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indu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精華精選版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51#
發表於 2012-9-28 20:16:09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文章最後由 indu 於 2012-9-28 20:17 編輯

伸出圓手--轉貼
  人類高度文明的發展,除了歸巧髂o明的大腦外,還有我們特有的靈巧的手指,可以幫助我們執行頭腦想出來的主意。因此,科學家在設計機器人時,總是會複製這樣的模式,除了著重在高效的運算核心外,還會花很多心思在手指的設計及操控上。但是美國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Illinos的科學家跳出了這個窠臼,他們製造了一款沒有手指卻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機器手,包括倒茶、畫畫等。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Illinos的Eric Brown表示,雖然手指讓人類可以做很多事,但是手指在機器人的身上卻反而是一個大的負擔,因為要用電腦完美的操控二十多個關節實在不事件容易的事。握東西的時候,如果握太緊,常常會把東西握壞,如果握得不夠緊,又容易脫落,因此Brown及同僚們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設計機器人的手。在發表在2010年11月2日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工作中,他們使用裝滿咖啡豆或是小玻璃球的橡皮袋來充當機器人的手。當橡皮袋接觸物體時,有個小管會把袋中的空氣吸走,使皮袋膠變形並依照物體的形狀貼附在物體上。雖然變形的程度很小,大約只有1%,但根據研究人員的測試,已經足夠抓取很多物體了。Brown就強調,這樣就會很好控制,不需要去控制惱人的關節了。
  這樣的機器手對拿取硬的、乾的以及幾何形狀複雜的東西非常在行,例如螺絲起子、瓶說B閃光燈燈泡、叉子、筆等等。可是對於像塑膠盤這種平的東西以及像棉球這種多孔的物體就無法拿取了。另外,也無法拿取太大或太重的物體。不過根據研究團隊的測試,這種機器手的最有利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多弁鄔吽A只要東西不要太大,它幾乎可以拿起任何形狀的物體,然後再把物體拋出去。
  Yale University的物理學家Corey O'Hern表示,科學家尋找通用的抓取方法已經好幾十年了,使用裝著顆粒的袋子的方法也不是新的想法,但是這個工作卻是第一個針對著個點子做測試並做定量的量測。他強調,從量測的數據顯示,這個方法似乎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Brown表示,斷臂者或野i以從這個技術中得到幫助。有一個可以握叉子或是可以刷信用卡的手臂或章鴷肮‵~質的改善很有幫助。由於不需要去控制那麼多的手指,這種方法會比目前市面上的輔助手臂還要好控制多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2#
發表於 2012-10-2 21:58:47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具有四十倍的充電速率的「奈米勺」電池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研究小組利用碳─鋁─矽「奈米勺」(nanoscoop)結構,分散負極材料所受應力,大幅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容量與充電速度。  
  鋰離子電池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優點,它重量輕且能儲存大量的電能的特性,現已廣泛使用在各種消費性電子產品及電動車中。一般市售的鋰離子電池使用石墨作為負極,正極則是過渡金屬與鋰的氧化物。在充電的過程中,鋰離子從正極從電池內部經由電解質及隔膜,來到負極嵌入石墨形成LiC6。
  由於石墨具有層狀結構,因此當鋰離子進入層與層的間隙中,將使石墨體積膨脹大約10%。如果充電速率過快,效應太過劇烈,將導致石墨的剝落,甚而短路爆炸。一般市售電池之所以充電速率緩慢,主要就是為了避免這種危險。
另一種負極材料是矽。矽與鋰的化合物具有極高的比電容(specific capacity),理論值為4200 mAh/g,是石墨(370 mAh/g)的十倍之高。但是矽與鋰的化合物的體積膨脹率也遠高於石墨,最高可達到400%。科學家們希望藉由奈米製程解決矽體積膨脹的問題,如此便可以使用矽電極以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儲電量。
  Nikhil Koratkar的研究小組,成功製造出碳─鋁─矽的奈米勺(nanoscoop),利用位於中間的鋁質夾層,分散將鋰嵌入矽時產生的應變(strain)。這樣的電極不僅具有矽的高比電容,也不會在高充電速率的情況下因為體積膨脹而使矽電極崩解。奈米勺的結構看起來像甜筒(碳)上面有一勺冰淇淋(矽),鋁層則在二者之間。鋰離子嵌入鋁之後,造成的體積膨脹率為94%,介於碳及矽之間,故具有減少應變的作用。另外,由於碳錐之間存在空隙,膨脹過後的矽並不會對彼此有嚴重的擠壓。
  奈米勺電極以一般市售鋰離子電池充電速率的40倍充放電100次,仍可以維持412 mAh/g的比電容以及100 kW/kg的能量密度。然而,這樣的比電容以矽電極材料而言仍有改進空間。Nikhil Koratkar表示,增加奈米勺的高度,或者嘗試堆疊其他中間層材料,例如銻 (體積變化 147%) 或是砷(體積變化201%),可望更進一步提升效能。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3#
發表於 2012-10-4 19:49:16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環保署今發布 PM2.5納入空氣品質標準

人類頭髮50~70微米,一般灰塵10微米,海灘沙粒90微米,而PM2.5只有2.5微米。
(圖片來源:引自美國環保署)


•朱淑娟/2012.5.14

環保署今天(2012.5.14)發布實施細懸浮微粒PM2.5納入空氣品質標準,原本現在使用的空氣汙染指標(PSI, Pollutant Standards Index)是由五種污染物監測所得,包括:PM10(粒徑小於等於十微米的懸浮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

今天發布實施後,環保署即開始推動各項減量措施,目前在環保署網站上看到的空氣品質監測還是採取自動監測,從今年八月起將在全國30個測站增設手動監測設備,未來判定是否符合空氣品質標準是以手動法為主。(由於手動比自動所測值少20%~30%,採手動法仍有爭議)

依空氣汙染防治法第二、五、六條規定,每三年修正「汙染防治區」是否符合空氣品質標準,因此三年後民眾才能第一次得知所住地區的PM2.5是否符合標準。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謝燕儒表示,未來空氣汙染指標也將改為「空氣質量指數」(AQI, Air Quality Index),是一個較具有健康概念的進步指標。而 PSI與AQI的差異就是AQI加計了PM2.5,以及臭氧改成連續監測8小時的值。

學界、民間、政府互動促成政策立法

PM2.5會造成新生兒早產、體重過輕、兒童氣喘與過敏,醫界也指出75%得肺癌女性並沒有抽煙,最主要的禍首極可能就是PM2.5。

但過去有關PM2.5的危害較少受到關注,環保署從民國94年起才開始在全國57個空氣品質測站加設PM2.5自動監測設施。

2010年7月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在國光石化討論過程中提出「國光石化營運造成PM2.5與健康及能見度之影響」報告,隨後引發各界關注,2011年4月3日馬英九總統參加彰化醫界聯盟反國光石化餐會時,當場承諾管制PM2.5,環保署的管制進度急轉直下,經過1年多研議終於公告。

PM2.5標準各界看法不一

環保署公告的PM2.5管制值是24小時平均值35微克/每立方公尺,年平均值15微克,預計民國109年達到這個目標。而長期目標希望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目標, 24小時平均值 25微克/每立方公尺,年平均值 10微克/每立方公尺。

環保署統計,民國 99 年全國PM2.5濃度年平均值31.4微克(校正回手動檢測值是 20.8 微克),但不論自動、手動數值都遠超過草案所訂目標15微克,環保署認為要達到這個與美、日相同的標準很困難。

不過民間團體認為環保署訂定的標準沒有企圖心、也不足以保障民眾健康。包括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彰化醫界聯盟都認為應訂定與WHO相同標準。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則認為,對「空汙重災區」的高屏地區而言,這個年平均值應達不到,建議針對高屏地區標準應再加嚴。

前環保署長、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重信則建議,民眾 90%的時間都在室內,至少在室內空氣品質方面,屬於敏感族群的醫院、學校等地區應訂定更嚴格標準。

標準如何達到有待檢驗

不過工業局、國營事業在之前一場公聽會中表達標準訂的太嚴,環保署也預估如果要達到這個標準,各相關產業需投入60億元改善空氣汙染,未來相關行業改善態度、成效也應持續追蹤檢討。

而境外傳輸汙染減量也是一大挑戰。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也質疑,環保署首先應落實空汙法第8條的總量管制,並指定總量管制區,管制區空氣不符合標準時,主管機關可指定汙染削減目標及期限,可惜公告後至今一直未落實。

環保署空保處長謝燕儒回應,未來將加嚴汽柴油車排放及油品標準,減少化石燃料、加嚴電力業、鋼鐵業等排放標準。而過去台灣的環保法規標準多數直接採用國外標準,PM2.5是少數試著建立本土研究、也是近年來具代表性的空氣品質立法。

(註1) 什麼是PM2.5
空氣中存在許多汙染物,其中漂浮在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PM粒徑大小有別,小於或等於2.5微米(μm)的粒子,就稱為PM2.5,通稱細懸浮微粒。PM2.5只有頭髮直徑的28之1,可穿越細支氣管壁直達肺泡,同時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引起發炎反應。
包括電廠、石化廠、煉鋼廠等工業、以及汽機車廢氣、營建工程、裸露揚塵等都會排放原生性、衍生性PM2.5。其中衍生性來源遠大於原生性,成因也較複雜,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氣態前驅物在大氣中經複雜化學反應都會形成PM2.5。而台灣位於亞洲季風區下游,在春、冬兩季東北季風強盛時污染物也隨之傳送到境內,統計境外傳輸佔台灣PM2.5濃度37%。

此外民眾一些生活習慣,包括二手煙、烹調、放鞭炮、拜香、燒金紙、放煙火等都會製造PM2.5。在一些特定節日後,常發現天空迷迷朦朦,誤以為是霧,但其實是PM2.5濃度太高導致視線不良。

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2/05/pm25.html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1

54#
發表於 2012-10-24 10:36:4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支持一下

樓上說的對,表示支持………………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5#
發表於 2012-10-25 20:10:2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革命療法/移植大便 嚴重腸菌感染剋星

治癒率近百分百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新研究提出更多證據顯示,「移植大便」可有效對付一種名為「艱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 diff)的腸道細菌,根據這份上週在「美國感染性疾病學會」(IDSA)年度會議上發表的新研究,治癒率接近百分之一百。

抗生素療法復發率高

這種「腸道菌叢移植術」(IMT),是把健康者的糞便與溫水混合後,透過鼻胃管或大腸鏡檢查移植到患者大腸中,協助患者腸道細菌群恢復平衡。這份研究發現,四十九名嚴重感染患者接受這種療法後,有四十六人在一週內病情好轉,之後也沒出現併發症。這四十六人中有四人復發,相較下,過去研究顯示,抗生素療法的復發率在二十五%到三十%之間。

研究負責人、底特律亨利福特醫院醫師雷米許說,「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是一種會致命的嚴重感染疾病。採用此療法的治癒率接近百分之一百。」樣本患者平均年齡六十五歲,在二○一○年五月到二○一二年六月間接受治療,移植的糞便來源包括他們的配偶、小孩、父母、兄弟姊妹或者非親屬人士。

糞便移植療法通常用於成年感染者,不過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新聞網報導,巴爾的摩西奈醫院腸胃科主任杜特在「美國腸胃病學會」年會提出一名二十個月大的男童案例,這名男童感染艱難梭狀芽孢桿菌,使用強效抗生素、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都無效,今年三月移植媽媽的糞便後痊癒。

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症狀包括腹瀉、發燒、腹部絞痛,嚴重時可能致命,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資料,美國一年有一萬四千名死亡病例與此有關,老人和長期服用抗生素的人最容易感染。

抗生素治療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並非對每名患者都有效,有些嚴重病例需要開刀切除遭感染的腸段。雷米許說,這種療法對於傳統療法無效或者不想開刀的患者來說,「是可行的選擇」。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6#
發表於 2012-11-3 22:13:0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原住民一直被自高自大的高知識現代人視為土著、落後民族,不過看一下原住民在吃的觀點,層次極高!

●消逝中的飛魚文化

飛魚,是母親的乳汁,為達悟族人提供豐富的動物蛋白質來源;達悟族人認為飛魚是「神的魚」,富有靈性,必須與之締約並遵守禁忌、踐行儀式後才能夠捕撈與煮食。可以說,飛魚文化正是達悟文化的核心,衍生出各個月份的歲時祭儀、拼板舟工藝,以及船團、漁團等社會組織,建構了人之島上的生活次序。
.................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7#
發表於 2012-11-6 19:55:5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科學家發現,生物多樣性能夠有效保護生態系統免於傳染性疾病的危脅。這意味著,物種的滅絕會讓環境中的危險病源體增加,並且讓人類更容易飽受傳染性疾病的折磨。
  美國紐約巴德學院的生物學家Felicia Keesing等人,在飽覽近五年來發表的好幾十篇文獻後發現,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疾病的傳播有無形的關連。
  他們還不知真正的原因何在,不過他們推想有些物種可能能夠緩衝疾病的傳播,而因為那些物種過重地投資於免疫力而使得生育力不高,因為當生物多樣性下降時,就首當其衝;而生育力高免疫力低的物種卻能夠先存活下來。
  在他們的分析中探討了12種疾病的研究,包括西尼羅病毒症和萊姆病等。在所有研究中,當生物多樣性喪失後,疾病就開始流行開來。其中三個研究發現,當小型哺乳動物的多樣性降低後,漢他病毒就流行了開來。
  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是一種熱帶和溫帶地區病毒。它主要傳染鳥,但還傳染人、馬、貓、臭鼬、灰鼠,和家養的兔子。人的傳染主路是由被傳染的蚊子的叮咬。大約八成的人感染後沒有明顯癥狀。其他的人大多數隻有輕微的類似流感癥狀,如倦怠、發燒、不思飲食、噁心、眼部、頭和肌肉疼痛、皮疹和淋巴結腫大,此稱為西尼羅河熱。在0.7%的感染者中,病毒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後導致腦膜炎或腦炎(西尼羅河腦炎),這兩類感染可導致死亡,對50歲以上的患者威脅較大。
  萊姆病(Lyme disease)或萊姆疏螺旋體病是一種傳染性的蜱媒病,由伯氏疏螺旋體 (一種革蘭氏陰性菌微生物),導致的疾病。萊姆病是一種地區性、全身性、慢性為症性蜱媒螺旋體病。早期以皮膚慢性遊走性紅斑為特點,以後出現神經、心臟或關節病變,通常在夏季和早秋發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性略多於女性。
  漢他病毒(Hantavirus),又譯漢坦病毒,是本雅病毒科的一種病毒,其引發的病症稱為漢他病,為一種經由老鼠傳染給人類的致命傳染病。該病毒於南韓漢灘江首度被發現,因而得名。
  對於西尼羅河病毒的三個獨立研究,其中之一在美國奧勒岡州進行,發現白足鼠(Peromyscus)的族群從14%降到2%後,漢他病毒就流行開來。在猶他州的研究也有同樣的發現。在巴拿巴的研究中,科學家實驗性地在五個實驗站把小型哺乳動物的多樣性降低,結果在每個實驗站中,帶有漢他病毒的動物從平均五隻成長到六隻。
  在其他研究中,三個獨立的研究發現鳥類多樣性的降低,和美國西尼羅河腦炎的發生有高度的相關。在鳥類多樣性低的地區,能夠感染上西尼羅河病毒的鳥類是優勢種。可是相反的,在鳥類多樣性高的地區,擁有許多不會感染上西尼羅河病毒的鳥類。
  不過,對於新病源體的發生,他們發現有些研究顯示,在生物多樣性高的地區,新病源從野生動物跳躍到人類身上的機率也較高。Keesing表示,生物多樣性可能是新疾病的來源,可是當疾病出現後,生物多樣性卻有保護作用。

不過Keesing等人重新分析了資料後,卻發現人類開發土地以及獵食,才是新疾病出現的契機。因此,人類和野生動物的接觸來是疾病起因,而非生物多樣性本身。Keesing表示,保護野生環境以及減少人類的接觸,才是減少疾病的良方。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8#
發表於 2012-11-7 23:32:2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59#
發表於 2012-11-13 13:27:12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友緣基金會

大人講話,孩子愛理不理;說話時不看人家眼睛;上課學生暴粗口、開黃腔…… 孩子或學生的「無禮」行徑,背後究竟透露什麼訊息?如何引導孩子以禮待人?

一、遇見人不主動打招呼

狀況一:在電梯碰到鄰居,五歲的小明趕緊別過頭,躲到媽媽背後。

狀況二:校門口,導護老師面帶微笑向學生打招呼,學生卻不回話。

可能原因:

大人可從孩子的年齡、特質、場合等分別去觀察,了解孩子「不主動打招呼」的情境與對象,是偶爾因注意力放在別處而忽略,或是不分場合的普遍性習慣,還是針對「特定人物或場合」所展現的行為。

可以怎麼做:

年紀愈小的孩子,遇見不太熟悉的人,第一反應往往是警戒與退縮,這是保護自我的自然反應。大人這時可透過「小寶,這是住在隔壁的李媽媽」等介紹開始,自然將孩子拉入大人的社交圈,而不是動不動就用「怎麼不叫人?這樣沒禮貌」來責備孩子。

當我們期待孩子主動打招呼時,也可釐清雙方對「打招呼方式」的期待是否一致。台北市金華國中校長黃景生說,打招呼不見得都得大聲說「老師好、同學早」;碰上天性害羞的孩子,方式可能會拘謹些,即使只是眼神接觸的微笑、點頭、揮揮手,都可視為孩子練習回應的過程。大人先示範出自己熱情溫暖的一面,循序漸進,接受不同的打招呼方式。

還有一種比較棘手的情況是: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有可能會因不喜歡某位親友,而不想主動打招呼。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曾碰過一個案例,由於孩子總覺得媽媽被阿嬤欺負,所以常會瞪阿嬤、不打招呼。

「讓孩子過度承擔大人的情感,對小孩的發展並不利,」黃倫芬指出,有時候小孩會很想替弱勢、或善待他的一方出氣;此時若大人能替自己發聲,孩子就不必選邊站,譬如可跟孩子說明「阿嬤的事,媽媽有在處理」。不是好婆婆,不見得就不是好阿嬤。當大人有辦法把兩件事情釐清,孩子也會有寬恕與放鬆的空間。

二、講話不直視對方

狀況:每一次豆豆跟人說話,眼睛總是盯著地板,不看著對方,看起來很沒禮貌,我該怎麼做?

可能原因:

對多數孩子來說,比他們高大許多的成人,就是一種令人生畏的生物,尤其是他不認識的人。如果孩子天性害羞,「說話時注視著對方」這個要求會更困難。

可以怎麼做:

如果孩子天性敏感害羞,試著讓他知道:「你低頭都不看著阿姨,阿姨不知道你在跟她說話喔!」當孩子做出了對的行為要強化:「你剛剛說話時看著阿姨,很棒喔!阿姨也很高興你跟她說戶外教學的事。」很可能提醒十次只成功一次,但還是要看見孩子進步的地方,給他鼓勵。

不要期待害羞孩子「轉性」成為外向活潑的人,協助他學習一些技巧,能夠幫助他降低人際焦慮。《教孩子學禮貌》一書建議,在家鼓勵孩子說話時注視你的眼睛,要求愈具體愈好,與其說:「我跟你說話時你要專心。」不如說:「我們說話時,你要看著我的眼睛。」如果看眼睛讓他覺得不自在,那麼讓他看著你的鼻梁。《快樂交朋友》一書的作者強調,很多孩子之所以害羞,是因為被貼上害羞標籤。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生性害羞,不妨告訴他:「你只是需要花點時間熱身而已,沒關係,很多人都會這樣。」

親職專家楊俐容提醒,害羞的孩子有時是很體貼的人,大人要去看見他個性中的良善和美好,千萬不要因此將他貼上「沒禮貌」的標籤。當孩子感覺自己是被理解與善待,才有辦法尊重與善待他人。

因此,大人應想想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你是不是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說話?和人對話時是不是能夠直視對方?如果你也不習慣看對方的眼睛講話,把這當成一次成長的機會,和孩子一起學習吧。

三、接電話沒禮貌,或打擾別人講電話

狀況一:如如每次都搶著接電話,但一接起人就跑了,留下電話那頭:「喂喂喂,有人嗎?」如果不讓她接電話,她又哭個不停。

狀況二:爸爸正以電話和同事討論公事,原本已經專心自己玩十幾分鐘的兩兄妹突然狀況不斷。哥哥十萬火急跑來問為什麼今天比較晚洗澡?妹妹想喝果汁卻灑了一地,哥哥還興奮的踩在果汁上

可能原因:

電話對小小孩來說是個迷人的新鮮玩意,小孩因為好奇又勤快,所以喜歡搶接電話。但對小小孩來說,要跟一個看不到人的聲音說話,並做出適當的回應,其實不容易。

可以怎麼做:

電話禮儀與應對是需要學習的。平時透過遊戲,教孩子基本的電話用語:「請問你找誰?」「在,我請他來接。」「他不在。」「謝謝,再見。」當電話那頭不是熟悉的聲音時,要問:「請問你是哪位?」確認:「請問你要找誰?」如果他要離開話筒找媽媽聽電話,要記得說:「請等一下,我去叫媽媽。」

《教孩子學禮貌》一書提到,七歲以下的孩子接電話,成人最好都在場,因為他們還沒準備好請對方留言,也可能無法正確傳達訊息。當孩子夠大,不妨在電話旁放紙筆,請他記下來電者的姓名與電話。

有些時候是孩子和電話那頭的長輩不熟,不知道要說什麼。接起電話後記得替他解圍:「他現在忙著畫畫。」也讓長輩不要太難過。平時常常在長輩面前誇獎他,增加彼此間的連結:「如如很棒,已經會自己吃飯了。」小孩也會覺得,阿嬤和他是有關係的,才願意跟這個大人多說幾句話。

另一方面,孩子也應被教導,家裡有人接電話時必須遵守的禮儀。

你可以在打電話前讓孩子知道要打給誰?會打多久?需要他們配合什麼?如果孩子真的很小,打電話前為他們準備一些零食、活動或影片。但是,如果你已經跟孩子說好五分鐘卻講了半小時,他只好以哭喊、胡鬧來引起你的注意力。

四、用餐禮儀不佳

狀況一:帶孩子參加婚宴,孩子老愛玩中間的轉盤,影響同桌用餐者夾菜。

狀況二:十人一桌的合菜餐,小寶一個人卻獨吃了三支雞腿,水果總是撿最大塊的吃。

可能原因:

小小孩很容易受稀有事物的吸引,對他們來說,轉盤或許就像新玩具般有趣。至於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就拚命拿,有可能是平常在家用餐時,家人都習慣以滿足孩子的需求為優先,以致在公眾用餐場合時,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

可以怎麼做:

帶小小孩參加正式用餐場合,尤其孩子特別好動時,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時父母得多發揮創意,讓孩子「心甘情願」坐下來好好吃飯。

Ivy’s House 蒙特梭利幼兒園園長莊建宜分享,大轉盤對孩子來說,的確是個有趣迷人的玩意。父母可試著找出既滿足孩子好奇天性,但也不打擾別人的方式,讓長達兩、三小時的婚宴,對孩子不致成為無聊的折磨。

例如,當尚未上菜,孩子就對轉盤躍躍欲試時,可以在徵得同桌者允許下,幫助孩子練習旋轉的力道,並教導他「有人仍在夾菜時,輪盤就不能轉」。當孩子有能力用緩慢、適當的時機與力道使用轉盤,還可以告訴他「待會要夾菜的時候,我會請你幫忙轉」,交付任務給他,提升他在用餐過程的貢獻與參與感。

至於狀況二,則攸關孩子是否具備「換位思考」能力。莊建宜以幼兒園所的經驗為例,他們會讓孩子在用餐拿菜時,從「一次只拿一瓢」開始。這樣做的好處是:小朋友通常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食量,可以從這個過程中練習估量,也不會因為飯菜裝得太滿而喪失食慾,從中也培養不浪費、顧慮他人的美德。

對國小學童來說,多參加團體活動,可透過接觸同儕的機會,學習顧慮他人感受;也可鼓勵他把學校算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數一數同桌有多少人,算一算每個人可以吃幾個,會比直接斥責他「吃東西要想到別人」更具體。

五、愛插嘴、上課愛講話

狀況一:每次我只要和朋友講話,小潔總是插嘴,不是問我們:「你們在說什麼?」就是硬要說件一點都不重要的事:「媽咪,我們家土司只剩一片了。」

狀況二:小明每堂課必跟鄰座同學聊天,每次叫他名字提醒,他都很不高興:「又不是只有我!」

可能原因:

孩子插嘴可能是因為好奇你們交談的內容、因為想到一件事等不及要分享,或者他不說就會忘記。

如果孩子上課時習慣聊天,通常是因為他對課程內容沒興趣,或根本跟不上。

家長怎麼做:

插嘴看似小事,卻很可能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大人需要協助他輪流發言,了解人與人應對時的規則。

黃倫芬建議,當孩子插嘴,跟他說:「我知道你很想講,等我們講完就換你。」然後儘快結束你們的話題。如果他等你們結束才接著說話,要記得鼓勵他:「謝謝你願意等。」等待是一種能力,需要培養;從一分鐘開始,慢慢拉長等待的時間。

如果有多個孩子七嘴八舌,就訂定規則:一人一次,一次三分鐘,讓孩子得到一段時間不被打斷的發言權。當別的孩子說話時,也學會聆聽、等待。

有時候,孩子插嘴是在發出某些訊息。例如在路上不期而遇友人,大人聊了起來,而忽略了孩子,他很可能就以插嘴來表示不滿。

老師怎麼做:

黃倫芬分析,許多低年級孩子亟欲分享,還沒學會等待,想到有趣的事就想馬上說。老師這時要提醒孩子:「我知道你覺得很有趣想跟老師說,等老師把這部分講完再請你分享。」或請他將想講的事先寫下來,下課再找老師或同學講。也要讓孩子知道,上課時想要發言都必須舉手。

原則是,老師要安定自己的心,知道孩子沒有惡意,不是故意搗蛋,不要責怪孩子。通常提醒兩三次之後,學生會比較理解上課發言的規則。

當然,也有學生因為對學習內容沒有興趣,成為上課說話的「慣犯」。黃倫芬提醒,儘量不要在上課時斥責學生,尤其當那個學生在同儕間已經因為不守規矩被排擠時。老師可以在下課時找他了解學習狀況,和孩子討論該怎麼辦,也讓他知道:「我知道你想要講話,但說話會影響上課秩序,讓老師很為難,也可能讓同學誤會你。」

如果是注意力比較不足或容易分心的孩子,老師可能要使用一些策略。例如將孩子的座位往前挪,他比較容易注意到上課內容;請他當小幫手,大約十五分鐘就請他發考卷、擦黑板。

當然,建立全班默契,像是「日立冷氣,靜悄悄」、「一二三、拉嘴巴」,雖然老套,卻還是有用的班級經營方式。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60#
發表於 2012-11-13 13:28:0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六、孩子說不雅詞彙、講髒話,甚至罵三字經

狀況:孩子最近說話會出現「變態」、「屁啦」、「機車」等詞彙;鄰居張太太說他們家更慘,聽國中兒子講電話,簡直像電影《艋舺》台詞的翻版。

可能原因:

先檢視家中是否有人也有類似習慣。對年紀稍小的孩子來說,有時只是覺得好玩、新鮮;青少年說三字經,可能是認同自己所屬族群的說話方式,或純粹覺得這樣才能表達感受。

可以怎麼做:

對年紀稍小的孩子來說,新鮮、有趣、會引起同儕或大人注意的語詞或行為,很容易互相感染,可先探究孩子是否了解箇中意義,再伺機決定用忽視、轉移或說明的方式帶過。

GreenHouse志工、蒙特梭利教師周惠華,曾碰過幼稚園孩子有段時間很愛說「大便」,禁止也沒有用;後來每次孩子這樣說就帶他坐到馬桶上,讓他了解語詞真正的意義。也曾有一段時間,有一群孩子很愛吐口水,家長抱怨連在家中也如此,於是她安排時間讓孩子圍著樹木漱口、並把水噴在樹根旁,抒解孩子好玩、好奇的心理。

幫助孩子釐清不雅詞彙的意義,是引導方式之一。如問他:「跟你不一樣,就是變態嗎?」讓他進一步思索這個語詞給人的感受。

幽默提醒,也是一種因應之道。教育部中央團人權教育諮詢輔導教師陳端峰,曾碰過學生對他說:「老師,你很機車耶!」「那麼是光陽,還是山葉呢?」他用幽默的雙關語方式,提醒學生用語的界線。不當面責罵,並不表示我們覺得那是對的,只是換個方式讓孩子知道。

親職專家楊俐容也建議,當孩子逐步邁入中高年級的自律階段,大人除了可以從認知面討論說髒話的相關概念,從情感面讓孩子同理、體驗聽到髒話的經驗與感受外,也可以從行為面和孩子約定說髒話的行為規範。

如教導他們:(1)不在正式公開場合說髒話,引導孩子思考,哪些場合不適合使用同儕間的嘻笑怒罵用語,幫助孩子建立收放自如的界線;(2)也不在別人明白表達不接受的時候說,強調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態度,或許有些人不在意,但若有人明確表達聽到髒話有不舒服的感受,就一定要學會自我克制;(3)同時也應提醒孩子不在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情境下說髒話,與孩子討論,當生氣時可以如何表達來取代髒話,協助孩子拉起爆粗口的界線。

七、站三七步

狀況:青少年做錯事情被糾正,被叫去時卻以三七步的姿勢,站在大人面前。

可能原因:

當孩子知道自己即將被罵,這個站姿往往暗示孩子內心有防衛;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本身姿勢不良的慣性,根本沒有自覺。

可以怎麼做:

面對青少年的各種問題,大人有時得一件一件處理,很難強求一次解決。

黃倫芬舉例,若孩子因生氣說三字經,而你今天想了解的重點是「為何生氣」,當聽到三字經時可以先問:「你今天心情又不好了?」把重點放在聽他在生氣什麼,而不是在第一時間就在意表達方法。

三七步的問題也是一樣。很多時候,大人會因態度不佳而模糊了焦點。如果現在要討論的是這件做錯的事情,就先不要被態度激怒,模糊了焦點。

從身體語言觀察,三七步姿勢的背後,代表的是一種防衛的態度。孩子覺得要被罵,不自覺的會武裝自己。如果大人可以了解,他只是在防衛、保護自己,並不代表他刻意要展現無禮,這樣才有繼續討論的空間。

長年輔導中輟、特殊兒的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理事長李崇建,則會用這樣的方式提醒:「站好。這樣站,我會認為你不尊重我。」「謝謝你告訴我你沒有這個意思。不過這樣站通常會被誤會不尊重人,這樣多划不來!」

還有一種可能是,因習慣姿勢而不自覺站出三七步。在高雄餐旅學院擔任國際禮儀講師的李昀曾觀察,與強調挺胸、伸展的國際標準舞相較,流行於青少年的街舞文化,的確有較多駝背、聳肩等基本動作,一旦成為身體習慣,姿勢本身雖沒有不敬的意思,卻可能引起誤解,不妨提醒孩子留意。大人可透過鏡子、錄影等方式,協助孩子覺察自己站立、走路的儀態與形象。

八、問話不但不回答,還頂嘴

狀況:小華出門前我問:「有沒有帶外套?」沒聽見回答;我提高音量再說:「要帶外套喔!」「煩不煩啊你!」他大吼,接著大大摔門聲,留下錯愕又傷心的我。

可能原因:

當孩子處於青春期,挑戰和頂撞權威(大人),可能是這個發展階段維護自我的正常方式。他依然需要成人的關心,但也需要維持自己的獨立。家長怎麼做:楊俐容分析,青少年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就像栽培箱裡的幼苗長大了,父母還繼續放在栽培箱關照,它一定長歪。父母要做的事是:移開保護罩,讓它在自然環境,它才能茁壯成長。

父母只要調整關愛方式,還是可以擺脫「嘮叨」惡名。楊俐容建議父母,常在心中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當孩子嫌你囉唆時坦承:「不好意思,我已經習慣了,畢竟這樣照顧你十幾年了,突然要改,好難喔!」說明你需要時間適應。

規範孩子時也有一些原則:(1)以行動取代嘮叨。譬如玩電腦的時限到了,他還沒關,跟他說時間到了,同時走到他身旁要求關機,不要隔空喊話嘮叨不停。(2)善用客觀的資訊。孩子聽到的聲音不會只有父母的,他需要學會判斷。(3)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譬如不洗頭、不洗澡,身上就會臭,同學會排斥,這就是自然的後果。如果那個後果對孩子有意義,他自然會改。

當你已經盡力當個不嘮叨父母,孩子的頂嘴依舊,找個雙方心情的不錯的時間聊聊,畢竟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已經從「他律」邁向「自律」,他必須知道並且認同,才會願意執行禮貌的行為。

親子對談時,也要留意以下「四不」。(1)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2)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引發青少年反彈。(3)不要否定孩子。愈否定孩子,他就更想頂嘴、堅持到底。(4)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

老師怎麼做:

有事情與學生溝通,他卻頂嘴時,先提醒自己,不要將重點放在他的表達方法,而是去聽他在不高興什麼。有時候平心靜氣去思考他頂嘴的內容,或許會發現他說得挺有道理的。接著再處理他的說話方式:「謝謝你告訴老師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合理,我會再調整方法。不過你說話的方式讓我很不舒服」

曾獲教育部正向管教特優的重慶國中教師鍾滿振提醒,有時候學生嗆老師真的會讓人難以招架,如果不知如何回應,就什麼話都別說。有時候他會跟學生說:「我們明天再說。」不回應留下的空間讓彼此有機會思考。等到明天,雙方的情緒冷靜了,也比較容易就事論事。

過程中,不要用貶低、謾罵的方式抑止你認為不禮貌的態度。如果孩子從成人身上得不到禮貌的對待,他自然很難變成一個有禮貌的人。

九、不知使用手機的禮節

狀況一:家族聚會時,八年級的諒宇坐在角落,一直埋頭看手機,阿公問話總是簡短回答。媽媽使眼色要他將手機收起來,他假裝沒看見,繼續盯著手機玩遊戲。

狀況二:愈來愈多學生在上課時拿手機錄音錄影,上週學校有一位老師罵學生的影片被張貼上網。即使學生可能沒有錄我,但我還是覺得很不自在。

可能原因:

家族聚會時青少年覺得無聊,所以藉著手機打發時間。至於在班上狗仔盛行,李崇建認為,偷拍、錄音等使用手機衍生出來的不當行為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文化的代價」:社會上狗仔盛行,這個情況就會具體而微顯現在學校。

家長怎麼做:

以「禮貌」為由要求青少年在聚會時收起手機通常是行不通的。到了青少年,孩子會重新整理,發展出自己的禮貌體系,當他認同了,才會真的去做。

這個時期應該要有更多的討論與對談,同理他的心情。大人們的談話內容對他來說的確很無聊,但他也得考慮到長輩感受。大人應和孩子討論出一個讓他自在、也不讓旁人難受的方式。例如不玩手機改看書,或假裝背英文。

當父母買手機給孩子使用,不妨對於手機使用規則約法三章。但楊俐容提醒,給青少年手機,時間、時段與額度等大方向是可以規範的,其他等出了狀況再討論修改。當規則細節太多,好像在防賊,也容易記不住。

老師怎麼做:

當偷拍、錄音等事讓老師倍感威脅,學校可以做的是訂定規則,例如:「上課時間手機要關機」。要有心理準備,規則不會百分之百奏效,但多數學生的確需要知道怎麼做,以及違反後的罰則。

偷拍文化源於一種不尊重,老師可以努力的是,在學校內經營起相互尊重的主文化,當一個尊重孩子的大人。

十、開黃腔

狀況:實驗課。老師:「請將吸管插進去。」某男同學:「這樣好舒服。」全班哈哈大笑,台上女老師卻漲紅了臉。

可能原因:

對國中生來說,「性」是他最關心、好奇的事之一,這使他總將所有的事與性聯想在一起。

可以怎麼做:

如果學生的玩笑是隱諱的,除非已經影響了上課,否則可裝聽不懂不處理。當話語真的讓你不舒服,就直接請學生停止:「這些話讓老師覺得很不舒服。」如果可以輕鬆以對,事情可能會更容易。重慶國中教師鍾滿振分享,「開黃腔」是他任教的學生認為「最不禮貌」的一件事。即使有這樣的認知,學生仍忍不住想講,而且女老師的尷尬反應會讓學生覺得更有趣。

黃倫芬提醒老師,這是青少年的正常反應。當他們開黃腔,不要認為是針對你,才不會覺得難為情。

如果學生說完,全班哈哈大笑後仍能繼續上課,當它是個調劑學習氣氛的插曲,不要太在意。但如果造成全班一直針對此事開玩笑,就要提醒:「大家好像對性很有興趣,你們這個年紀,對性有興趣很正常。

不過現在是化學課,請同學在生活教育課時,好好跟老師請教。」絕對不要因此罵學生,他們只是在不對的課堂上問了不恰當的問題。

要提醒學生注意的是「界線」,黃腔絕不要開到老師或同學身上。如曾有老師自我介紹後,詢問是否有其他問題時,同學直接問老師「第一次是幾歲」的隱私。碰到這種情形,老師千萬別動怒,可從性騷擾的法律面角度切入說明,讓他們知道在職場中這樣問會有觸法之虞,也協助學生了解公開場合的問話禮貌。

使用道具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精華精選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4-11-22 16:39 , Processed in 0.056385 second(s), 10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