築難以使用RC結構。.....(略)
所以日本最受歡迎的其實是木造建築,但經過幾次大地震之後,發現木屋雖然抗震性能也不錯,但比較擔心的卻是地震後瓦斯管線或電線走火引起的火災(這點是廠商的補充),所以鋼構屋的市佔比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而日式外壁材發展至今已經有30年歷史,生產外壁材主要有三家公司,一家是朝日(幾年前已經與另一家大廠合併),一家是松下電工,還有一家我來不及記下日文名字,其中朝日是一開始就主攻外壁材,松下電工則是由電工材料領域發跡的,但演變至今各家都有多樣材質花色可選,主要都是由這幾家大廠提供規格,然後由其他小廠開發、測試與供貨。(有點類似農家種植生產,但委給農產運銷管道執行市場行銷)
綜合前面網路資料與當面向廠商的請教,我寫下這樣的心得:
日本從最早傳統木造建築到鋼構屋,經歷了很多原因與很長的時間,若將鋼構屋的鋼材換成木材,其實兩者有異曲同工之處。(題外話:所以這次台北建材展我跑去加拿大主題館,用會場特價買了台灣住宅平台式木構架建築工法 優良施作法指南,想說可以一舉兩得:1Home先鋼構屋、2Home就蓋木屋啦),而基於RC的成本(環保成本)、不易控制的化學性質(施作結果容易因人因地而異)、所需較長的工期(RC需要養護期),所以日本發展出乾式工法的鋼構屋,以陶板外壁材則取代了木板,外壁材附掛外牆的方式則有如垂直立面的屋瓦,而"掛瓦條"的厚度成了空氣層,再往內則出現阻止冷熱輕易傳導透通的斷熱材、隔絕水氣的防潮布(紙)、調濕板(我忘了問這板的作用?)等等技術與經驗累積的成果,更在近年亞洲幾次大地震、氣候暖化環保意識抬升之際,日本開始外銷這樣的經驗與技術,於是台灣北部開始出現某大X工程蓋出整片山頭的XX鎮,這樣工法經過在地化之後,取得當地氣候條件下的實屋數據與商品利潤,帶回日本繼續墊高技術實力與經濟規模後再次外銷......這樣一直循環下去。
這樣的推演不知是否正確?
最後還是有一些問題:
1. 日本是否也經歷過RC為主流的建築發展階段呢?
2. 這樣給房子穿上類似登山大衣,有隔冷、斷熱、防潮、防水、透氣等效果,是一次到位?還是花了多久時間才走到這地步呢?不知哪位大大了解日本建築發展史可以給予回覆呢?
3. 不同廠牌的外壁材產品可互相支援嗎?意即外壁材的掛法、相關組立鐵件是否相容?
4. 國內部分幾家鋼構屋廠商都有自己的鋼材加工廠,都是依CNS去加工的嗎?各家生產的鋼材有哪些差異呢?還待瞭解..... |
-
2
查看全部評分
-
|
蓋房子...不難,只是....比較麻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