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1-8
- 最後登錄
- 2015-6-2
- 在線時間
- 11 小時
- 閱讀權限
- 10
- 積分
- 95
- 帖子
- 27
- 精華
- 0
- UID
- 14658
|
面對國際糧食危機彰化縣推展活化農地增加農民收益
(李河錫報導)
自從石油危機浮現,美國率先將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轉化成「生植柴油」原物料後,如同與「人」爭搶糧食,帶動國際玉米、黃豆、大麥、小麥等大宗糧食飆漲數倍,不少貧窮國家糧荒問題更加惡化;反觀國內,因國際糧價與物資大漲,導致進口雜糧物資倍漲外,各類家禽畜的飼養成本更是激增,也連翻帶動各類民生物價飛漲;正當國際糧荒帶來一連串糧食危機的效應,國內農政單位卻還在延續約二十年前,為因應加入WTO「國際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所大力推動補助「農地休耕」政策,導致大面積良田荒蕪,引起各界撻伐聲浪四起,以農立縣的彰化縣農業處長郭丑哲則表示,所幸近期農委會已明確訂定「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積極輔導農民們頂多只能休耕一期,另一期必須栽種綠肥或轉植農作物,否則不給予補助,終於讓休耕農地逐漸減少。
彰化縣,擁有由濁水溪與大肚溪所沖積的平原相當廣大,土地肥沃、氣候事宜,農林漁牧各項產業多元化、更蓬勃發展,號稱是魚米之鄉,可耕農地廣達六萬多公頃,但是在農村老化的衝擊下,常態性休耕農地高佔約一成五、多達八千五百多公頃,形成「土地資源」嚴重浪費,郭丑哲處長表示,儘管先前農糧署推動「大佃農小地主」活化農地政策,但是不少農民心存「土地」可能被掠奪的疑慮,導致成效不彰。
台中區農改場場長張致盛也指出,我國每年進口玉米、大豆與小麥等雜糧作物多達上千萬公噸,但是反觀國內每年休耕農地面積卻廣達二十萬公頃,身為台灣農業研究單位,有職責研發、選種與試種,讓休耕農地可以種植的「進口替代性作物」,才能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目前已篩選多種適合中部地區栽種的飼料玉米,希望鼓勵農民栽種,能實際促進休耕農地活化,增加農民收益。
由農政單位所推動的「大佃農小地主」活化農地政策成效不彰,除了農民對「土地」被掠奪的疑慮,其次則是對於要栽種哪些作物感到無所適從,縣府農務科長蕭麗玲表示,縣府除了將活化農地補助總金額每公頃提高到一萬塊,並提出栽種「契作進口替代農作物」,分別有飼料玉米、大豆、青割玉米、牧草與小麥,以及富有外銷潛力作物,例如毛豆、火龍果等作物,如果廣為推展,不僅可以增加農友們的收益,還可以穩定家禽畜產業的飼料成本。
面對國際糧荒問題日益嚴重,國內農政單位終於重新訂定「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縣府農業處長郭丑哲強調,經積極努力推展下,一年來已讓休耕農地減少一千五百多公頃,但是還有六千多公頃良田常態性在休耕,將會持續推展與宣導,希望讓「地盡其利」不再淪為政策性的口號。
只不過在「大佃農小地主」的名稱,常引發歷經「375減租」、耕者有其田以及公地放領等土地大變革政策的老農民們,在被稱為「小地主」後,害怕土地被「大佃農」掠奪的心態無法消除之際,想要大幅活化農地,刺激老年化的農村吸引年輕族群回流,減緩糧荒危機,可能還必須大費心思,才能逐漸落實!(攝影:李河錫) |
-
1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