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10-15
- 最後登錄
- 2024-9-24
- 在線時間
- 3162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6455
- 帖子
- 2123
- 精華
- 0
- UID
- 76
|
偶也粉認同!!!!!
天上掉下房子來
---謝英俊的災區築巢傳奇
文:王墨林•民報
圖:許彬
住宅是重建第一步
從事建築工作已有數十年經驗的謝英俊建築師,在921地震發生的當天就開著吉普車到幾個災區繞了一繞,他立即判斷住宅應該是災後重建的首要工作。當時,「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巴努在對外通訊幾乎中斷的情形下,透過之前在邵族協助進行「大家寫村史計畫」的朋友向外尋求援助,輾轉找到謝英俊建築師。在極不容易的電話聯繫中,巴努理事長問謝英俊能否幫家園幾乎都震垮的邵族人蓋組合屋式房子,暫時安頓這些一直住在帳篷的災民?謝英俊毫不考慮地答應下來。
謝英俊到日月潭德化社看了幾次,決定把竹東的大半個建築事務所遷移到日月潭;並決定不只蓋安置屋,更要蓋較適合長期居住的住宅,同時野找來在「新竹市新竹文化協會」工作的鄭空空,進一步將社區活動空間一起規劃出來。長期與他一起工作的夥伴們,憑著以前和謝建築師蓋屋的共事經驗,早有了準備,誠如事務所的劉煥成所說:「其實,我們從謝建築師那裡學到更多的是他對房子與人的關係所建立起來的一種信念,以及他對這種信念的堅持,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在沒有任何奧援下,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設在德化社的「九二一重建工作隊」,很快的展開自力更生的重建工作。首先他們考量的是經費問題,因為在來自各界有限的補助範圍內,即使壓低建材費,一棟十五坪的房子總要花上幾十萬。謝英俊想要的是居民自己動手把房子蓋起來,不但可省下一筆可觀的開銷,又可用雙手打造自己的社區空間,這不更合乎地震後重建家園的自力更生精神嘛!從對族人遊說「協力造屋」的構思方案開始,到訓練族人有基本的工作能力,雖然過程壓力不斷,問題千絲萬縷,但謝英俊與事務所同仁終於在921地震後的第一年,與邵族族人共同打拚出災區第一個美麗家園。
天上掉下房子來
對於台灣房價超級昂貴,謝英俊頗不以為然。他說:「在地震前,我就想過這問題,買一棟房子要花好幾百萬,幾乎榨乾一輩子的勞動還不夠。人們對政治的暴政知道起來反抗,對建築商的暴利卻甘願成為他一輩子的奴隸,我們為什麼要住那麼貴的房子?!」
地震後,謝英俊率領事務所同仁投入邵族部落的重建,只為證明人與住宅的關係不是以價格來決定的。房屋商品化後的住宅概念,幾乎跟人的基本需求完全沒關係,謝英俊說:「地震後,看到一貧如洗的災民,我對於自己曾想過的問題,更有個明確答案:我絕對不為他們蓋那些花好幾百萬的鋼筋水泥房子!」「就算鋼筋水泥可維持一千年,難道沒有人會懷疑這種房子經過一百年後,可能都會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給拆掉;混凝土打掉就變成一堆廢土,浪費能源莫不以此為甚!」
蓋一棟房子既不用鋼筋水泥、也不必花上好幾百萬,難道會是天上掉下來?謝英俊蓋的邵族安置屋建材都是可回收的,為了配合原住民文化而做為牆體的竹子、自由組合的骨架等一些偏於自然的建材,都是在綠色環保概念下特別製造的。正在另一布農族部落的中正村主持同樣「協力造屋」的劉煥成也說:「以建築專業眼光來看,那些被地震嚇怕的災民,用了超出正常一、兩倍的鋼筋水泥,造價自然也高出好幾倍,一坪可以花上四、五萬塊錢。簡直浪費資源、又浪費金錢;營造商哪管你這麼多,水泥灌得愈多賺得也愈多。」
築巢方案動工了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的布農族部落災區經過了一年,不但重建腳步沒半點移動,還受外來者百般剝削,被騙的戲碼不斷的上演著;直到部落裡有人看到謝英俊先後在德化社、松鶴等原住民部落蓋的「協力造屋」後,重建工作才開始有了轉機。
劉煥成回想剛開始進入中正村蓋房子時,大多數族人都抱著觀望態度,他說:「只要收入所得為低或中低收入的全倒或半倒戶,都可以向921基金會申請廿至五十萬、原民會廿萬,加上中視在這裡的捐款補助廿萬,只要有自己的土地,八、九十萬就可以蓋一棟兩層樓的房子,而自己一毛錢都不要花,若參與工作還可以領回工資;但族人被騙怕了,很難相信天下有這等美事。」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跟族人開會、討論,並開始一連串幫族人申請重建補助的行政作業。劉煥成說,這階段是最耗時間的,因地方許多行政部門大都因不諳新法令,乾脆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災區重建也因此被嚴重耽擱下來。
今年二月,中正村第一件由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主持的「築巢方案」終於動工了。為了在地文化的考量,便將邵族用的竹子換成布農族傳統住屋常見的石板做為牆體。雖增加不少成本,但謝英俊說:「使用當地材質是很重要的,把在地文化融合進來,一方面影響你對蓋這種房子的美學思考,一方面也是建構社區特色的社會條件之一;這在一般都市裡,比較不容易做到。」
第一棟「協力造屋」動工時,每天開工前都會有人來問需不需要人工,包括許多在平地做工受老板騙的,或受失業潮影響找不到工作的族人,都陸續回到部落等著雇工。雇工程序乃先由指定的班長過濾,因身為當地人的班長對於各人的勞動狀況都能大致掌握。
但目前只有一棟樣板屋在起造,每天八個工就足夠。碰到有人實在需要這份一天一千塊錢的工資過日子,大夥兒便共同討論是否多加兩個工來平分八個工的工資。劉煥成說:「布農族是一個講求共同體的族群,所以個人該怎麼做都很本份,比平地人敬業多了。可惜目前還沒全面展開重建,工作機會不多,看到沒被雇到工的族人沒錢吃飯,我們心裡也不好受。」
建築界的前衛運動
謝英俊在邵族「協力造屋」時,就發展出一套「以工代賑」的辦法,如今在布農族部落依然派上用場,倒為政府解決了一些災區沉重的失業問題,更重新建構部落的人際關係。謝英俊更提到能結合「社區貨幣」的流通概念,譬如:這次我欠你多少工,下次你蓋房子時則還給你一樣的工時,這樣就能解決社區裡需要蓋房子卻沒錢又沒補助的問題。在市場經濟的社會裡,不是每個人都可擁有自己的房子,對多少有塊保留地的原住民來說,比較不易解決的大概就是沒錢蓋房子。
有人以為這種安置屋只是為了應付災區重建的客觀需要,謝英俊說:「其實竹子牆不見得比鋼板便宜,但它能創造勞動機會,連婦女都可掌握來蓋房子。對價值的考慮絕不僅是金錢上的,還要考慮社會價值和環保觀念,這不僅是便宜不便宜的問題,更是我們能不能為台灣人對傳統房子的觀念提供另一個想像的機會。」
中正村第一棟「樣板屋」已蓋了一半,常常有人會在屋子內外品頭論足,更有人要求謝英俊儘快幫他們的房子動工;別的部落聽說了,也紛紛遠道而來一窺究竟。這些景況讓劉煥成非常感動,他覺得自己曾在別的事務所領高薪去做幾億元的工程,但都沒有窩在這沒任何娛樂的山裡,帶著一群非專業工人一起協力蓋屋來得充實。他說:「我不是什麼聖人,能把這件事做好就心滿意足了。跟以前不一樣的是我面對的是一些非專業工人,必須先教他們,有時還要動腦筋想出簡單的方法,使施工的品質夠達到一定的精準度。來這裡雖然為了幫原住民的忙,卻顛覆自己的專業,在建築領域中學到更多。」
目前在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的「九二一重建工作隊」,約有七、八人。除了一直跟隨謝建築師做的,也有聞風而來的年輕建築師。他們在建築本行中各個都是專業人才,並具備相當的實務經驗。但在這個圈子混愈久,就愈懷疑:為什麼房價需如此昂貴?為什麼房子要蓋成鋼筋水泥式碉堡?為了讓這樣的懷疑找到一個可能的答案,他們離開高薪位置,跑到災區原住民部落,開始為自己的專業創造出另一種可能的想像。誠如謝英俊說的:「目前建築界對我們所做的都還沒反應過來,因為我們搞的,是一個台灣建築界的前衛運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