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2007-2-4最後登錄2016-2-27在線時間90 小時閱讀權限50積分1677帖子1455精華0UID2006
 
 
 | 
| 食茱萸為芸香科(Rubitaceae)植物,學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zucc.俗名紅刺蔥、鳥不踏、越椒、刺江某等,自古以來即為入藥植物,李時珍本草綱目言:茱萸吳地者入藥,故名吳茱萸,其葉柄及心部常呈紅色,全株有刺又有香蔥味故亦叫紅刺蔥,其枝幹上亦長滿瘤刺,鳥兒甚至不敢棲息,又叫鳥不踏,其嫩葉片具有強烈的香氣,可用來作膳食上很特殊的菜餚。產地自台灣北部、中部、東部低地及中高地森林中均可發現,尤其火燒森林後之新生地,常可發現其蹤影。 
 植株特性:
 食茱萸-紅刺蔥,為一種落葉性喬木,老樹幹具有短硬瘤刺,幼枝則具有銳利尖刺,葉片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10∼25對、對生、厚紙質,滿布油腔,長約9∼15公分,寬1.5∼2公分,呈披針狀長橢圓形,邊緣有規則性細鋸齒,葉背粉白色,揉搓有濃郁香氣。夏季8∼9月開花,秋季10月間結實,自然掉落或被鳥食,雌雄異株,小花密集於枝頂排列成聚繖花序,花被淡黃色,小軟果成熟時裂開,露出漆黑色種子,多以種子繁殖。種殼硬實,發芽不易,需用水浸漬1∼2日播種,常需經1∼2月才陸續發芽。成株葉片細刺減少,甚至不發生,葉柄等亦呈綠色,香氣降低。
 
 品種:
 紅刺蔥:主要係嫩葉、葉柄呈現紅色,故叫紅刺蔥,香氣特別濃郁。
 白刺蔥:植株形態與紅刺蔥相似,惟嫩葉、葉柄呈綠色,葉片香氣低,較少人種植。
 栽培方法:食茱萸栽培模式如圖三
 繁殖:多以種子作有性繁殖。
 種子預措:種子於10∼11月間,逐漸成熟,種子具香氣,著生於樹稍頂端,小鳥亦停於枝稍末端取食,如無處理,種子難以取得,故於種子成熟前,需先用網子網住,以免種子脫落。種子取下後稍微蔭乾,放置5 oC冰箱2∼3月以打破其休眠,就可以拿來播種。由於種子非常硬,水分不易進入,難以萌發,可用浸泡法,浸漬24小時並以5∼30 oC變溫處一週理後,再置於潤濕之培養土內,任其發芽,再行移植。幼苗因鬚根頗多,移植成活率很高,幼苗不需太多肥料,隔週以500倍尿素施澆一次,即可。幼苗成長頗慢,育苗期約三個月可達10公分高。紅刺蔥因莖部中空、扦插不易成活,若於山上拔取小苗移植,因土壤硬實,細根易斷,不易成活,若以穴盤育苗方式移植成活率高。
 定植:幼苗成長至5公分時需換較大的3吋盆,再長到15公分時,就可定植。
 植株距:行距以1.5公尺大畦作排水溝,株距1.2公尺,定植一株,可用草生栽培或舖設塑膠布,以防除雜草。
 病蟲害防治:秋冬季乾旱時,經常可見紅蜘蛛危害,造成生長停頓,其他蟲害則不多見。紅蜘蛛防治可施放草蛉以生物防治。
 整枝:隨著植株生長,葉片逐漸長大,為便利採收,因此需要修剪,以60~100公分高度予以矮化剪定,修剪完莖部會流出汁液,故以塑膠布予以封口,減少它的蒸發,修剪後約30~40天,會再長出更多幼嫩的側枝,供下一次之採收。
 成份及效用:
 成份:山下泰藏及佐藤文比古二氏謂:葉含精油0.5%主要成分為methy-n-nonyldetone CH3-CO-(CH2 )8-CH3,Terpene及酚類物質等。重松義則及川崎正治二氏謂:樹皮含單寧1.44%,灰分9.8%。
 效用:葉煎水或酒服治感冒及瘧疾。嫩芽有香味,作香辛料。以莖與葉煎服治頭痛,將根咀嚼于齲齒內治齒痛,由於葉片有香精油,溶於酒中,飲用有驅風寒及去腰骨酸痛之效。
 烹調法:
 生食:葉片洗淨去刺,細切涼拌皮蛋豆腐或炒飯置拌於飯中,香氣四溢。
 湯食:煮味噌湯,加入調味。
 炸食:整葉和以麵粉油炸。
 釀酒:於米酒釀製熟成蒸餾時,切細莖葉,置於酒糟上,釀製蒸餾酒,或以莖、葉浸泡式浸漬藥酒。
 未來展望:
 食茱萸全皆有利用價值,葉片可作蔬菜、莖、根、樹皮、種子可作藥用或釀酒,經濟價值頗高,值得更進一步研究其人體之效用,俾發揮更佳之效益。
 
 
 
 圖三 食茱萸栽培模式圖
 
 一、選地 → 二、育苗 → 三、定植 →
 選擇排水良好、通風、冷涼處、砂礫質土壤,海拔1000m以下。 以種子穴盤育苗,定植行株距1.5m×1.2m,先舖設塑膠布,以防雜草。 除冬季外,全年均可定植,肥料不可施用過多。
 四、田間管理 → 五、採收及矮化處理
 秋冬季,易受蚜蟲、紅蜘蛛等為害,應予留意。 冬季植株低於15 oC生長停止,冬季自然落葉。
 成株超過1.5m時即予矮化處理,即留1m處矮化。
 嫩葉隨時均可採收,供料理用。
 八月開花十月結果,可留種供繁殖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