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9-23
- 最後登錄
- 2022-4-4
- 在線時間
- 4109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9405
- 帖子
- 1039
- 精華
- 0
- UID
- 17758
|
2# 淡水張
老一輩的長者說起蒲桃也許記憶已不復在 但若提起「風鼓」則對她的熟悉度可就侃侃而談了
蒲桃果實具有玫瑰香氣又名「香果」 「風鼓」一名則為台語發音的另一寫法
蒲桃開花時 無數雄蕊伸出萼筒之外 宛如繁鬚 雌蕊授粉後 雄蕊隨即掉落
詩人見香果樹下滿地落蕊 心生憐惜 因此詩人孫元衡在〈香果〉便云
「但有繁鬚開爛熳 曾無輕片見摧殘 海天春色誰拘管 封奏柬皇臘一丸」
其果實呈球形或卵形 黃色具有光澤 外形如寺廟所見的佛器或古時用來密封奏狀的臘丸相似
因此本詩中以「臘丸」來比擬 另外 許多詩詞當中也以「菩提果」稱之
蒲桃為熱帶雨林植物 原產於印度及馬來半島 約十六至十七世紀時傳入中國
在廣東、廣西、福建以及雲南等地廣泛栽培 鄭成功軍隊入台以後 隨行軍民將其引進台灣
初期作為果樹栽培 清康熙年間(1717年)撰成的《諸羅縣志》即將其列為果部屬下
並描述「香垺於檨 而甘美不及」(垺為相等之意) 形容香氣如檬果(芒果)卻遠不及檬果的甘甜
蒲桃的果實 好似黃色的小蓮霧 雖帶有淡淡的甘甜與香氣 但果肉薄籽卻很大
汁少而口感不佳 人們因此逐漸不再採食 日後並為同蒲桃屬(Syzygium)的蓮霧所取代
最早出現此植物的台詩 為康熙年間陸榮(木巨)的〈番果詩〉詩中有「波羅蜜與菩提種 猶有林藤地味風」句
句中的菩提所指的即為香果 1763年在朱仕玠〈瀛涯漁唱〉第十七首詩曰
「果號菩提薦玉盤 乍疑盧橘簇團圓」 即可看出當時香果還是一種應時的水果
其註解說道「菩提果一名香果 花有鬚無瓣 白色 實如枇杷 鮮青熟黃 狀如臘丸」
不過另一首 張若霳的〈觀音竹〉詩句「綠染菩提果 聲含簷蔔林」所言的菩提果指的卻是釋迦
早就不被視為果樹的蒲桃 由於四季常綠 樹形優美 後來便被當成庭院樹以及行道樹
種子由囓齒類動物傳布 繁殖容易 因此在中南部低海拔潮濕地區
如恆春半島以及六龜扇平的天然林內 均有野生蒲桃植株混生 在台灣可說適應良好
蒲桃在被引進夏威夷群島後 在當地的野生狀態 可就超出人們的想像了
並沒有因為有著 Rose apple 浪漫的名字而對她有所好感 因為她已成為入侵樹種之一 |
-
2
查看全部評分
-
|
感恩 知足 惜福 回饋 儉樸 勞動 環保 單純 低調 樂活 自在 關懷 無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