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2-19
- 最後登錄
- 2015-9-6
- 在線時間
- 1677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57396
- 帖子
- 2678
- 精華
- 0
- UID
- 10385
|
本文章最後由 befree 於 2012-4-6 21:06 編輯
既然是這樣了,這個植物要讓喜愛植物的朋友多關心一下了 !
http://web.pts.org.tw/php/html/island/list.php?pbeno=1797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 ... amp;v=Og_m1TevSVk#!
http://e-info.org.tw/node/75265
有一種樹,全台灣只有一個地方才有,但是這個地方,現在卻無法讓它們安身立命了,樹葉隨風搖擺,這會是它們的最後身影嗎?全台唯一的野生族群,正進入倒數計時...
槲櫟,一種很少人知道的樹,它的故事如果現在不說,以後可能就沒機會了...
走進林業試驗所的植物標本室,研究人員小心翼翼的拿出兩份標本,右下角泛黃的記錄卡上,工整的寫著採集者:島田彌市;採集時間:1924年;採集地:新竹紅毛。轉成棕色的葉片充滿濃濃的歷史感,就從這份標本開始,槲櫟被寫進台灣歷史。
但是在這筆記錄之後,中間是長達80年的空白,直到熱情的植物學者楊國禎老師循著稀少的線索,進行地毯式搜尋,才終於在2002年,新竹濱海一處台地,發現它們的群落。
這塊區域隸屬於國軍湖口裝甲兵學校的坑子口靶場,因為軍事管制留住了森林,楊國禎老師十年後重回現場,當年的發現地,卻看不見槲櫟。「沒有了,完全沒有了,我2002年來的時候,這一整片是槲櫟和栓皮櫟為主的森林,現在半棵都沒有。」原本是落葉樹森林的地方,才十年的時間,已經變成了闊葉樹森林。
「槲櫟是數量最少、分布最狹隘的種類…」楊國禎老師邊走邊說,目光望向森林,不放棄的搜尋著,終於,在台地另一處坡地上,找到了他熟悉的槲櫟,特殊的倒卵形大葉子,正輕輕的隨風搖曳。
槲櫟和栓皮櫟,是落葉型殼斗科的植物,大多分布在溫帶地區,在低海拔成林的分布,是非常罕見的景象。原本這個區塊有100棵左右的槲櫟,如今剩下大約20棵,但都染上了俗稱樹癌的褐根病,加上兩旁常綠闊葉樹的競爭,這片全台灣唯一的槲櫟群落,進入倒數計時。
落葉型的殼斗科種子,必須在陽光充足的開闊地才有機會成長,透過動物的攜帶,讓下一代到不同的地方落腳,這處台地因為軍方演習,經常創造出開闊地,給了槲櫟與栓皮櫟機會,但是造林政策,在附近種植大量的常綠闊葉樹,造成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戰爭。楊國禎老師擔憂的說,「按照目前的環境趨勢演變下去,常綠樹會比較優勢,但是有時候很難說,因為台灣是變動很大的環境。」
台灣是槲櫟分布的最南界,新竹的這片台地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迎接東北季風,是北台灣數一數二的低溫地帶,才能孕育出槲櫟的奇蹟。槲櫟分布在日本、韓國、中國東北和四川,華南一帶沒有,卻在台灣有分布,不但能推論它們是冰河時期來到台灣,還能推想當時的大陸棚地形,楊國禎說明,一萬年前,全球最冷的時候,海平面下降200公尺,中國大陸沿岸的大陸棚變成陸地,北方的物種因此順著這條路徑跑到台灣來。
槲櫟具備重要的生態意義,和其它冰河孑遺的生物同樣是重要的證據,當僅剩的棲地出問題,當務之急是先留下種源,留住機會。
新竹一個仙人掌農場裡,一條不對遊客開放的小徑盡頭,槲櫟幼苗正盡情的向陽光招手。新竹縣農業處,三年前委託擁有豐富經驗的嚴先生嘗試復育。目前已經有60多棵小槲櫟,在這裡等待機會。
而在南臺灣,還有另一群小槲櫟正在茁壯。嘉義大學的廖宇賡老師,去年開始接受林務局委託,同時進行種子培育與組織培養,來延續槲櫟的生命。廖宇賡老師說,把種原保存下來是第一步,接下來可以參考它們生育地的條件,尋找適合的地方來做復育,為槲櫟找新家。
台灣的殼斗科植物有40多種,槲櫟是當中最特殊,最稀少也最危急,當它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已是族群存亡的最後關頭,它們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是什麼樣的奧妙機制,現階段還不清楚,但留下了珍貴基因,未來槲櫟就有機會用生命寫下更多故事。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
-
2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