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竹自然農清明報報】2016/04/04
【為什麼菜這麼貴】
在投入農業之前, 小農對於台灣蔬果的四季變化並不敏感, 又常常外食的緣故, 對菜價其實沒有特別的感覺。開始自己種之後, 才開始了解什麼季節有什麼菜, 並了解一年之中蔬菜產出產量的循環。
前陣子寒害造成菜價大漲, 網友間討論, 說漲了這麼久, 總該回穩了吧! 我則直言: 起碼等到五月, 因為當時節進入春季時, 秋冬的蔬菜就開始要開花結籽, 葉菜類一旦開始開花, 葉子的品質就下降到不能吃了。而春夏的蔬菜, 現在才剛種、剛開始冒芽, 也無法接續生產, 所以大宗蔬菜, 起碼要等到五月才會開始陸續出來。三月到五月這段時間, 是蔬菜類最貧乏的時期。
而每次菜價大漲, 總會有一個聲音, 就是盤商利用價差, 賺取暴利。新聞報出產地的收購價, 往往遠低於消費者拿到的終端售價, 也難怪消費者有這樣的想像。
但實際上, 即使你直接跟農夫買, 通常也不會拿到所謂的「產地價」, 為什麼呢? 因為你跟盤商的購買方式有差異, 消費者跟盤商所得到的「服務」不同, 中間花的「人力」不同, 對農夫的「風險」也不同。首先, 農夫整批農產品賣給盤商後, 對於這批農產品的保存、販賣、瑕疪擔保等等責任與風險, 就轉稼給盤商了, 盤商需要成本去承擔這些責任與風險。再來, 給盤商的菜, 通常是整箱整箱, 需要的處理少, 而給消費者的蔬菜, 通常需要挑撿過、一包一包秤重包好, 這樣的工作對人力的需求很高, 也很難機械化。人力是造成產品價錢高昴的主要因素, 其實很多農藥的噴灑就是為了減少人力去挑撿處理的成本, 很多東西很好種, 價錢卻一直居高不下, 也是因為難以機械化, 需要大量人力去採收或整理。如果農夫的農產品整批賣給盤商, 後續這些需要大量人力的精細處理, 就是盤商與零售店在做的事情, 總之, 總有人要做這些工作, 而有人工作, 他就理應得到合理的薪資。其實產地到終端消費者, 每一個環節的工作者, 以他們付出的勞力與承擔的風險, 給予合理的報酬之後, 就形成你拿到的終端售價。
其實農夫對消費者直販, 絕對沒有各位想像的那麼輕鬆好賺。當一個農夫, 兼做宣傳推廣、訂單管理、送貨、處理客訴等等事情, 根本沒有辦法好好在田裡做事情。你不會想在打電話客訴時, 聽到農夫跟你說: 我要在下雨之前把東西種完, 不然這季沒有產出, 請你等下雨天颱風天再打過來。做自銷的農夫, 最後還是會需要有人是專門做銷售的工作, 而那個人也需要吃飯、需要有收入, 而做銷售的人, 如果他有專業與才能, 他可能不只幫一個農夫賣菜, 而是幫很多農夫賣菜, 以銷售為他賺取收入的方式, 漸漸的, 其實繼續發展下去, 出現的就是盤商、零售商等, 現代的商業模式, 這一切都是因為需求而自然發生的。
而消費者可以做什麼, 可以減少這中間的成本呢? 小農覺得, 如果消費者「不怕麻煩」, 願意接受「比較原始狀態的農產品」, 身為生產者, 我們很願意把節省的成本扣下, 便宜地賣給消費者。例如說, 小農跟別的農夫買紅豆, 小農選擇買「未挑豆」, 價錢比較便宜, 買回來未挑豆, 回來如果發現蟲咬, 需要進冷凍庫冰兩天再拿出來, 要煮的時候, 需要多洗兩次, 把浮起來的草渣清掉, 其實只是多了我一點點麻煩而已, 但如果我想要我買的紅豆很乾淨, 種紅豆的農夫就要全家大小圍著一盆豆一粒一粒挑, 挑到眼睛脫窗(因為不能用水洗啊!), 或者需要投資貴鬆鬆的機器來做這件事。所以說, 如果消費者願意麻煩一點, 多花一點心思清理、如果消費者願意了解, 農產品沒有美美的包裝不代表品質不好, 甚至說,如果消費者能夠體諒, 生產者在銷售的一些難處, 願意跟隨生產者, 我們種得出什麼, 你們吃什麼, 其實小農可以省下很多事, 也可以把這些成本回饋給消費者。你覺得呢?
自然農助教 / 阿堯
【實習生專欄】
最近,田裡出現一種鳥叫聲,是「大冠鷲」所發出的。近來似乎特別活躍,幾乎整天都能夠聽到,然後在天空盤旋;在我聽來,是個美好又安心的聲音。
美好,是因為大自然的蟲鳴鳥叫,本就是一首美好的交響曲,歌頌今日大自然的生機。至於安心,就是當了農夫之後,才體會到的。
之前秋冬,為地瓜盛產的時候,老鼠就會常出沒。之前曾聽說大自然生態,自己就會平衡,而這平衡,人類不見得會接受,比如會造成農損。種出「奇蹟的蘋果」木村秋則先生,曾經提到他田裡縱使害蟲變多,卻不會將整園的蘋果吃光,數量也沒到達誇張的地步,想到這裡,不禁覺得這是不是反映出田裡的狀況呢?
老鼠數量再多,也不見得多到常被人類察覺,也不大會把全部地瓜吃光光,看到天空飛翔的大冠鷲,覺得那應就是解答之一。
大自然自會照看你的田,只是會收租金,我想也是聯想到這裡的心情寫照吧!
自然小農/政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