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3查看 4回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石屋 [複製鏈接]

Rank: 1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發表於 2006-9-26 16:58:4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倒序瀏覽
或許是寶島環境的不同與取材的便利性, 如 "農莊生活" 一書中的石屋, 似乎在這裏少有討論, 從 2home 曾有網友提到地底挖出大大小小石頭, 這些石頭是否合適用水泥砌成石屋呢? :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2#
發表於 2006-9-26 17:17:20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Re: 石屋

post by ""168""
或許是寶島環境的不同與取材的便利性, 如 "農莊生活" 一書中的石屋, 似乎在這裏少有討論, 從 2home 曾有網友提到地底挖出大大小小石頭, 這些石頭是否合適用水泥砌成石屋呢? :

找一些方正有菱角的石頭來砌成石屋,想必做法跟磚頭屋差不多.如何以鋼筋來補強力量應該需要.
人跟景觀都是唯一的,帶著尊重的心情仔細欣賞品味,應該會有所穫益

舉報

Rank: 8Rank: 8

3#
發表於 2006-9-26 21:51:17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有機漁村 到卯澳住石頭屋

訊息公佈 : 有機漁村 到卯澳住石頭屋
發表人 admin 於 2005/7/15 18:01:00 (446 人讀取)
東北角,這片離台北只要花四十分鐘車程就能親近的大海,正在醞釀一些人文與自然的新鮮事,親海近海,讓我們從「玩漁村」開始。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那裡的居民相互照應、生活自給自足,不虞匱乏,是座如夢似幻的世外桃源。

詩人說的是數百年前一個不存在的世界,卻在今天的卯澳重現,只是那個東晉的桃花源存在於山間秘境中,現代版的世外桃源在東北角,面對的則是開闊的大海。

端午過後,不穩定的天氣形態帶來時而傾盆的大雨,雨勢嘩啦啦地落個不停,直直落到地上,匯聚成小水流鑽到水溝洞裡。

水溝旁、屋簷下,幾名婦女群聚,她們正彎著腰,一手拿著湯匙,一手握著剛用刀敲開的海膽,再用湯匙的末端快速而仔細地將海膽中的卵囊取下。看見有訪客來了,滿頭白髮的阿媽吳王換隨手拿起剛剛勾下的海膽囊,舉到訪客跟前說:「來,吃吃看。」

六月份,正是紫海膽肥美的時節,早上漁家吳正宗潛水去抓海膽,下午鄰居就會不約而同地跑到吳家的屋簷下幫忙勾刺膽囊,連打電話都免了。一盆盆的刺膽囊黃橙橙的,甜味鮮嫩誘人,不一會兒就會送到饕客口中。做這些費力的「家庭手工」倒也不是為了賺錢,只是時節到了,自然就會有內行人打電話過來詢問。「有人要買就賣,沒人要買留著自己吃也開心。」媽媽們手上正忙著,嘴上也不忘寒暄應答。

不管是誰打撈到了海膽,厝邊就會過來幫忙,「那賺的錢會均分嗎?」「免啦!這次我幫你,下次你就幫我呀!」卯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溪水,用一種既驚訝又好笑的口吻,回答這個在他們看來覺得不可思議的問題。

在這兒,人親土親海也親,「互相照應」像是與生俱來的基因,種在每個村民的身體裡。

穿越村中阡陌,這樣的論調會更加得到印證。「你看,這邊的建築其實都是有機的。」社區發展協會的顧問林勝義,正指著一幢幢石頭屋,解釋這老建築的故事。

剛捕上岸的龍蝦還活跳跳的,馬上就會有饕客聞風而至。陳郁文/攝

石頭屋是東北角一帶的典型傳統建築,在歲月流逝之後,今天只剩下卯澳依舊保存著較完整的風貌。每年冬季,呼嘯的東北風捲起大浪,強烈的風勢像是槍林彈雨般,毫不留情鑽進房子裡的每個縫隙間。

過去哪兒有鋼筋水泥?「就地取材」是最好、也是唯一的方法。石頭屋的主要石材「砂岩」就從海岸邊來,再以紅土、石灰及糯米所製成的三合土,混合貝殼來填補石頭間隙,房子的屋架用的是後山的竹材所搭建,屋頂早期以茅草鋪成,密實的堆疊經常高達二、三台尺,一直到日據時代,才開始被瓦片所取代。

屋外的擋浪牆同樣以石頭堆疊而成,是房舍的第一道屏障。而石頭屋的門一定開在避開東北風的方向,阡陌間家家戶戶的庭院相連,但樓房之間卻又保留一定的空間,維持既能相互照應、又不至於互相打擾的生活機能。

順應大自然,讓人能夠和自然共住,這就是林勝義口中「有機建築」的概念。「住在石頭屋裡冬暖夏涼喲!不驚風也不驚雨。」今年八十八歲的簡福連是全村最年長的老人家,七歲時就移居到卯澳,當起了浮潛捕魚高手。在當時整個卯澳村是石頭屋林立的景象,簡福連也是在那時看著屬於自己的家園,一塊一塊地被堆疊起來。

當時有錢的人就請「打石師」打造樓房,以工具仔細敲出一稜一角,成為工整的「平字砌」或「人字砌」;沒錢的,就只好用大小相近的卵石,順著人字型交錯堆疊,只能給個不稱頭的名號——「亂石砌」。

不過不管名號夠不夠稱頭、長相是不是夠大氣,這些石頭屋的興建,通常都是由鄰居與親友們合力興築完成,屋主所需支付的費用,就只有打石師傅的工資,這就像方才張溪水所說:「這次我幫你,下次你幫我呀!」

後期由於石頭屋維修不易、厚牆所占的面積大,再加上傳統的廚浴設備又不如現代化來得便利,居民於是紛紛將石頭屋改建為鋼筋水泥樓房,今天卯澳村內的石頭屋僅剩下三十多幢,真正居住其內的更是寥寥無幾。還好,三年多前,卯澳的石頭屋又有復活的生氣,今天的卯澳正張開臂膀歡迎外地人來作客。

開車從卯澳的主要入口順著些斜坡進入村落之中,趨前迎接的就是開闊的大海,順著「卯澳小站」的指標向前,你來到村裡待客的石頭屋,裡面的阿美姨正在準備茶水,黝黑的膚色襯上潔白的牙齒,笑容掛在她的嘴上:「歡迎光臨!」這間復刻版的「卯澳小站」,是由原本頹圮的石頭屋改建而成,也是卯澳社區發展協會的成果之一。

四年多前,張溪水深感卯澳實在不該如此沒落下去,於是請同是貢寮反核運動朋友的楊貴英推薦,因而找到了住在基隆的林勝義,一起努力於申請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心點子」計畫。有了林勝義的協助,卯澳順利拿到了那次的計畫案,整個社區於是再度動了起來。

除了石頭屋,村內的三條小溪也煥然一新。過去大颱風一來,三條小溪就會開始作大水,現在經過河川整治與生態復育,榕樹溪成為親子休憩的親水區;生態農場中,種的是有機蔬菜,養分來自以廚餘所轉化而成的堆肥,這兒的作物既可以出售也供自村居民享用。

一旁的洛神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變成商品,為社區帶來收入;「卯澳小站」則提供遊客一個用餐、喝咖啡及住宿的空間,平時閒來無事,這兒也是居民們話家常的好地方。

六月十八日早晨,一場橫越卯澳灣的浮潛畢業典禮就在此舉行,一段一千二百公尺的距離,花了四十多天的練習,卻會為他們寫下一輩子的深刻。

這裡就像是個具體而微的小國度,居民的生活自給自足、不虞匱乏,白天大家互相幫忙,晚上沒事就串串門子。「那你們大門都開著喔?」「對呀!晚上睡覺的時候才關門。」溪水叔聽到記者的問話,再次以既驚訝又好笑的口吻,回答了另一個聽來不可思議的問題。

商業周刊 第920期 文/游惠玲

舉報

Rank: 6Rank: 6

4#
發表於 2006-9-26 22:31:08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排灣及魯凱族石版屋
http://www.bhm.idv.tw/archives/000762.html
http://www.aerc.nhcue.edu.tw/artteacher/3/describe.php?pid=135
http://www.comunion.org.tw/comimfo/chaming/com_show.asp?c_id=41
http://www.flickr.com/photos/31051217@N00/sets/72057594079685104/show/
在家鄉-台東.有著不同的原住民族群,阿美族.布農族.達悟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及部分由台南佳里社遷移到富里.池上.關山等地的少數希拉雅平埔族,生活習慣.個性.飲食.野外求生技能各異其趣,挺好玩的.....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好客,私釀的米酒.小米酒.各式水果酒....等等,酒量如不佳可不要隨意進入部落拜訪原住民朋友哦! :

舉報

Rank: 6Rank: 6

5#
發表於 2006-9-26 22:49:21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記得國中時.ㄧ群同學到阿美族同學家作客,席間.同學招待私釀楊桃酒.
黃橙橙的色澤.甜甜的蠻好喝,待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見同學手提釀造楊桃酒的罈子,手持筷子夾起一隻隻蛆蛆往嘴裡送,
頓時.....*%#@* :roll: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石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5-4-28 23:44 , Processed in 0.041872 second(s), 11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