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10-22
- 最後登錄
- 2010-4-23
- 在線時間
- 116 小時
- 閱讀權限
- 20
- 積分
- 59
- 帖子
- 74
- 精華
- 0
- UID
- 4059
|
一、何謂生態工法
為保持生態環境之完整,以維持多樣化生物之生存權,需避免棲息地及遷徒路徑等之破壞,則在尊重當地天然條件,及人為設施與環境不相衝圖前提下,妥適導入人類在環境生活中為提供安全所利用的土木工程構造,均可謂「生態工法」。
公共工程委員會生態工法諮詢小組針對生態工法所研擬的定義「基於對生態系統之深切認知與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而採取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以減輕對自然環境造成傷害」。
二、道路規劃設計對生態考量的原則(摘自「交通部行道樹植栽與管理研討會」資料)
1.對自然環境紋理的尊重
在道路規劃選線的過程中,對沿線自然環境的實地調查與資料蒐集,應為道路選線前最重要的一個步驟,避免直線型思考,保留彈性思考空間,唯有對現地物理環境、生物環境進行充分的瞭解,包括地質、水文、氣候環境條件、環境色彩、動植物棲息環境、動物遷息路境等,充分掌握上述環境條件,才能規劃出一處低環境干擾、結合環境特色的綠色道路。
2.維持生態多樣性
道路工程設計中,常以標準斷面式思考進行設計,以片面的剖面(section)取代整個線性空間的思考,從道路本體、邊坡、排水以至於行道樹、綠帶之設計,皆以標準斷面表示,如此缺乏彈性及單一化之設計方式,往往造成道路環境與周圍生態環境格格不入,若再加上對環境缺乏瞭解,導入不適宜現地之植生或外來種植栽,則對現地生態圈將難以評估。
道路工程的綠帶設計,不應為一標準寬度,應視腹地情況及道路寬幅、設計速線進行調整,快速道路兩側應保留3公尺以上之綠帶,於植栽配置及選種上,以鄉土植栽、適地植栽、原生植栽中抗污染性高植栽為優先選取原則,並以多樣性組合、複層栽植方式進行道路之綠帶設計。
表2道路適用綠化植物種選取
3.生物遷徙廊道
道路的帶狀切割,往往造成環境生物圈隔離,阻隔了生物遷徙活動之路徑,地面式之高密度之路網建設,往往使得生物圈過度切割,形成孤島。
低密度使用的鄉村道路、產業道路可以增設警示牌誌、縮減車幅寬度、減少硬鋪面(如金、馬地區的車轍道)或限制行車速限之方式減少對動物穿越之傷害;對於穿越自然地區的快速道路,由於車流量大、路幅寬、車速快,對於生物圈切割之情形更為嚴重,以高架道路型式或以誘導式圍籬搭配生物通廊之設置,可以增加道路兩側橫向聯繫的功能,於行道樹之列植間距,應能保持其樹冠相連,增加空中通廊的功能。
4.生態工法導入
道路設計應加入綠營建及生態工法之思維模式,除尊重環境之生態規劃考量外,在工程上更應以低能源使用、低廢棄物產生之綠營建方式施作,包括生態保全、節能、資材(Reduce、Reuse、Recycle、RecOvery)、減廢、保水,綠化等全方住考量進行設計。
道路工程包括路面、護欄、邊坡、排水、照明、綠帶等部分,其分別應考量之重點如下:
(1)路面:路面設計應首重透水性考量,尤其針對鄉村道路、產業道路等較低密度使用之道路型式,更應以透水性材質鋪設(如透水瀝青、碎石路面等),以增加大地保水的能力;另開挖表土之保存及利用,更能保全現地微生物環境;針對環境敏威度高之地區,預鑄高架式道路之施作,對於快速道路亦能有效達到環境保全。
(2)護欄:護欄設計之考量包括增加行車安全之護欄及防止人或動物進入之柵欄,目前安全護欄以紐澤西護欄為主,除急彎陡坡等較危險路段外,應避免連續性護欄設置,增加通過之孔隙;柵欄應在事故頻發之區段依入侵動物之特性設置合適柵欄形式,同時需設置動物穿越路徑與誘導設施,不可一昧圍堵。
(3)道路邊坡:針對無直接危險或不易風化的岩石所組成的穩定邊坡,可不必進行邊坡工程,避兔為工程而工程。必要之護坡處理應以綠化及建立多孔隙環境為主要原則。
(4)排水:道路之側邊排水於鄉村及自然田園地區,宜儘量以草溝、碎石溝等自然排水路方式進行設計,既可增加大地之保水性亦能創造生物棲息之多孔隙環境。
(5)綠帶:為當地之生態考量,兩側植栽、植群應以原生樹種為佳,並運用當地特色植栽形塑地區性(特色)路段,考慮其引導性及遮蔭性,但須注意避兔遮擋住行車及景觀視線;與人行步道問可用綠籬型植栽作為區隔;雀鳥類經常穿越路段兩側密植比車量高之喬木,以令鳥類能順著飛行模式維持於高處。
(資料來源:道路綠地系統之景觀規劃 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兼系主任 郭瓊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