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6-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0
- 在線時間
- 3425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55818
- 帖子
- 4271
- 精華
- 0
- UID
- 495
|
本帖最後由 FlyNews 於 2018-10-15 22:16 編輯
kuocc24799 發表於 2018-10-11 18:59
古文字"又"的本義是右手,"寸"的本義是手腕連接手掌處的寬度,
後來文字改成隸書時,从"又"跟从"寸"的部首就相混了,所以从"寸"
的字很多都跟手有關.
"射"字左邊原本並非"身"字,應該是"弓"字再加一支箭,所以"射"
字正是用手拉弓射箭的意思.
說解漢字絕對不能只用隸書,楷書來分析,否則就容易望文生義,
不得正解, ...
其實,我們(台灣)學的就是漢字, 不是甲骨文,不是秦小篆,而是自漢朝延用2千年到現在的文字,
唐宋元明清朝人,若非鑽研小篆的普通人,同樣看不懂秦小篆和甲骨文,台灣人也不例外!
日本人取些漢字用於日本,大陸取些漢字用於滿清官話口語簡字,
所取用的漢字都是漢字,但不是漢字/漢文的部份就不是漢字/漢文。
國語/普通話的英文翻譯是Mandarin(滿清官話,滿大人),
Mandarin並不是漢語,而是满人講漢字/漢文的腔調,
以第一篇的比喻, 這些都不是漢字/漢文,也不是漢字中的簡體字,而是取部份漢字用滿清官話口語化簡字,
----
漢字簡化後∼
亲 親卻不見,
爱 愛而無心,
产 產卻不生,
厂 厰內空空,
面 麵內無麥,
运 運卻無車,
导 導而無道,
儿 兒卻無首,
飞 飛卻單翼,
云 有雲無雨,
开 開関無門,
乡 鄉裡無郎。
----
所以, 上面那些大陸簡字,唐宋元明清朝人+台灣人同樣看不懂! 漢朝的人也看不懂!
因台灣和大陸的語言都已統一用滿清官話(Mandarin),
台灣人是靠滿清官話把一句話前後串起來,才能推測出中間看不懂的可能是什麼字。
秦朝有毛筆(蒙恬),有筆但沒紙,毛筆就只能寫在布或皮上,
刻在木片/竹簡上,比寫在布/皮的成本上還要低,且保存時間久,
所以,秦朝是用彎+圈+直的小篆,才比較好刻。<--手工刻印章就知道了! 楷書的運筆/勾很難刻..
現在印章刻的篆書,同樣一堆人要想老半天才能看懂,能看懂自己的名字就很厲害了!
而漢隷還保有些彎+圈+直,粗細較一致,較適合刻字的形態...。
蔡倫造紙術於東漢,東漢以前(西漢)可能已有近似紙的東東,但沒有大量生產的造紙術,
秦->楚漢->西漢->東漢約200年間, 字體由刻的秦篆,轉換為寫的漢隸之後才定型。
東漢有造紙術後才有楷書。楷書字的粗細變化大,就較難手工刻字了,比較適合寫!
雖然秦朝統一文字,但字刻在木片/竹簡還是很貴很重! 想識字恐怕沒那麼簡單,
漢朝(西漢東漢)以前大多靠一張嘴,且漢語方言有上百上千種,流傳下來有不少是神化,
漢朝(西漢東漢)以後有毛筆又有紙才是文化(漢文化)。
我們學的就是約2000年前的漢字,並不是2200年前的秦篆,
秦小篆->漢隸這200年由刻字轉為寫字的演化是漢朝人的事,不干我們的事....
所以......既然是漢字,當然只要看漢隸就好!何必看秦篆?!
就算滿人也是稱漢族為漢人,而不是叫秦人..... |
-
1
查看全部評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