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9-28
- 最後登錄
- 2024-4-23
- 在線時間
- 811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14460
- 帖子
- 303
- 精華
- 0
- UID
- 111281
|
分享~【新竹自然農大寒報報】2016/01/20
https://www.facebook.com/XinZhuZ ... if_t=notify_me_page
秀明自然農法除了無農藥、無肥料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自家採種。這個看似平凡的動作卻是最核心的關鍵。
大家都知道生物會適應環境而演化,而變成適合在地的物種。但除了天擇之外,還有另一個重大的驅動力就是人擇。人透過選種的過程,去挑選出更符合人類利益的品系,而世世代代種植選種讓這樣的特徵也不斷地強化。除此之外,人的管理方式也會影響環境,而產生了人造的天擇。比方說經常澆水,讓作物把這裡當成是一個濕潤的環境。搭檔風網或支撐架,讓作物可以克服天然的阻礙而長得更高。而這些都會進入作物演化的參數裡面,遺傳給下一世代。 有些人以為自然農法就是不介入,但在缺乏人類管理和選種的情況下,作物會慢慢恢復野性,而大部分的野草是不適合當食物的。既然稱為農法,就一定有人為的介入,不然就只能稱為採集了。
重點是要介入到什麼程度。剛剛提到,人為創造環境造成的天擇也會影響作物的遺傳。也就是說,這樣的介入將會世世代代一直持續下去。如果這不是很重的負擔,那當然無所謂,但如果長期這樣的介入會造成無法負荷的工作量和成本,那就必須要思考,要如何逐漸減少介入的程度讓作物可以慢慢獨立。或是這種作物根本不適合這個環境,那就必須斷然放手。我曾經在日本看過有人種香蕉是搭溫室、送暖氣的。而我可以確定這樣的干預在他有生之年都無法終止。
自然農技術總監 / 武龍
【實習生專欄】
上週末回家投票,隔天晚上跟一位深交多年的兄弟談了談選舉,其中有件事讓我十分憂心,因此想與各位分享我一些粗淺的反思。
我兄弟在選後的週日上午跟幾位補習班的同學聊大選(他正在考學士後中醫),結果其中有人完全不知道政黨票是甚麼,有人沒聽過綠社盟;也有人跟著家裡的顏色投票,更有人隨機亂投。這些都是受過所謂高等教育的青年。
在此並不是想刻意加諸罪名在年輕人或大專院校生身上,因為這個問題絕不只是年輕人才有。
我想,此現象也反映在臺灣許多議題之中。無論是土地、糧食正義,或是人權、勞權等等,都嚴重缺乏認識與關注。對我而言,它代表兩個警訊:
一、2016年的臺灣,教育仍然沒有賦予人民思考的能力以及公民責任的意識
二、2016年的臺灣,攸關國家與人民未來之重大議題仍然無法得到更廣大的群眾關心
我們身處於一個學歷等於工作,工作等於地位的社會,因此受教育的意義在於能否順利將文憑換成等值的收入,而不是啟發自主思考、批判,與尋求解答的能力。這也是一個對於公眾事務冷感的社會,因此國家大事總是遠比緋聞、社會事件還要冷門。在學校體系中,我們被禁止討論政治,所以我們對於政治的認知往往侷限在家庭環境與主流媒體所給予的印象,成年後更因而缺乏主動認識、參與政治的習慣。不過這也只是其中一個面向罷了,同時還有許多更複雜的因素存在。
另一方面,重大議題依然過於小眾,但我們該繼續期待、等待臺灣人公民素質提升,還是想出更好的方式去擴展議題所能接觸到的群眾呢?以農業為例,過去我在新聞媒體或是社群網站上得到的觀感是,越來越多青年務農,而且政府與農業大環境是越來越友善的。然而,實際接觸農業之後,才發現那完全是個泡沫。那麼,撇開政策或是國家經濟走向不提,我們該怎麼共同營造一個更適合人投入農業發展的環境,而不是壟斷資源、排斥不同的想法,最後永遠只能得到固定族群的參與、認同?在理念相同的人身上找到共鳴很容易,困難的是怎麼說服觀點不同的人。若我們因為自認理念正確,而以高人一等的姿態去說教,那麼很可能只會造成反感,甚至趕跑原本有意願接觸的群眾,不論嘗試幾年都無法突破。這樣的結果,不是一件很令人遺憾的事嗎?
自然小農/雅迪
|
-
4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